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水产养殖疾病预防

水产养殖疾病预防

默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水产养殖疾病预防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疏于预防造成的疾病经常会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疾病预防【1】

摘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疏于预防造成的疾病经常会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要把预防水产养殖疾病提到主要日程,从而不断加强水产养殖疾病的预防。

那么,如何预防?笔者认为。

要采取生态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即采取彻底清塘消毒、创优水体环境、加强水质调控和注重药物预防等多项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疾病。

关键词:水产养殖 水体 疾病预防 优化

一、对鱼塘彻底消毒

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

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cm即可。

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

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

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的粉3~4kg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

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并用耙子全池耙动,以达到充分消毒防病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淤泥中的有机酸、硫化氢等,改变酸性环境,使淤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

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150kg或漂白的粉10~12kg溶化后全池泼洒。

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不要忽视。

二、创建优质水体环境

池塘消毒后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既可以在池水进入池塘后用生石灰带水消毒,也可设单独的消毒池,养殖用水经过消毒后再使用。

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

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类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

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m以上。

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5~35cm。

三、科学放养

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

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

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

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

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

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四、控制饵料肥料的投放

投饵工作在保持池塘水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投饵过多就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水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繁殖,使鱼生病。

可以在计算鱼种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饵料台,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

饵料要求质量高。

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应是对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饲料。

同时,要注意合理施肥。

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类生长。

一般5~6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10天一次;7~9月份以施化肥为主,每4~6天施肥一次。

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cm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

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

人畜粪等有机肥,每次每亩可施100~150kg;化肥每次每亩用尿素1kg或硫铵1.5kg,加过磷酸钙1~1.5kg。

驯化养鱼池塘一般不施肥。

五、加强对水质的调控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净化水质,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可人为的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在养殖过程中,可定期的用生石灰泼洒消毒,改善环境,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二是定期换水。

换水是保持优良水色的最好办法,但要适时适量才有利于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当水色优良、透明度适宜时,可暂不换水或少量换水;在水色不良或透明度很低时,或鱼类患病时,则应多换水、勤换水。

三是及时增氧。

通过增氧机的搅水作用,使池塘上下水层形成对流,增加整个池塘的溶氧量,使养殖鱼类后半夜不至于缺氧。

底层溶氧增加,还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累,使鱼类健康成长,增加抗病能力。

六、加强对养殖的管理

在对鱼类捕捞、搬运及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使鱼类受伤。

每天至少到池塘上去检查1~2次,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不良环境,尽量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

同时要加强管理,日夜巡塘,调节水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塘内的死鱼、病鱼要及早捞起,远离深埋,以免病情蔓延或影响水质。

在生病的池塘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浓度较大的漂白的粉、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他池塘。

还要防止水质变坏,在鱼类浮头或发病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七、使用药物防治

在鱼类进池前要用适当的药物对鱼类进行消毒,防止鱼类体表携带病原。

鱼类进池后的药物防治最好改用内服药,将药物做成人工疫苗,用口服、浸洗或注射等方法送入鱼类体内。

在多病季节到来时,针对某种常发疾病定期投喂药饵或谨慎向全池泼洒药物也是有效预防疾病的方法。

八、改善养殖环境

要在池塘周围设立防护设施,防止人畜接近养殖区,保持养殖区周围环境。

在冬季要注意在池塘的北面、东北面、西北面的塘岸上搭建高度为4m左右的防风棚,棚中夹上挡风物料来挡风。

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清除池塘周围的杂草,禁止向池塘排放污水,避免在池塘周围栽种较高的树木或建设高大的建筑物,给鱼类创造优质的生存条件。

水产养殖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技术【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水产业的发展也逐渐由原来的出海打鱼转变为现在的围海圈湖养殖,但人工养殖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个体密度较大,加之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往往产生多种鱼类的病害,这严重威胁着渔业的发展,甚至可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及时了解鱼病,找到病因及防治对策,有利于养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产;放养密度;挂袋法

