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宁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宁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与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宁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摘要]
通过对体育课程建设内容的审视,文章指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存在很多问题,应把握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的树立体育价值观和注重体育教学两个问题,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环境创设校园隐性课程,以促进宁夏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宁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
[作者简介]
马少龙(1963-),男,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宁夏银川75002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l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54-02
一、前言
什么是课程?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作疏时用道:“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仍依法制。”但这个课程的含义与我们现代所说的意思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多次提出了课程,意思多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一词可以做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把它当做名词使用,指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另一种理解是当做动词,即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一般来讲,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实施的正式课程,而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课程,其内涵就不那么确定了,至今仍有不少争议。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程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而我国学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不断涌现,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等等。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推进,比如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方式等研究,使我们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解逐渐加深。实际上,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它的特点在于内隐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如何在体育课中把握与设计好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进步,正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宁夏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隐性课程设计问题,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宁夏5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一二年级学生,通过调查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所在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文化现状进行分析。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1)文献资料法。查阅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相关理论、体育教育等方面的专著以及相关论文,为本研究在理论上做准备。
(2)问卷调查法。面向宁夏5所高校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20份,有效收回率84.2l%。并采用重测法,求得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5。
(3)数理统计法。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在Spss统计软件与Excel软件中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
1.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在调查中显示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占90. 6%,不喜欢体育运动的有9.4%;在校园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占87.5%,不喜欢的学生占12.5%;与其他公共课比较,认为上体育课重要的学生有71.9%。这说明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体育课在高校学生中属于较为喜欢的科目。
2.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态度。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只要有体育形式的出现就存在隐性课程。(www.ixbw.com)校园隐性课程在校园体育环境中的体现程度见155页表。通过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育隐性课程的态度,主要与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学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其p值分别为0.007与0.023.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Eta值分别显示为0.627与0.519,表示这两个因素与体育隐性课程关系密切。这说明体育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环境中的各方各面,校园中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学生体育价值的取向以及整个体育课程实施的阶段,因此应控制好体育隐性的内隐性,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被隐藏起来的课程信息,并积极地加以改造和设计,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它。可见,实施隐性课程,需要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大环境中。首先应从学生的思想上调整体育锻炼的价值观,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及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克服体育就是身体的锻炼,与促进智力、提升德育没有一点关系的错误观念。其次就是控制体育课程实施过程,因为每周一次的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是捕获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带动、指导,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体育隐性课程的疏导和教育功能。
(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体育隐性课程
1.从制度文化建设看。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处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中介层面,主要有校园体育体制、体育科研管理体制、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各部门与教研室管理体制等,这些都属于通过制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体育文化创造的范畴。我区高校体育制度普遍存在着以分数管理、以校章校制管理和以权力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而没有一个相应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这对于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制约性较大。为了更好地突出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使校园体育课程形式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对于体育制度文化尤其是管理体制要特别强调以下工作:首先,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学校要承担起探索和创新的职责,积极地推进校园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所作为,努力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风格。其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目前部分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把教师当成了管理的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使教学过程程序化、机械化,这种做法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影响了体育课程的建设。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而积极的制度文化建设能够有力地推动体育课程的建设。
2.从体育文化建设看。体育文化中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种模式,其中内隐模式包括体育的价值观念、情感系统和思维方式,当由外显模式输入的信息与内隐模式密码相匹配时,体育文化内隐模式便处于稳定状态,例如:当篮球爱好者运球过人投入一球进筐时,节奏和技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使得观众产生了心理愉悦,当事者本人在心理与情感中也在进行渗透,这就体现出了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价值。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在体育运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是体育文化内隐模式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体育传统与气氛普遍受到学生的承认,有62.5%的同学认为本学校体育发展的侧重点在于体育娱乐,21.9%的同学认为本校体育发展在于体育竞技,还有15.6%的同学则认为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对于体育类的信息和内容的传播方式在校园中基本上是依托校园宣传栏目以及校园广播站的形式。在调查中发现,经常性的传播占一10.23%.偶尔见到的占70%,根本没有的却占到了19.77%,说明在校园体育信息传播的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传播的时间阶段应延长、空间结构安排应拓宽。我们对各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在学生对于体育的关注度、对于体育赛事的报道以及对于体育的热情上都高出没有组建运动队的高校,说明组建了校运动队的院校,由于重视体育,各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完善,从而带动了本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而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与此项工作的密切程度很大,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同的目标中才能实现体育的发展。
3.从物质文化建设看。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为了体育目的和需要而作用于校园主体的文化,校园主体便是在校师生本身,物质是通过制度和精神而物化的产物,体育隐性课程中物质文化要素包括体育场馆和设施、体育艺术和交流用品、体育运动技术等。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文化要素为校园体育隐性课程建设服务,要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影响每位学生,发挥陶冶、导向、激励等功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宁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物质文化基本处于较为乐观的状态,各院校在体育场地设施配备上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宁夏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受到了学生的认同,有71. 9%的同学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完全满足需求,25%的同学认为基本满足,只有3.1%的同学认为不能满足要求。宁夏高校体育文化环境中不足状况每校都存在。调查表明,能感受到本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学生占43.8%,感受不到的占到56. 3%,说明校园体育环境的创设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充分地将校园文化同自身体育环境有机结合。这就使体育隐性课程的大部分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在校园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在于课程形态的变化和革新,还在于学校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不但要注重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环境课程融为一体,通过体育课来实现教学要求与目标,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利用体育隐性课程间接地促进学生体育终身化和生活化观念的形成,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抓住隐性课程建设的文化促进因素,加强隐性课程文化因素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使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相融合是一条可行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
第一,要把握好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校园体育课程建设是标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重点在校园显性课程,但不能放弃校园隐性课程建设,只有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式。
第二,在整个校园体育教育中,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设计隐性课程要重点处理好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设计教学过程这两方面,使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在建设隐性课程中把握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和校园体育课程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促进校园体育环境建设。
第三,从学校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人手,正确处理好隐性课程的指导思想。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的理念,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体育课程的指导与影响极为关键,它对隐性课程的影响更显重要,隐性课程建设必然要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人手。
[参考文献]
[1]金林祥墩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庆凤.关于校园排球文化内涵及其结构的文化学审视[Jl.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
[3]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l.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拓展: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时间将会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锻炼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体育性质的社团,比如足球社、篮球社、健身社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团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在高校中形成了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十分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因此,为了达成这两大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将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