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
张婷婷
(青岛滨海学院外联办,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按照思想发展的规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系统在现实时间上连贯地、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并在教育系统的逻辑空间上,构筑由“三体”、“一要素”组构的动态的立体网络,是思想教育时空性的本质要求。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高校和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的目标体系;必须立足于空间的稳定性,面对新情况,采取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必须立足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在服务学生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性;大学生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背景下,研究其系统内各个组成构件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索教育新的方式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原理作一探讨,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方法的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内涵界定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对其内涵作出界定之前,有必要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作一审视。究其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体”和“要素”组配而成。“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构件,是本源性的第一要素,受“体”支配并服务于体的非本源性要素称之谓“要素”。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框架,由“三体”(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一要素”(即“媒介”——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构筑而成。”,实践证明,“三体”、“一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任何一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体”或“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可能达到期望的效应值。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并不是由这“三体,一要素”的简单叠加进而形成的外在集合。而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阶段上,由这“三体、一要素”构成的特定结构的有机运行整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实际上就是按照思想发展的规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系统在现实时间上连贯地、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并在教育系统的逻辑空间上构筑由“三体”、“一要素”组构的动态的立体网络。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涵盖两层要义,一是其教育的现实时间性,二是其教育的逻辑空间性。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在教育的现实时间性上,就是要坚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连续性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在外在目标的导向下,有计划不问断、连续进行思想政教育.使教育得以连贯发展。阶段性即把总体的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在子目标的导向下,分阶段地、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阶段性的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顺序上的量的积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一定阶段目标的质的飞跃,质的飞跃后又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时间量变过程。连续性教育的关键,就是把握住教育的各阶段的衔接点,使前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后一阶段教育的基础,后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前一阶段的教育的发展。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观点,就是要在逻辑上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立体动态的空间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若系统中的单个构件的目标指向一致或基本一致,作用点集中,则其空间结构牢固,能产生最大的教育合力,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值;反之,若系统中的构件在目标和方向上不大一致,互不配套,甚至互相牵制,作用点分散,那么,空间结构失衡,教育的合力就会削弱,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负效应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性问题上,必须注重其要素的整体协调性,使各构件步调一致,也即通常所言,目标一致的多网络,多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转机制。
一个较为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是教育主体的行为应始终不偏离教育总目标的轨道,教育的客体自觉尊奉主体的期望,在主体的影响作用下运动,教育的环体形成了强劲的教育氛围,其向心力指向是教育主体所期望的理想境界,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的一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则与之密切配合,形成步调一致的和谐态势。当然,这只是一个最为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空间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并非都是如此。某一构件,或某几个构件有可能成为阻碍整体稳定空间结构的不利因素,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复杂多样,才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要。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善于发现,并果断采取措施,调整或控制这些构件的某些不利因素,以增大空间结构稳定的力度,使其空间结构的稳定值达到峰值,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出现正向最大值。
另一方面,树立空间观点,还必须注重在动态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在一个时期内,已经建构的空间稳定结构,随着条件的变化或时间的推移,思想政治教育构件中的某些因素可能出现“老化”而产生“滞后”想象,不能与时代的节奏合拍。例如:教育是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进行的,它与环境之间是发生着一定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产生互相的影响,若教育的环体已经发生了迁移,而教育的手段,教育的内容等还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之上,那么,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必呈现一种失衡状态,在此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性,要求其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不断吸收符合时代精神的内涵精髓,更新内部体系,并经常处于一种动态状态。通过不断的调整、运动而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并在新的平衡中求得空间结构的稳定,这是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教育效果最基本的要求。
概言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不断追求其时间的有序性、连贯性和逻辑空间的协调一致性,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上产生最大合力,并使之达到辩证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性原理,从另一个角度,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使其能在思想教育实践的广阔背景中,迅速无误地找到一条通往教育新境地的希望之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观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审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时空性原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借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于此,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原理,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把握好下列几点。
第一,必须立足高校和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的目标体系,保持大学阶段思想教育过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全过程。同时要有分阶段的目标规划,分阶段目标规划的设立一要根据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思想特点设计,二要考虑同一阶段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更为具体的阶段目标。事实上,就高校而言,公办和民办高校特点不同,工科为主的和人文及综合性大学等特点都各异。就学生而言,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又各具不同。因此,在实施目标设计时,基于时空性的要求,在强调教育目标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要注重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必须立足于空间的稳定性,面对新情况,采取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开放的体系下进行的,其方式方法和手段也必须适应开放性的要求,这样系统的结构才能稳定,教育的效果才能显现。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运用上,立足于思想实际,应该具有有的放矢的针对性。要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载体,增加教育的吸引力,比如: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载体,选择有针对性的新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工作全局,注重整体协调的综合性。同时还要不断立足于时代要求,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增加工作的创新性。
第三,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在服务学生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受教育者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依据时空观的要求,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成才为目标方向,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依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打造为学生服务的良好平台。一要用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初步具备了自我认知的能力,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为自身的发展准备了更充分的条件。生涯规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及环境,积极主动地选择符合自己又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生道路,在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的同时满足社会需要,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二要以打造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根据青年成长的要求和规律,围绕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当前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平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中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建立,提供教育咨询和服务的平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成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的平台,保障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提供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平台,保证学生充分就业;要成立大学生资助中心,建立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平台,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等等。三要以创新实践活动,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工作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确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且要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舞台、提供机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造性的情感和人格,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形成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品质,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