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1
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现象,但科学概念的建构需要在知晓“亲代”和“子代”的前提下习得;
2、课堂中有一名学生说到人的舌能不能卷是人类的性状之一,这是动物的一种行为方式特征,这种行为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而非学习行为。学生的发言试图想搞清动物的.行为与性状的关系。我认为,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可以表现为生物的性状。
3、本课采用归纳法效果较好,由调查结果归纳遗传、变异、性状和相对性状,水道渠成。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物界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已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本章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人类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宏观的性状研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教师要渗透这种逻辑思路,训练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受精卵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精子和卵细胞是新生命与父母联系的纽带,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父母到底传递了什么?引出基因便顺理成章。
5、本课学习结束之后,我汇总了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性状调查数据,交给向凯、周媛媛两位同学,让他们将同学们的调查情况、老师的统计结果以及自己的思考,写一份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两名同学写成“基因控制性状”的调查报告,很不错,推荐到《中国生物课程网》得以发表。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2
本课是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节《神经调节》的第三课时。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把握课本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本课是围绕“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的类型”展开的。如何生动形象地使学生了解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以活动为主,结合PPT课件,穿插了两个直观的视频,共设计了两个游戏、两次实验、一次讨论,学生的参与面广,兴致高。我以游戏“反口令”开头,引出“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那么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实验“膝跳反射”,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反射。这就解决了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那这样的反射是如何产生的呢?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反射弧的组成。在此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开火车说出反射弧的各个组成以及功能,并结合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反射是否一样呢?学生再次进行“膝跳反射”的实验,探究大脑能否控制反射的发生,由此引出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举例各种反射,通过全班同学的判断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我在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膝跳反射”、“缩手反射”以及“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之后就直接让学生到课本上找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特点。这样显得有些仓促。今后,我还要在活化教材、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3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3、遗传变异;4、适者生存。
他的观点是:繁殖产生的个体总是有差异的,即长颈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颈长的有些是颈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变异的特性,因此,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接下来这些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汰掉,即颈长的长颈鹿与环境相适应,被自然选择活了下来,颈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颈长的这些个体又产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颈长的.又被自然界选择存活下来,颈短的又被淘汰掉,这样,经过逐待的选择积累,剩下的长颈鹿基本上都是颈长的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可以看出达尔文认为生物能存活下来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让其存活下来的。且选择存活的都是有优势性状的,如颈长的长颈鹿,因此,自然的选择是定向的,且是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变化的自然环境。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4
1、这节课导入的时候,利用创设情景,提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是双眼皮,孩子就一定是双眼皮吗?这个问题一下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新课程强调从小养成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有好习惯,才有可能学好生物学,可以说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必不可少。
2、在本节课中,教师如果像通常情况下,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现象及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调动,不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就算完成任务,而本节课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问题。“高豌豆与矮豌豆杂交的后代F1豌豆表现出怎样的性状?”让学生进一步猜测,然后教师话锋一转“杂交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然后让学生尝试写出遗传图解。”又引导学生把基因图和性状进行对比,自行总结出结论。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赢造一个师生交流、思维碰撞,共同创新的平台,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和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即对人的关注,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同时改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实现教学相长。
不足之处:
这节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感觉有一部分学生不是很能理解,可能需要放慢讲课的速度,尽量把难点反复强调,讲解清楚。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5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毒品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6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一节在教学安排上是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个课时。本节课我认为我的亮点之一在于新课的导入方式。我首先让学生以接力赛的形式说出前面已经学习过的细菌和真菌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细菌和真菌是对人体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学们想到的往往是害处,然后锋头一转,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是有好处的,整节课都围绕着为细菌和真菌“平反昭雪”而进行。这种导入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亮点之二在于学习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这一个知识点上,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发酵现象的实验,课堂中让制作较成功的'学生说说他们的制作方法以及看见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动画让学生观察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掌握发酵现象的原理。
