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宏观层面呈现方式的研究
妄臣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高中化学新教材宏观层面呈现方式的研究
高中化学新教材宏观层面呈现方式的研究作者/ 韦盛志 周艳艳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教育部发布和实施的很多新措施都很好地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具体要求。高中化学课程,作为一门知识理论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更是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重要学科。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宏观呈现指的是整个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表达方式和途径。因此,不同的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为此,对不同的教材版本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优缺点,组合出更适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典型案例,为教学活动提供合理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呈现方式;宏观层面一、建立相关的比较模型建立相关的比较模型时,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确定异同,找出不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以便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特有的质的对定性。1.新教材功能方面要呈现的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时具体应用的工具,所以在设计教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认识到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只是为开展教学活动而设计出的一种工具,设计新教材时要除了要提供必要的教学范例和素材外,还要注意给师生留下充分的互动空间。其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材在内容呈现的方面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不是拘泥于对概念的陈述和解释。要以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会搜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具体方法。最后,新教材要具备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功能。设计人员设计新教材时要注重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除此之外,新教材还应该具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的作用。2.从理念的定位角度看待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开发新教材时必须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进行开发,新的理念要具有科学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这就要求设计新教材的人员在设计新教材时,不仅要注意传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还要注意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3.影响新教材内容的因素社会因素、学科因素和学生因素都是影响教材内容的重要因素。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自身的逻辑结构,教材是学生学习时用到的主要教学工具,因此在决定教材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因素。要做到三种因素能够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在融合上述三种因素的前提下,新教材要在宏观层面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选择的单元主题必须要能够体现出新课标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融合上述的三种影响因素,选择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联,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单元的主题。此外,每个单元的主题要能够反映出一种科学的观点或是体现出化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应用。(2)在给单元主题排列顺序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处理好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各单元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做到学以致用。(3)要在教材中插入大量与化学相关的图片和表格。做到图文并茂,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效应。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4)决定教材结构时要充分协调多种相关的因素,在使用功能栏目时要做到交替使用多种功能不同的栏目。这些栏目不仅要充分体现出学习的阶段性和方向性,还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二、新教材宏观层面的呈现方式1.设计新教材时要注重与时俱进教育部之所以决定更换原有的教材,是因为原有的教材其呈现内容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新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教材的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像化学课程这样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时更要注重教材本身的时代性,要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要注意,新教材的时代性理念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方面有所体现,还要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体现出来。2.新教材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设计新教材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有一句名言“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习方式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因此,新教材重要注重如何去陈述和解释教材中的内容,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研究,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自主思考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批判的学习能力。设计新教材时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研究技能,还要使学生掌握其他相关科目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总之,教育者要拥有“大教育观”,在设计新教材时不能只注重如何去教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点,还应该注重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独立解决陌生的问题。参考文献:[1]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2-201.[2]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作者单位 韦盛志: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 周艳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