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
人们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那么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摘要: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如何度过这黄金般的宝贵年华,如何对待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将影响到毕业后大相经庭的人生之路。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对人生发展的意义,明确大学生活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并对大学生的成长教育提出建议,如明确学习目标,努力锻炼自己,学会与人相处,关注心理健康,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和恰当的人生目标等。
关键词:大学生活;大学特点;人生目标;心理健康;个性品质
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将成为每个大学新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将影响到毕业之后每个人大相径庭的人生之路。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规划将带来不同的结果。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成才的乐园。你将在大学校园度过你青春最美好的时光,你一定会思考怎样度过这黄金般的宝贵年华。我们要告诉你的是,在你学习知识,学会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与人共处。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身边少了母亲的唠叨,教室里没了老师的叮咛与告诫,生活没了父母的约束与管教,一切都是自由的。然而,有的人还没有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有的人没有重新认识自我,有的人在迷茫中失去了方向。
那么该怎样度过大学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一个极为重要、难以回避的问题。如果你早有正确的思路,那么你就可能少走许多弯路。不要忘记,走进大一同时也走进了一场竞争,一场搏杀,周围仍是茫茫大海,仍旧惊涛骇浪,我们不要以为已经触到一块可以落脚的陆地,只顾一路贪玩,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一、大学生活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一个“氛围”,是一种经历,是一项投资。大学是大学生破茧成蝶的摇篮,是锻铁成钢的熔炉;大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是人生发展的加油站。
(一)大学是一个“氛围”
哪怕在大学自己感觉到没学到什么东西,但几年的大学生活氛围,大学环境的熏陶,也是你终身的财富。
大学学什么?大学里要学的东西很多:知识、技能、本领,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大学最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培养人的习惯。一个人在大学阶段若培养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对自己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二)大学是人生成长的一个经历
要度过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注重能力的培养,大学好像是一座山,远离了父母,缺少了他们的悉心照料,我们好像是背着背包独自登山的运动员,自强是我们登山的基石,自信是我们登山的信念,自学是我们成功登上山顶的保障,自律是保证我们安全的绳索。只要我们能坚定信念、克服胆怯、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就一定能成功。
(三)上大学是对未来的投资
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对眼前来讲是消费,对未来来说是一项投资,是一项人力资本的投资。一般讲教育的投资回报是最高的,也是最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你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你的下一代。因此,身在资源如此丰富的大学中,如何利用资源、克服懒惰,对我们大学生尤为重要。大学是一个实验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应当学会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以一种比较适度的心态去应对一切,让我们年轻的资本不断增值。大学教育只给你一种眼光,而绝不能保证你将来做什么。我们很难预测机遇,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增加把握机遇的机会和可能。我们不能也无法要求这个社会和周围的环境适应我们,但我们可以改变一些东西让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和周围的环境。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要求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相比较,最大的特点自主、自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这就会给大学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思维等方面趋于成熟,思想、智能结构和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成长和成才两方面看,都是一个重要阶段。要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就必须从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开始,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社会态度。
大学生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伴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和需求,从而产生强烈的成人意识和自我意识。同时,大学生又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阶段,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时期。并且,已经基本具备了形成人生观的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三是认识社会生活的意义,特别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学习、准备成为社会独立成员的阶段。
鉴于上述各方面的特点,这就会给大学生活提出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思想上的自立。大学非常强调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自立,是现代社会对每个青年提出的基本要求,明确的自立意识包括必须有摆脱依赖的倾向,有承担责任的准备,以及有相对明确的行为目标。
(2)学习上自觉。对大学生来说,学习的自觉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之高中阶段大大地增强了。摆脱了高考的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也相对轻松,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计划,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在较大范围内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还要摆脱依赖心理,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生活上自理。来到大学就意味着离开家庭,失去对家庭的依赖,衣食住行乃至认识人生与社会,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处理。因此,适应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就应该学会生活自理。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实现伟大理想的起点放在身边的自理上,可见其重要性。
(4)行为上自律。自律,是指个体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或制约的能力。大学生离开了父母,自由度增加,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也不像高中那么具体细致,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方式也不同于高中的班主任。在这样较宽松的环境里,在没有外力的直接作用下,大学生就要自觉地调节自我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与准则,这也是一个人逐渐成熟的标志,是人格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篇二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探讨》
摘 要:目前,“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认清和把握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探索大学生有效教育的成长成才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所有教育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特点; 成长规律; 成才教育
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肯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他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危害,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认真分析时代背景,了解把握当代“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成长成才规律,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表现
