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痴货i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可能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可能性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可能性教学反思1

感觉本课最大难点是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又在于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在男生组(或女生组)手里的可能性的关系。

尝试分析了一下例题难在何处?主要原因是这里男生组与女生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难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游戏中只有男生组和女生这样,所以男生组(或女生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应该是1/2。(因为有两个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占其中一份)。例题如果采用直观形象的色块帮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但主题图中人数太多,用转盘画图示来表示不方便。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设计时首先将观察人数由例题的.18人减少为(6人),这样绘制转盘时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学生观察探究了;其次,我将例题的等可能性事件。当我对第一排的同学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时,我就紧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最终从教学可能性的角度发现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为什么教材例题要以击鼓传花为素材来研究男生组与女生组的可能性呢?学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组或女生组为单位来进行表演的,他们缺乏这样的游戏经验。其次,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直观形象的转盘作为研究素材呢。

学生们的疑问与争议:在课后,要求学生将可能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谈到了商场购物后的促销活动等级常常是分散重复排列的,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果把转盘中所有一等奖的区域都集中到一起,那么这时获奖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有变大呢?近1/2的学生指出:可能性变大。因为以往转动转盘时,由于获奖区域较小,所以指针很容易因偏离获奖区域一点而与大奖失之交臂。可如果将其放在一起后,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会变小,那么或奖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还有近1/2学生从面积的大小来思考,认为可能性不变。当然也有少数“两面派”,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获奖可能性不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可能性增加。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应该不变。

可能性教学反思2

《可能性与公平性》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 “抛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体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今天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整个过程,既兴奋又遗憾。

在第一环节当中,由摸球游戏轻松进入课堂。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简单介绍游戏规则之后,我随机叫学生摸球。通过游戏,学生发现,总是老师赢。于是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白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红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不公平。我再次设疑:怎样就公平了,为什么?在讨论中得出:红球和白球同样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同样大了,这样的话就公平了。总体来说,第一环节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也配合得非常好。

在第二环节的探究活动当中,学生们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在小组长的明确分工下,学生们进行了实验,并及时总结出了实验结果。在总结汇报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观察数学家的实验数据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在这里,我只是让一位同学说了原因,我觉得如果多让几位同学说一下的话,学生们对为什么公平也会理解得更透彻了,这节课的重点也会得到更好的突破。

第三环节是练习。在练习当中,学生们虽然能准确地感知游戏是否公平,并会设计出公平的游戏。但是学生们不会用准确,条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与我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的有效调控及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课堂生成的资源,并进行利用,因为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源自于学生,是最直接、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的资源。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更应该多学习,多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3

一直以来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的内容属于概率的范畴,概率有随机的特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像逻辑推理的结果那么肯定。在小学阶段增加这样的内容,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觉到除了我们天天学习的确定性,数学里还要研究一些不确定的知识内容。这个不确定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不确定思维与确定思维的差别要尽早去体会。正是由于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特性导致每次上这节课时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这样教师就更要顺着学生思路,抓住课堂新资源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这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因此,首先,我用名片介绍自己和同学们,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猜名片游戏是学生接触“可能性”——名片的内容可能有什么?一定有什么,让学生了解到名片上有些内容是不确定的。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猜想:摸到的名片可能是什么属相和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然后通过摸名片的游戏进行验证,学习中相互合作。当学生摸完名片以后,我没有急于总结规律,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发挥。在学生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逐步归纳出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属相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是我的最佳答案,其实我的设想不是这样的,我希望学生出现“意外”——属相多摸到的次数却少,可是孩子的统计结果恰恰是—— 数量多的属相被摸到的次数多。所以当第一次统计的结果出现以后,我犹豫了,还向学生介绍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万一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种结果而感到茫然呢?我当时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先放一放看看这种思想占据了上风,以致后面的等可能性有三个组出现摸到的次数一样多,看似很顺利,出现一样多不正好解释数量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可能性的本质,令我感到很尴尬,幸好在第二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于是我捕捉了这样一个新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为什么这个小组却出现不一多的情况呢?没人说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教师解释,于是我就借题发挥,这种现象是我们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两个数会越来越接近,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也证明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再次让我上这节课,首先我要对分组情况作调整,属相的比例悬殊小一点,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将从容面对学生试验中出现的“意外”。因为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其次,在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而我们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要符合我心意(也就是恰到好处的回答)能够给与及时的肯定,而学生另一些“擦边儿”结论,教师不理不睬,大多数会清淡地说一句:请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这节课,我会让学生通过猜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然后回忆整个过程比较统计的结果,引发学生进行评价、思考。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教师“教”的比重大于学生“学”的比重,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当然不太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老师要放开手脚,多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能真正顺着学生思路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引发有价值的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其实我们的名家上课之所以上的精彩,归根结底就是灵活驾驭课堂沿着这条路走!明确了发展目标我将暗暗下决心,把平常的课堂看作练习基本功的阵地,注意及时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争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获!平时注意了解边缘学科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的雨露阳光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可能性教学反思4

