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去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据北京电化教育馆馆长潘克明介绍,北京在“八五”期间就组织了200所学校开展了电化教育促进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应用问题,要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目的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闪耀星星之火
随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潘克明认为,强调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做法,是国际上一些比较发达国家十几年前的做法,这些国家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开设这样的课程了,而是把计算机很自然地作为一种手段运用到课堂中、运用到学习中。信息技术发展到最佳阶段,应该是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而是很自然地融在教师的意识里,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出来。
从选修到必修,再从必修到选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关重要。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蓬勃开展,一些省市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把信息技术课程由单列转向把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和计算机课程单列相比,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与网络,不仅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得以更直接更生动的理解,而且在课前、课后,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想像能力。
像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这样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一起凸显教学效果的,全国还有许多学校,如天津21中、43中的历史网络课采用主题学习网站形式;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素质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的“电脑作文”……这些学校的教师因为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生动、教学形式活泼,教师教得“饶有兴致”、学生学得“热火朝天”,乐此不疲。
今年5月,天津市率先在全国成功地举办了省级信息技术课程在线考试,全市5.1万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局域网络上参加了考试。此次考试以考察学生网上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力求通过考试,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9月下旬,为进一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天津市又对参加市青年教师创优课暨中年教师优秀课的495名中青年教师,在全市10个考点分两场举行了远程在线考试。要求这些教师针对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指定的网站上搜索、查询、下载、存放、修改,并发送到指定的邮箱里。而考前的辅导培训也彻底改变了面授形式,在天津教研网上设立“双优课”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专项栏目进行实时指导。这种运用教研网进行培训的方式,调动了各学科教师网上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产生了催化作用。
期待星火燎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教育界人士却没有盲目乐观。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美玲认为,现在的确有不少学校在整合方面搞得不错,但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点,没有形成面,同时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他学校没有得到共享。
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美已经拥有很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其中95%的学校和72%的教室与Internet相联,有66%以上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当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效果。可以看出,美国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统计数据同时认为,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硬件和初级的应用上,比如发电子邮件、查资料等;此外,人们还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单纯的事物和知识的呈现上。相比美国,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近几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涉及到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很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
南山实验学校在教育技术方面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学校,但深圳电教馆馆长谢华认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很年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累不够。我们希望在整个教师队伍里“研究型的教师”越来越多,但不能要求都变成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要求非常高,对一个年轻学校的年轻教师来说有很大的压力。
“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整合,这是最关键的。教育观念的整合要体现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以谁为主?要以学生为主,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举足轻重。”潘克明在走访了许多学校之后,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整合,包括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内容的整合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作用、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等。此外,要注意处理好基础性知识与最新信息技术的整合、基础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的整合。
对于教育形式的整合,潘克明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要注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兴趣小组的结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现在我们的课堂模式还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有问题举手发言,教师给予答复,没有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己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局面。像有的学校把学生四人分成一组,给出一个题目,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讨论,或上网查寻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技术的整合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的,除了观念之外,就是要更新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教学设计的方法。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手段,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去。
在谈到教育资源的整合时,潘克明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以前拍《家兔解剖》的教学片,这个省拍,那个省也拍,光家兔就被解剖掉30多个,而实际上,只要一个省拍了,别的省拿来用就可以了”。反映到课件的制作上也是如此,如果其他学校或公司已经开发了一个很好用的软件,就不必再要求学科教师制作课件了,学科教师只需要在这个课件里加入一些个性化的东西,而保持一些共性的东西就可以了,这样即节省时间又节省经费。
潘克明特别提到,目前整合的瓶颈是资源。教育资源虽然很丰富,但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讲,真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设计的课件却不多,而且大多的课件是在低水平地重复建设。此外,尽管有很多公司投入教育,但它的首要目的还是要盈利,这无疑会给学校以后运用信息技术加上沉重的负担。这就需要国家的投入,由国家来投资建设资源库,大家来共享。目前,北京市电教馆的思想就是以引进为主,开发为辅,如果有好的软件,电教馆也做一个整合,把各家真正好的课件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源库供大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