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
有网友在后台询问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现爱学吧特整理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优秀5篇,希望这份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精选篇1)
汪口村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
俞氏宗祠
位于村东头,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祠堂包括花园、书院,总占地面积1116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形式,分三进(门楼、享堂、寝堂)两个相连四合院落。前后进各五间,中进三间,木板卷棚做顶,青石板铺地。整个祠堂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处均巧饰雕琢,采用深雕、透雕、缕空雕的技艺,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无不形态逼真。
平渡堰
位于汪口村水口河中,因形似曲尺,当地人俗称“曲尺堨”。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字慎修,婺源江湾人)设计建造。平渡堰南北长120米,宽15米。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离岸空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平渡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繁盛之时,汪口村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堰体虽经200多年洪水冲击,依然片石无损。
养源书屋
养源书屋坐落于汪口下街桐木岭巷石级顶部。由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翰林院待诏俞光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80年)建造。在书屋院门围墙上,有县衙于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刻石明示碑文,落款为“钦加同知衔特授婺源县正堂吴鹗”。书屋由前院、课堂、塾师室、厨房等组成,占地120平方米。前院内有一棵古木樨。
存舆斋书院
坐落在酒坊巷,朝东八字大门,门首有翘角门楼,少雕饰;有小青瓦盖的四水归堂披檐,形成大方套着小方的天井,天井上没有楼层;自天井进入正厅有敞开式砖木构架,上方是斜格木栅栏装饰;屋内除栅栏托和护净有几组简洁的线条雕刻外,再无一处雕刻。宅内挂着3副古木刻楹联,自上而下分别用楷书、隶书、行楷书写,书体流畅猷劲,落款均为“王杰”,且有冶印。
一经堂
坐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一经堂占地面积为150平方米,三间两厢。其特点是,石库门枋的门面砖雕、石雕简朴,而室内的梁、门、槛、护净等木雕则精雕细刻保存完好。天井有非常讲究的排水系统。
俞念曾
建于公元1795年(清乾隆60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三进五间,院子北面有一间专供闺秀生活起居用的“绣楼”,绣楼花槛雕工别致。正堂檐角、门面上下,砖、
石雕构图讲究,物体逼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大夫第
现存大夫第有两处。一处在李家巷,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的一座官宅。占地为200平方米,是一幢回廊式建筑,其石库门的石雕精美绝伦。右隔壁还有一间完整的生活起居室。另一大夫第在四通巷,也是回廊式建筑,比李家巷的大夫第更有气势,保存也更完整。
生训堂
是汪口村的一幢明末建筑,屋内极少雕饰,梁枋上只雕几组简洁的线条,窗户上是很朴素的方格窗门。外墙用开砖装斗,前厅内墙用2米高,80公分宽的青石板做墙裙,庄重而坚固。
守训堂
建于乾隆年间,在柴薪巷内。超脊马头墙,有临巷更楼。进入大门通过更楼才进入院内。院子是一个小巧的花园,花园边上是一个私熟馆。进入大门通过过道就是靠墙天井。正屋有一进三间,两厢二层结构。楼上正间存有供奉三代祖先牌位的神龛。俞运行宅建于清代。石库门枋上有飞檐戗角、重瓦斗拱的门罩。门枋上下左右雕有精致的人物、场景、花草等砖石雕刻。大院门楼内侧上方有麒麟送子砖雕。大门朝东,大门内是被徽商赋予聚财降福、四水归堂观念的高深天井。客座与厨房在东边,正厅与客座之间是女主人寝室。女主人寝室之所以设在此,是方便她内外兼顾照应周全。客座楼上是绣楼。
官路正街
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约1110),繁华于清代初期。古街道东西向,呈弯月型,青石板路面,全长约670米。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上就占了150余幢。古街建筑均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有二至三层和三进规模。官路正街上的老屋,一般不设庭院,只有店面、客座和橱房设施。据《婺源县志》载,汪口古为重要的水陆码头,“通舟止此”。明末清初时期,沿街家家设店,商旅辐辏,裕丰同茂、悦来和德通、以及裕馥隆、发芬源、等老字号店铺茶号鳞次栉比。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长街,既有清新寂静之感,亦依稀可感昔日商业码头的繁华。汪口村落地势前低后高,极具层次。先人出自于严防火烛,便利排水和人流出入等考虑,故从街头至街末,设置了从溪埠至村落纵深的酒坊、双桂、柴薪、四公、赌坊等十八条主要巷道;开设了与巷道相连的十八处溪埠码头。给当时河滩上常停泊的百十号商船装卸货物提供了方便,对汪口这个“草鞋码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精选篇2)
汪口村又名“永川”,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古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沧海桑田,村委会所在地汪口村距今有近1000年历史。历代续建的井泉沟渠、堤坝桥涵、村巷石阶、码头驳岸、水利设施、古树名木等古代乡村要素自然淳朴,保护良好,于2009年被评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当代新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殡葬改革等现代化乡村要素均落实到位,于2015年被评为 “全国宜居乡村”之一。
汪口是以农业为主的村落,盛产绿茶。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村里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72.74万元,(其中旅游业直接收入64.59万元),人均纯收入1300元。
