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揭示的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阅读文字,揣摩心理,感悟道理。
1 阅读第一自然段,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揣摩弟子们的心理。
(1) 那天,正是大熟的季节,听苏格拉底说话了:“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 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你听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
(主要让学生明白“只许进不许退”和“最大的麦穗”这两个要求。)
(3)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地的弟子,你心中会怎么想?
2 阅读第2至5自然段,揣摩弟子们的心理,明白他们失败的原因。
(1) 自由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仔细揣摩文字,看看你从文字中读出了弟子们的什么心理,试试完成填空。
走进麦地,弟子们心里( )
走到尽头,弟子们心里( )
(2)交流
先说说怎么填,再说说从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并出示相应的'段落指导朗读。
3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走到尽头,这时,苏格拉地又说话了(师再次扮演苏格拉地说话)
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什么?
(区别“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4 你们听懂了,弟子们也听懂了,并从中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
(1)出示第7自然段
(2)引读
(3)再读,你 发现了什么问题?
(4)解决问题
三 欣赏有关抓住机遇的名言,并让学生谈谈最欣赏哪一条,适当说说感受。
四 欣赏苏格拉地的故事,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习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4、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五、总结课文。
1、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2、交流。
六、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3
一、导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诞生过许多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感受两千多年前他的哲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二、初读: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垄:投影在田里用土堆起的一趟土线,宽30公分左右,把植物种在上面。
三、精读:
1、苏格拉底不愧是一位大学者、大教育家。生活中随处可见他的课堂。今天这个故事,苏格拉底的课堂就设在一块麦地里。那是一块怎样的麦地呢?读出麦穗的“沉甸甸
2、多诱人的景象啊!这不,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投影: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大教育家这句话中的要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由此你还想到哪些事情只能进不能退呢?
做一次苏格拉底吧!把要点清楚地读出来。
3、他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从哪儿知道的? 投影: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哪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4、他们醒悟到了什么,让我们从他们追求最大麦穗过程中去探知。让我们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投影: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前后两个一穗的区别。
(2)师小结: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6、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弟子们摘麦穗吗?
投影: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与“麦地”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最大的一穗”指什么?(板书:远大的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板书:眼前的机会,实实在在 抓住机遇)
这段说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抓住机会和错失机会的.都行。
让我们朗读这段话,一生记住这个道理。
7、很多人送给我们珍惜机会的名言警句投影
8、教师小结: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业:小练笔选择一题练习。
1、写一句珍惜机会的凡人名言在书上。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注意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远大的理想)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机会)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4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最大的麦穗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设计理念: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板书:挑挑拣拣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设计理念: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文章,应该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整体感悟,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即“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2、1指名读、齐读
2、2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2、3弟子会想些什么?
(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1)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可以走进文本,抓住语言的空白处,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因为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2、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2、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设计理念: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点
1、过度: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6、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6、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6、3各组代表汇报。
(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板书:既要……又要……(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设计理念: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此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3、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理解、齐读)
5、“良言一句三冬暖”毕业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设计理念: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五、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最聪明的人》《快乐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两度错失良机》《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王羲之吃墨》,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选择最有兴趣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拓展写作。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这一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课外作业
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八、【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挑挑拣拣两手空空
既要……又要……
(追求最大把握现在)
九、点评:
首先本课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改变一句一段地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畅所欲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发现问题并提出价值的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创设了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平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设计了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中去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5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目标预设: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如第六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上文写了弟子们一心要摘得最大的麦穗,便不断地取舍,直至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一无所获。
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由现实的摘麦穗过渡到对待人生的大智慧,这不是巧妙的主旨升华吗?这种文章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教学反思
遥观中心小学王丽萍
