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分析金融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不同之处的论文

分析金融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不同之处的论文

鬓上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分析金融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不同之处的论文

目前,我国金融界最缺乏的就是既能熟练操作国际经贸金融实务,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金融人才,而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直接桥梁。国际金融课程在整个专业理论体系中的作用极为关键,在该课程推行双语教学,有利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直接接触金融领域里的前沿理论,提升获取国际资讯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从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等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在独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推行双语教学。

国际国内市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纷纷落户我国,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地探索国际化经营战略,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就对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应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培养熟悉金融领域国际惯例、规则与专业知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作为财经类专业六大核心课程之一的国际金融课程,主要是运用金融与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国际收支、汇率机制、国际金融市场及内外均衡等政策及问题。因此,在国际金融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有利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直接地接触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及专业外语,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误解和概念混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国际经济金融资讯的能力和国际金融交流的水平。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院校在一些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笔者作为广东独立学院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国际金融这一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 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正在加快,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中国的金融业将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也会面临着残酷的国际竞争,这就需要大批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此外,教育部2001年8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对于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一年内高等院校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占所开课程的5%~10%。因此,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尤其是财经类学院都非常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并将其列为双语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就课程本身而言,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国际金融专业实践需要用外语来操作,换言之,熟练使用外语工具是完成实务操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

2.学习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创新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满足实践性的需要,金融教学也必须紧跟国际经济新形势的步伐,所选取的金融教材在内容上既要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中国国情,又必须能呈现出国内外最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品种。而现有的国内中文版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很多都是2000年左右出版,后面的版本内容更新不多,最前沿的知识内容未能完整地补充。更重要的是,有些理论或图表是节选于外国文献,解析时并不十分透彻。譬如在算三角套汇时,教材上运用同边相乘、交叉相除的原则,只是解决了乘除时如何乘、如何除的问题,并未清晰地解析何时乘、何时除,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本上的案例时,他们只能看懂,运用时却十分迷茫。但外文原版教材在解析同样的问题时,比较清晰明了。再如算货币的升贬率,中文版教材主要是假设在直接报价法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讨论,如果在授课时不能跟学生讲清楚,容易把他们带进误区。相比之下,外文原版教材内容更完整。外文教材的重要特点就是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新速度较快。尤其是在阐释金融创新产品、利率变动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时,外文教材能更多地结合图表,给予简洁扼要的最新数据分析。现在市面上可选择的外文翻译过来的国际金融教材极少,且有断章取义或翻译有误之嫌。因此,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使用欧美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3.职业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的涉外活动越

来越频繁,这对金融复合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金融界最缺乏的是既能熟练操作国际经贸金融实务,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金融人才。针对这一现实,金融教学中纯中文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应将外语尤其是英语与我们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理解外文专业术语与专业案例,并全面提升外语交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帮助新一代大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为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服务。

二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

除了国际金融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推行也是必然的趋势。我院在经济学专业中试行本课程初期,曾遇到不少难题,尤其是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和教材选取的问题。笔者与其他独立学院的金融教师多次交流后,总结了以下三个共同遇到的教学瓶颈:

1.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既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流利的听、说、读、写能力及较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又要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将英语与专业知识完美地结合,并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能同时满足这几个要求的教师非常有限,在我院能担任该课主讲教师的是海外留学回来的金融教师,并且已有数年的授课经验。否则,比较难把握课程的教学进度,甚至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抵触心理。另外,由于我国没有建立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教育体系,现实的'困境使得高校尤其是师资力量本就较薄弱的独立学院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2.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独立学院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本人授课的2013级5个经济班中,每班两年CET-4的累计通过率仅约为50%,英语能力较差显而易见。对于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反而严重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但即使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英文原版教材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也不能与中文教材相比较。

3.缺乏统一合适的双语课教材

选取英文教材是个很头疼的问题,本人在前期教学中选用的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International Finance,其实就是选自Dennis R. Appleyard 与 Alfred J. Field编著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下篇原版内容,该书内容极丰富,图表分析部分尤佳。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该教材的知识框架主要是站在西方金融教学的角度上构建的,这本书是欧美高校金融专业通行教材之一,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着重讲宏观经济政策与利率、汇率及经济问题的关系。国内中文教材中最常涉及的汇率变动及金融产品交易的计算在该书中涉及较少。另外,更没有涉及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第二,人大出版社并未配套相应的中文教辅资料,这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前、课后预复习的难度,任课老师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准备每次的授课任务。在本学期初,本人试换了教材,选用了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原以为虽无相应的中文配套资料,但整个知识框架更符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由浅入深,章节知识有相关性,且结合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结果在讲解过程中,本人发现该书还不如之前那本,问题如下:(1)英语语法结构不够地道,有中式英语之嫌,有些句子读起来十分绕口,不如外文原版书通俗;(2)书中的图表分析极简略,不够深入;(3)选用的数据相对陈旧,案例不是很典型。

三 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针对以上常见的问题,笔者就个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两点建议,希望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建设有点帮助。

1.培养双语师资人才

很多独立学院在试行双语教学时,双语教师与普通专业教师是同酬同薪,对双语教师暂无额外的补贴。这对其他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没起到太大的激励作用。独立学院可以施行一定的激励政策,对双语教师给予适当补贴,以吸引校外优秀人才或在专任教师中培养人才。

2.优先选取外文原版教材,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两种经典教材的选用中,本人觉得还是外文原版教材更适用,内容严谨充实、知识前沿,案例经典、分析详尽。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不可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在编制教案及课堂PPT时,一定要注意调整外文原版教材的知识框架,尽量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章节选用应有难易详略之分。遇到较难的计算题时,可使用经典英文案例为主,中文案例为辅的方式讲解。举一反三,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