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有深度的发言稿
自古以来奋斗都是作为青年的我们所不可丢弃的宝贵精神,只有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实现理想,获得成功。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经验交流有深度经典优秀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借鉴。
经验交流有深度经典优秀发言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在XXX相聚,感谢XXXXXX工作会议,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新形势,办公室如何做到科学服务、和谐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将结合XXXX综合工作部实际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强化管理,完善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综合工作部现有员工XX人(其中司机4人),是我院和各部门的桥梁纽带,处于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重要位置,担负着人事劳资、财务审计、档案管理、公文文秘、行政事务等重要职责,其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院科学决策的贯彻实施。为此,我们把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工作规范化,既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全院职工提供了比较满意的服务。
1、建章立制,明确职责任务,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通过近两年来的企业标准化建设,我院已完成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三大制度体系中的60余项制度、规定,完成企业标准化建设的90%。《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修订稿》、《督办工作制度》、《服务承诺制》等管理标准与多项制度相继出台。
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对综合部的职责进行了量化细化,使每位员工做到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工作部于月末将每位员工本月工作完成情况和下月重点工作计划进行汇总,在月工作例会上对每位员工进行考核并评出等级,考核结果直接与该月绩效挂钩,激励员工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
2、完善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综合部的工作涉及点多、面广,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内部团结协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大家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打造团结和谐有战斗力的队伍。二是切实加强上级单位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及时做好沟通协调等相关工作,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通过建立与各有关方面良好的协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整合了各方面的优势,形成了工作合力,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运转。
二、创新服务意识,丰富工作,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我们的服务理念是“服务永无止境”,我们的服务仅仅局限于“鞍前不越位,马后不掉队”是远远不够,为了适应形势变化,就需要不断创新,做到全方位提高服务品位和服务水平。
1、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现实的焦点问题。
为了尽快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院工作部积极努力,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通过公开拍卖,成功竞得 市区一块土地的使用权,基地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并迅速进行规划设计、铁塔迁移等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有利条件及政策,加快院基地建设的步伐,广大员工期盼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的办公、生活环境指日可待;今年,在完成了员工定岗定级岗位系数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内部分配及绩效考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落实员工休假和体检制度,不断改进员工食堂工作,保证大家用餐卫生、安全、健康。时刻关注员工心态变化,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善于倾听员工心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为员工排忧解难,做些实事。先后为几名家庭困难的员工组织捐款及慰问;员工的生日,及时送去生日蛋糕和良好的祝愿;每逢节假日,为了让那些不能够回家的员工快快乐乐过节,我们把他们组织来一起安排活动,让设计院员工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感受了集体的力量,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维护了企业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2、加强调研,勤于思考,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高参。
综合部的参谋助手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充分不充分、领导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办公室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为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高参,要创新工作思路,在改进工作方法上下功夫,我们要求员工努力做到以下三个必须:
一是必须参领导之所需,谋职工之所求,谋到点子上,参在要害处。
二是必须超前谋划工作,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换位思考,超前思考,考虑问题快半拍、早半拍、抢半拍,对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做到领导未谋有所思;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到领导未闻有所知;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做到领导未示有所行。
三是必须搞好调查研究分析,深入一线摸实情,广泛收集信息和资料,然后对各类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结合本院实际加以整理提炼,形成比较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方案,为领导决策出思路、出新招、出良谋,让领导多做“选择题”,少做“问答题”。
