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哲学纲要
生存哲学纲要
主题思想:综观自然演化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可知生存史就是进化史。即历史主体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的增强,以及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改变是整个历史主题的特征。从认识危机到解决危机的过程就反映出人类存在的历史价值。
依据视觉和物欲在人类认识活动与实践行为的主导驱动效应,以及生产过剩的相对性和过剩劳力的狭义性等原理,就可以理解:所谓国家兴衰、政权更迭的历史,正是社会做为一个有机系统具有的那种生存意识和本能双重运作的结果。
“等级制”-作为社会政治性组织建构的基石与社会经济性运作机能的基础—“所有制”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各种形态的所有制都会对社会上层建筑不同的等级建架结构起到加强或削弱的作用,尤其是社会经济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国家政治等级制极化现象:集权独裁和官僚权贵阶层稳态生存要求的瓦解腐蚀剂。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兴起的信息时代,那种社会精神生产与财富的平等共享以及法治与民主的文明建设才是未来社会可能实现的前景。
关键词:生存和进化 视觉与物欲 生产过剩的相对性和过剩劳力的狭义性 等级制与所有制
一、哲学的意义与价值
哲学是一门涉及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础学科。它的真理性在于:人们“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马恩选集》4卷P554)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追求的是:对永恒的理解,她要完成的是:对信仰的铸就。因此,人类精神文明可以在哲学的发展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而哲学的价值也只有在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实现。
二、进化是生存永恒的主题
生命的存在形式,表现在从感觉反应本能到生存意识行为的进化过程中。它作为历史主体具有重要特征之一是:主体自身系统的生产与生存能力处于持续增强的态势。尽管至今还无法找到现代人较古猿人在脑物质方面进化的证据(事实上,地球人类发展史在数十亿年的生物进化史和近百亿年的宇宙演化史里只是很短的一瞬间)。但从现代人已掌握核能、航天、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以及拥有改造自然、主宰万物乃至自身命运能力的这一事实,可以认定:历史主体那种生存意识与能力不断加强的趋势是自然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说“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揭示着物种存在本身就是进化的话,那么人类创造世界改造自然的成果,就充分体现出人在“物竟天择”进化法则中的主体作用。这就是生存哲学对生存永恒信仰的基石。
我们否认生命与人的神创说和外来论,反对“时空有限”和“宇宙灭寂”的观点,认为对历史轮回的可知或存在无限的不可知等理论,都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主体的贬低。坚持时间的一维向不可逆性和空间多维层次的扩张趋向性,是历史主体系统的基本存在形式,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类就是当前历史进化主体的代表。人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中最高级存在形式。他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能力的无限拓展性,就基于其具备时空存在内容的全息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历史创造出人,而人也创造着历史。”
三、人的自然与社会本质属性
我们把对光具有能动反应机制作为生命体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如光照辐射可引起生物遗传基因特性的变异)。把具备对火的利用、制取技能作为人与动物之间划定原始代沟的依据之一。(尽管现代动物行为学证明某些物种个体的智力可以接近孩童的水平,但用火的行为迄今还未在任何动物种群发生)。在对五十万年前人类祖先从发现火到利用火过程的考古研究中,可以得出这一推论:火在失控自燃条件下,首先给人带来的是驱赶黑暗的光明和毁灭万物的威力;其次才有在人控条件下得以取暖和熟食的利用价值;最后在原始人类对火的管理、制取技能的掌握实施中(由于集体觅食的第一需要而规定仅限于少数人)不可能存在社会整体化行为;因此人的原始态属性和改变生存方式而开发利用自然质能的活动,以及物质与精神生产分工和社会等级建构裂变的雏形,是在经历约数十万年的史前火文化中奠定、塑造出来的。并由此揭示出,人的所谓自然与社会存在本质属性就是:在物理、生理和心理活动基础上有机构成的视觉和物欲。
从光合作用是低等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到视觉效应在高等动物生存意识行为中的主导作用。可以知道:由肉眼和可见光构成的视觉认知中介系统,至今还作为人类自然生存支柱的必然。无可置疑人类自然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经验认识模式,主要是建构在视觉效应基础之上。进一步说视觉不但是人自然存在本质的重要属性之一,而且可能与大脑思维奥秘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必然关系。这或是今后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发展的方向。
从篝火给洞穴猿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使人从动物生存行为转型到社会生活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今天人类已经掌握对以原子能为代表的自然质能的开发利用技术,以获取更强大的光和热,创造出更为理想的生存生活条件。但是那种追求必要摄食之外的享乐物欲,依然是人们社会活动行为的基本内在驱动力之一。换言之,物欲是自然生存性的生理活动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心理活动的外延。如果没有这种生活性物欲要求,人的社会行为就失去目的和动力,就不可能有社会的文明与繁荣。
'p>
