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福建热门景点导游词

福建热门景点导游词

基神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福建冬季并不是很冷,到福州、泉州、厦门逛逛、看看,体会闽人独特的建筑气息和生活特色,品尝美味的特色美食,看看海岛景色,无不让人感到精彩纷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福建热门景点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福建热门景点导游词一

  各位团友,早上好!今天我们游览有“海上花园”之称的鼓浪屿,看对面的小岛就是鼓浪屿了。这条江叫鹭江,也叫厦鼓海峡,宽600米,我们需要坐6分钟的渡船到达鼓浪屿。好了,鼓浪屿到了,请各位团友下船注意安全。

  现由我来介绍一下鼓浪屿:鼓浪屿长1900米、宽1000米,面积1.91平方千米,人口约1.62万人,宋元时期称为“圆沙洲”又称“五龙屿”。明代始称鼓浪屿,因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浪冲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时海浪可拍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音,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小岛也就称为“鼓浪屿”了。鼓浪屿是国家4a级旅游区,福建旅游景区“十佳之首”,素有“海上花园”、“音乐之乡”、“钢琴之岛”的美誉。大家看我们刚刚经过的码头,是不是很像一架三角钢琴呢?这就是为了使游人一踏上鼓浪屿就能感觉到音乐气氛。鼓浪屿又有“万国建筑博览馆”的美称,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厦门作为当时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开放,因此先后有英、美、德、法、日本、荷兰等13个国家来到鼓浪屿设领事馆、建公馆、教堂和洋行,所以我们今天到这个岛上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鼓浪屿就因此得名了。

  (沿途介绍:英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天主教堂、龙头街、马约翰钢像、福音堂后),好了各位团友,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日光岩到了,首先我将我们的游览路线告诉大家,请看游览图:我们先参观日光岩寺、龙头山寨、古避暑洞、天风台,然后我们参观百鸟园,最后才下山参观郑成功纪念馆。现在我们进入日光岩参观游览。

  各位团友,这是日光岩新建的山门,让我们远看前方巨石上有三幅崖刻,乍看好像一个人写的,其实是三人所书。“鼓浪洞天”是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写的,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日光岩上最早的题刻;“鹭江第一”是清代道光进士林咸所写,也是100多年了;“天风海涛”是民国四年(1915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写的,在如此高大的石头上凌空题刻,真是气魄非凡。日光岩寺原名莲花庵,是厦门四大名庵之一,实际是一个石洞,以石为顶,故又叫“一片瓦”,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冬重建。因为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后升起,莲花庵最先沐浴在阳光里,因此得名“日光寺“。又有传说当年郑成功来到晃岩(日光岩的别称),发现景色远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就成日光岩了。日光寺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建圆明殿,祀弥勒,并在庵前建一八角亭,上挂“日光寺”匾,八角亭于1959年被台风吹倒。1917年建大雄宝殿。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日光寺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海内外十方善信的捐赠,大兴土木,翻修了大雄宝殿,新建了山门、钟鼓楼、旅游平台、法堂、僧舍、小卖部和膳堂,寺庙焕然一新。日光寺是一座精巧玲珑袖珍式的寺庙,大雄殿、弥陀殿对合而设,是全国惟一的。日光寺由于环境优越,历代高僧不断,著名的弘一法师于1936年6月曾在这里闭关8个月,校点《东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写作《观音菩萨正文》即《普门品》。各位团友,日光寺介绍完了,现在随我步行蹬道上山。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这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屯兵鼓浪屿的“龙头山寨”寨门,岩石上的圆孔是士兵搭架帐篷开凿的。前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见景生情,命笔写下了七绝:“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对郑成功赞美有加。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绝:“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

  各位团友,请看“脚力尽时山更好”题刻,这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写的,一股奋发之情催人向顶峰奔去。前面就是“古避暑洞”。乃是巨石架起的通风口,天风穿洞,凉爽异常,为旅人拂去疲劳的汗珠。转出避暑洞的石上有一首蒋鼎文的《日光岩铭》是可以读一读的:“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垒,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蒋鼎文是蒋介石的同乡,他在“解决”十九路军发动的“闽变”以后,踌躇满志,心情极好,才写下这篇颇有点文采的铭文,但与前面蔡廷锴将军的七绝相比,意境就完全不同了。好,让我们登上日光岩的顶峰天风台,去领略天风海涛吧!

