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怀念母亲》说课稿

《怀念母亲》说课稿

忆离人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怀念母亲》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怀念母亲》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怀念母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作文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文本的能力,能够基本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学生缺乏深刻的现实体验,对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因此,在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季羡林的成长过程,给学生读他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为深入理解本文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8个生字,会写“真挚,避免,朦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季羡林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思。

五、说教学法

朗读体验法、小组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会用洽谈(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可爱,美丽,勤劳)”我接着引导“是的,在我们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就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及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经过默读,接着说“那么,本篇课文作者怀念的仅是生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走进《怀念母亲》。”

(这样的导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

在解决完生字词后,再次让学生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经过通读可以从文中得出(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这样的设计能

(三)深入研读,体验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谈话法,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文中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在此给学生3分钟的思考时间,思考结束后,采用自主回答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找出一下句子进行回答“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上下文,感受作者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的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的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了。

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并从“食不下咽、抱终天之恨”等词语感受作者因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的心情。

语文教学中谈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接着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的祖国,到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留学,地域的距离能高割断作者的怀念吗?(相反这怀念又添了分量)”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那么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并没有割断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有哪些地方又体现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在此采用探究法,让学生…….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人心头。

(2)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引导学生从凄凉二字入手,进行想象说话:“想象季老为什么“凄凉就是幸福”的呢”

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深入体会到作者复杂的心情,“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

最后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并交流写法特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你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要求学生写一写(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了情感)

(五)小结作业

编筐编缕,贵在收口,对于小结部分,我会用提问形式引导学生与我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小问题:“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进行简短的回顾后,引导学生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让我体验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读写结合,季羡林先生独在异国他乡,在凄冷的黑夜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他会想些什么呢?

七、说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悔恨

祖国母亲——热爱

《怀念母亲》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课文共分2课时,执教的是第2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重点学习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拓展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体会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

四、【设计特色】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

1、情景教学法:上课一开始,由“国宝”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

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主要的成就,以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文本的探究中。另外,在学习完第2自然段之后,整体回归文本的时候,让学生在幽怨的音乐声中朗读,以调动学生的心弦,更好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2、朗读感悟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自由读、齐读、配乐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的效果。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悔恨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3、资料拓展法: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读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学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在七、八十岁写的文章,实在是有一段距离,因此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语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资料的拓展,来充实学生对作者理解的空白与间隙,搭起桥梁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课的导入时呈现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进入第2自然段学习时补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还有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片段以及赡养母亲的愿望等等,一系列的资料补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实,学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语文课,在瞬间走进学生的心,能让学生的心灵开花,这样的话,我的语文课堂就生机盎然了。然而,自己似乎总显得眼高手低,比如学生的感悟怎样使之面更广,程度更深,作业的安排怎样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

《怀念母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六课,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上课伊始,由“国宝”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出“怀念”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指名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如,“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放歌曲,齐唱歌曲《我的中国心》,唱完歌,学生谈想法;并结合实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再畅谈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学生在歌唱中和交流中再次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亲生母亲——悔恨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热爱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怀念母亲》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怀念母亲》,《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重点确定了以下两条。

1、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可见一斑”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

之所以确定这样两条目标,主要是考虑到为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做到:教学目标简明。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对亲生母亲怀念确定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学文做准备,我在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学法是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

我打算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下面我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整体教学思路是紧紧围绕怀念母亲这个题眼,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初读感知,引出怀念母亲

二、抓关键点,品悟怀念母亲

三、拓展延伸,升华怀念母亲

力图在前面“教学目标简明”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环节的简化。

(一)初读感知,引出怀念母亲

首先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他的母亲是谁?是谁怀念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老师也出示季羡林生平和主要经历,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古语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质疑课题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读中生疑,疑由学解,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阅读的情境。

然后,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课文主要了的是对两位母亲的怀念。相机板书: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二)抓关键点,品悟怀念母亲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两位母亲都很怀念?用笔划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写感受。

这一环节要给足学生时间自读自悟,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经过默读,学生的目光会聚焦到第三自然段话,出示句子,我鼓励学生针对找到的这一段话质疑,学生的问题可能是(“频来入梦”什么意思,母亲和祖国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就此我以频来入梦为抓手,突出重点,首先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频来入梦的频字,出示字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理解了频,频来入梦就迎刃而解。然后抓住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

我在处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时,上挂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先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句进行理解,然后通过朗读、指明读,师范读,齐读等形式,感受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愧疚的怀念之情。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读不好,这时老师相机口述补充资料,季羡林先生自幼离家读书,寄人篱下的他更是渴望能有母亲相伴与左右,他曾发誓一旦大学毕业,就立即迎养在农村的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永远的离开了,这正应验了一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怎能不悔恨呢,所以他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啊!

