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阿Q正传》经典影评

《阿Q正传》经典影评

鬓上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阿Q正传》经典影评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Q正传》经典影评,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经典影评 篇1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就这样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阿Q这个人物,最让人深刻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吧。明明意识到自己被压迫与侮辱,却只会以不断地自我安慰来寻求解脱。或者是转而投向比自己更弱势的群体,以欺负他们来寻求自己的价值,比如电影中捏小尼姑脸的画面。此外,阿Q身上潜藏的民族劣根性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比如想要巴结赵家老爷,嗜酒爱赌,偷鸡摸狗……

让我印象挺深的是梦境中,阿Q梦到自己成了革命的头目,把得罪自己的人全都问罪惩罚之后,高高兴兴地给自己披上了封建的外衣。所谓的革命,在他眼中,只是让他摆脱那些凌驾在他头上的人,从而又使自己重走封建的覆辙。阿Q无疑是尚未觉悟的,被压迫的可怜人。直到最后,在迫害中结束自己生命时,他还高呼着“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以自我安慰的惯性手法结束了悲催的一生。

说到底,还是思想需要开化,素质需要得到提升的`机会。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然是不变的要求。

如今,过去了这么久,之前充满血泪与黑暗的历史早已裹挟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已然踏在了光明的道路上。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时时望一望以前走过的路,想一想那些奋斗过的灵魂。人类的每一次历史的进步,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过程。它需要勇敢与孤军奋战的勇气。回望历史,应该让我们感怀,使我们明智。感谢那些思想的开路人,比如,一位叫鲁迅的先生。

《阿Q正传》经典影评 篇2

严顺开的表演令人难忘,最不忘那双带着怯意同木然的小眼睛。原作中的许多心理描写用旁白略带过,梦境一段的视觉化铺展挺有意思,让阿Q甚至有些可爱。但在人物塑造上,总体而言还是“哀其不幸”多于“怒其不争”。

土谷祠大叔的善意和片末小D的话还是把影片对阿Q的诠释往“可怜人”上导引,大概是创作者对于阿Q的看法多有对穷苦人的同情。但正是这一下“心软”——或说人道主义关怀——大大削弱了阿Q“他是永远得意的”的飘飘然式的自我安慰法则的讽刺意味,对“豺狼”般的“张着嘴的看客”的`审视和批判也失了原作里冷峻的嘲斥和痛齿,还是呈现得太“热”了些。这些不足使对阿Q人物内涵的挖掘失于深隽和复杂,也使作品本身的格调低了一档。况且这一点恰恰和片尾最具鞭警意味的那句“阿Q还是有后代的,子孙繁多,至今不绝……”断了充分的接续逻辑和立场,是瑜中之瑕。

《阿Q正传》经典影评 篇3

最初看这部电影时,对闫老师的表演并不满意。在我的印象中,阿Q会更地痞无赖一些,脏一些。总觉得闫老师的阿Q正派了一些。

可是如今重新再看这部电影,才敬佩闫老师的表演真是经典。

阿Q这个角色不好处理,他是个小人物,没有家没有土地靠打短工为生。说话腔调油滑,和尚摸的我摸不得,是阿Q的经典台词。如果单纯从小人物的表象去处理,阿Q说话低俗又低三下四,这样一个形象极易让人讨厌。

但阿Q的.价值不在于他的无聊,他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性的悲哀,精神胜利法。

所以闫老师的阿Q绝不是表面的痞,他有让人同情的地方。

在鲁老爷干活时,阿Q脱了外衣,手脚利索。这样的阿Q与无数那个时候的农民一样,只是低头干活,只是一个干活吃饭的人。佩服闫老师的表演,他不仅抓住了肢体语言的表现,连表情也抓住了,憨憨的又带一点讨好的意思。这样的阿Q是不会让人厌恶的。

在谈话中阿Q忽然意识到无后的大事,与女佣说了要睡觉的话。阿Q的举动是人之本能但他的行为确实不恰当。但还未及厌恶阿Q,就看到了他的可怜。先是吴妈的大哭大闹,阿Q一脸的茫然。接着鲁家对阿Q的追打,闫老师的处理得当,他躲闪害怕,身材的对比显示了阿Q的可怜。最终衣服被扣压工钱不给,阿Q缩头缩脑的被撵了出来。

这一段闫老师的面目表情精彩,演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可怜。

重读经典,才发现演员的魅力。

《阿Q正传》经典影评 篇4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回国,刚到岸就被记者问带了啥学了啥(铁拳无敌孙中山··笑),大炮在心中把一大把竹子端了上来,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者革命之精神耳!