  日光岩高92.7米,是鼓浪屿也是厦门的最佳景点。有人说:“游厦门不游鼓浪屿不算到厦门”,应该说,游厦门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请各位攀牢扶梯,稳步攀登,天风台到了。你们看,鼓浪屿是不是像一艘彩船,停泊于万顷碧波之中,时浮时沉,波光闪烁,举目西望,海沧投资区近在眼前,云天中的嵩屿电厂烟囱,标志光明的未来;南面,南太武群山的倒影里,漳州招商开发区正在崛起,这是漳州人民的希望;请往东看,厦门市区、东渡港区,象屿保税区、厦门大学校园、万石山—鼓浪屿国家级风景区尽在眼中;北面,海沧大桥飞架厦门西海。各位请看近处红色圆顶是八卦楼,两个金瓜帽是罗马式建筑,尖顶的是奇特式教堂,歇山琉璃顶是日光寺。五老峰那边就是金门大担了,也许你的同胞、同窗、亲邻、好友因人为的藩篱,铸成了今天分离的现实。如今,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四年多了,澳门也于1999年回归,两岸统一也不会是遥远的事了!

  各位团友,日光岩就介绍到这里,参观完日光岩后参观百鸟园—郑成功纪念馆,我们一个半小时后在大门口集合,谢谢合作!

  福建热门景点导游词二

  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我是厦屿旅行社的导游,姓吴,名X X!很荣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

  现在,我们将去游览菽庄花园,菽庄花园处在我们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的鼓浪屿之上,他原是台湾富绅林尔嘉为了怀念台北板桥别墅而修建的私家花园,建于1913年,于1956年辟为公园,是一座颇有特色的中国近代园林,厦门二十名景中的“菽庄藏海”,藏海,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呢?到底是何藏法?那就随我一同去游览一番!我们游览这个景区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

  站在大门口,大家看到了门上的园匾“菽庄”这乃是主人字“叔藏”的谐音,菽是豆类的总称,算是农作物的一种,当年林尔嘉的祖先是以垦殖发家而富甲台湾的,“菽庄”在这儿有归隐田园之意。进入大门,一堵高墙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各位来宾,大家回首一下,门楣上高悬着“藏海”匾额,现在大家明白这堵高墙的作用了吗,这是主人林尔嘉对园林结构的精心设计,那么他到地在这片园林里藏着一片怎么样的海呢?请各位随我一起进入左边的月洞门。

  进入月洞门,大家是不是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呢?看右前方的石壁上刻着“海阔天空”这四个字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笔迹。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壬秋阁,建于1922年秋,农历为壬戌年,林菽庄引用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首句“壬戌之秋”简称为“壬秋”,她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风格,有趣的是,这“壬秋阁”是一半着陆一半入海的,当然在这面是看不出来的,现在大家不防随我往着行走,现在大家回过身去看看,壬秋阁的另一半是支在海面上的,是不是别具一格?

  我们左边有一片假山,这是十二洞天,这十二洞天代表十二生肖、十二地支,我们又称他为“猴洞”因为他就像一个迷宫一样,洞洞相连,常有小孩像猴一样在此玩耍。

  我们面前有一座雕像,这就是我们的园主林尔嘉,他1874年出生于厦门,1880年去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军民拒绝割让,推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为议长,但主政优柔寡断,坚辞不就,台湾人民便奋起组织义军,与黑旗军一起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时,腐败的清政府又下令召驻台的官兵回大陆,林维源等人不敢逆旨,于1895年全家内渡,定居鼓浪屿。林尔嘉于1905年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厦门总商会总理,他发起建设厦门的电话、电灯、自来水等公用事业,1914年任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1915年任厦门市政会会长,对厦门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接着往前走,前面小桥道路比较窄,请各位朋友一定要小心行走!不要拥挤!前面是园内的四十四桥,也许有朋友想问为什么叫四十四桥呢?其实就是园主在建园时正好四十四岁,为此纪念,故取此名。此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内池、外池三处,每次涨朝里就把闸门打开放海水入池,退潮时便把闸门关上把大海藏了进来!