《最大的麦穗》。这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而弟子们总是东张西望、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到了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在苏格拉底的指引下,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教完这篇课文,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深入浅出的教育艺术,以及蕴含在文中引人深思的大道哲理,让师生如同享用了一次精神饕餮。作为一名教师,课文又是一则栩栩如生的教学案例,尽管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仍然闪烁着熠熠的人文光彩与智性火花,就是用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她也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一、开放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虽然我们也提倡开发新的课程,但由于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内容、条件等方面并未形成整体合力,新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对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单一、封闭的课程结构的弊端逐步为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所认识。“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就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那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一块普通的麦地,一项简单的任务,经过智者的巧妙设计,就成了一个开放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课堂。正如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不是课程机械的执行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的生发者和建设者。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指的就是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一旦让师生的生活进入课程内容,建构起开放的课程,不仅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发教师的创造思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二、自主探究与启发引导辨证统一的教学观
教与学关系的定位是教学观的本质。到底什么是教学呢?新课程强调,教学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新型教学关系的建构,必然要依赖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感观、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基础、自己的行动规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地位,相反更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及时、准确的引导、点拨、激励,才能有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筹莫展时的茅塞顿开,山重水复时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文中,弟子们带着老师的任务走进了麦地。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充分比较、自由选择,是真正自主的。当他们走到麦地的尽头两手空空、一脸茫然的时候,苏格拉底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他的话既总结了弟子们失败的原因,又巧妙地引发了他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里的“麦地”已经成了虚拟的人生,“麦穗”也就是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机遇。
这则课例生动地揭示出,教的艺术实际上就是导的艺术,这也正是当前许多所丢失的。
专家指出,新课程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两千多年前的一次教学,在今天看来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芳馨,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时期,特别是语文教学忽左忽右、争议不断的今天,希望她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模拟机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尝试运用“主题教学”的语文教学理念,围绕本课的主题,开发语文教学资源,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并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统一,重视在阅读、体验和感悟基础上的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与对话,构建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5、补充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学重难点】
从弟子们在麦地里寻找最大麦穗的动作中去感受弟子们的内心,从弟子们最后一无所获和苏格拉底的教导中分析弟子行为的失误原因。最后去领悟出其中的做人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读几遍课文,尽量做到正确通顺。
(2)对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等办法解决,对不理解的句子做个记号。
(3)通过网络、图书和请教别人,尽量多了解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情况,并概括的写下来。同时了解一下世界的文明古国有哪些。
2、教师准备
多媒体中设计苏格拉底的图片和课文中的相关文字。文字详见备课中有底纹底句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也就是离现在约2400多年的时候,在古希腊,则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
多媒体出示:苏格拉底图片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说他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板书)最大的麦穗,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走近苏格拉底。
二、初读课文,浅谈体会,引导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提高一些朗读的速度。
2、把自己最喜欢的或感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发表评价。
3、引导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想法: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老的故事,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多年以后,王老师和大家又读到了这个故事。王老师很想先听听你读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畅所欲言,师生对话,了解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要想谈出自己深刻的感受,必须要能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可以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下面再仔细读读课文,看谁能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要提假问题,也不要提过于简单的问题)
5、引导学生提问,因时间关系,限提4个问题,并将问题归类提要式地写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1)弟子们寻找最大麦穗时的所作所为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2)周围到处都是大麦穗,弟子们为什么到头来两手空空?(3)为什么说最大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4)这个故事,到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师: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思考、讨论,教师的指导等。)其实,真正把课文读懂,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三、教师引导,体验感悟
1、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请读一读。其中的要点是什么?(师:我们读书听话都要抓住要点)板书:一个、最大、只许……不许……
指导朗读苏格拉底说的话(多媒体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要清楚地表达出其中的要点来。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仔细读读第一段,然后体会一下,当时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弟子会有什么难处?)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从第一段中找出理由来。(多媒体出示:“那正式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指导朗读好这句话,指名朗读,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指着板书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觉得怎样才能圆满完成苏格拉底交给你的任务。(让学生畅所欲言)
3、仔细读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是怎样去寻找那个最大的麦穗的。
(1)自读,并划出描写弟子们动作的句子。
(2)指名读一读,教师多媒体出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请你边读边想象,要学会抓住重点的词语圈圈划划,并从这些圈划的词语中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板书:挑挑拣拣)
(4)指导朗读,要读出这些感受来。(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在指名读)
(5)比较一下多媒体出示的这段话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哪一种表达好,好在哪里?(书本上的表达不仅写出了弟子们是怎么做到,而且还写出了弟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即弟子们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更加真实具体。)
(6)完整朗读4、5自然段,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师:同学们,到最后,弟子们有没有完成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请你读读第5自然段,再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摘麦穗的结果。(板书:两手空空)
师: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发生的,但却真的发生了。这段话该怎样读,才能把苏格拉底和弟子们的感情读书来。
自读——指名读——相互评价(在评价中体会感情)——再指名读
师:此时,弟子们好像感到小麦在嘲笑他们些什么?