《可能性的大小》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P108—110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分析,我们知道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并能用 “可能 ”“不可能”“一定”这样的词语描述这些现象。本课时的学习主要是在二年级的的基础上,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很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经常”“偶尔”等词语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可能性以及用数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

整节课的设计,我贯彻了“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这一主线,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时的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 摸球游戏——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三、 聪明屋——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四、 实际应用、拓展

1、幸运大转盘。(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小小设计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中奖的机会变大呢?)

3、 操练场——连一连。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强调重点字词的的理解)

4、 你说说,我说说(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描述)

五、全课小结。

课后,参与评课的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实在获益良多。

首先肯定的评价让我深有感触。具体摘录如下:

1、 体现了较充分的教学预设。在摸球游戏(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结束后,通过观察摸球情况统计表,反问刚才猜选黄球的学生,现在让你再选一次,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大?(白球)师追问,你为什么要改变主意呢?通过质疑、推理、验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认识更加深刻。

2、 体现了个人的教学机智。在“聪明屋——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环节

中,(盒子中装了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闭上眼

摸出1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结果?请列举出来。)

老师首先让学生猜测,学生根据“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

小”的规律猜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少.

接着,小组开火车试验摸球,结果出乎意料:小组共8人摸球,黄球4次,白球3次,红球1次。教室里马上出现的了3——5秒钟的停顿,包括上课的老师、同学,以及在场听课的老师。这时老师及时反应:不对啊?同学们,怎么跟我们刚刚猜测的结果不一样呢?这时候,一学生反应:“继续摸!”好及时的三个字,马上激发了所有同学的思维活跃性,重新启动了课堂。在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下,得出只有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结论。经过这一停顿,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冲突”,而且很好的拓宽了学生动思维广度,让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庆幸这次课堂上出现的“插曲”,虽然有点“险”,但在老师与同学的默

契与机智中及时“化险为夷”,这不仅锻炼了我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也为我积累了难得的教学经验。

3、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使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生活照、校园实物等),

让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从中获得积极

的情感体验。

4、 “操练场——连一连”,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判断数据与文字表述之间的对应

关系后,动笔进行匹配连线的书面练习作业的;能够强掉圈出重点的字词。

5、 “幸运达转盘”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的.知识,去理解、

分析商家促销活动的营销策略的;“小小设计师”让学生按“顾客”的意愿,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设计抽奖转盘。

另外的一些改进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包括下面几点意见:

1、适当调整教学容量,把握课堂时间,不宜拖堂。

2、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培养,引导学生“耐心听别人发言”。

3、板书设计可以把纵向的结构改为横向结构,找准清晰与简洁的平行点。 最后廖胜斌老师小结了这次水藤片青年教师展示课的情况,对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积累给予了肯定,也为我们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年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把年段内的知识点了解透彻,站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抓好平时课堂的学习习惯培养,如坐姿,倾听的习惯,回答问题的组织性等等,像“圈出重点字词”的良好听课笔记习惯,值得提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的体会到找准新知识切入点的重要性,如何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冲突搭起了一个平台,调动起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反思再三,《可能性的大小》一课对我来说是又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新突破。我深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往后数学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成绩。

可能性教学反思5

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有关概率的各种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我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总体方向,确定好重难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挺到位的:

一、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的黄白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了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两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二)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老了点,但却是不变的真理。兴趣会促使人主动的去寻求知识和真理。这堂课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猜球游戏——摸球游戏——摸奖游戏——闯关游戏”等四大游戏,环环相扣,不断地调整课堂的气氛,调节学生的状态,将整堂课维持在最佳状态。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这堂课也留下了我的遗憾:

一、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的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也曾经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统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二、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两个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2)出示四个小朋友的实验结果时,要提供更详细的材料。

这堂课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上策。

可能性教学反思6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强调要在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分析,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兴趣更加明显,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在玩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能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验新课标的理念: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由生活中来,并注重应用.