  步入四十四桥,桥中有一亭“渡月亭”,现在我们大家就在这亭中体憩一会儿,看这亭是半月形的,亭内还有一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当月明之夜,夜深人静,海浪轻摇,园主人在此观海赏月,这种景至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是多么美好!这是园中最佳的观景赏月之处,当然园主写的这幅楹联也写出了他怀念故乡的心情。大家往我们刚才过来的路前方看看,前方的石壁上刻着“枕流”何为枕流呢?这枕流原与漱石一起合用,称为“漱石枕流”,出自典故晋代王武子问孙子“流可枕,石可漱乎?”子答“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林尔嘉引此典故是为了激励自己,以图重振山河。

  菽庄花园风光万千,它集中了园林艺术中的最艺术个性的三个特点“藏、借、动静结合”:

  藏,就是把海藏起来,直到进入月洞门后才能够看见万顷碧波的大海;而四十四桥巧妙地把海水引入园内,变成大海、内池、外池,这便是园主对藏字所下的功夫。

  借,就是借景、借声、借意、借影,化他物为已物,纳外景为内景,借日光岩为仰景,南太武为远景,借大海为铺垫,借楼阁为近景,构成了一幅美丽、富有立体感的画卷。

  动静结合就是林尔嘉把园内坡那面建成假山,十二洞天洞洞相连,让孩子们去追玩,显示出动景,而坡边则建了小亭小阁,可供休憩观景,表现出静谧的环境;海潮流动的,长桥是安卧,这些都体现出了动与静的交融与和谐,可谓匠心独具!

  好了,现在随我一同往上走,去参观一下菽庄花园内的另一种独特的声音!

  这儿是钢琴博物馆,面积有1000平方米,展出了鼓浪屿族居澳大利亚的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毕生收藏的30台世界名古钢琴和60多盏古钢琴烛灯台。这里面的稀世珍品镏金钢琴,有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钢琴、最大有立式钢琴、最老的手摇钢琴、脚踏自动秦演奏钢琴和8个踏板、4套琴弦的古钢琴,体现了100多年来世界钢琴的制造技术和发展水平,如此规模如此众多的世界古钢琴聚于一馆,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好了,现在给大家半个小时去参观这独特的钢琴博物馆。

  各位来宾,一个半小时的游览结束了,游览了这独特的菽庄藏海与钢琴博物馆是不是让你们有点留连忘返呢?希望这些都能给你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也欢迎各位有机会下次再带上你们的亲朋好友让我们再次相聚厦门、相聚明天美好的未来!谢谢各位朋友!

  福建热门景点导游词三

  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我是厦屿旅行社的导游,姓吴,名X X!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集美鳌园景区,鳌园是我们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兴建的,于1951年动工,直至1961年才竣工,历时十年之长,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耗资65万元,主要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墓和四周围墙石雕群组成,鳌园原是一小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状似大鳌,鳌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称此园为鳌园。那现在我们就去游览一下陈嘉庚先生耗尽十年时间完成的鳌园是什么样子!我们所游览的时间将为一个半小时。

  各位来宾请看,鳌园门口设置了一个大圆盘,这儿每逢农历九月天文大潮时,海水便会从洞中灌入,迅速涨满圆盘四周,此时观鳌园犹如大鳌戏珠,而整个鳌园就像一朵洁白的睡莲静卧在海面上,富有情趣,这一含蓄的设计足见陈嘉庚先生的用心良苦。

