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草原上教学反思

草原上教学反思

花心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草原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上教学反思1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益处。

一、享受音乐,美化人生。

二、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欢快、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活泼、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到草原上放牧,高兴得蹦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三、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欣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彝族舞曲》是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扩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我给学生做示范,学生欣赏。琵琶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

四、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在欣赏柳琴、阮、三弦、筝、扬琴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草原上教学反思2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文章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一个对偶句浓缩了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句话是文章感情的升华,也是文章中心的表达。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文字,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课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上教学反思3

一、乐曲简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包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极品。但是由于包罗丁一生的作品不是很多,熟悉他的人也很少,因此他的这首作品几乎没有学生知道。

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与其它的欣赏课不同,作者这段话概括了这首乐曲所要刻画的音乐形象,因此以往在欣赏课中作为重点分析的音乐形象就无须再费力了。我把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对教学过程及教育理念的反思:

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而欣赏这样的交响曲,更要难上加难。一是学生的欣赏水平有限;再有学生的兴趣取向决定了学生对这种很难听得懂的音乐不是那么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于问题的设计,即提出的问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音乐欣赏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

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提供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2.欣赏教学要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

3.教师的讲解、提问,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对欣赏曲进行讲解、提问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讲解力求精简、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多采用先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再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方法,有些作品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在倾听之后,再作探索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4.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交响音画是交响音乐的一种形式。交响乐被冠以“高雅音乐”多由于他的难懂,不具有大众性。虽然《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音乐,作者对乐曲做了详尽的解释,但是乐曲的特点决定了其欣赏的难度。而让十岁的孩子们听这样的音乐并且要求他们兴趣高涨,也确实勉为其难。因此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

师:一首歌曲,作者可以通过歌词表现自己所要揭示的内容和主题,还能和听众产生共鸣。那么一首乐曲要想达到那种境界怎么办?

生:??(表情茫然)

师:分组讨论一下,看谁有办法?

生:分组讨论。

因为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交响诗、交响音画等音乐题材,所以学生在讨论之后仍旧没有找到办法。但是好奇心理驱使学生们想得到答案,这时再向学生介绍交响诗、交响音画这种音乐体裁,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难懂,而且很想听这种音乐,为下面的教学又做了铺垫,效果很好。

5.抓住典型段落,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作为重点,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欣赏分析方面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决定抓住乐曲中的典型段落与学生共同攻克难点。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乐曲风格总体比较婉转、静谧,但是中间有一段音乐的音响非常大,力度很强,用学生的话来形容是吓了“一跳”。我抓住这段落向学生提出了问题。

师:本来很优美的音乐,作者为什么再此处用这样强烈的音响?

生1:有危险情况发生了。(有学生笑)

生2:遇到险情发生战争了!(学生大笑)

师: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从开始的轻

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大,是为什么?

生3:骆驼队从远处向我们走来。

师: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声音最大?

生4:越来越近。

师:越来越近的结果是什么?

生5:走到我们的眼前!

师:非常正确!作者的音乐刻画了骆驼队由远及近,直到来到我们眼前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作者是通过利用音乐力度的变化来表现的,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音乐的力度在刻画音乐形象上的重要作用。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而且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欣赏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难题,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乐曲的思想内涵之间的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使得欣赏教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受学生欢迎,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综合的探究。

草原上教学反思4

此歌曲是一首蒙古族民歌,音乐语言十分简练,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为了孩子们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含义,也为了能够让他们用不同的音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利用教材上的童谣《河里有只小青蛙》的内容,帮助他们辨别音色并能够选择合适的音色演唱歌曲。

首先,巩固唱名、音名知识,让他们跟琴视唱童谣《河里有只小青蛙》的旋律,接着填唱歌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大青蛙、小铃铛、大铃铛发出的声响,通过演唱他们基本掌握了两种不同的音色,接下来视唱歌曲《草原上》旋律,并向他们简介歌曲创作背景及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他们音乐的风格特点,然后填词学唱歌曲。歌曲演唱熟练后,我首先用明亮的、粗犷的两种音色范唱歌曲,接着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听着孩子们粗犷、豪放的歌声,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置身于蓝天、白云和绿草间,合着奔跑着的马群、羊群,大声歌唱!

草原上教学反思5

【教学片断】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

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

生动情地读。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非但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草原也不会教学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草原上教学反思6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品读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

草原上教学反思7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草原教学反思。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课上我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用激昂的语调带动学生的情感,用平等的心态去审视每一个孩子……在清妙的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这一节令我令学生都十分难忘的课。回想这节课的每一个细节,我有许多的话说,对比以前的课例,我感慨颇多: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侯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习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从而迸发出更精彩的思维火花。

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个性差异,将课堂还给孩子。

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音乐的欣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阅读,很容易就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他们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意境,并能够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草原美景”这部分,我提出问题“草原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孩子门争先恐后,有的说:“草原的绿太饱满了,就快溢了出来,我真想接住它”有的说:“草原真是美的让人陶醉,看,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它们也被这草原美景吸引住了!”……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回答,我真的被深深的感动了!也让我对语文教学刮目相看!