1 如何预防水产养殖疾病

水产养殖业和畜禽病一样,既要治疗,但必须预防,两者缺一不可。

多年实践证明,水产疾病工作只有认真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正确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减少或避免水产疾病或死亡,确保养殖户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1.1冬春清淤,修整池塘,彻底清塘。

1.2药物消毒

生石灰:老塘300~500斤/亩,新塘200~300斤/亩,全塘泼洒5~7天蓄水放鱼、虾、蟹等(放前应先试水)。

建议用:二氧化氯清塘消毒。

干塘200~400g/亩,带水清塘按水量算,每立方水体用0.8~1g对水泼洒,5~7天放种。

放鱼虾前试水。

用聚维酮碘300~500ml/亩;底改颗颗净,500g~1000g/亩泼洒消毒。

1.3合理放养密度

鱼苗20~30万尾/亩虾苗40~50万尾/亩;成鱼池塘按比例搭配,虾、蟹苗50~80万尾;网箱养殖应根据网箱大小,苗种规格而定。

1.4合理投喂饵料 应根据水温、气温决定。

一般每百公斤鱼每天应喂5~8Kg饲料(水温在24~26℃左右,虾、蟹每100公斤喂饵料4~5Kg饲料。

1.5抓好饲养管理 做到早晚巡塘,观察养殖品种活动情况,如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

1.6养殖品种下塘前必须严格消毒 消毒可用治霉灵、鱼广灵、聚维酮碘、病康灵等进行浸泡消毒(时间依据药物浓度和苗种忍耐能力)。

1.7苗种下塘后7天就可以杀虫杀菌 4~9月最好做到每半月一次)按说明用,杀菌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

1.8投药 每半月投喂药饵3~5天,每天一次,(可用恩诺沙星)按说明用。

2 鱼病防治中有那些施药方法

2.1遍洒法 将使用的药品用胶盆或水桶稀释2000~3000倍以上,在池塘的上风口往下风口均匀泼洒,即遍洒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能对水体消毒、杀虫、杀菌、清塘、调水、肥水等,用这种方法要对水体体积进行标准测量,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用药浓度,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2.2内服法 此法是将药品混入饵料后,在投放饲料时并能保证鱼摄入体内才能产生效果,是投喂饲料养殖鱼类的主要用药方法。

可以对鱼类进行消炎、杀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生长、驱虫等。

2.3浸洗法(又叫浸泡法) 此法是鱼种放养、转运、转池时采用的主要方法。

浸洗时间及浓度是此法的关键,浸洗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但应随鱼体的大小、多少、体质强弱、用药的浓度、水温高低、鱼体忍耐力等情况而灵活掌握。

2.4食物挂袋法 在食物(或网箱对角)三角区内挂上杀菌,杀虫的两种药物袋,使其食物形成药物区,在鱼类进入食物区摄食时,通过药物区进行鱼体体表消毒,驱(杀)虫,达到防疫的目的,该法简单,省时,省药,但对病原体杀灭不彻底。

此法在池塘精养及网箱养殖的疾病预防中常用。

3 常见鱼病治疗

3.1草鱼出血病

主要是由草鱼呼肠弧病毒引起,主要表现出三种症状:红鳍红腮盖型,红肌肉型,肠内发炎出血型。

此病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养鱼区流行。

主要危害草鱼。

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0℃~23℃

用药方法:标碘每亩米水体100~150ml全池均匀泼洒,如病情严重可隔一天再泼洒一次。

同时内服恩诺沙星3~4g、止血灵2~3g、VC 1g,三黄配方颗粒4~5g(每公斤料)拌料喂5~7天;用聚维酮碘溶液300~500ml/亩·米全池泼洒,连用2天;用戊二醛200ml,二氧化氯200g合用每亩·米全池泼洒,

3.2细菌性肠炎病

由为肠型点状气单孢菌引起,病鱼行动缓慢,离群独游,浮于水面,不吃食,不久死亡。

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

剖开鱼腹,有很多腹腔液,肠粘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肠内无食物,内有许多黄粘液。