1936年以来,从属婺源的汪口村经历了3次行政区划变动。特别是1949年划归江西管辖后,加上历次_,对这个古村落的继承、保护、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婺源相对闭塞,经济较为落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近年来,婺源县政府加大了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婺源县人大常委会还于1998年通过了《婺源县文物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婺源有许多古村落保存相当完整,汪口尤为突出。
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精选篇3)
汪口是一个由于水路交通发达而形成的商业性古村。理由有二:(1)由于“地狭人众,力耕所出,不足以给”,明代中叶开始,汪口人大量外出经商,参与开辟了称雄中国商界的徽商时代。(2)明清时期,徽州交通“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即江西一线),一从杭、严(即浙江一线),皆壤地相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汪口古村正处在由徽入饶水路的端点。十八个溪埠码头与十八条街巷相连,中间有官路正街以路为市,使汪口成为一个万商云集、舟船相连的“商埠名村”。汪口古村的诸多构成要素,都深深打上了商埠名村的烙印,曾对古徽州与古饶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区域范围的深远影响。
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技艺、极高的文化品位,使汪口古村落成为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杰作的博览园。汪口古村落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统一规整,墙连瓦望,蔚为壮观。外部表现为粉墙黛瓦、飞檐戗角;内部表现为四水归堂,木质构架;装饰上表现为“三雕”精美;布局上表现为规整灵活。全村265幢古建筑完好率达98%以上,汪口是完整地保存了徽派风貌的典型古村落之一。“粉墙黛瓦”是随着制砖、制瓦和石灰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南方多雨潮湿,砖墙瓦顶是挡雨排水的最好材料,粉墙则利于湿气挥发。“飞檐”的出现,建立在成熟的斗拱技术基础之上,可以远距离排泄屋顶雨水,使之不淋湿墙体和木质构件。“戗角”则是为封挡隔壁人家火灾的火势而筑的“马头墙”上的装饰。由于徽州古村中青壮年男子多外出为宦、经商,家中只有妇孺老人,为解决防盗问题,外墙上只有高处开很小的窗户,为解决室内采光、通风、排水等问题,“四水归堂”的内天井应运而生。房屋木架构或抬梁,或穿斗,多为二层,也有三层,肥梁瘦柱,不施油漆,以利于木质水份挥发,不易腐烂。就审美和观念层面而言,洁白的粉墙,黝黑的黛瓦与青山绿水相辉映,是最美的色彩搭配;飞檐戗角的曲线,富有最优美的视角形象;朴素的原木纹理与雕刻图案相得益彰,格外典雅;天井则被人们赋予了采天地之灵气,聚肥水财气于一家的观念色彩。伴随着生产工具和材料工艺的不断改进,徽派古建筑出现了斜撑、斗拱、卷棚、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等等建筑技艺,使婺源的古建筑愈显华丽、壮美、气派。大梁多为用料硕大的“冬瓜梁”,立柱由明代梭形向方形转化,梁与柱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柱及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多用青石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砖雕、石雕、木雕由浅雕向深雕、圆雕、透雕、镂空雕发展,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文化气息浓厚。汪口古建筑的文化品位除了表现在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内容的文化底蕴之外,还表现在:每幢建筑都取有雅致的堂名,反映主人的志向心愿;室内家具装饰典雅清幽,八仙桌、太师椅、压
画桌、时钟、东瓶、西镜、书案、茶几,无不散发书香气息;屋内柱子和板壁上挂有楹联、字画,摆设古董橱、架,体现出“书乡”人家的情趣。
汪口景区导游词范文介绍相关
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精选篇4)
汪口位于婺源县东江湾镇压的西部,地理坐标:北纬29°21′33" ,东经117°59′13″,离县城紫阳镇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镇84公里,往南至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58公里,向东到皖黄山101公里。
汪口村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C,常年平均降雨量1821MM,无霜期约252天,70%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
汪口村地处丘陵地带,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村落背靠逐渐升高、 呈五级台地的后龙山。汪口由一股正东水(江湾水)与另一股东北水(段莘水)在村南汇合。明净如练的河水由于村对岸葱郁的向山的阻拦而呈“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的三面环水的半岛。自南向北,向山——段莘水——官路正街商市——村庄民居依次形成了汪口“山——水——市——居”的村落整体形态。
汪口景区导游词介绍(精选篇5)
俞氏宗祠是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俞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婺源县东北28公里的汪口村,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入宫后省亲回乡时捐资兴建,是一所以细腻的木雕闻名于世的祠堂,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俞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前进,门首为木结构五凤楼,歇山顶,青瓦覆盖,俄角高翘。门楼正面,檐下斗拱密布,横枋刻双龙戏珠图案,横枋下面明枋深雕双凤朝阳。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闇天花。由两廊与游亭达正厅,横梁衔接处是围121厘米、高207厘米的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撑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狮子相对,栩栩如生。祠堂中进三间,前、后进各五间,均有天井,共有柱70根,地面、天池、台阶全铺青石板。前、后进走廊两侧有小圆门通花园,花园内遍植花卉绿草,另有百年木挥三棵。
俞氏宗祠以细腻的雕刻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被誉为“艺术殿堂”、“木雕宝库”,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