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念旧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1

学习内容:

认识整时(教材84页)

学习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学习重难点: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学具准备: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

学习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师:今天早上天亮不久后,小红家的闹钟就响了,听到闹钟响后,小红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2、指导看图

师:小红起床了,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听到闹钟响了,马上起床,不睡懒觉,养成好习惯。

3、揭题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生:可以帮助我们认时间,告诉我们几时了……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本领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生:(齐读课题)

二、组织学习活动

活动一:认识钟面

问题:你想知道钟面有几颗针吗?它们表示什么吗?

让我们看一看,比一比。

1、观察钟面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仔细观察钟面。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有两根针,还有1~12这些数字……)

2、比一比

生:同桌互相比一比两人的学具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汇报(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活动二:认识时针和分针

问题:钟面上的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要求:

1、仔细观察钟面。

2、组内交流分享。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5、同桌互相指一指,认一认,说一说。

活动三:认识整时

问题:你想知道几时在钟面上是怎样表示的吗

1.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认识书上第84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3、拨钟(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3

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15-9=617-9=8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学习新课

以上这些计算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通过试做,体会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简便?

(3)订正,并且说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1)审题:例5与例4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4是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例5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想一想,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a.运算顺序;b.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法。)

(3)小组讨论:这道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算简便,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算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4)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

(5)订正。

(6)小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数都化成了分数,这样在乘除过程中,有时可以先约分,使得做起来比较简便,同时得到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7)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进行计算。在本册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两位小数,这种算法在现在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电子计算机都是用小数来计算的'。请你用这种方法试做这道题:

≈5.2÷3.2-1.67×0.7(注意: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订正此题,并且教师要强调: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小结。

两位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又怎样计算简便?

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采用分小组巩固练习的形式。

1.用题板做练习,大面积反馈。

举题板订正,再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所以解题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如数的特征、运算符号等决定怎样做简便就怎样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

2.互相帮助:1,3,5组同学做题(1);2,4,6组同学做题(2)。之后,同桌同学交换检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并养成检查的习惯。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3.全体同学齐做。

把题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6

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

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第一次的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计算小长方体的块数,但几乎没有用括号的。他们习惯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两个数字写在前面,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列出的.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换律。那么何不先探索乘法交换律,把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大胆改变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并利用淘气这个人物把书中分散的情景进行整合,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为学生搭建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7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估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三。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学校有504米,约是( )米。 我校二年级有288人,约是( )人。养鸡场昨天收蛋192个,约是( )个。 电风扇售价235元,约是( )元。

2.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二(3)班这个月收集牛奶纸盒情况。出示统计表:

收集牛奶纸盒情况

第一周 195个

第二周 328个

第三周 217个

第四周 286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这个月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牛奶纸盒?

2.列式:195+328+217+286=

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汇报讨论结果。

(1)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2)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

4.师:那么二年级6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牛奶纸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5.书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汇报时说说估算过程。

(2)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学生集体交流。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计: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

二(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2.练习二十第5题。

3.练习二十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四、小结

布置作业《练习3》

练习三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85+356= 326-243 =

683-415 = 495+474 =

2、估算:

480-196 ≈ 185+379 ≈

607-494 ≈ 526-389 ≈

1890+890 ≈ 503-315 ≈

683-415 ≈ 495 +474 ≈

285 +306 ≈ 616-293 ≈

285+89+816 ≈ 1503-488-305≈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提升思维水平。

3.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

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带、飞镖盘等)

2、直尺一把

3、测量绳一条

4、研究表格

5、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入,便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迁移,同时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

二、直观感知,激发需求

1.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

3.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我们得想想其它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

1、测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为直的方法呼之欲出,也为操作环节做好准备。

2、圆的周长与其它图形周长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边的长度得到周长,而这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圆周长计算方法的直接需求。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验证:

1.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

3.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值。比国外科学家早1000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倍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6.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πd

注:π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

设计意图:

1、不同直径车轮的滚动轨迹能清晰地让学生感知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2、数据计测算之前先进行倍数范围的推想,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

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通过实践操作回应结果的存在性;

4、打破常规思维,认为只要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得到3.14,事实上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永远得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割圆术的科学性,渗透极限思想,深刻理解圆周率,感受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

A、3.14×5 B、2×3.14×5 C、3.14×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长的另一个计算公式:C=2πr

3.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π倍。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你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了一个最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基本运用,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具准备:

教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教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教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教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教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办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教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也,知道xxxx年全年有365天。

2、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年是xxxx年,说一说这一年我们中国有什么重大的活动?

生集体说:奥运会。

师追问:那你们知道奥运会是几几年的几月几日吗?

生xxx年8月8日。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认识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师:你觉得这一年还有哪些日子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生回答(3~4人)

问:是几月几日,假如不是特殊的,问:为什么?

师:你能快速在xxxx的年历上找出这个日子吗?(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巡视,找一个同学完整说说。

你找的是几月几日?为什么这么快?