亮点之三在于讲解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这一知识点时,我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包装袋,先从准备的包装袋入手,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然后我准备了p73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后选择一个向大家介绍保存方法及原理。在学生介绍其它保存食品的方法时,如冷冻、冷藏、紫外线、防腐剂,可以让学生讨论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利于人类的健康,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所带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配料里,是不是含有常见的防腐剂,并提醒学生尽量少吃含有防腐剂的食品,达到关爱人类健康的情感目标。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也较密切,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培养了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强调了科学的严谨性,学生的参与面较广,也注意了对学生评价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些方面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还要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在细节方面还要再完善一下。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的。此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像其他老师学习,不管是刚工作的还是工作了几年的,他们都有我要学习的东西,这一点我最近感触很深。对教材也要更深的去挖掘,不能只浮于表面。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7
这堂课我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为基础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调查、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在其中一个班上课时却出现了意外,当时我正在讲鱼的呼吸器官是鳃,立刻有学生问我“那鱼的鼻孔是用来干什么的啊?”一下把我问住了,这个问题在备课时并未涉及和考虑,于是我发动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到了第二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主动将答案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而我作为一个教师也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知:鱼嘴外面有两个小孔,注入水水不能进去,这小孔是鱼的鼻子,这说明鱼的“鼻孔”和嘴、腮、肚子没有明显相通。多数鱼有鼻孔,其内有嗅觉细胞,鱼使用它来嗅附近水流的气味。例如,鲨鱼使用嗅觉来找寻它们的猎物的所在位置。鱼的鼻孔和呼吸无关,只管嗅觉。
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这节课让我在学生面前“出丑”了,但是我想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跟上的话,以后“出丑”的'机会会更打大,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考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此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传授学生常用的生物学学习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力争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设计有两个明确的想法:一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方法,认识规律;二是在认识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后对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将“自我评价”化整为零,使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衔接,成为认知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在于缩短认知与评价的间隔,巩固知识结构,使评价成为知识拓展与升华的手段。
通过课后向学生征询意见,认为这节课方式灵活,组织严谨,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的兴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教师可多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展示马铃块茎,还有姜、蒜、番薯等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列表对比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嫁接和扦插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都得到了培养,不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还要更多设置学生动手性的实验或实践内容。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10
由于本节的知识比较概念化,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来显示,因此,我用李宇春和她母亲的照片、成龙父子的照片比较引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后,直接开门见山,让各小组统计出几组较为熟悉的自身的`性状(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表现的积极踊跃)。再用多组生物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描述性词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导入问题——什么是性状和相对性状?在后半部分教学中,由于“转基因超级鼠”实验对学生而言有些陌生,这时我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给学生详细的讲解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后以推论“传种接代中传递的是基因”、“性状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转基因技术为拓展延伸,串联整节教学。我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进程来设置问题,层层推进;辅以多样化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练习题,希望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弄明白基因和性状的关系。但在四班上完课后,检测结果令人大失所望。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对我来讲,内容非常少,但是我忘记了一点: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基因、性状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讲非常的抽象、难懂,所以在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完所有的内容后,集中做练习,效果就不太好。找出毛病后,我在其他几个班上课时,把方案进行了调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部分的内容后,同样也让学生列举了性状与相对性状的例子,随后,马上让学生进行这部分的反馈练习。后面的资料分析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效果非常不错,课后的调查也非常令人满意。
通过这节课的对比课,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备好学生,备好教法,才能够真正地利用好课堂每一分钟。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11
一.总的复习思路明确。这一章的复习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的免疫功能和传染病及其预防两大部分,在复习时我就将导学稿分成了这两大块进行。
二.模块中加大了学生动笔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因为是复习,在每个模块中,都设计成先由学生自主复习基础内容,然后再跟踪练习加深巩固知识。有的还高计了“走近中考”,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就接触中考题,熟悉中考题的形式和解题思路,同时又巩固了本块知识。
在本节复习结束,再用达标检测来检测本节学生复习的效果;和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接触与这部分知识点有关的更深入的中考题等,提[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 ()]高学生综合分析、做题的能力。在每个环节中,能利用统筹方法,让部分学生直接将答案写到黑板上,既节约了时间,又能通过黑板板书情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三.复习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本节课复习中,我设计了“知识梳理”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本节复习内容进行梳理,以备在应用做题中加以理解运用。
总之,本节课设计还算合理,所以时间上与预算的时间符,没有出现以前出现的拖堂现象。但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学生自主设计和小组合作发言的机会安排较少。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12
1、本节课在设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行为的特征
2、加入情感教育,通过对比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认同人类自己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3、动物行为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对于研究人类各种行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区分比较清楚,关键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上有些难度。