四、小节
1、同学们,能够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来说一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自己练说——指名说
2、同学们,上课时大家提出的问题那几个可以解决了?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研究。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上一节课,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二、继续学习课文,探究感悟
1、质疑激趣:同学们,假如弟子们摘到了一株麦穗但不是最大的一株,你可以原谅他们吗?但弟子们现在是两手空空地去见苏格拉底的,你觉得可以原谅吗?请你分析一下,弟子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弟子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明智的?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才是明智的呢?(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导,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来理解消化第六自然段中苏格拉底的话,尤其是最后一句。)
多媒体出示第6自然段,指导朗读:“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多媒体出示弟子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哪。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不同的想法出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讨论,得出:
弟子们认为手中的麦穗不是最大的。(结果:一无所获)
苏格拉底认为手中的麦穗就是最大的。(结果:手中总会保留一株麦穗)
3、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你觉得苏格拉底让弟子摘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1)不看书,自己默默思考一下。
(2)四人小组讨论,每人都要发言,即使和同学观点相似,也要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总一下观点。
(3)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谁会用关联词“既要……又要……”来说?
引导板书:既要追求最大,又要把握机会
4、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看课文是怎么表达其中的道理的。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指导朗读:个别读(反复)——找出一对反义词(不失时机、错失良机)——师引读: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碰到两种人,一种人是:……(生读),另一种人是:……(生读)。
师:为什么有些人会一再地错失良机?你能够给这样的人一点忠告吗?
5、出示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四人小组交流,每人都要发言。
(2)请各四人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谈谈感受。
教师随机举例:
①比如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的目标是十年内让朱棣文小学变成江苏省乃至于全国的名校,但现在首先要保证在太仓市有一定的影响。
②比如某同学目标是考上全国的名牌大学,那么现在就要将基础打扎实,开发自己的才能。
6、看看刚上课时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是否都解决了?(如果有的问题超出了课文的范围,那就带着它到课后去寻找答案。)
二、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同学们,一个两千多年前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我们现在似乎不可能在发生,但这个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在我们现在却仍然能留下很深的启迪。苏格拉底的思想,在两千多年以后,仍然对我们的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四、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联系4的两个造句(尽量在课中指导一下)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师:这两个关联词,在前后意思上都有一种相似的关系,请在读中发现,并具体说明。(都有转折的意思)然后仿造句子。
2、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 最大
只许…… 不许……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既要…… 又要……
(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8
一、教学理念分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与此同时,教师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文本内容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垃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文本重难点分析
(1)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但是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的同时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
(2)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更是学生感兴趣的疑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自主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时,教师要“以学定教”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3)“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你喜欢吗?请发表你独到的见解”“弟子怎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是多元的,因为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a真理来自实践b深奥的道理要靠自己生活中感悟,社会是神秘的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之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有丰富的知识。
三、教学步骤和策略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策略: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a)指名读、齐读
(b)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3)弟子会想些什么?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a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B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C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策略: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突出弟子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到底弟子怎么想,学生的感悟基本合理既可这就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策略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困惑)点
1.过渡: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2)“最大的麦穗”指什么?
(3)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
(4)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5)“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3)各组代表汇报。(此时的教学无法再按预设的进行,而应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既学生汇报哪一个问题,教师就相机引导,这时课堂上呈现更多的是动态生成。)
(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a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
b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c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策略: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采用“问题”探究法严读重点段,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7 “良言一句三冬暖”元旦既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策略: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3.补充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
——苏格拉低
(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才会频频闪现。)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9
第二课时
一、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二、 教学要求
1、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他教育学生有独到之处,这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
二、
1、 这一天,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到麦地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2、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其他学生当弟子(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 你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当听到老师这样的要求,你会怎么想?(指名答)(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每一次机会。)
学习2—4自然段
1、 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寻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现和动作。
2、 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学生思考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埋头看看……;看看……又……。)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师:他们为什么这样?
生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3、 再读这一段。想想、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 师: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如梦初醒)
4、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弟子,你在麦地里,你会怎么做?
学习§5、§6
1、 过渡: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话,你认为应用怎样的口气说?为什么。读后说出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2、 学生自读体会、交流。
3、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嘲笑”。
4、 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5、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6、反复诵读文章第六自然段,理解:事物是比较出来的,有小的就有大的,有最小的就有最大的,因此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麦地太大,麦穗太多,所以弟子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判断不出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摘到那真正最大的一穗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学习§7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
1、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组合作学习,要求:⑴抓重点词语感悟到了什么?⑵把感悟到的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板书:要抓住机遇)
2、 再次理解苏格拉底的要求“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联系下文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弟子们定会出现进进退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也是不可重复的。下文指第七自然段部分内容:人的一生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3、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4、 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世人处世的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麦穗哲理”,老师已经将其融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师示范背诵)
5、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将它也融入你的生命里,将它牢牢地记在心中呢?