生:只要找准那个月,在其中找那一天就行了。

再找两个同学找一找。

2、在这张xxxx年的.年历上你有什么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认识大月、小月)

生1:一年有12个月。(师板书)

生2:(31天):1、3、5、7、8、10、12。(师板书)

生3:(30天):4、6、9、11。(师板书)

生4:(xxxx年)二月:29天。(师板书)

师明确:我们把31天的这些月称为大月。(板书)

我们把30天的这些月称为小月。(板书)

因为这年二月只有29天称为特殊月。(板书)

师:全班齐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

3、师迅速擦掉大月、小月的月份(记忆大月、小月)

指名问:你能马上说出大月、小月分别有几个月吗?(大月有哪些,小月呢?)

师:谁有好方法能快速地记住大月、小月呢?(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介绍拳头记忆法。

指名上台演示。

师: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生可以边模仿,边一起念)

师:会了吗?好,和老师一起来练一练。

师:念给你的同桌听听。

生:1~7月中单数是大月,8~12月中双数是大月。(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首儿歌,也能协助同学们来记住大月、小月。

补:师略介绍平年、闰年。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记的牢吗?介绍游戏。

报大、小月:报到大月的男生站起来;报到小月的女生站起来。(最后一个报二月)

师: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板书)

4、计算全年的天数

师:你们能快速计算出xxxx年有多少天吗?(那我们计算一下)

生1: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生2:317+304+29=366(天)

生3:365+1=366(天)

师:二月有29天,闰年时全年有366天,二月有28天时,平年全年有365年。(提问生答)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年、月、日的知识?(论述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改善同学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并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自我评价,引起同学对本单元学习的反思,激励同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同时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供依据。

教学重点: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今年的年历;同学准备今年的年历和一个小正方体、课前收集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

教学预设:

一、揭示课题:

分数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几天,同学们已经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收集了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这节课上,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有关分数的知识。

二、探索与实践

1、出示第54页第14题。

谈话:还有两个多星期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了。请同学们打开今年的年历,观察五月份的月历,考虑以下问题:

(1)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占这个月天数的()/()。

(2)五月份上学的天数占这个月天数的()/()。

教师向同学解释一下: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是3天,假如这3天与双休日重叠,应把本次双休日顺延。

同学观察年历卡并独立考虑,然后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同学交流,重点交流第2小题,指导同学弄清楚五月份去掉劳动节的休息日和其他双休日后剩下多少天,那就是同学上学的天数。

提问:观察年历卡,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

教师鼓励同学仔细观察年历卡并试着用分数来表达其他信息,如:4月12日和4月13日两天我们学校召开运动会,开运动会的日子占了整个四月份的几分之几?今年暑假从7月1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暑假占了今年天数的几分之几?等。

同学积极交流自身分析得出的有关信息,教师和时评价同学交流情况。

2、出示第54页第15题。

(1)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每人做了一个小正方体。男生的小正方体上两面涂了红色,四面涂了绿色;女生的小正方体上两面涂了绿色,四面涂了红色。假如分别把这两个正方体任意向上抛30次,落下后这两种颜色朝上的次数谁会多一些呢?(先请同学根据以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2)谈话:刚才几位同学的想法是否正确呢?请男生、女生们一起动手抛一抛并作好记录,最后算一算这两种颜色朝上的次数分别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3)同学互相合作,一人抛,另一人记录,再用分数表示活动的结果。

(4)组织同学交流活动情况和记录的结果并适当解释。

3、出示第54页第16题。

组织同学交流课前收集的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交流时让同学联系分数所表达的具体信息解释分数的意义。如:据国际劳工部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现在有5到14岁之间的童工1260万人,在采石场的工人中,儿童占1/5。

这里的分数“1/5”是指把采石场的工人总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童工人数占了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1/5。

先让同学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同学课前收集信息的情况(可了解同学的学习态度),再请几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和时评价。

三、评价与反思

(1)出示评价指标,教师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

(2)同学围绕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再给自身评价。

授后小记:

这局部练习主要是让同学将分数的意义有关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在让同学巩固这局部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一个飞跃发展。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说,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为今后学习实数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学生切实地学好。

学情分析

负数切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气预报”和存折上的“支出存入”情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储备比较丰富,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对于理解正、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

教学要求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负数存在的必要性。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作为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小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教学中,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只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没有出现严格的定义。

课时安排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1课时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1课时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必要和方便。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

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有兴趣吗?

师生开始做游戏,如“上——下”;“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

师:如果你是管理员,需要记录物品的进出情况,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吗?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用符号“??”“?”或相反方向的箭头表示。?用笑脸和哭脸表示。?用正、负数表示。 ……

只要学生选取的表示方法合理,能正确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答案出现正、负数表示的情况,可以借此直接引入新课:“同学们,这就是负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负数。”如果学生的答案中没有出现正、负数情况,教师就要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一般用什么方法简洁而准确地表示这样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热身,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的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图)

生:我发现同一时刻这些地方的气温是不同的。

师:你知道这些数据表示什么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数字前面有“—”,零上的温度数字前面有的有“+”,有的没有。

师:同学们发现“0℃”是一个特殊的温度,那么0℃表示什么意思呢?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标题#e#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副标题#e#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