4.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所以导致有些环节学生都被老师牵着走,失去了一定的探究意义。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13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视频《动物能帮助传粉、传播种子》进行拓展,打开他们的思路,避免学生只进行浅表思维,将学生认识引向深入。
2、引导学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认识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时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体会到某些动物的具体作用,对动物对整个生物圈的作用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和疑惑,我借助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原因,然后再用图片《动物能促进特质循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疑惑迎刃而解。
3、从身边入手,从生活入手,提升保护动物的意识。认识动物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反思自身和身边所见所闻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及时让他们寻求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将保护动物的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4、课件制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节课能够把媒体资源恰当的为我所用,美中不足是Flash制作缺少动感画面,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5、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还可突出学科特点引入实验因子,如有条件可由学生课前制作生态瓶,将实验过程摄录下来,课堂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物质循环的促进作用。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14
1、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2、探究鸡卵的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能让学生感悟到平时自己熟悉的事物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生活联系紧密,突破了重难点。
3、课堂上,每一环节我都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探究卵的结构时,实验时间不够充分。
2.、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有时给的时间不够富余,有的问题启发性还存在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备课,比如准备探究的材料、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研究教材,并能预见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思考与实践:
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多种,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更重要。我是这样想的,你呢?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15
新课程教学改革已推行好多年了,广大教师立足实际,锐意改革,不断提高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水平。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惑,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探究的问题越多越好吗?
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不需要探究,哪些知识需要探究,需要探究的问题到底设置几个算是合理等问题,在教学中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几乎探究了整整一节课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看书就知道的问题也在探究,对于过难的内容还想探究。那么哪些内容不是我们要探究的?哪些问题又值得我们去探究呢?有人说过“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知识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跳得老高都够不到的就没有探究的价值了。也许有人会说,一节课探究的问题少了那还算是新课改吗?这种状况在听评课时时常也会听到,这或许就是我们对探究过程的认识误区。因此,我感觉探究什么问题,探究多少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而决定,绝不能千篇一律。事实证明:探究的问题设置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的次数设置的合理,符合学生的承受能力,就能会不断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探究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续,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得到加以运用的问题,都应是我们重点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是重过程轻结果吗?
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和结论,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生物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之一。而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学生的探究活动看似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好多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目的、原理不甚了解,对探究活动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认识。例如,临沂市有一“中考”题(当时还没出现学业水平考试一词),要求学生绘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解,评分标准中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学生图解画错了,但是如按照错的图解解释对了,也就是能“自圆其说”,同样给予相应的分值。本人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明显的是注重了过程而轻视了结果,违背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容易给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不利于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也许有人会说,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已有定论,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只要注重过程而不必在意结果,这种观点看似注重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忽视了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割裂开来,正如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一样,科学探究也离不开理论假设的指导,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目的就是验证实验的结果正确与否,让学生明辨是非,最后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从而少走弯路。由此可见,探究活动既尊重过程又尊重结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才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正确理解。近几年临沂市学业水平考试注重开放性题目的考查,目的是提高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此促进教师的创新教学。但应注意的是,设置什么样开放性的题目值得我们探究,我认为以上这则“中考”题目就不适合作为开放性的问题来考查。
三、课讲得越少越好吗?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有些教师误认为讲课越少越好,(有的甚至说一节课不能超过五分钟的讲解)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读理解。但是有些内容要求较高,而且是很难理解把握的,例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课,如果教师不去引导学生去分析透彻,单凭学生看书消化,恐怕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我认为讲多讲少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知识应该有所区别,对于那些阅读性了解的内容,就交给学生自己好了,例如“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卫生保健”等内容,就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阅读完后检查其效果,将部分内容讲解,起到画龙点睛即可。而对要求高难度大的知识,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目的。
各位老师,教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只要我们把行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责任心使命感,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水平就会不断的迈向新的台阶。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