  在进入大门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大门上有一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世与相忘”上下联首两字相结合便正是“鳌园”,步入园门便是50米的长廊,左右两边镶着青石镂雕,分别刻有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这是整个鳌园石雕群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可谓是上乘之作。各位来宾请看,左边的这24幅诸葛亮马前课,据陈嘉庚先生解释,这是诸葛亮早就对清代政府、民国成立、抗日战争以及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预卜,他相信这不是迷信而是先知,表达了他对共产党、毛主席的信赖和热爱。这些石雕在期间,集美人民和陈嘉庚先生的族亲用泥巴将其封闭,这样这些石雕才得以保存下来!这围墙上共有二百多幅浮雕,初建时是用水泥塑制的,几十年风雨侵蚀后损坏严重,后于1991年集美校委员会筹款百余万元,以原来水泥雕内容为参考,由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艺术系的老师绘图,请惠安艺人精心雕琢,全部换成青石雕。

  好了,各位来宾随我前行,走到长廊的尽头,可以看到颇具特色的石雕――影雕,这影雕是福建省惠安县近年来新开发的石雕新工艺,由于造型细腻、逼真,有如摄影图片,故名影雕。请各位来宾往上看,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集美解放纪念碑,这是鳌园的主体建筑,陈嘉庚先生独具匠心,将碑高设计为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所走过的28年历程,展现了陈嘉庚先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赤子情怀,各位来宾,要登上纪念碑座的最高平台须经34级台阶,你们有没有发现这34级台阶都有一些不同?陈嘉庚先生把自己事业的兴衰与祖国荣辱深深地记载入每一级石阶之间,我们看这下面较宽的13级台阶,这象征着陈嘉庚1913年至1926年,13年间实业和办学顺利发展的最佳时间,第二部分比较窄的10级台阶,表示从1927年至1937年10年间陈嘉庚先生的实业由于遭受多种因素的冲击跌入低谷,第三部分是8级台阶,象征着八年的抗日战争,而最后的三级台阶则象征着三年解放战争。

  各位来宾请看这“集美解放纪念碑”这几个苍劲有力、飘逸豪放的文字,谁能猜出这是哪位领袖所题吗?它是1952年五月十六日毛泽东主席所书的,再看这碑文,由284个文字组成,它是陈嘉庚先生于1952年九月十二日所书。

  在碑的下方,有三幅石雕,分别记载了陈嘉庚先生参加国事活动的珍贵画面,中间这幅浮雕,是陈嘉庚先生与人民政协筹委会全体常委在北京的合影,左右两幅是1949年十月一日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和升国旗仪式,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新中国从此诞生,这一天陈嘉庚先生应毛泽东的热情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荣幸地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这一天,使陈嘉庚先生第一次感受到作一个真正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各位来宾,大家请看,这纪念碑正对面的屏壁上,正中刻着“博物观”左右各12块浮雕,内容大多为公共卫生、体育运动,中间有五幅地图,其中有一幅是《台湾省全图》这种雕塑形式称平雕或线雕,它倾注了陈嘉庚先生为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美好愿望,我们坚信,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在台湾的实施不会遥远,炎黄子孙大团聚的一天终会到来,这是陈嘉庚先生的愿望,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愿望!

  转过屏壁右侧向前走,前面就是陈嘉庚墓,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集美,1961年8月12日病逝北京,终年88岁,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其主持追悼会,1961年8月20日陈嘉庚先生的灵柩从北京抵达集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在其身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国旗!整个墓呈龟形,龟在中国民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当年在陈嘉庚设计鳌园时并没有设计自己的墓,到1955年时,一位参加建设鳌园的雕刻家认真地向陈嘉庚建议,这块大石头伸向大海,如果地此建墓是最佳位置,后来陈嘉庚先生经过多次勘察,认为北面靠山,面向大海,视野开阔,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觉得,在他百年之后,能够安息在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的身旁,他走得安心,他还认为,他逝世后骨肉融入故乡的大地,与父老乡亲朝夕相伴,实现了他“叶落归根,终老故乡”的夙愿。墓周围的石雕,描绘了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平凡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陈嘉庚生前曾说过,等鳌园完工后,要在其西北侧造一个公园,为了完成他的遗愿,集美学校委员会于1992年9月动工建“嘉庚公园”,于1994年在陈嘉庚诞辰120年之际向游客开放,其公园中还有与鳌园同时期完工的鳌亭与命世亭。

