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

ぐ夏筱沐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

【摘 要】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尚未突破传统的种理论灌输,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模式,严重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技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应构建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完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工学结合;三位一体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一)培养模式突破性改革严重不足

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出现了明显的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主要定位过低,且狭窄。在人才的培养中也缺乏目标的明确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其二,人才的培养方向没有明确为中小企业;其三是人才的培养中缺乏凸显出专业能力;其四,没有彰显出专业的特色,工商管理类专业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模式,导致这一专业缺乏教学的特色化。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传统的学科本位主义,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流于形式,不能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更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职业技能培养脱节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课程与内容主要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仍然着重突出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则微乎其微,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有的教师则完全集中对企业管理的理论讲解,当理论讲解完了再进行实践操练,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通过人为的因素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完全的分割开来了。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弱化了与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衔接,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能力教育的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教师专注于演示和学生重复操作,致使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岗位完全脱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实践经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二、“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及意义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际操作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应包括: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以及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特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的,是从事专业工作适宜的学习培训环境。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学生从事的是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的。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参加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企业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三)“工学结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理念。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求。通过本课题研究,不仅能够践行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还将进一步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养,较深的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素质,掌握管理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技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2)深入践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宗旨。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教育宗旨。本课题研究旨在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中心、以其职业岗位的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为特色,从而保证在就业与岗位之间形成“零距离”的对接,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教育与培养此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法。

2.实践意义

(1)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本项目旨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建设和改革,并建立与此改革相对应的运行机制,作为学校贯彻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这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将作为我院专业、课程、实践基地等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并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2)建立科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本项目研究,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专业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设定定量化、定性化评定指标,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现路径

(一)建立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

洞悉学校及其依托行业群的优势,找准共同的利益驱动点,推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努力构建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支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在教学设计、实施、反馈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建立以政策法规为支撑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以双向合作互赢为结合点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运行动力体系,以集团化为着力点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操作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推进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和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主要做法,探索实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确定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按照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重点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周全的修订和设计,制订出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

( 三) 构建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提供足量的生产实践岗位。这是前提性的条件,因为离开了众多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些岗位并不是现成的,要努力去争取。为此,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开门办学,上至院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学生,都要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把寻找合作企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窗口,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为学院寻找合作企业,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行业及企业的优势充分融合,积极发挥行业与企业的辐射力,建立行业、企业和学校全面合作的组织和机制。积极主动开拓“工学结合”新方式,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充分联系起来,发挥学校的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其知识优势、技术优势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开辟新的途径。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学院成立有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这个机构由院校领导和行业企业领导共同组成,是校企结合教育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各组织机构,负责沟通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单位成立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教学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组成,负责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此外,学院还成立专门的从事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对外联系与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办公室,对外联络合作单位,沟通信息、签订协议、密切关系、办理相关事务;对内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落实合作项目、牵头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工学结合教育及对外社会服务与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环节有机融合;提高院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

其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定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规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校内各种保障措施都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有合作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参与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其三, 理顺工学结合的各方关系,提升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目前,真正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亟需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有机统一的工学结合利益责任共同体,使有关各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从而为工学结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在这方面,院校应通过主动上门向企业提供学院、学生信息,了解企业需求,提出合作意向。在实施过程中,主动配合企业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尽量不给企业增加其他麻烦。主动做好毕业生就业教育和推荐工作,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机会,同时力所能及为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培训等。在工学结合中,学生可以选择顶岗实习的企业,接受学院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和考核,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使其能顺畅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院校及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工学结合。

(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参考文献:

[1]梁琛,郭金林.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6,23.

[2]张向超,丰云.基于“利益均衡”的实践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2.

[3]杭俊.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判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

[4]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