这个时候再读书,学生就有所悟,有所体验了。自然的融入到季老对母亲的怀念之中。

这样设计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于学生对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缺乏体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适时引入资料冲击学生的听觉和心灵,最终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再回到课文,祖国母亲为何也频来入梦呢?这一部分的处理我下连季老的几则日记。

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品析感悟。通过学生交流质疑锁定在这句话出示“为什么说怀念故乡的感觉是凄凉的又是甜蜜的,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老师引导,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而此时的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又因为什么而感到甜蜜呢?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处想象说话:

通过想象说话,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体会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然后深情朗读,再次走进季老的心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就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与作者息息相通,产生共鸣。真正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做到“简约的内容、深入的对话”。

基于以上对重点的突破,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较深的感触,以读带讲,其他日记内容。

然后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板书崇高敬意真挚爱慕

回顾以上环节,我力图在探究阅读的过程里,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以关键词为抓手,以中心句为核心,以文意兼得为目标,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以读为本,这正是运用了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升华怀念母亲

出示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学生先齐读歌词,然后跟着音乐唱。

本环节通过动情的朗读和放声的歌唱,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最后布置作业

读写结合,季羡林先生独在异国他乡,在凄冷的黑夜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课下写下来。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髓,力图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怀念母亲》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资料二:《赋得永久的悔》中的片段:"当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3)他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2,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感受。

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了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从这位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的等待,也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恨",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地下的母亲说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创设情景,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指名读:"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一样的!""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3,涵咏"糊"字——思母至切

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鱼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园"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的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如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

"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4,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读《寻梦》中两个片段,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段二。

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分男女朗读片段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段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

1,师深情诵读: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摘自《真情季羡林》)。

2,睡在母亲的身边,也就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

(五)课外作业——拓展阅读

今晚,请你和你的妈妈去读季羡林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你将对"怀念母亲",四个字理解得更深刻。

《怀念母亲》说课稿6

说教材

《怀念母亲》一课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考虑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本课的具体要求,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怀念母亲》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掌握“真挚、朦胧”等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

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母亲》歌曲《我的中国心》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课件演示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

1、情景教学法:上课开始,播放《母亲》视频,让学生知道母爱的伟大,

引出季羡林怀念母亲。课件出示:季羡林,让学生认识季羡林,揭示课题。在这节课的最后播放《我的中国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以读代讲法:”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

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1、 “母亲”这是多么亲切地称呼,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播放视频《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思念母亲的课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视频中出现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课件出示:季羡林回忆以前学过的跟季羡林有关的课文。

3、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思念情感。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1、思考:(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个是生身之母,一个是祖国母亲。)

2、学习生字词,解决问题。

3、听课文录音,纠正读音。(提高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1、首先是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

出示课件:“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结束对身生母亲的感情。

2、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

出示课件: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让学生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3、回忆以前学过的《游子吟》。(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离家乡,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2、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预设:听完歌,学生谈想法;并结合实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再畅谈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设计意图: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点明文章的中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

总之,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怀念母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 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资料二:《赋得永久的.悔》中的片段:“当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3)他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2、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感受。

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了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从这位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的等待,也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恨”。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地下的母亲说?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创设情景,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指名读:“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一样的!““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3、涵咏“糊“字——思母至切

学生默读第一篇日记,有不懂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鱼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园”“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的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如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

“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4、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读《寻梦》中两个片段,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段二。

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分男女朗读片段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段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

1、师深情诵读:20xx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摘自《真情季羡林》)

2、睡在母亲的身边,也就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

(五)课外作业——拓展阅读

今晚,请你和你的妈妈去读季羡林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你将对“怀念母亲”,四个字理解得更深刻。

(六)板书

怀念母

恨 、哭 、糊、 寻

敬 、爱

《怀念母亲》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漫长的留学生活中,表达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大目标: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小目标: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要素组合加平台互动方式,采用要素组合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在动静转换中让学生理解课文,采用平台互动方式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学习文章。

四、说设计意图

我们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语,感受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深情,所以第二课时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感悟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和敬意,这样的设计切合了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我们引导学生抓住表达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情的6个重点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机分组学习,深入探讨。

五、介绍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题,揭题导入。(课前学生欣赏了音乐视频《我的中国心》,课上老师的深情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防止了老师的空讲,是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二)、探究文本,深情朗读。(分4步)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现季老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2、4人交互勾画的句子。

3、汇总语句。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看、想、做、动、静等感官要素,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4人的交互、全班交流汇总语句

体现了有效教育“共同交流、补充、分享”的理念,防止与学生为敌。学生感情朗读的设计,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搭建平台,交流分享。(分5步)

1、随机分组。

2、搭建平台,单元组活动。

3、汇报交流。

4、大动浏览。

5、反馈评价总结。

(学生随机分组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学生自由、民主、个性学习服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有效地防止学生假看假学。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配合,人人有事做,防止边缘生的出现。设计学生汇报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学生以办的大卡为本,大胆真实的谈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与同伴交流分享,有效的防止了空讲,防止了泡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大动浏览和反馈评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与其它同伴互相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可以和同伴取长补短,又一次强化攀升了知识点。)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分4步)

1、欣赏图片。

2、妙笔生花(小练笔)。

3、交流分享。

4、总结升华。

(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祖国就建设的新成就,再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情,使学生由情感的表达自然转入实际行动,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怀念母亲》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课文共分2课时,执教的是第1课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

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灵活运用。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拓展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体会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想想作者写了哪两位母亲?以及对她们有着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落实本课字词教学任务,然后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重点品悟,体会真情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体会句子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评读、赛读等读书方法,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五、设计特色

1、情景教学法:上课一开始,品读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文本的探究中。另外,在学习完第2自然段之后,整体回归文本的时候,让学生在幽怨的音乐声中朗读,以调动学生的心弦,更好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2、朗读感悟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自由读、齐读、配乐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的效果。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悔恨之情。

标签:怀念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