以上是XXXX部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通过这次联络员会议,我们也看到了与同行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将虚心学习各方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各位领导、同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经验交流有深度经典优秀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变电检修工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近几年来,变电检修工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在工区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实现了长周期的安全生产,圆满完成了武威电网检修维护的各项任务,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并荣获了省公司和公司的多项荣誉,在此,我代表工区全体职工对给予我们帮助的公司领导、兄弟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何在变电检修工区生产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行之有效地开展好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一直是我们开展培训工作的核心。以往,工区在对职工的培训中,主要是选择生产任务相对较少的时机,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然而,作为一线生产工区,由于近几年电网建设明显加快,设备维护任务日益繁重,人员学习培训和工区生产任务常常发生冲突,使全工区的培训工作一度受到制约。
开展培训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只是做几道题、听几节技术讲课、开展几次考试,更多的是需要将学习到的东西如何应用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培训后,在实际工作起到的效果进行评估。采用传统的集中讲课培训方式,学习时间刻板,使得职工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而且授课内容、方式、方法也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员工的需要,经常是“听的时候,感受不少;听完之后,忘记不少;用得时候,走样不少;实际效果,基本很小”。
变电检修工区总结多年培训工作的经验,认为 “实际工作就是最好的培训,检修现场就是最好的课堂,检修缺陷就是最好的考题”这一培训理念,采用 “全员讲课+实际操作+技术比武”的方式,大力开展行之有效的全员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第一、全员讲课,三人行,必有我师
实际上,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别人比不上的长处,可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以往的培训中,坐在讲台上的都是专家、技术员,但是现在,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师傅,都有机会在讲台谈一谈自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理解,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学习心得。通过交流和探讨,我们可以将他们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应用,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避免其他人重蹈覆辙。同时,上台讲课前的准备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和制作课件对于每个员工来说本身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专业知识强化学习过程,在台上不管讲的水平如何,也不论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对于每个上过讲台的员工来说,从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方面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而在讲课过程中台上台下自由讨论,许多专业问题在讲课过程中越辩越明。20xx年冬训中我们工区有十几位员工先后登上讲台,有参加工作两三年的80后,也有工作十多年班组长,还有临近退休的老师傅,职工培训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实际操作,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为了帮助各班的青年员工尽快成长,工区利用变电站退役的旧设备,在工区建立了变电检修、继电保护、电气试验三个实训室,如继电保护实训室可开展110千伏线路保护装置故障查找、保护调试、断路器传动试验、二次端子箱接线等实训项目,电气试验实训室可开展变压器、互感器、避雷器的圈套试验项目,变电检修实训室可开展隔离开关安装与调试、10千伏真空断路器检修与调试、高压电缆头制作等项目,实现了现场培训室内化,学用一体化,不但提高了安全系数,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实训的便利性。
学用一体化的培训方法,既可以使培训人员在实验室面对现场实际设备,练习操作技能,减少实际工作时对现场设备的陌生性,还可以使员工将现场培训内容在教、学、用中同时进行,干中学,学中干,既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产秩序,又使人人都有机会争做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全面的员工。这种培训手段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一直以来培训工作与现场实际相脱节局面,加快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培训服务生产、生产促进培训的良性循环。
第三,技术比武,比学赶超,助青工成长成材
技能比武不只是一种技能的较量,更是素质的考验,工区一改以往各专业技术比武各自为战的方式,要求每人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其他专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实现员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为了比出好成绩,赛出高水平,青年员工们自发学习大量专业书籍,主动请教专业技术人员,请现场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帮助知道,纠正操作错误。
通过技术比武即带动了广大员工学技能、练技能的良好风气,又引导员工树立了“依靠技能生存、依靠技能发展、依靠技能创造价值”的学习理念,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青工真正感受到只有拥有好技术才能够实现安全生产,形成了青年职工钻研技术、创优争先、矢志成才的热潮,不但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而且为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
实践证明,变电检修工区运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较以往传统培训形式更能够适应基层班组的培训需要,它充分调动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热情,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搭建的更广阔的舞台,鼓励青年员工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提高了年青同志的现场作业水平,加快了青工成长的步伐,推动了工区整体生产工作水平的全面发展。
总之,只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开拓培训新思路,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真正实现通过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人才、保障安全、促进发展,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发现完毕,谢谢!