“90后”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大脑皮层结构、神经系统等生理发育逐渐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大脑神经细胞结构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他们“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映敏捷,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磨炼,其心理成熟远远落后于生理成熟,认知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呈现出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矛盾的特征,引起某些心理方面的冲突。如追求独立性与心理依赖性的冲突,情绪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求知欲强与辨别能力低的冲突,以及个别学生心理素质欠缺等。
1.行为理念超前,依赖心理强
受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备受呵护”的“禁锢”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个性张扬,特立独行,在行为理念上表现出高度的超前性和自主性,但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忠诚感;有较好的自我认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大,但行为个性“假成熟”、“真幼稚”;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刻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在理念上渴望独立,但因为从小缺乏磨炼,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依赖心理强,独立抗挫折能力弱。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会因此一蹶不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2.情感强烈,情绪心境化
“90后”大学生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心境化”的特点。他们情感强烈,在愉悦的心境下,心情舒畅亢奋,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做任何事都有动力,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佳,则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闷闷不乐。由于“90后”大学生的情绪在时间上有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所引起的情绪反应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心里。因此,他们在某一方面得到快乐和高兴的情绪,就会延续成为良好的心境;由于挫折失败引起的不快情绪,也会延续较长的时间,而成为抑郁寡欢的不良心境。
3.思维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知行背反
在全球化浪潮下,人类文化由封闭、单一、排他性的发展状态向着平等对话、多元交融的趋向发展。主导文化的垄断性和排他性色彩逐渐淡却,处于迎新潮流前沿地位的“90后”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取向权。”他们对“无视人的多重文化需要、限制人的多种文化价值选择、压制人的多种文化创造欲望的传统道德理念与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对传统道德理念与模式的现代转向提出了强烈的诉求。”多数“90后”大学生既“遵从传统的道德,又吸收了西方的道德观念,既有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肯定,又有对西方道德理念的认同。”
4.心理素质层次性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加快,“90后”的“天之骄子”面对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也比任何时候都大。当代“90后”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自幼成长在“温室”里,心理较为脆弱。表现为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或情感上遇到挫折时,心理无法承受现实的挫折困境,个别学生甚至引发恶性事件。“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呈现上升趋势。根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有九成大学生存在或有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明显表现出心理矛盾多、压力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
二、“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分析
新时期新阶段,认识、分析并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成长成才规律,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环境制约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心理学家巴克(Barker,1968)认为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普遍制约作用,行为环境改变,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行为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价值情感以及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行为环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直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另一方面行为环境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各种能力意识和品德要求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举止中。并且这种“自觉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营造适合“90后”生活、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当今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需要接受律
“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从需要层次理论去探究教育方式应首先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被其内化为道德价值观念。事实上,“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统统的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的接收。” “90后”只对那些能够真正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信息和领域感兴趣,他们在思维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无一不是和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联。心理需要不仅决定着“90后”大学生的行为方向和追逐目标,而且还是维持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
3.适应超越律
适应超越律即“在社会要求与‘90后’大学生需要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从教育本身看,社会的能力要求与对象的思想水准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要从“90后”大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水平出发,既要适应“90后”思维认知的现有水平、适应他们能力素质形成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度”超越他们现有的水平,将他们的思维认知、潜能和道德品质逐步提高到社会要求的水准上来,才能使其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维能力与思想道德品质。
4.主体间多向互动律
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是指教育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广度和各个主体之间多向交往互动的深度,它更强调了主体的平等性。“90后”大学生从心理上更渴望“平等”,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他们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更喜欢以一种自由和平等的方式,在双向交流中相互提高,在“民主平等”的关系间交流不同的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和价值立场,在接纳和学习对方中提升和优化自己。
5.知、情、信、意、行的矛盾突出规律
“知”的困惑表现在当“90后”面临现实生活的抉择时,他们常常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情”的迷茫表现为“90后”学生具有真性情,富有正义感,敢想、敢说、敢干,内心充满了为正义、为真理而奋斗的大无畏气概。但他们在“意志”与“信念”上缺乏持久性,容易随时间的推移和困难的增多而失去信心。“行”的矛盾表现在他们对很多问题“知行分离”、“知行不一”,这足以说明当代“90后”的理性认识与行为选择相脱节。
