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论文【1】
摘 要: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找到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 特点 方法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取两种语言教学,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4号文件中提出推动“双语教学”,即,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强调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我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
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1]。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现实和最关键的问题。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是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的实际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多,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考研等英语考试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专业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出现了大量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为了改革传统英语教育的弊端,寻求一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国开始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希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高效优质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懂专业、懂外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长远看,双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自如地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以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前沿与最新进展。
所以,普通高校乃至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成才十分重要,意义深远。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自从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以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总体来说,双语教学可分为单语授课和混语授课两种形式[2]。
单语授课即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授课,不渗入母语,此种模式称为浸入式教学模式[3]。
混语授课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它又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授课方法,此种模式在我国应用较多。
1.过渡式教学模式
它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可用中文解释,此种模式要求大比例的英文授课,但对授课比例没有具体的确定。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还不能达到大比例英语授课的水平,多数学生也不能接受英语比重过高的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中文,并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孙建东[4]提出了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双语教学模式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
3.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
徐晗[5]提到了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将双语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初步适应期(英语比例<10%)、相互磨合期(英语比例10%―30%)、较为成熟期(英语比例30%―50%)和成熟期(英语比例>50%)。
4.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闫宇翔等[6]提出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即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认真严谨的学术风气和教学双方的有机互动,突破以往中文授课中常见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设问式和演绎式的英语教学方法,辅以恰当的中文解释和讲授,并结合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科研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其他教学模式
龙喜带[7]按授课语种方式分为3种教学模式,即全英文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1)、中英文对照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2)和中英对照课件中英文(各占50%)混合授课模式(模式3),并比较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发现模式3可显著增强双语教学效果。
三、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
1.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利器,必须仔细而恰当地选择。
在我国普通高校,双语教学一般均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并且教师的授课语言和课件也全部用英语来进行,这样在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上可达到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与和谐,最大限度地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但针对不同的英文原版教材,其内容的难易程度很难把握,并且涉及版权及价格昂贵等问题。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贸然采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很抽象的学科来讲,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可选用国外优秀教材的中译本作为教材,对照的英文原版学生可选择性购买,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其合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授课对象的教学大纲。
3.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用英语来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双语教师来说,要探求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适当的互动,双语教师最好能遵循渐进的原则,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慢到速度适中地逐步解释专业知识。
对于专业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可以采用汉语进行讲解。
使学生主动采用双语学习知识,这需要双语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研究更好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普遍的方法是对外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外语语言培训,同时,引进和聘请双语教师也是一条直接有效的方法,最终增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4.适当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对自身的挑战。
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就更难接受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采用适当的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学,采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漫等,使教学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双语教学开展至今,已在很多老牌本科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面对学生素质相对有一定差距,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现实性问题。
无论基础如何,我们都希望能逐步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通过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白丽荣,时丽冉,郭晓丽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3):90-93.
[2]杨明山,顾璜.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829.
[3]车晓宁,杨瑞,冯小智.双语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5-76.
[4]孙建东.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质量保证[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66.
[5]徐晗.中职会计专业“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1):45.
[6]闫宇翔,郭秀花,鞠丽荣等.临床流行病学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5):52-53.
[7]龙喜带,曲德英,卢运龙等.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关系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6(7):651-652,667.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创新型教学研究【2】
一、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前提。
在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通常由外国语学院或大学外语教学部承担。
由于不是专业课,也不是由本专业的教师承担课程,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处于与专业教学脱节的状态,大学英语教师“两耳不闻专业事,一心只教圣贤书”。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一般是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成了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
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大学英语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俘虏,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关系不大,与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关系不大。
要适应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由应试导向变为能力导向。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适应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着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英语素养。
教学理念的转变关键在教师。
根据调研,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必修课里没有设置专业英语课程,这就意味着提高学生职业英语素养的任务要由大学英语教学承担起来。
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学校支持和个人努力适应这一转变。
目前承担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育的专业背景,对行业知识比较陌生,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根据调研,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将专业进行大类划分,如管理类、教育类、信息技术类、艺术类等,然后对现有教师进行组织发动,每位教师选择一个相对熟悉的领域进一步学习,了解专业基本理论和常用术语,有意识关注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学科发展。
学校要提供政策支持,为教师提供单科进修和在职学习的优惠条件。
在此基础上,安排课程时根据教师专长对应相应专业教学。
这种做法充分挖掘了现有教师的潜力,提升了教师业务素质,也为提升学生职业英语素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教材创新目前,针对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去甚远,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
通过对山东女子学院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 6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虽然在校时花了大量时间学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创新型教学研究 习英语,却无法满足实际工作中的英语需求,用到的知识没学过,学到的知识用不上。
由于所学的知识长期得不到应用,逐渐被淡化和遗忘,最终导致了学习英语十几年,成为听说上“聋哑”、读写上“文盲”、交际上“痴呆”的现状,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现行教材脱离岗位英语需求,应该对现有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整合。
课题组通过研究和调研发现,在不增加大学英语课时的情况下,教材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不能满足于灌输和讲解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而要指导学生顺势寻找相关知识,将教材当作“刺激物”和 “引发物”,引导学生探索更广的知识领域,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带到课堂与大家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了延伸的“活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提高学生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步发展,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整合原有教材内容,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增设“专业英语教学模块”,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拓展职场英语的典型场景与任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练习,让学生 “以言行事”,学用结合,感受运用英语的真实与可能。
对教材的加工、整合和拓展具有灵活性强、可以随时修正和更新的特点,符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特点,是提高学生职业英语素养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启迪、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的场所,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理念,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建设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凸显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一)增加课堂互动,创设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话语输出能力语言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的是人际互动,是意义协商,应着眼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场合。
因此,课堂互动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进行语言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而非单纯的掌握语言的形式和用法,更多地关注如何利用多样化的语言交际形式让学生使用语言而非单一的讲授语言知识。
语言素材和语言环境要具有生活现实性,以主题为核心内容进行思想情感和观点看法等的交流,可以使学生通过语境,从整体上理解和表达真实意义,而布置学生完成任务则需要他们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自然地使用语言进行意义协商,也就是为实现交际意图而运用语言。
其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大量接触和体验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素材,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内容、意义以及目的上,并在交流或交际的过程中运用语言,通过意义协商和互动调整等内化语言。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增加课堂互动不仅可以修正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语言运用实践。
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现实生活,从多方面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即使是一些幼稚的、不合事实的质疑也要认真倾听,也不要中止学生,不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改变他们的思想。
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肯定和正确引导,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没有疑问就没有创新,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该只就课文已知的事实进行提问,而应该针对文章的主题,挖掘含义,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真实世界,建立真实语境,开展真实交际,使学生进入用英语进行思考、交流、处理日常事物的环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话语输出能力。
(二)突出听说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应对各种交际环境的能力调研发现,50%以上的毕业生在求职面试中听不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对话,或无法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不到 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而印度则达到 25%,其中主要的区别是印度学生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优于中国学生。
英语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项技能,需要反复练习、实践才能掌握,也才能体现它的应用价值。
学习任何语言,都要掌握它的基本知识(语音、语法和词汇)及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
这八个方面相互依赖,构成了语言素质的基本内涵。
应试教育中过分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训练。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讲“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听说训练留下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在有些学校、有些班级甚至是零,导致了“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提高听说能力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投入,除了保证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课时外,要发挥好网络资源和课外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拘内容、不拘形式训练口语和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