教学时,创设抛硬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可能性"这一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又设计了直观的"摸球"游戏,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感受,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直观的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可能性,最后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举例说明可能性,并开展"小调查"活动,综合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

2,"玩中学",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玩是孩子的天性,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动"促"思",在玩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让学生边玩边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的获得个人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想和对熟悉事物的讨论,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3了解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学准备:纸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两盒纸鹤)看到这些纸鹤觉得熟悉吗?

生:熟悉,都是我们自己折的。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是的,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了这么多精美的纸鹤,证明你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你们很棒!那么老师相信今天这节数学课你们表现也会很棒,有没有信心?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盒纸鹤,看每盒有什么特点?

生:1号盒子里全是红纸鹤,2号盒子里既有红纸鹤又有黄纸鹤。

(培养观察能力。)

师: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喜欢红色纸鹤的人很多,老师也喜欢红色的。因为红旗是红色的,红领巾也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们对待生活就应该具有火一样的热情。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体验与感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哪个盒子中一定能摸出红纸鹤,在哪个盒子中不一定能摸出红纸鹤?为什么?(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猜一猜结果,要说清为什么?(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将课件中的“哪个”改成“1号盒”和“2号盒”,把“?”改成“。”

课件演示“一定”、“不一定”

学生: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猜的结果及猜想的理由,重点讨论“为什么”。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同时学会用“一定”、“不一定”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4、将全班同学摸纸鹤的结果统计在统计表中。

5、观察统计表,再次肯定猜想结果。

(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哪两个词来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生:一定、不一定。

(掌握“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描述下面的事件。

课件演示教材第30页的内容:

1、9月10日是教师节。

2、扔一枚硬币,背面朝上。

3、后天本地有雨。

4、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一定”或“不一定”来说一说身边的事吗?

(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说一说”

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课件演示教材第31页的情景)

学生:(1)思考女儿与妈妈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等方面的问题。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的,哪些现象是不确定的。

(在生活中学数学。)

2、判断下面现象哪些是可能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内容)

1)太阳从西边生起。

2)每天都有地区下雨。

3)小树一年长高一米。

4)亮亮一年长高一米。

总结: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问题讨论”

(1)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巩固所学知识)

三、知识拓展

1、 指名读一读。

2、 讨论“为什么叫爆出了冷门”

总结: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发生就叫“爆冷门”。

四、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回答问题,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活动化。

“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尽管本节课比较成功,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在提出每个问题后应该多指名学生问一些为什么,又比如在一次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说没有总结出“一定”、“不可能”用来描述确定事件或现象,而“可能”用来描述不确定事件或现象等等。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地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不断的提升自己。

可能性教学反思8

教学活动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

师:老师带来一个大盒子(都是白色球),里面有很多的球,老师想请同学上来摸一摸,看会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可以吗?

(教师让多个学生上来摸球,摸的都是白色的。)

生:都是白球。

师:为什么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生:因为盒子里可能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教师打开盒子,结果发现全部是白色的。)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一定性。

教师板书:一定

教学活动二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的都是红球,如果让你任意摸一个,会摸出白球吗?

生:不可能。

师:老师在袋子里又放入一些黄球。这时候会摸出白球吗?可能摸到什么球?