经验交流有深度经典优秀发言稿3
当接到参加今天经验交流的安排后,我感到惶恐不安,也很惭愧。说实在的,真的是没什么地方值得交流,我跟在座各位一样,做的是份内的事。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发生在灾区和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大爱义举,彰显出的崇高人性和亲情,让我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感动,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礼,回顾过去的工作,反思自己,我觉得做得还很不够,今天借这样一个机会我就把在工作中碰到的事和我一些个人想法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感恩知足,始终保持工作激情。
在这次顷刻之间经历了山摇城塌、河悬地陷,那些经过生死考验在大地震中幸存人们的切身感受就是“活着真好”。有时我也会有一种感受,觉得“活着真累”,我知道这种感受就是一种病毒,它会侵蚀人的意识和精神,使人产生惰性和享乐思想。所以,每当工作生活不如意时我就试着换个角度想问题。当看到有的地区环境恶化,就会由衷地感到生活在青岛真好,当看到许多人为了生存而干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就会感到自己能从事热爱的专业真好,等等。每当这时,感恩之情、知足之心由然而生,这是治疗抱怨生活,愤世嫉俗以及各种贪欲的良药,更是保持工作激情的原动力。同时,源源不断的激情还自来于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品德。在5月19日国悼日,我连夜拟就了《致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摄影工作者们的慰问信》,这封信是全国兄弟城市摄协第一个率先发出的,它把前方和后方摄影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表达了青岛市摄影家协会全体会员的心声。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二、自识不足,不断充实自我。
作为一名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我认为不能满足于提供一般的乐人耳目的娱乐性作品,而是要力争创作出与社会产生共鸣,触动人们心灵的文艺精品,对于学习和创作要有长远打算及较高的追求。空喊口号,摆样子做秀场,到头来不仅一事无成,还将给人平添许多笑柄。我自知自己读书少,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多,所以每年都自费订阅各种专业报刊,定期购买各类书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充实自己。近两年来,我还有针对性地收藏了数万幅有关青岛的老照片及影像资料,以便今后结合自已的专业进行梳理与创作。
三、爱岗敬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协会的部分会员在各自单位捐款之后,还主动来到协会要求再捐一份款,表示要以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身份向灾区献爱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以无声的行动表明了协会就是我的家。当我征求他们的意见,要将这笔钱直接捐给来自四川都江堰灾区小朋友赵胤霖时,他们说你的决定我们信得过,你就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吧。每到关键时刻,我们协会会员们表现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会让我深受感动,激励我更加自觉地把爱岗敬业贯穿于工作乃至生活之中。
对照身边先进的人和事迹,按照领导的要求和工作职责,我感觉在各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后还要不断学习,尽职尽责地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后,我要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鼓励和无私支持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谢谢!
经验交流有深度经典优秀发言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走上台来,我的脸发红,腿发颤,心发慌。说句心里话,陈老师让我在本次研讨会上发言,我满心里是惭愧。虽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了,但由于届届学生情况不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总觉得实用的教学经验很少几乎没有。这次陈老师把我这只“笨鸭子”赶上了“架”,下面我就谈谈我教这届学生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但我有两个目的,一是抛砖引玉,二是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这届学生是自己从初一带上来的,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六抓”:
一、抓自己。
我们都知道“强将手下无弱兵”也晓得“打铁需自己身板硬”。所以,我很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简言之,我要求自己在平时做到两个“别浪费”。
1、别浪费时间。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材料,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就应该珍惜。著名的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的“八种苦做法”我们学不来。但我却做到了每天读几篇文章,两天写一篇生活随笔。我让阅读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这样既为我“吃透”教材奠定了基础,也为我的课堂教学引来了源头活水。
2、别浪费失败。别人看重成功,我则看重失败。因为成功只是暂时的,他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和现在,但失败却代表着自己的不足,他将影响着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所以,我提醒自己“别浪费失败”。每一次失败除了我都能乐观的接受外,更多的是有反思之举和弥补之措。坚决把失败培养成成功的亲娘。这一点,相信同仁们比我做得好,我就不在这里多赘述了。
二、抓学生。