而底层民众对革命的解读,着实狠狠的扇了孙大炮一巴掌,五个血手印烙在脸上数日不消。

最典型的是阿Q的解读“我革命了!我造反了!我要什么就什么,我喜欢谁就谁!”后来的梦境阿Q坐在龙椅上更能说明这一点,所谓的革命,就是改朝换代。剃个辫子喊个口号,想干啥干啥,为崇祯戴孝再“手执钢鞭将你打”,进步性甚至还不如六十年前的太平天国。

假洋鬼子赵太爷儿子进尼姑庵那段也很妙,一人头上插个竹蜻蜓,革命革命,革了一圈把宣德炉革走了。

民众也多是只求平安,不管天翻地覆,更有投机倒把为害一方。

所以阿Q那句“杀革命党,好看!”就不稀奇了。辛亥革命爆发后,三分之二省份几乎和平过渡,“微流血”,无非就是把县衙的牌匾摘掉换成新的,然后把房顶的瓦掀掉几块以示革命之破坏性。

反封建的人没有洗清自己身上的封建性,从洪秀全到孙中山,洗来洗去那么多年,所谓的人民群众,真的'是泥做的?

鲁迅和新文化主将们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开始呐喊,以期开启民智,建造民主独立之中国。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同年,1915年陈独秀办《青年杂志》为中国的未来苦苦探索,10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夙愿实现了吗?

好像中文维基还是登不上去,好像多少中什么会要加强网络言辞管理。

在这样一个能以“片中没有好人”“内容受众狭小”为由封杀一部电影的国家,要从经济大国变成文化大国。

我要考北大!

去吧,孩子。

去吧,中国。

这是一个奴隶之邦。

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被说烂了。

不想再提鲁迅,因为翻来覆去都是拿先生当武器。

伍佰在他的《浪人情歌》里最后含混不清的说了几句话,颇有意思:我想到忘记温柔的你的一个方法,不要再提起,不要再想你,我的生命中,不曾有你。

我们是不是该尝试忘掉先生,自己去呐喊?

如果,如果中国没有鲁迅会怎么样?

至少就不会再有人鞭辟入里的一巴掌扇出国人的奴性。

背地里老子天下第一精神胜利法,当面就两腿一软嘴巴一动一动叫老爷。

阿Q是“我们家先前比你们阔多了”,我们现在则是以所谓五千年历史四大文明古国自居不知所以然。

还有“忘却”,这个祖传的宝贝,现在则是自轻自贱外国空气也带着应许的芬芳。

所以阿Q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了。

谁是导致阿Q悲剧的原因?他自己还是社会?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兼而有之。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最后,阿Q上刑场之前,身上的东西被狱友狱卒们一件件剥夺,这就像是劳动密集产业开在中国菲律宾这些国家,把健康的青年劳动力吞进去,逐渐吸收他们的生命,最后再吐出来一个浑身是病没有人型的工人。

为什么?

“我要追赃”“我要示众”

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既然都是出来混,就别管是花满楼的头牌,还是在街灯下颓废了。

这部1981年的电影最突出的不是阿Q,而是它的话剧式表演。人物动作表情都比较板,似乎又是一个鲁迅们批判说我朝电影多么多么落后于同时期欧美。

其实对本部电影大可不必,因为它运气非常好,歪打正着。

整个电影对原著的大幅改动一个是叙事风格改成夹叙夹议鲁迅旁白体,另外一个则是加入了阿Q的梦。

梦是欲望的满足,所以在梦中阿Q无所不能,在表现极度的快乐方面,导演选择了情景剧式的表演风格,这一点是我朝演员的本行和长处,所以演起来得心应手,极为精彩。

语文们老师们关二爷们关于创作背景都说的很清楚,小可就不在这里耍大刀了,就试举几例电影镜头。

“谁知道是孙子还是儿子”,法先贤朱熹朱圣人扒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虽值得鼓励,但赵太爷为人卑劣,私生活不检点可见一斑;

“假正经”吴妈和庄上的女人们就更妙了。在一个社会中,人物的道德律要和时代相符,所以面对阿Q那句石破天惊的“我和你困觉”,去似乎寻死觅活是个证明自己道德操守的不错选择。所以吴妈一边惺惺的嚎(有声无泪谓之嚎),一边偷偷观察情况。其他的小婆媳小娘们也就依样画瓢,顺从多数打压少数以证明自己的节操。

这就反映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学,千百年来不但没有能够把大多数人培养成君子,甚至连天民都不是,直接成了伪君子。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听起来和假洋鬼子的英语一样,居然毫无违和感。相比之下,阿Q告白时跪在地上更让人感叹其真性情。

所以百年来国人虽然真有和女人困觉的热情去和革命困觉,结果困来困去,人家吴妈压根不待见,就留下裤子脱了一半跪在青石砖上的你在风中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