6、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有感情朗诵。
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写在书上。如,有追求的人,一定会有好机会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是均等的……)再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而且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自信,变得更有创造性!咱们不虚此行。谢谢同学们!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1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教学后记: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20xx年12月听我的课后的点评:
1、《最大的麦穗》作为六年级教材较深,课文选材可以放到初中学习,但是六年级学生体会得很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尤为活跃。
2、在特定的时空中在这一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学生交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将最大的麦穗改为更大的麦穗在这篇课文中不一定准确。
3、教师把握教材能力不错,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的素质更好,说明平时教师训练有素。
(二)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的一位。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去,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有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时麦子正是收获的季节,他让弟子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接下来的故事中,你想知道什么?
2、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刚才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
沉甸甸 麦垄 定夺 如梦初醒
苍老 嘲笑 挑挑拣拣 错失良机
⑴指名读,齐读。强调:“垄”部首可以是“龙”,也可以是“土”。
⑵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⑶“如梦初醒”近义词是什么?到文中找出“错失良机”的反义词。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把生词放到课文中去,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保证每个同学读准每个字词。
2、把你们小组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这部分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五、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中去,与文本对话,与苏格拉底对话,看看你又有了怎样的新收获,又产生了哪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动笔写一写批注。
2、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收获,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小白板上。
3、展示小白板。小白板上这么多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去解决这么多问题呢?
4、梳理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弟子们的内心,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一个收获的季节里,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了一块长满沉甸甸麦穗的麦地里,他要让弟子们干什么呢?(指名说)
二、自主感知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默读,想想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个词语可以感受到?
(2)“只许进不许退”言下之意就是说什么?指名说
(3)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严肃、命令的语气
(4)指名读,齐读
2、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话后,怎么去做的呢?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在旁边写写批注。提示: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分析一下当时弟子们的表现,也可以写写对弟子们这样做的感受,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
4、交流
5、师小结:尽管弟子们很认真的在找那一穗最大的麦穗,但他们的目光短浅,不能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到最后落的个“两手空空”。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这样的表现,他首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
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想想苏格拉底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怎样呢?
(2)交流(失望、生气)
(3)指导朗读(根据不同感受读出不同语气)
7、过渡:失望也好,生气也罢,这都不是苏格拉底所要的,他是要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默读,思考苏格拉底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样的语气呢?
(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2)指名读,齐读
(3)这里的“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意思同吗?
(4)小结
8、过渡:苏格拉底是一位大哲学家,他让弟子来麦田仅仅是为了找最大的麦穗吗?他想让弟子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1)自读
(2)指名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
(3)面对机会,往往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错失良机),一种是——(不失时机)
(4)小组讨论:这里的“最大的一穗”“那颗粒饱满的“麦穗”眼前的麦穗”分别指什么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5)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把握眼前的机会追求远大的理想
(6)用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
(7)总结:大哲学家就是大哲学家,他通过这样小的事情向弟子们,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从中让我们可以感悟到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充满智慧、循循善诱)
(8)齐读这段话
四、展示反馈,拓展提高
1、学习有关机会的名人名言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gěn)科尔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2、自己写一句有关机会的凡人名言
3、阅读有关苏格拉底的另一则故事《最优秀的的人是你自己》,画出让你感悟深刻的词句,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背诵最后一节。
2、引导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麦地,明确要求
1、(出示课文插图)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还记得面对满地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吗?
课件出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齐读。)
2、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
3、 “只许进不许退” 意味着什么?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暗示弟子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珍惜这个机会,摘取“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的要求很清楚,没有商量的余地。)
4、你来读读这句话。(如学生读得不够理想,可启发: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弟子们回头重选的机会或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
(苏格拉斯提出要求时的语气是严肃的、不容置疑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读中批注,总结原因
1、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他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
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学生读,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时间到。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两手空空)
3、忙了大半天竟然是——两手空空。难道是找得不认真吗?(不是)
4、你怎么知道的?(从两个“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5、老师很好奇,既然找得这么认真,怎么还两手空空?如果现在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要问问你了。
(1)采访学生甲:
你是怎么找的?(我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再看看那一株)
看你刚才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你在想什么呢?(我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看来你以后做事要当机立断啊。
(2)采访学生乙:
问问这个弟子,你刚才好像摘了几穗,怎么又扔掉了?(我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你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抓住现在。
(3)采访学生丙:
再来问问你,你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也是两手空空啊?(先前摘的我不太满意,认为前面还有更大的)
你一直低着头,所见有限哪!