所以,在学生不难理解的地方,大可以多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丽,之后,我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对文本有新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四、课堂中的不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图片、音乐吸引了他们、感动了他们,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针对这项弱势,我觉得,单纯的学习几句表扬的常用话语,是不会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发展的,知识是发展的,所以深入学习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神奇”的力量,能够轻易的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另外,我发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声音大而清脆,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一个调子下来的声音。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执教者真正爱上它时,才会由内而外的透出灵气。语言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语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有感情的语言可以吸引听众,更容易让听众走入文本的情景。所以,今后无论是文本的示范朗读,还是教学当中的话语,我都会努力锤炼自己的情感,让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发挥它巨大的魅力。

草原上教学反思8

《草原上》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册教材中唯一一个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教学设计上,我主要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进行了综合的设计。教学过程仍以歌舞、伴奏为主要的体验音乐的方法,但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改变传统的听唱学习方式,初次尝试由视唱入手,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填词演唱。

时间证明,我的尝试是成功的。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学习任务。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增强,视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而这些也正是我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种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我的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体现的世我对学生的透彻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所以备课中我既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生。我的方法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这个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哪些技能进行特殊训练?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复的斟酌中,我决定刚刚的学习方法,也形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主应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我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促成更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

草原上教学反思9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草原》教学片断及反思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草原》一课中的教学设计片断。

一、教学片断

(一)情境导入

1、放草原风光片,学生欣赏。

(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草原美吗?看后,你想说什么?

3、教师导语:

是啊,看到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去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讨论优美的句子:

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

出示句子:

空气是新鲜的,天空是晴朗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

提问:你觉得这句和原句哪句美?为什么?

⑵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这句话用上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②假如你就是老舍,站在草原上,看到了这番景象,你能不能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上几句?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体会“渲染”与“勾勒”的不同。

②学生同桌合作画画小丘。

③同学展示作品。

⑷感情朗读,体会美的意境。

二、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情境导入,创造美的氛围

在导入新课时,我边播放音乐边和同学们一起欣赏草原风光片,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又适时地导入:“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着蒙古族歌手浓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这们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

(二)比较分析,感受语言美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交流自己认为写的最美的句子时,有一句优美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我运用了换比和删比这两种方法,把“清鲜”换成“新鲜”,把“明朗”换成“晴朗”,并把“那么……那么……”删掉,让学生和原句比较。学生比较后感到:草原无污染,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芳香,空气特别清爽、新鲜,正因为空气清爽新鲜,草原的天空才格外明朗纯净。

(三)启发想象,体会意境美

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老舍,你能不能也用上比喻句描述这样的美景。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说:“……像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千万朵白云。”有的说“……像蔚蓝色的大海上飘着点点白帆。”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了美的意境。

(四)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

在交流优美的句子中,同学们对于“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很不理解,这两个词语都是美术上专有名词。“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我先让学生体会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再让学生动手合作来画画小丘,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活跃了起来,让学生再来展示下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对于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就理解的更深刻了。

(五)感情朗读,抒发美的情怀

如果说想象能体验到美的意境,那么,朗读,就能抒发对美的情怀。课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采用多种多样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最后,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怀,让那外在的自然美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之情发于心而诵于口。

总之,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和谐发展。

草原上教学反思10

我在设计、教授《草原上》的整个过程中,力图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各种活动,把抽象的理论概念、枯燥的技能训练还原到可闻可感的音乐之中进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几点较深刻的体会:

一、科学合理,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无论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草原之行”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紧凑而不忙乱,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兴趣”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蒙古族风光”导入了解大草原的自然景色,重在创设一种情境,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及生活环境,体验他们的情感。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里的民主意识。

为加深理解,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平等,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我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全面素养,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我的音乐课堂教学。

草原上教学反思11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上教学反思12

歌曲《草原上》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材,是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我在教这首歌曲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看、多听,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使学生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但这节课存在很多不足,一、由于我把时间给看错了,所以下课提前了,本来我还准备了蒙古族的舞蹈都没有来得及教学,导致讲课效果不是很好。二、这节课,我对乐理知识讲解的过于详细,讲得有点深,导致一些学生不理解,并且觉得沉闷。三、我还应该在音乐课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融入草原的.气氛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我要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尽情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

标签:反思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