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
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21世纪议程》等世界性公约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和热烈响应,正日益深入人心。作为面向未来的一种战略新思维,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决策和行动的指针。在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即将走向新世纪的前夜,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思想以及所带来的挑战和契机,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思想及意义
(一)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空前的严重的危机
20世纪下半叶,当人类社会为现代科技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建立的辉煌文明欣喜不已时,也同时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全球性危机:
1.人口危机。“人口问题犹如癌细胞扩散”[1]世界人口呈几何级数增加的势头不止,每10亿人口的增长时段从80年(1850年~1930年)迅速减少到10年(1983~1993);全球人口若以本世纪70年代~80年代约1.8%的平均增长率递增,不出半个世纪,将突破目前地球生产力所能承载的人口极限100亿!
2.资源危机。“维持人类生命的四大生物系统——耕地、牧尝森林和海洋的动物区系遭到极度开发”。[2]目前,近1/4的陆地面积受到沙化危害;80余个国家严重缺水;按目前耗费速度,热带雨林50年后将从地球上消失;石油、天然气等难以维持到下世纪中叶!
3.环境污染危机。100多种大气污染物弥漫天空,酸雨的阴影笼罩大地。“八大公害”成指数性增长,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相当于北美大陆的面积……
4.生存与发展危机。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种种生态灾难与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战乱、灾荒等交织,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于空前的困境,世界约1/10的人口终年处于饥饿状态,1/5的人无法摆脱贫困,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为“滞、胀”焦头烂额……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上述危机!数十年追根溯源的探寻令人类震惊:正是地球人自身的短视及无知!近现代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扩大了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范围。工业化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更加剧了人与环境的矛盾。当“寂静的春天”不再是梦幻般遥远,“人类将自己埋葬自己”的预言日渐成为现实。人类如何拯救地球、拯救自己,便成为全人类关注并忧虑的首要问题。
(二)可持续发——全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危机,加速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早在30年代,西方曾兴起声势浩大的保护资源运动;60年代初,美国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稍后,罗马俱乐部有“增长的极限”及“人类在转折点上”等报告先后问世,表现出一批有识之士的深谋远虑。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全球合作进行人地关系的研究自此开始。198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组织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1991年,有41个国家参加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度举行……从罗马俱乐部到勃兰特委员会;从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到数届联合国环发大会,经过几十年的探寻、辩论、研讨,人们终于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思想在70年代初便始见端倪,但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发委员会于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基本定义为“既满足于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计划及相关的战略和对策。其目的旨在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谋求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物质与能力基础永续利用。(参见《21世纪行动议程》及《中国21世纪议程》)
二、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任务
(一)地理科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科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联系,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一,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3],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4]。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第24届1GC大会主席M.J.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1980年,东京)上述二者的本质联系,无疑奠定了地理科学的重要地位。
2.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场所——地球表层,从而都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并涉及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等项目,就与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密切相关。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又与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紧密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理科学的全面参与,就不能成就可持续发展事业。
3.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发挥特长的优势领域。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落实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而区域开发正是地理科学的独到领域。且不论近代地理学诞生百余年来区域地理理论已奠定的坚实基础,仅浏览一下中国地理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区域开发整治中的不凡建树,就足以振奋人心。50年代的地区综合考察,60年代开始的农业区划及随后的自然区划、经济区划,80年代开始的国土整治,90年代如火如荼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理工作者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亘古荒原,热带密林。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送;从京广、焦柳到大京九;从刘家峡、葛洲坝到大三峡;从农村生态村、城市集群的建设到沿海对外经济带……地理工作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辉煌业绩。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蓝图,期待着地理工作者以更辛勤的劳动去建立功勋。
(二)地理教育的两大任务
可持续发展事业对地理科学的倚重,不仅将极大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也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地理科学的繁荣,有赖于高质量的地理教育为基矗对于可
持续发展事业,地理教育主要担负两大任务。
1.普
及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推动全民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
可持续发展事业是全民的事业。《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包括工人、农民、妇女、青少年、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支持和参与。”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必要前提是足够的思想认识以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这显然都不能离开地理教育,因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授以人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从认识的角度指出了破坏环境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不认识或违背了自然规律,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二是现有的生产方式都只限于取得最近最直接的利益,忽视了较长远积累起来的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不幸的是上述主观因素至今仍在肆虐,且愈演愈烈:毁林毁草、破坏农田、滥采矿山等现象屡禁不止;跨流域污染,多种环境灾难迭置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污染越大,经济越发达”的谬论振振有词……这些无一不表明对全民加强地理教育的紧迫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国际教育界近年来不断作出强有力的号召及果断决策。“在21世纪,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地球的生态环境”。[5]“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全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6]“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7]普及地理教育即环境和发展意识教育的意义显而易见。作为各级首脑机关的决策者,在制定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时,会充分注意到相应的环境政策;而服务于各个产业的普通劳动者,也不会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去牺牲长远的利益。具有良好地理素质的人越多,显著地降低环境破坏及防止环境灾难重演的机会就越大。地理教育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培养新一代的地理学家,为可持续发展事业建功立业。
全民参与构成了可持续发展事业良好的社会基础,而解决全球面临的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难题却有赖于一大批远见卓识、博学高能的专家、学者。培养新一代的地理学家迎接未来的挑战,是地理教育的又一重任。由于当今人类面临地球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尖锐化及全球化,新一代地理学家必须具有远胜于前辈的学识才干,方能不负使命。
首先,他们需要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武装。现代地理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统一地理学为基础,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指导,以建设地理学为主攻方向,以区域开发为重点,以高科技地理学为技术支撑。只有置身于现代地理学的沃土,才能成为跨世纪的地理学家。
第二,他们不仅精于专业,而且对相关学科有着较高的素养。近现代科技的巨大进步,早就使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当代更是如此。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大至人口、粮食、资源、臭氧层空洞等世界级问题,小至地域性的防灾、减灾或工程建设,实际上都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对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相关学科较充分的了解,将极大增强新一代地理学家的学科渗透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
第三,他们还应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及国际协作能力。“地球太空船”的全球化日益加深,早就使环境灾难越国跨洲,殃及全球。不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交流及宏观调控,任何囿于局部范围的区域治理将无济于事。以上新一代地理学家的高水平素质,都将取决于能反映新世纪特点的现代地理教育。
鉴于地理科学“是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的一门科学”及社会上对此普通认识不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数年前就大声疾呼:“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统一认识,组织力量,理直气壮地发展地理科学。”[8]今天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宣传已使宣传、发展与关注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任务更加紧迫。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21世纪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只要我们锐意改革,奋斗不止,我们就一定能迎来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的光辉前景,为祖国四化大业创造不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