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凛时年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王德贞

(菏泽市委党校,山东菏泽 274006)

摘要:该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对菏泽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的基本态势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的看,我市对新农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全力搞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开工建设生态文明村237个,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的达到111个,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有26个。目前全市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今年初步建成的300个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都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很多成功的模式。我市农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178.06亿元,增长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 890元,增长23.9%。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7.22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90家,比去年增加4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90亿元,同比增长11.2%。

一、我市人口和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此十字交汇,现在已成为我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交通发展给人们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对社会管理也增加难度。我市人口91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土地总面积12239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57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0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8%。

二、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对推进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还缺乏积极性、稳妥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形式,多种渠道培育试点村还需要加强。对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爱学吧网 www.ixbw.com)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还需抓紧做好“四通”、“五化”等工作,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对开工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工作建设质量,尽快建成生态文明村。

(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够。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重点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土地复垦政策,土地挂钩试点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农村医院、学校、道路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确定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如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所以,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还需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生态文明乡村,强化后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重视。

(四)农村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2011年9月份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但全市清理“粪堆、土堆、柴草堆、垃圾堆”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还有一定距离。

(五)工作督导调度力度相对不够,详细了解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六)个别地方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如和潍坊寿光市,滨州博兴县、滨城区,德州平原县、齐河县等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七)农民对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不够。同时,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农村文明风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干部有的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闻不问,有的对发生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持有推脱的态度,不积极进行处理和解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加快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继续加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育试点村。如单县以点带面,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确立了“抓点、连线、带面”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示范区、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以林下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以浮龙湖休闲观光为主的黄河故道生态乡村旅游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将建成120个示范村,2011年建成示范村、示范镇30个。对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要抓紧做好“四通”、“五化”等工作,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资金投入方面重点是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土地复垦政策,土地挂钩试点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农村医院、学校、道路等方面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如单县以“一池三清四改四通五化十有”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全县硬化村庄道路260公里,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46处,解决了4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修建排水管道280公里,安装路灯3 610盏,栽植绿化树木2.6万株,改造文化大院100个,修建文化广场20个,改造卫生厕所6万座。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确定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继续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抓好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同时,对已建成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强化后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形成长效机制。

(四)进一步强化经济支撑。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抓手,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特别是做大做强多户支撑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经济作物,加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加大督导考核力度。继续定期召开调度会议,抓好对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督导,加快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继续进行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观摩评比,排出名次,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评比,一季度观摩;坚持一线工作法,组织有关部门在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召开汇报会、调度会,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力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切实搞好检查验收,按照制定的《考核办法》和有关文件,年底对各县区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六)城乡联动,强化村容镇貌环境治理。探索建立村容村貌治理新机制,每个农村社区生态文明示范村都制定村规民约,组建保洁队伍,如可配有2-3名保洁员、1-2名农村公路巡护员。各乡镇组建城镇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强化乡镇驻地日常管理。实行市县直部门包乡镇、乡镇包路段责任制,大力开展城乡公路综合整治活动。

(七)规划先行,强化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注重规划引领,先后编制全村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所有乡镇驻地总体规划、中心村(社区)建设规划,形成“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镇规划体系,达到生态文明乡村规划覆盖率100%。

(八)与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相结合,努力实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良性互动。抢抓“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示范县”机遇,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全市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程。

(九)与秸秆综合利用相结合,努力实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共同发展。如单县先后引进国能生物发电、鲁顺糠醛、中承纸业等10余家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企业,年消耗秸秆及树木枝丫材100万吨,既缓解了农村秸秆堆放压力,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新技术,建成新型沼气池6 000余座,实现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

(十)与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努力实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高效农业发展的同好共赢;与倡导农村文明新风相结合,努力实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相互促进。集中开展“节水、节电、节肥、节药”宣传月活动,可举办专题新型农民培训班,大力倡导农村社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使广大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

(十一)坚持责任落实到位,实行市县直部门包村工作责任制,长期驻村蹲点,一线工作,跟踪督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进行倾斜;政策扶持到位,用活用足各项惠农政策,整合资源、集中使用、重点突破。对先行一步的示范村,在挂钩试点和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农村住房建设补助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方面进行倾斜;整合改路、改水、改电、改灶、改厕等涉农项目,加强示范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考核奖惩到位,市县将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纳入乡镇(办事处)季度观摩和年终科学发展考核重要内容。

(十二)加强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提高工作标准不高。在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有效模式,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扎实稳妥地搞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