本品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和鳙鱼等养殖品种。

发病季节为4~9月,尤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为甚。

用药方法:二氧化氯200g全池均匀泼洒,严重时连用2次;用聚维酮碘300~500ml亩·米全池泼洒,严重时用2次。

3.3皮肤溃烂病

由尾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病鱼体表出血发炎有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溃烂,鳞片脱落,肌肉腐烂,严重时可烂及肌肉至骨骼。

病灶无特定部位,全身各处都可发生,严重时遍及全身。

解剖鱼体可见肝脏呈褐色,胆囊肿大呈墨绿色,有时肠道发红。

该病主要发生于罗非鱼、加州鲈、鲶鱼、无鳞鱼等;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太大,水温变化大和水质污浊,鱼体免疫力差,引起细菌感染所致,严重时感染率可达50%以上。

用药方法:聚维酮碘300-500ml/亩·米全池均匀泼洒;用二氧化氯200g全池泼洒,连用2次;用聚维酮碘300~500ml全池泼洒1~2次。

3.4鳃霉病

由鳃霉菌引起,病鱼不吃食,游动缓慢。

菌丝在鳃上不断发育生长,穿透鱼鳃的血管和软骨,破换组织,堵塞微血管,致使鱼鳃褪色、苍白或出现点状充血、出血现象,并造成呼吸困难。

借水流或其他媒介物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而感染。

敏感的鱼类有草鱼、青鱼、鲮、鳙、鲫、黄颡鱼等,其中鲮鱼苗最为敏感;当水质恶化时,容易爆发此病,在几天内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该病主要侵害幼鱼,以苗种阶段为甚。

用药方法:二氧化氯200g/亩·米;用聚维酮碘300~500ml/亩·米全池泼洒1~2次。

水产养殖病害预防策略【3】

摘 要: 当前水产养殖属于产出效益较为客观的养殖项目,为群众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何提高水产养殖效益是当前广大养殖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养殖效益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市场价格的提高,而且与科学生产管理密切联系,其中病害预防工作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能够降低病害风险,为产出效益提升奠定扎实基础,尤其是要注重塘口清整消毒、选取健壮种苗、综合消毒、购置优质饲料、调控水质氧气、掌握病害季节性规律等,抓住病害防治主动权,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病害预防 预防措施

在水产养殖工作中,广大养殖户及养殖企业应当始终抓住病害预防这一重要环节,针对各个工作步骤,采取有效措施,将消毒及处置工作提前,为养殖的优质高效奠定基础。

本文主要针对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开展病害预防活动进行简要论述。

1塘口实施彻底清整消毒

无论是鱼类养殖、虾类养殖,还是螃蟹养殖,在经过一个周期(1年)的养殖行为之后,塘口的塘底都会有许多饲料的残渣、动物排泄物和鱼虾蟹腐尸,多种类型的有机废物在腐烂分解之后变为塘底的淤泥,成为众多种类细菌天然的优质培养基。

所以,一旦淤泥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应当尽快予以处理。

研究资料显示,塘底淤泥清理不及时,会引发银鲫出血病、虾类细菌性病害等多种疾病,对养殖产量及质量均产生严重影响。

国内水产养殖中,较为通用的做法,是在实施高密度养殖的塘口,每年对池底的淤积浮泥进行挖除,这样做正是为了铲除细菌滋生的培养基,净化塘口环境。

此外,在塘底淤积的浮泥中,寄生虫卵及孢子数量惊人,将其藏身的淤泥清除,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侵袭性病害发病率。

通常情况下,塘口底部淤泥只要保持在15厘米厚度就行了,这样能够满足水体培育浮游生物的肥度要求,生产天然饵料,同时有效控减细菌滋生与繁殖的密度,所以,在每年对塘口实施清整时均要对塘底多余淤泥及时清理。

同时,还要对塘底开展半个月左右时间的曝晒、冰冻,对塘底土质起到改良的作用,并进一步降低塘底淤泥之中细菌、寄生虫卵、孢子等密度,实践证明,塘底经过曝晒和冰冻处理之后,下一季从事水产养殖的发病率会明显降低。

但塘底干涸时间过长会出现草荒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在消毒中,还要运用生石灰对塘口进行清塘消毒,对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实施有效的灭杀,也能够起到改善塘底土质的功效。

