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如何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琴法教学

如何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琴法教学

对味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如何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琴法教学

如何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琴法教学文/张加佳摘 要:高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数入学时演奏的基本技能以及与钢琴相关的理论知识都相对匮乏,如何让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既学会钢琴演奏正确的演奏法又要掌握歌曲弹唱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课程的开设、教学法上做系统的统筹与安排。关键词:学前教育;琴法教学;教学内容目前,在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1)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之前很少接触钢琴及五线谱,因此在识谱、手的姿势、音准、音色以及双手配合方面都比较困难。(2)学生在入学前对乐理、视唱等音乐基础知识可谓一窍不通,音乐素养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他们在音乐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基于目前这个情况,笔者在高职进行了几年钢琴教学后,试图从钢琴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体会及建议。一、合理设置每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1.一年级的系统钢琴教学需以基础性、科学性为前提在大一这一学年,通过系统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法,了解正确的音准、节奏概念。(1)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演奏姿势,包括手型、坐姿、脚怎么放等等;(2)让学生学会识谱以及把乐谱与钢琴上的音一一对应,识谱不仅仅是认识音符,还要明白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附点音符的概念与时值,对作品的力度、情绪等要素都要能说出一二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乐理、视唱及和声、曲式的知识;(3)学会正确的演奏法。正确地演奏连音、非连音、跳音、顿音及正确运用延音踏板、柔音踏板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学年的教材必须融基础性、趣味性、可听性为一体,可以选用《哈农练指法》《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莱蒙钢琴练习曲》《可爱的古典钢琴名曲》等教材。通过《哈农练指法》的高抬指练习让学生的音色扎实,弹到底,通过其中音阶与琶音的学习使学生提高手指的跑动能力,通过《莱蒙钢琴练习曲》的学习为学生的钢琴学习打好基础,且莱蒙的可听性较强,通过其他教材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短短一年的学习,要达到上述标准,在学习过程中是较为辛苦的。他们必须每个星期练习哈农练指法、练习曲、乐曲各一首,(www.ixbw.com)学习任务很重,但是因为学前教育要培养的是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儿童,所以学生系统学习钢琴演奏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刻不容缓!2.二年级的幼儿歌曲弹唱课程让学生掌握弹唱技能经过一个学年系统与细致的钢琴教学与训练,学生大部分能够成功演奏完整、流畅的练习曲和乐曲,且在乐曲中能展现自己的诠释与想象。这个时候他们有了成就感,也对于钢琴学习有了动力,这个时候就设置了幼儿歌曲弹唱的课程。因为父母的素质普遍提升、家庭教育的逐步受到重视以及早教这个新行业的兴起,小朋友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学会演唱很多的儿歌,比如《小燕子》《丢手绢》等等,这也就相应对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以及弹唱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幼儿歌曲弹唱课程中,首先要掌握幼儿歌曲的情绪特点,并通过特定的演奏法、速度、力度加强音乐的表现性。幼儿大多数接触的是两类情绪的歌曲,一类是欢快、活泼的,如《拔萝卜》《蜗牛与黄鹂鸟》《小螺号》。这类歌曲常常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画大自然的美好,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小鸟、小狗甚至一簇小花都是他们的小伙伴。因此演奏这些作品要用适当的速度、力度与夸张的表情及肢体语言来加深其表现力。还有一类较为抒情、悠扬,如《听妈妈讲故事》《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抒情的作品相对难弹,这时应运用重量弹法,即演奏过程中运用手腕摆动,使音色有控制,不炸不躁,音乐优美动听,让小孩子快速爱上它们。3.三年级的钢琴学习课程可以让学生适应就业要求,为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进行顶岗实习,真正深入幼儿园进行操作实践。三年级还有半年的钢琴课程。在实习结束后,学生深切体会幼儿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回到学校后就可以量体裁衣。首先,继续加强自己的即兴伴奏与弹唱能力,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些作品的配弹。幼儿歌曲不断涌现出新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可以独立编创好听、简单的伴奏并准确演唱出来。此外,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有兴趣课,比如画画、钢琴、舞蹈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承担起兴趣课的教授,幼儿的学习大多是模仿阶段,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视奏能力,能够拿到简单的谱子马上弹给学生听,对于钢琴这种实践性课程,教师准确到位的示范是必须有的。