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关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拉动消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县域经济环境,并实施人才工程等方面着手,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作用;问题;措施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县级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石。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农民人口众多,但人均耕地量很少,要实现农民富裕,就要把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到了城市,但是城市发展可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无法满足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需求。而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从而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而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二)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首要解决的就是生产发展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而同时,只有县域经济做强做大,才能更加巩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带动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县域经济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县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二、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首先是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据比重过大,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原始产品或者初级产品为主,没有形成以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业发展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县级财政中,由于资金缺乏、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征来看,大多经济强县、财政收入高的县城,主要是以以工富县的特点。其次,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农、林、矿产品为主的初级加工工业,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工业化水平低,第二产业很脆弱。最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第三产业不但可以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吸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而且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城镇化建设。但是,在县域经济中,现代服务业发展却相当滞后,现代物流、教育卫生、旅游会展、信息传输、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发展不足,导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过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下。县域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城镇化,同时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和壮大非农业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但是近年来,从大多数县城来看,城镇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从实践中看,大多数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城镇聚集产业和对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县乡财政困难,县级政府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县乡财政收入少,支出多,入不敷出,县级财政多维持在“吃饭”水平。但同时,县级政府对县域范围内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救灾救济、计划生育等各种共服务都负有直接责任,县级财政供养大量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超编人员,导致县级的财权与事权明显不匹配,责权利不对等。因此,除个别经济强县外,县级政府动用自身力量发展经济、调控经济的手段不强,自主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普遍较弱。
(四)人口综合素质不高,各类人才短缺。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拥有的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但县域经济发展历来缺乏人才,而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的地理、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吸引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居民收入、地方财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综合素质相对不高。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需要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缺乏将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农业调整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升级传统农业,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除此以外,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以工业为支撑。在工业调整方面,要加快体制创新,根据各市县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项目。第三产业是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新动力,要大力发展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门类齐全的第三产业,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县域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县市的现代化水平。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不但要做好县城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大力抓好物质基础和各方面硬件设施,还要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城镇化建设还要加大制度创新,深化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样不但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更能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我国县属国有经济比重很低,大多县域经济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事实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县(市),县域经济就繁荣。例如: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巩义、长垣、长葛、偃师等,其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几乎都在50%以上。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壮大民营经济。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要加强其投资方向的政策引导,鼓励县域民营企业投资农产品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另一方面要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在人、财、物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使民营经济享受到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同等待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改善其投融资环境。
(四)优化经济环境,创新工作机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原有的制度是落后的,必须要优化经济环境,创新工作机制。首先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要服务企业,服务民众,审批通畅,办事高效。为了满足企业和民众的需求,政府还应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健全完善市场体系等。为此,国家应根据事权和责权来划分权利结构,全面提升县级政府调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次,要创新经济政策机制,国家应在土地、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交通、电信、水利等方面大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后,要设立专门的县域经济发展基金,用资本运作的理念来管理这些资金,从而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难题。
(五)实施人才工程。随着县域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才紧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一方面,要全方位开展当地人才的普查活动,发掘优秀人才资源存量,建立当地的人才资源库,并注重对这些人的培养和使用,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从待遇、用人机制等方面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借助外力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俊.县域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政策瞭望.2010(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