综上所述,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生存价值可以在人的视觉和物欲活动中得到体现。从人作为认识与实践活动主体的角度出发,生存哲学认为:我们在认识与实践领域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是人自然与社会存在本质属性的反映,即人的存在本质是决定问题产生的最终。(关于这点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们已觉悟并表述出来。例如“食色,性也。”《孟子正义》卷十一P437“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恩全集》三卷P514等。)生存哲学指出:在生命时代,地球人类作为历史进化的主体,就是具有主观思想和目的行为特征的有机存在系统。(所谓历史主体,则定义于时代性和实体性之中。例如,在宇宙史中对物质时代和在生物史中对恐龙时代的划分。)因此,对于一个常态的自然人和社会人来说,视觉健全和物欲满足是衡量其存在价值的客观依据之一。由此看来完善发展人性和人权,可以用视觉和物欲的实现程度(边际理论)来衡量。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视觉和物欲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与其它生物存在着进化质上的区别。'p>
四、人类系统的进化特征94A:eig#U=fD*2C=8#=ttZrb&r?^*,X土木工程论文_l?-.|drI03V/eN'}kaHA#
人作为一个有机的质能交流转换系统。实际上是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的整合。这个系统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主体对自身以及对客体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生命主体系统具有量增与质变以及新陈代谢的现象,从而形成其时空存在的开放性扩张趋势或特征。论文生存哲学纲要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1)生命主体对自身的自然性生产,可分为包含基因复制内容的单性繁衍方式和包括基因重组内容的异性繁殖方式两大类。(这种生命生产的自然性已在现代生物工程的研究中发生着改变,以显示出具有思维能力的大脑才是人类作为历史进化主体的核心。)前者造成主体质量的递增势态,以维持生存数量条件的需要;而后者则导致主体性质的改变,以保证生存质量提高的要求。总之生命主体这种自然性生产过程反映出:生命类体之间存在着优胜劣汰和共生并协现象。
(2)生命主体对客体施有生产性和寄生性两种消费方式。因此拿客体相对主体来说,就具有自然和非自然两种形态。在主体与客体发生的结合关系中,主体表现出适应性的被动态和创造性的主动态两种行为方式。人类主体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到:对客体的生产已使其有人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例如小到服装和房屋,大到空间站和人造生态圈,以及各种工具和人造器官等。)生存哲学认为:客体与主体理化性运作方式的统一,是社会生产力与人类生存能力的物质基础。所以在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自然进化的内容则是由人类存在系统中这种“主客异化”的整体演变形式表现出来的。
(3)母体环境是指与自然环境相对隔离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有主客体构成的内外空间和前后时间的蕴涵存在模式。(例如生物圈和动物种群、社会与个人、前辈与后代等等。)母体环境是塑造、产生生命主体的先天条件,因此,生长发展起来的主体存在内容必然带有母体环境影响作用的胎迹,并受到来自母体环境对自身成长自由度的制约。例如地球生物所具有的那种历史既定性的原始态属性。生存哲学把探讨进化和质变的视点首先聚焦在这里。
(4)生命主体从幼年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逐渐具备复制或营造母体环境能力的过程。换句话说,是主体由被动态的适应性生存本能行为逐步向主动态的创造性生存意识行为的过渡。对人类来说从其对母体环境的复制和营造,从依赖于和受制于母体环境到最终冲出先天性母体环境的‘襁褓’,而不断扩展和创造出新型母体环境系统则是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这当然也是所谓主体系统生存能力提高导致其生存质量改变的客观标准之一。如果仅拿地球人类时代近几十年航天事业的兴起,与爬行动物时代初期由水生迈向陆生的壮举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尽管两栖类生理异化与飞船替代双脚两者之间形态上大相径庭,但从主体的生存方式发生进化跃迁的意义上讲却是沟通的。
五、人是万物的“尺度”
既然大脑是自然演化的最高产物,又是历史主体的核心。所以人可以生产、复制、创造合成出一切为人所用的客体。但永远不可以人工制造出真正的大脑。换言之,具有思维能力的人脑作为自然造化的灵魂,就在于它的不可以被客体化和无法彻底被认识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所谓历史主体地位与存在上限参照系的界定就是客观一致的。除此之外,一切可被人所认识与实践的事物只能处于“为我”存在的客体位置上。换言之对人类来说,存在于其认识视野和实践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与人的存在发生着必然的关系。客体的可知性和被改造性都是由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具备主观意识客观存在的人,那么对一切客观存在的认识与实践活动都无从谈起;而如果客观存在于人的认识视野或研究领域之外,那么这种存在对于我们又有何价值可言呢?无庸赘言主客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说到底是以人类和世界共存亡为基础的。从一些物理、生理和心理以及历史等方面知名学者,发出自己所从事领域已面临“绝境”感叹的奇怪现象,可以认定那些违背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原则,强调无人类存在的客观世界必然理论,如果不是在对人的客观存在必然性加以说明,那么对我们是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谈的!所谓客观价值是人对现实利害的评价,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作为这个普通范畴是人们对待满足人拟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也就是说对价值的主观评定,是建立在对物欲实现可量度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各国福利保障制度中对所谓社会贫困线判定的多种标准方法)。由于客体世界对人的利害关系,是随着历史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可相对转化的。因此人类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客观价值最终反映出的正是人存在价值——这就是生存的完成,而人类的历史价值则体现出其代表着自然进化发展主题—即存在的永恒。众所周知“自保护,自维生,自催化”是生命体的本能,因此从蒙昧的自我意识到文明的意识自我这一进化历程,就决定了人是为己和利私而意识活动的生物。不言而喻人只有从感性意识中具体有限的“自我”扩展升华到理性认识上普遍整体的“类我”。他的社会生存价值才能和人类自然生存的历史价值真正统一起来。这也是每个人精神文明与“自我实现”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