生: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也猜测得非常正确。像这样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

教学活动三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盒子里放有9个黄球和一个白球,如果让你从中摸一个,可能摸到什么球?先把你的猜想写下来(师发纸)。想不想验证你的猜测,每个小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游戏的规则是:先请第一个小朋友摸出一个球,看准颜色后在记录单上作记录,如果是白球,就在记录单上写A,如果是黄球,就写B。然后放回去,再让别的小朋友摸,摸的次数要达到20次。注意:一个同学摸完要做好记录,再放回盒子;摸的时候,轮流来,不要争,更不要把球掉在地上,要团结协作,互相谦让。

师:当游戏停止时,各组统计一下黄球、白球分别摸到了几次,填在记录单上。看看通过摸球,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一)、小组活动开始,学生轮流摸球,并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摸球结果。

生1:我们组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白球次数少。

生2:我们组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白球次数少。

生3:我们组和他们的结果一致。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了盒子里因为黄球与白球的个数不一样多,摸出来黄球与白球的可能性就不一样。黄球多,摸出来的次数就多;白球少,摸出来的`次数就少。也就是说,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书------大小)

教学活动四

师:发给每组一个盒子,里面装有14个球,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从中

摸一个,看出现什么结果?(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生1:摸球到白球多,红球少。

生2:我们摸到的红球多,白球少。

生3:我们摸球到白球多,红球少。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摸球实验,知道因为盒子里白球多,红球少。摸到红球多的同学太幸运了,这种可能性极小。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体验到生活中有"一定性"、"可能性"这些情况的出现,而且能用今天学习的数学推测生活中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反思:

1.一开课,通过学生的"摸球猜球"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新知做铺垫,起到"引路导航"的作用。

2.对儿童来说,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3.有了"可能性的大小"的初步知识,通过练习,加深了可能性大小的理解。从学生情感体验看,他们仍对小组合作的摸球游戏意犹未尽,再次摸球,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4.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可能性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的确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情。下到英牙乡所执教的三年级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对推理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简单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我利用教材创设的淘气、笑笑、小明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境,组织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简明的表格记录法以及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推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第一次区公开课

11月中旬一天,纪校长放学后对我说:“12月初在我们学校将举办一次新秀班区公开课,你和孙倩各上一节课。”当时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锻炼的机会的。第二天我就找师父熊老师帮忙选定课题,最后决定上《可能性》,这是一节活动课,以前没有上过,心想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我上学校公开课或者片公开课,我都会选择不一样类型的课,因为这样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我的前期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第一、二学段关于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二学段删去了“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为了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对原实验教材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作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第二学段不再安排用分数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教学内容,并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个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让学生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点。所以这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过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仅仅只是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第一次试上: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准备很多学具,于是我在网上买了很多球,圆片,大的扑克牌等,还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让学生将摸到球用对应颜色的圆片贴到板子上,然后再贴到黑板上,再根据摸球的情况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试上,结果课都没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动课,课堂的氛围很活跃,所以学生对于摸球等活动都很活跃,课堂纪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来感觉很糟糕。

第二次试上:

经过几天琢磨,总结在四(1)班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决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这次请来师父帮我听听,这一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还需要磨,课的设计不怎么好,特别是开头和最后,下课后师父一句一句帮我磨课,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每次我上公开课,师父都会帮我很用心的磨课,所以我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师父,虽然我上的差,但是师父还会给我鼓励,再磨个两三次就可以了。这节课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课的开头和结尾。

第三次试上:

这一次,我决定找来吕主任和纪校来听我的课,上完了发现问题还蛮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问题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他们听过后就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我也对着这些建议去改我的.教案。

第四次试上:

教研员戴主任要听我的课,当时就觉得很害怕,感觉自己上的不好,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学生还比较配合,主要是我的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没有将可能性与生活相结合,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张,可以先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说一句话,复习学过知识点,本来最后我设计的是根据生活情境让学生制作转盘,但是我怕时间不够就将最后改了,所以导致我这节课剩下5分钟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了很长时间。

我又听了一节孙倩上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听完她的课我就能明显感觉到我们俩之间的差距,她的课会让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层次越来越高,讲解特别细致,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他们班学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逻辑思维能力,最让我佩服的是这节课是她自己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很多人上过,我也听过很多节,但是我都觉得别人上的课太注重形式,根本没有达成目的,而这节课非常能够打动我,虽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导学生理解。

接下来,戴主任的评价让我特别有压力,他先评价的是孙倩的课,而我的课评的很少,我能够意识到我的课上的不是很好,所以这无形之中给我制造了不少的压力,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做不好一样,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第五次试上:

纪校星期一和我们讲,请来了詹明道特级老师知道我们的课,当时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们班纪律不好,之前上过课学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当时很有信心,觉得自己会上好,因为周末的时候没有出去玩,一直在练课,为了更好地练习上课,我还自己周末去学校班级里去练,这样会更有感觉。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后,我彻底崩溃了,整节课都是我在拖着学生走,学生不讲的话我替他们讲了,学生该答到的点完全答不上来,而且时间还不够,当时真的有种不想上的感觉,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差,一般我上完一节课如果自己觉得还不错那就上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自己觉得很不好,那实际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师在点评我的课与孙倩的课时,着重讲了孙倩老师的课,因为她的课很打动人,符合生态结构性课堂的特点,我当时也感谢他能给我评个良,但是这样的评价让我觉得很难受,因为我这个人太好强,或者说太好面子,不喜欢比别人差的感觉,所以晚上在家我会想很多,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郁闷。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是在高压状态下,因为上完那节课,我开始怀疑自己,怎么会上那么差,我最后一次能上好吗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饭不吃,坐在电脑前看教案和ppt,以前从来没有过不想吃东西的时候,而这段时间真的什么也不想吃。

最后一次上课: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前天晚上我9点多就睡觉了,但是半夜一点多又醒了,满脑子全是上课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课,后来逼着自己睡觉。我是第一节课,本来计划是在8:10开始上课的,但是第一节课听课的老师没有来全,所以等了20分钟,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紧张,可能是自己班的学生,或者在自己的学校,经常在这里上课,所以很熟悉。时间到了,我开始上课,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导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摸之前不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课前也预设了很多,根据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对应的引导。

这节课上下来,我对自己比较满意,语言也很简洁,学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组合作也很有序,时间也差不多,与我之前上的课相比进步比较大,最关键是我上完课比较开心,就觉得不会太差,下课后我问了我们班学生,他们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还怪我没有提他们回答问题,这也是我的遗憾,孩子们都很想表现自己,以后要多给孩子们去表现自己,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他们。

可能性教学反思11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真”

从课堂的导入到活动三的教学素材,一切均来源学生的活动经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自然。

2、重设抽签活动,体验数学的“魅”

通过让学生重新设计抽签活动的公平,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即四年级的游戏公开),进而结合折纸、画线图等形式来充分理解1/2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在不由自主地设计中建构新知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教育的无穷魅力,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比较抽奖方式,实践数学的“动”

数学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再次强调了学生“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选择抽奖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验证、推理、观察、比较的活动能力,并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更进一步感受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义。(尽管可能性较大,但仍有不确定性)

可能性教学反思12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但将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陌生,因而,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尽可能在提供猜测、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验证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因而我设计的思路是猜想——实践——推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戏。这个过程从教材上看是先让学生看摸的球的颜色,然后在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最后验证的`过程进行的。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摸球,特别是摸同一种颜色的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摸球,通过多次的摸出来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推测桶里装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要活跃些。

可能性教学反思13

激发学生兴趣故事导入。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学生早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知道事件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这些事情,通过实验活动列表统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抓“生死”签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摸球的游戏“5红1蓝”在摸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与球的个数有关系,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摸球的实验,意图通过摸出球的次数的多少推测出袋子中哪种颜色的`球多,哪种颜色的球少?最后设计了练习环节。

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活跃状态,兴趣性很高,同时也涌现了很多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学生,张洪伟提出了“摸出的红色球的可能性大,并不是说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给这节课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对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设计的练习题“红灯40秒,黄灯10秒,绿灯60秒”提出绿灯和红灯的时间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实际。

给我一个提醒,设计练习题时不应该只从数学角度去思考,还应该练习生活实际。

可能性教学反思14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

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近于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本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我首先用作为成人交际的名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对给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游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制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名片的游戏,使学生在摸名片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

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通过掷方块猜数的小游戏。我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改得比较好,以前我听的课都是玩摸球游戏,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还玩这种游戏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时间安排上教师还应把握好。这节课我在讲摸名片游戏规则时说得不到位,有些同学不明白怎样统计,导致这个游戏占用时间过长,而后边的游戏时间就少了,学生缺少考虑的时间,应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谁会赢,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游戏后,在讲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时,教师就让学生多交流,多说含有可能性的话语,让学生会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