  各位来宾,我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了,鳌园就像一部百科全书,集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教育、艺术为一体,也是我们陈嘉庚先生用最后十年建造的一座溶入他强烈爱国情怀的丰碑,这一切不知给你们留下些什么印象呢?那么我们即将分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欢迎各位有机会下次再带上你们的亲朋好友让我们再次相聚厦门、相聚明天美好的未来!谢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与信任!谢谢!再见。

  福建热门景点导游词四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安平桥。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目前修缮后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而这些桥板石从哪里开采而来的,应该是泉州府附近的石窟,但需要用水运。据说有私家族谱记载,这样的巨石,多是咫尺相望的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的。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此外,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表现得非常别致,皆为南来的代表作。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由于时代久远,海港的变迁,海上的桥变成陆上的桥,如今国家拨出专款重修,恢复旧貌,我们一到长虹般的长桥,总要漫步观赏,为兴建泉州长桥功劳而赞叹!

  福建热门景点导游词五

  眼前这座黑压压的大岩石山叫宝盖山,你们看,它凌霄独立,周围没有其它山峰为邻,看起来是不是显得特别孤单呢?所以,人们又叫它“大孤山“。明朝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克晦在一首诗中这么说“乱嶂江边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头的那座塔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姑嫂塔”。它是一座用花岗岩建造的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层,二十一米高,昨天大家参观的泉州东西塔,东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虽然姑嫂塔还不足东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势,所以显得特别巍武。

  姑嫂塔,又称“关锁塔”或“万寿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泉州府志》上称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可见,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为航标的。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宋朝的吴自牧在《梦溪录》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闽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在永宁里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迁者,指为抵岸之期。”这里说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虽然志书记载只有廖廖数字,却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姑嫂塔前,大家请看,这塔的第一层西面开了一个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明代苏紫溪有诗说:“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这首诗就是写姑嫂塔的。

  几百年来,人们都叫它“姑嫂塔”,为什么不叫它“万寿塔”或“关锁塔”呢?《闽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闽南侨乡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还流传着更为传人的姑嫂塔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无法缴交财主的田租,被迫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盼望骨内亲人回家团聚。转眼三年已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人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这当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大家知道,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地区。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地区的同胞有30多万人,侨眷侨属占石狮市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狮市的旅外华侨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石狮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缘、血缘关系。祖籍石狮市的台胞有30多万人,目前居住在石狮的台湾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泉州府志》中载,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这650年中,泉州发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惨情景。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困迫下,乡民大量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菲岛谋生。因住番定居国外,故乡人称华侨为“番客”,指的是从“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时朝著名文人何乔远在《镜山全集》中说:(华桥)“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末返者,返则儿子长育至不相识。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这说明了晋江、石狮一代的乡民出洋谋生的辛酸历程。

  早期乡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不少往菲律宾谋生的人,都有一定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在菲从事生产劳动,与菲人友好相处,共同开发菲岛,授以各种技能。菲律宾史学家赛迪博士说:“华人带来他们祖国的绝好文明、忍耐、勤劳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艺“。

  据有关历史著作的记载,至少自春秋战国起,晋江、石狮与台湾就已存在血缘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观上为早期石狮人移居台湾提供了方便。同时,政治上、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宋元时期石狮人移居台湾的重要社会因素。

  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石狮侨属则大量定居港澳地区或转往东南亚各国。由于历史和血缘的关系,生活在境外的右狮华侨,华人后代,港澳台同胞,一向热爱祖国,热爱故乡,在各个不同时期都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例如《大仑蔡氏宗谱》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侨居菲律宾的石狮华侨就有汇款回家“买田盖屋”的习惯和“借贷亲人经营商业”的史实。近代由于华侨的事业有所发展,华侨回乡投资或捐办各种行业的日益增多。许多华侨纷纷在石狮投资兴办钱庄,百货商场、旅社、交通业、房地产业以及为家乡捐资办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