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教学上的重头戏,抓住学生也就抓住了教学成绩。大话美言咱这里不谈了,道理谁都懂,具体操作最重要。我想在坐的同仁都有自己的招数。我抓学生的经验只有十二个字,乃是“关心全体学生,关注几个学生。”“关心全体学生”就是热爱学生喜欢学生,我们知道人心都是肉长的,四两换半斤。但在我们师生之间可以说“四两换斤半”。为此,只要我们关心全体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我们。爱屋及乌,自然就会喜欢我们所教的语文。只要喜欢了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还怕语文学不好吗?再就是要做到“关注几个学生”,我的言外之意就是培养咱们自己学科的领头雁。有了优秀生,也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助推器。大家肯定有同感吧!至于具体怎样做到“关心全体,关注个别”,方法应因人而异,但原则只有一条,乃是“刚柔并济”。多年的教学使我体验出了: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宽容,一种真爱,一种魅力。多年抓学生经验告诉我,人无刚则不能自强,不能自强则不能成功;人无柔则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则会陷入孤立。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该“刚”时则不能心软,该“柔”时则不能心狠,总之,应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三、抓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我们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立足文本,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在我的具体教学中做到了“四简”:
1、简明的教学目标。一节课就45分钟,我们既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也不能“西瓜芝麻一起捡”。我每节课都目标简明,师生课堂上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2、简约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拿过一篇课文,需要我们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我就从中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并且积极主动地支付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库存,然后形成符合学情的简约的教学设想。
3、简化的教学过程:我不敢说每节课都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但每单元我都要求自己精讲两篇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我的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始终是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着语文,享受着语文。
4、简便的教学手段。不怕老师们笑话,我自前面的精品课大赛中才刚学会了驾驭多媒体。平时我上课从不用,不是条件不具备,而是觉得用它弊大于利。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好比是《西厢记》中的一个场景,教师、学生,文本扮演的分别是“红娘”“张生”和“崔莺莺”,在学生和文本没有相识之前,教师要多做引领、促合工作,一旦他们相识相近了,我们这个“红娘”就马上撤退,再滞留下去,就成了第三者了!实质上就是“老师调动,学生发挥。”
四、抓读写。
读书,是生命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学生一上初中我就让学生背熟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明白“观书”犹如欣赏一道亮丽的风景,读书能使人才思敏捷,新水长流。然后我还写了一篇《今生做“书”女》的文章读给学生听,以引导激励学生爱上书。我要求学生每学期必买两本名著进行阅读。我们的语文难抓就难在这里了,学生课下读不读,我们没法检查。所以我又让“写”。因为,读书是吸入写作是输出嘛。写在纸上的我们可以检查,再说了学生不读书就写不出东西来,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把全班学生四人一小组分开,然后让学生写循环日记。也就是四人出钱买一个大厚硬皮本,每人每周写一篇,组长安排组员哪天写就哪天写,星期五交上来我认真判阅,按字数和质量打分,选出优胜组课堂上大大的表扬,再选出必欣赏篇和点读篇,评出“周写明星”。学生的读写积极性空前的高。组长为了自己组得优就会管制着组员认真写;学生为了自己的文章能成为欣赏篇目也不甘落后。这样,写作文成了学生最上心的事,而每周的日记欣赏课成了学生最期盼的课,那真是一种享受!初一初二两年我们师生都在读写欣赏中度过,我们班涌现出了一些学生心中的天才小作家和新生代作家。我不是夸,我的学生的考场作文不一定得高分,但让他们写生活随笔的话,他们能在一夜之间写出一万多字的生活感悟来。现在我的语文循环日记停了,因为我每周的“中考一练”占去了我三节课,初三的课程太紧了,再加上日记是打基础的,到现在是中考实练的时候了,我每周让学生写一篇中考作文。我认为这样比较有利于中考。
五、抓积累。
我们都知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天才在于积累”。而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是“聪明在于读书,文才在于积累”。我们也都知道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梳理,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这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一旦形成习惯是非常非常可贵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方面下功夫,且责无旁贷。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我一开始教他们我就要求每人建立两个仓库。一个是“语文知识库”,一个是“作文材料库”。“语文知识库”储藏课内外著名作者的的有关知识、文体常识、中外名著知识,诗文默写的名句、中考考点及重点例题分析等等。每次考试前我都拿出两节课来让学生复习巩固一遍。这样不仅为了一次小考,也为中考做好了准备。“作文材料库”的积累有课内到课外,小到字词大到整篇美文,远到童年趣闻近到当日新闻。每到考试那周的作文课学生都带此库来欣赏,让学生在享受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语文知识库”大多是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的。而“作文材料库”则是学生“深挖坑”“广积粮”自由积累的。但我一月一评“积累冠军",有的好学生至今已积累了五六个厚本子。“厚积而薄发”,这是我让学生积累的目的,“薄发”的时间可在中考亦可在高考。我劝诫我的学生“只管耕耘,不用去问收获”反正“天道酬勤”。
六、抓考练。
我们都知道语文皮厚,其实语文中考题更厚,想堵题比登天还难。但我们的消极目标就是三年的教学就为中考一战。我们知道“万考不离其宗”,我们有时间有能力分析战情研究战术。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设计一个中考题,对学生进行战略战术的指导。到了初三,我又加了一个“周周中考演练”。每次考完我都认真判阅。我对我的学生有个阶梯性的要求,即1号同学必须考到85分,2号同学必须考到80分,3号同学必须考到75分,4号同学必须考到70分。谁考不到我们的要求,罚背作文一篇。这样学生考有目标,奋斗能成功,都觉得很轻松。另外我都要求学生考后在中考试题记录本上写“语文试题明晰卡”,包括四个板块:1成绩记录2错题分析3经验教训4考后感想。这是学生必做的善后工作。以备以后考试时参考。我允许学生考试失分,但不允许受“硬伤”。例如,本次考试的第22、23题这是送分的题,学生一定要把握住。尤其是23题,我的学生几乎没有失分的,因为这样的题我在教学中不但常做,而且告诉学生应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来答。总而言之,抓考点进行练习,就是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好了,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耽误了老师们的宝贵时间,只希望我说的这锅粥里有一颗对你的教学有用的豆!谢谢大家!