(4)采访全体:
你们都是两手空空,知道原因了吗?(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不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
6、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懊悔、失落、遗憾、羞愧……)为什么?(已经到头了,可我还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我们没有完成老师的要求,真可惜。)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的.角色中,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理解下面重要的语句打下了基础。】
7、 课件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引读: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是啊,就连那无数株小麦也——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8、 对弟子们失去良机、两手空空,苏格拉底也感到十分惋惜。
课件出示: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引读:他用那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9、意思就是说——(直接点名答)(时间到了,你们也已走到了麦地的尽头,失去了机会)
(三)、读中比较,感知“最大”
1、 面对弟子们疑惑的神情,苏格拉底会怎样说?谁能加上提示语读一读。(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课件出示: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 这句话你能理解吗?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点击变色)——“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它们是同一个麦穗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真正最大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指弟子们刚刚在麦地里见到的、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心目中认为最大的,是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板书:手中的一穗
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是啊,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以,苏格拉底告诫弟子说:“——(齐读这句话)
(四)、结合实际,感悟哲理
1、你看,到底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点就通,他们听了这番话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课件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读完同桌讨论讨论,看从中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这一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让他们参与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通过阅读然后进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量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与他人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3、讨论,交流:
(1)(第一句)比喻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一样。(人生哲理)
(2)(第二句)这里的“麦穗”指的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理解“麦穗”和“时机”的关系,“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及时采摘;“有的人则东张西望”,“错失良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3)(第三句)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
①“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板书: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机遇)
②为什么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板书:追求 把握)
③ 谁来联系生活实际,举事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正、反两方面事例)
【本课揭示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地积累起来,你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5、让我们大声对自己说——让我们记住这段话——让我们用这段话激励自己——(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蕴含的道理)
(五)、延续中心,尽情书写
1、关于机遇,老师这里有两则名言送给你们,请你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2、 我看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你们肯定也能创作许多有关机遇的名言,快把它写下来吧!(播放音乐,学生写)
【凡人凡言,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创作有关机遇的名言,这是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的诠释,一种精神的提升,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经受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大洗礼,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3、交流,师生评价。
4、大家都说得这么好,可见你们真聪明,个个都是最优秀的。苏格拉底临终前曾留下一句名言: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让我们去寻找心中那一颗——最大的麦穗,做最优秀的自己!
5、课文已经学完,但我们对于机遇的思考仍在继续,请看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学习了《最大的麦穗》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将自己的感受用“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我手写我心”。学完课文,相信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一做法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吗?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本人并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都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著述中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二)精读课文:
1、出示一幅丰收麦田图,教师叙述:古人说“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这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黄灿灿的麦田里流光溢彩,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苏格拉底和弟子们来到了麦田边,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答)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片金黄的麦田,听苏格拉底说话——(播放录音:“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5、你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吗?弟子们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什么?指名读,出示。(明确几个要点:必须摘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让学生明确苏格拉底的规则是让弟子们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
6、弟子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走在麦田里,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默读课文三、四小节,圈出有关的句子。
7、交流: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用一个词来形容。(犹豫不决、坚定不移)
这样复杂的情感你能读好吗?(出示相关段落,自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弟子们的认真和犹豫。)
8、可事情的结果令大家始料未及,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播放录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9、这时,弟子们两手空空,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
10、这句话中有两个生字,我们来读一读。“麦垄”指的是哪儿?什么叫“嘲笑”?
11、光阴白白流淌,最大的麦穗在哪儿呢?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弟子们的心情吗?(后悔、惭愧、沮丧)
12、从哪里看出来的?练读第五小节。
13、请全体男生读一读第六节苏格拉底的话。
14、他的这段话你读懂了吗?(指名答:不一定能碰到最大的麦穗;碰到了不一定能正确判断。)
15、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出示第七小节。自己读一读。
“眼前的一穗”和“最大的一穗”有什么不同?带入文中思考。
(最大的一穗: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机会)
文中告诉我们,遇到机会,我们就该“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切不可“错失良机”,这两个词你能理解吗?
16、你答的很好,老师送你一句名言。出示: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抓住它。——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17、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对文中最重要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
18、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却又像谜一样的哲学家。让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你对苏格拉底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名答:循循善诱、满腹经纶、很会育人。)
(三)总结课文:
1、教师结语: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麦穗哲理”,让我们通读全文,将它也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2、布置作业:征文《握住手中的麦穗》
板书设计:
24、最大的麦穗错失良机 最大的一穗 眼前的一穗不失时机 远大的理想 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