这半年时间可以加强自己的视奏能力,这就需要泛弹,即拿出一定的时间大量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二、学生在钢琴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在钢琴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力度、速度、演奏法的准确性在幼儿初接触钢琴之时,除了要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还需要给他们科学、准确的指导。这也就要求教师本身所掌握的东西是准确的、科学的。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练琴时需使用节拍器,这样全曲速度统一,不会出现忽快忽慢的现象。其次是多听多练,所谓听就是通过上网看视频或者听CD的方式看大师是如何演奏这首曲子,从中吸取养分完善自己的演奏。最好是多听一些版本的,这样可以找出不同人演奏的不同,明白个中区别,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我最近听钢琴家元杰演奏巴赫的法国序曲与组曲,他的巴赫翩翩起舞,轻快而富于激情,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巴赫不是我一直认为的必须虔诚、肯定,必须一板一眼,也可以轻快地演奏。力度方面多关注作品的力度术语,不可从头到尾一个声音,而且在乐句或乐段结束时应该渐弱使之有收束感,在全曲高潮部分应力度强过其他乐句。上行渐强,下行渐弱,这样作品就像潺潺流动的清泉一样有了活力和生命力。音乐的表现力通过这样的处理就会自然而然出来了。(2)触键、踏板的适当处理学生在学习之初容易因过于强调手型、所有的音必须弹到底而矫枉过正,使所有的音都硬邦邦的,且因为一直的抬指使速度无法加快。因此面对同一首练习曲,可以变换速度和方式练。一种是抬指,这样让学生可以弹到底。另一种不必抬指,全曲轻快演奏出来,节拍器达到中板的速度,这样可以锻炼手指的肌肉能力,使之跑动起来。不同风格的作品应运用不同的触键,如果是演奏巴洛克或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如巴赫的《风笛舞曲》、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库劳的《小奏鸣曲》等,需要干净清晰的音色,这时需要硬触键,即手掌架子要搭好,用指尖演奏,十六分音符微抬手指,这样音乐更有颗粒感。如果是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则需要软触键,即放平双手演奏,下键较慢,音色如同透过紫色丝绒发出的,丝滑且朦胧。踏板的种类有全踏板、半踏板、四分之一踏板、八分之一踏板,运用不同踏板视不同情况而定。如果需要一点回音但又不脏不混就用半踏板,如《彩云追月》,如果仅仅需要微小的回音则用八分之一踏板,德彪西作品的很多片段都会用到它。需要注意的是踩踏板一定是脚尖放在踏板上而不是用整个脚掌,这样踩换踏板就会非常灵活。2.在幼儿歌曲弹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如何为旋律配伴奏需遵循和声学的规则拿到一首歌曲后,首先哼唱一遍,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然后分析曲子的曲式结构,找到乐句的半终止及乐段的完全终止。把乐句、乐段划分出来后,在半终止标注Ⅴ级和弦,在完全终止上标注Ⅴ级-Ⅰ级的进行。其二,配的和弦必须包括旋律中的音符,尽量少变换和弦,一个小节最好只用一到两个和弦。其三,尽量用几个常用和弦即Ⅰ级、Ⅳ级、Ⅴ级,偶尔用Ⅱ级、Ⅵ级。其四,尽量选用和声连接法,保留共同音,就近解决。(2)如何为曲子选择合适的伴奏音型儿歌具有旋律简单、节奏适中,并且比较短小的特点,这类歌曲非常适合儿童来进行演奏与练习。歌词也朗朗上口,儿童非常容易将其记住,随时随地都可以唱。因此,儿歌的伴奏常用的和弦伴奏方法通常有这几种:半分解和弦伴奏法、全分解和弦伴奏法、柱式和弦伴奏法。①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通常这种曲子每个小节由两种伴奏模式组成,一种是第一、三拍或第一、三分拍为单音,第二、四拍或二、四分拍为音程。另一种是第一拍为单音,第二、三、四拍为音程。如玛丽有只小羔羊第一句:②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因为这种伴奏法历史悠久,是莫扎特惯用的伴奏模式,容易上手,且配好以后音响效果活泼轻快,因此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音型。如《我是一个粉刷匠》第一句:(3)柱式和弦伴奏音型这种伴奏法无论是原位和弦还是转位和弦都需要参照和弦存在方式的标准叠加起来。主要用于铿锵有力的作品或者某些歌曲的高潮部分。如《共产主义接班人》就非常合适这种伴奏音型。三、琴法教学应重视实践性环节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同于普通大中专的钢琴演奏专业,像他们一样给学生留诸如莫扎特奏鸣曲、海顿奏鸣曲、巴赫的《法国组曲》此类的作业不切合实际,容易磨灭他们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在教学中应针对幼儿启蒙性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而动听的小品。如《星光圆舞曲》《洋娃娃的梦》、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等。在大二时则让他们弹大量耳熟能详的儿歌曲子,边弹边唱,一个月观摩一次,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一些儿歌弹唱的小比赛,赛后写一点关于弹唱的体会,使他们有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了量的积累,弹唱能力便有了长足进步。在顶岗实习中组织学生上公开课,让幼儿园教师来听课,课后幼儿园老师与学生开小型研讨会,学生虚心听取他们对自己艺术课有关课程设置、弹唱、肢体语言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长此以往就能成为一个全面的、合格的教师。综上所述,作为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当针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实效性与时代性,让每个学生在三年中得到尽可能快的发展,能够成为学前教育改革浪潮的弄潮儿!参考文献:[1]肖成英。高职学前教育幼儿歌曲弹唱教学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6)。[2]高华曼。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作者单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