三、根据“90后”成长成才规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发现规律、创新理论。”遵循“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构建环境育人的亲和力教育、开展以人为本的适应性教育、开展民主平等的沟通教育、开展改变不合理认知的挫折教育等四个层面提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1.依据“环境制约律”,构建环境育人的亲和力教育
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生活空间理论(life space)。所谓生活空间是指“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视个人对环境的认知而定的”。就如儿童看见糖果就想吃(引力),看到蛇就想逃避(斥力),因此生活空间具有动力性,人的行为就是沿着“引力”的方向向心理对象移动的过程,它更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因此,要围绕“90后”大学生群体的独特需要作为营造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把“90后”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营造教育环境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使学生在这种“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中提高人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依据“需要接受律”和“适应超越律”,开展以人为本的适应性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五个等级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90后”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层次。因此,应从“需要”的理念出发,着眼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关怀并信任他们,适度满足他们的“合理性”心理需求。从“超越”的新认识出发,加强对“90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和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3.依据“主体间多向互动律”,开展民主平等的沟通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个体都有潜在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坚信,不是我们为学生解决他的学习问题,而是学生本身就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其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对“90后”学生展开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合理利益需求和心理需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地位,充分让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和提高,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4.依据“知、情、信、意、行的矛盾突出规律”,开展改变不合理认知的挫折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关于情绪障碍的“ABC理论”。在此理论中,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相应而生的看法;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行为的结果。艾里斯认为,“情绪的产生不是因为某个事件,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即信念,这些信念可以有“理性、合理”的一面,也可以有“非理性、不合理”的一面。“合理信念”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信念”则导致不适当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教育学生树立勇于面对挫折,不害怕、不退缩,敢于迎难而上的“合理信念”应当是当前挫折教育的首要内容。教育者应首先排除“怕”这个不合理信念的干扰,勇于放手,不怕让学生碰壁,撞钉子,并以合理信念指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同时,根据“个体差异”,既要适当设定困难和挫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他们独自面对和战胜挫折提供能量。
“90后”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新生”一代,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教育中应把握“90后”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的渐进脉络,遵循其心理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融心理学方法于高等教育中,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发挥合力,有助于增强高校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丽君.“90后”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现状研究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10-111.
[2] 张 杰.高校“80后”辅导员的价值取向及其引导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0-121.
[3] 郭加利,于钦明.“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1(12):71.
[4] 于钦明,郭加利,崔志林.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2(1):137.
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篇三
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与众多大学生一样,我在这过去的一年里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刚刚考上大学,每一个大一新生都会有一种自豪感,我也一样。兴致勃勃的来到了自己考上的大学,对一切都感觉那么新奇,看着偌大的校园,不时发出“好大啊”的感叹,让那些路过的学长学姐们都笑了起来。可现实却与理想完全是两回事,来到学校后,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有那么多,让自己感觉有点受挫。等到军训过后开始正式上课时,打击更大了,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完全不同,在高中的优越感完全消失殆尽,加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与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合理,第一次考试就让我几近绝望,那一段时间实在非常痛苦。幸好,我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好,这和我的性格有关吧,高中也都是自己面对挫折,有什么事情不喜欢与人分享,也不会告诉家人,这不但没让我产生心理问题,却让我有了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
说到性格,高中的老师都会在我的评语中写上“不善言谈”,这一点让我的父母十分担心,担心我将来自己在大学,在社会上如何立足。其实,这一点我并不担心,因为不并不是想他们想的那样,我只是不喜欢和自己不熟悉的在一起交流。在高中时这还不算什么,因为高中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也没什么。但来到大学后,接触的都是四面八方来到学生,生活习惯有许多差异,不知道与人交往就成为我最大的障碍,因此,我朋友特别少,但是,我有好朋友。我不需要那种见一次面就和你称兄道弟,当有困难时见不到人的“朋友”也不需要这边电话听着你的秘密,那边挂了电话就当笑话讲给别人听的“朋友”。也许我交朋友的要求太苛刻了吧,但是只要是我认定的朋友,我就会一心一意的对他们好。
感情方面,只遇到一次挫折,在我良好的自我调节下也没有影响我正常的生活,只有学习上的压力让我一直很苦恼,虽说压力可以成为动力,但是,我是一个不喜压力的人,只有自由的空间下才能让我很好的发挥,也许是我还没有调节好。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这些心理问题,我应该只有缺乏自信这条还需改进。
遇到挫折与问题一要学会改变,性格有时很难改变,但不是不可以改变,要学会尝试,学会自我调适。有时也可以通过改变情境来调节自己心情。设定
努力实现,寻找成功的感觉,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失败,要不断告知自己,经历就是财富。也可以尝试适当表达情绪,合理宣泄情绪。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前,不但要能理解别人,也要正确认识自己,能给自己合理定位。
二是学会学习。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在学习目标上,已从“为升入大学而奋斗”转变为“如何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学习要求上,再也不是局限在“所有课程得高分”上,考虑更多的是掌握专门知识与能力,培养高级全面素质;在学习的自主性上,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自主性很少,大学生则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范围大;从所学内容来看,中学少而浅,大学多而深;从学习方法来看,中学生自学时间少,大学生自学时间多;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学生多表现为模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多,深层次理解多。新生学习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学会撰写论文,甚至在高年级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