经验交流有深度经典优秀发言稿5
一位教师朋友满心苦恼的告诉我,他班上有一部分学生非常调皮,不但上课走神,交头接耳,做鬼脸,搞小动作,而且下课也经常惹是生非。开始时只是几个学生而已,教师尚能“控制局面”,但到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一个调皮学生小团体,因为这个小团体的存在,最后这个班竟然成了学校有名的“乱班”。有一次在学校广播操比赛时,竟有两个学生在队伍中动手打起架来。这位老师采用了各种办法进行整治,包括口头警告,调换座位,请家长协助----,各种手段都用过了,但似乎效果不大。
看到这位教师忧心忡忡的面容,我深深理解他的心情。但当时年轻的我,也没有什么经验,也不能给他很好的建议和解决方法,也庆幸自己的班级上没有出现这样的“小团体”,否则我也如这位教师一样深陷其中,不知道如何是好。
的确,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教学的压力,教师工作的烦琐与复杂还在于对学生的管理。管理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工作,有时教师在学生管理上所花费的心血与精力甚至超出了教学方面所花费的,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回避这一点,因为没有管理就没有教育教学。但有时因为方法不得要领,简单的要怎样,不要怎样,往往使班级管理的成效甚微。
带着这些困惑,我一直在寻找着-------
最近,我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萦绕我心中多年的困惑终于得到了诠释
提到管理,我们往往会想到纪律、守则、规范、惩罚、批评、表扬、鼓励,等等,在学生管理这个问题上,或许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能够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处理得那么成功,他注重实在的建设,反对虚化的要求与规定,在对待许多教育教学实践中那些非常辣手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提供了翔实的例证和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对待学生管理这一问题上,他反对清规戒律,认为建立在清规戒律基础上的教育,实际上会把儿童变成孤独的人,会使他对周围世界失去人应有的情感反应,。他强调不应该让学生理解“不许”、“禁止”意味着什么,更应当使学生能够确信什么是“应当”的和“必须”的。
有一个家长面对孩子沉湎于网络游戏而苦闷不已。后来他禁止孩子上网,不给孩子一分零用钱,规定孩子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孩子回家后,他便把孩子关在房间里,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可是后来,这位家长却痛苦的发现,孩子竟然偷了同学的钱,逃学去了学校附近的网吧。我想如果这位家长除了禁止孩子玩网络游戏,可否同时帮助孩子在其他领域寻找一些乐趣呢?比如,给孩子推荐一些好书,带孩子去看几场好的电影,培养孩子对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或者在音乐、美术等领域做一些尝试,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不要这样教训孩子:“不许摘校园的花。”而应当这样对他们说:“每一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的确,假如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栽下了一株玫瑰,他给它灌溉、施肥,为它发出的每一颗幼芽而惊喜,为即将开放的每一个花苞而欢欣,他会随意地去采摘那些花吗?当然不会,我想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这种教育的艺术必须溶入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血液当中去,点燃我们教育之路上的一盏明灯,让路不断向远方延伸。
尽管这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浸润,但庆幸的是,?中的老师们已经摇曳在追寻的航程中
老师曾告诉我,他班上的孩子喜欢偷偷打篮球,生物、地理马上要会考了,但不少孩子们却一点都不紧张......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