2.筛选优质健壮苗种放养

在苗种放养环节,一定要注重精心筛选,要将苗种中形体健壮,没有畸形状态的筛选出来,最好规格较为匀称。

筛选中要对苗种体表、鳍条及附肢等部位实施检查,排除具有炎症的苗种,出现烂鳃、白肝症状的苗种也要一并筛除。

筛选之后的苗种,要保证动作灵活,没有病害体征,建议放养之前对筛选出来的苗种进行一次显微镜下抽检,重点对体表、鳃、肝等部位实施检查,确定其中没有寄生虫,没有致病菌,把好最后一道关口。

对罗氏沼虾及南美白对虾而言,则要在采购种苗过程中认真查看检验检疫材料,确保所购苗种没有病毒,以投放健康优质的种苗。

3.按照程序开展放前药浴

放养之前的药浴非常重要,这一环节能够让苗种保持洁净状态进入塘口。

一般来讲,鱼类苗种以20毫克/千克浓度高锰酸钾溶液进行20分钟左右药浴,时间把握依据鱼类品种不同有所区别。

蟹种药浴水温控制在6—8℃,运用20克/立方米浓度的高锰酸钾进行4—5分钟清洗,也可以运用5%食盐水溶液进行药浴消毒,对河蟹体表细菌与寄生虫进行灭杀。

虾类苗种可以在进池后以0.3毫克/千克浓度二溴海因实施全池泼洒消毒。

4.食台食场全面进行杀毒

以0.25千克漂白的粉兑水对食台食场四周开展消毒,4—9月份每15天消毒一次。

运用石灰轻消方式在灭杀致病菌的同时可有效增加水中钙含量,保持水体偏碱性状态,具体操作中,鳜鱼、虾、蟹等特种水产品用量为每米水深80—100千克/公顷,常规鱼类用量为每米水深225千克/公顷。

5.挑选采购优质配合饵料

饵料必须具有匀称、入水具稳定性和营养全面等特点,并且饵料系数不能偏高,同时要在饵料之中增加稳定维生素C及诱食剂,提高养殖水产品提高进食积极性,保持良好吸收消化功能,缩短生长周期,增强抵御病害的能力。

要注意的是不宜运用单一饲料进行喂养,否则容易引发营养元素缺乏导致的营养性病害。

在虾、蟹养殖中应当兼顾动物性饵料、全价配合饲料、植物性饲料,均衡饲料配比。

6.借助生物手段调控水质

在养殖水面水质调控方面,应当借助于生物调控方式,为鱼虾蟹生长营造良好环境,主要可以通过水草种植、螺蛳放养或者添加有益菌、浮游生物等方式进行。

具体使用手法应当区别对待,如浮游植物借助于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氧气含量,抑制氨氮等有毒物质产生,对致病微生物产生遏制作用。

借助生物手段调控水质能够促进水体自行净化,减少排水换水次数,有效预防外部水体污染。

7.添置塘口配套增氧设备

塘口增氧设备能够促进水体溶解氧,促进塘中有机物及养殖水产品排泄物、饲料残渣等的氧化,彻底分解成为无机营养盐,提高水质,有效预防形成疾病应激条件。

8.梳理分析病害发生规律

养殖品种的病害类型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养殖人员应当分析研究其发病规律,定期给药灭杀,如银鲫出血症发病季节可以每半月对水体实施一次消毒,投喂药饵3天,在使用中兼顾药物的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与微生物制剂岔开使用。

综上所述,在水产养殖中,病害预防工作是养殖丰收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应当针对不同养殖品种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共性和个性预防措施,达到防病害于未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大建,郭旭强,张伟.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J].齐鲁渔业,2010,(10).

[2]杨永贵,崔世华,张永旺.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病害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11,(16).

[3]忻元扬.水产养殖病害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养鱼,2006,(04).

[4]刘堂水.对水产养殖病害流行原因的一点看法[J].科学养鱼,2010,(07).

[5]王玉堂.水产养殖用药常识与注意事项(三)[J].中国水产,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