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精选23篇)
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钱学森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钱学森的故事 篇1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的读书故事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二、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肯定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的怀抱。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的故事 篇2
钱学森生前一直坚持不准给他写传。有人曾经想写,他知道后十分严厉地说:“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
1991年钱老满80岁,正好这一年中国科协要换届,钱学森将退出所有一线科技工作。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中央酝酿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但整个酝酿过程钱学森一无所知,授奖仪式在10月16日举行。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10月10日这一天,有关人员才向他本人报告。对于这么高的荣誉,钱学森态度冷静,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授奖仪式之后,新闻媒体出现了一个宣传钱学森、学习钱学森的高潮。
那几天,涂元季秘书也忙得不亦乐乎。一天上午,钱老把他叫到办公室。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还在忙啊?我们办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这件事(指对他的宣传报道)也要适可而止。这几天报纸上天天说我的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就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
涂元季坦率回答,听到了一些不同意见。“有的年轻人说,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
钱老立即说:“你说的这个情况很重要。说明这件事涉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奖励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我所代表的那个集体,那一代人。所以,‘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我得十分谨慎。在今天的科技界,有比我年长的,有和我同辈的,更多的则是比我年轻的,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贡献。不要因为宣传钱学森过了头,伤了别人的感情,影响到别人的积极性,那就不是我钱学森个人的问题了,那就会涉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所以,要适可而止,现在应该画个句号了。请你马上给一些报纸杂志打电话,叫他们把宣传钱学森的稿子统统撤下来。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宣传了。”
涂秘书回到办公室,立即照办。《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都表示尊重钱老本人意见,明天不再见报了。有一个杂志,他们也表示尊重钱老意见,但下期的稿子已下厂排版,有两篇回忆与钱老交往中受到教益的文章,不好撤下来。
钱老闻知后说:“这样的回忆性文章都是在一个人死了以后才发表的。我还没死,他们急什么?”秘书赶紧打电话告诉该杂志的主编:“钱老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天大的困难你们去想办法克服,但稿子一定得撤。”
在钱老毫不客气的坚持要求下,宣传他的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从那之后,所有想出版刊登钱学森传记的组稿活动,都被钱学森办公室拒之门外。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因为钱学森党性极强,他对党交给的任务从来没有半点含糊。有一年,《中共党史人物传》要求写一个关于他的几万字的传略条目,他听说《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批准的,就不再坚持己见了,但他把涂元季叫到跟前叮嘱:“写传不是为写而写,更不能为个人歌功颂德去写传,而是要通过写传反映一个时代,反映我们党在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导以后的工作。所以,第一,要实事求是;第二,千万不要写出矛盾来,我决不和任何人争功劳,特别是关于我们国家‘两弹一星’。我过去多次讲过,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时,回到祖国,做了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这就是我的观点,是实事求是的观点。你要按照这个观点去写。”
钱学森的故事 篇3
钱学森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他为中美两国都培养出不少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拔尖的创新人才。
钱学森为什么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一位拔尖的教授。
据他在美国的一些好友,如F·马勃教授和W·R·西尔斯教授回忆说,钱学森常常把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把科学上最新的东西讲给学生听,讲课内容其实比教科书上的高深多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课,就是边研究边讲课。等他的课讲完了,把讲义加以整理,出版出来,就成为一部世界前沿的科学巨著。
这样的教授,不愁教不出好学生!
钱学森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W·R·西尔斯教授曾经走访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明星教授,他曾经是钱学森在美国的最好学生。他说:“钱教授的考试非常难,他可能出四五道题,你只能希望解出一道,或者对其中一个以上的考题给出不错的开头,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不错的话,你会得到钱教授给的.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美国人考试的评分是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B、C、D四等,“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是最好成绩。
有趣的是,钱学森回国后也把他在美国的这套成功教学方法带回国内。他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主任时,就给科大首届力学系的学生吃了一顿“杀威棒”。他的开卷考试只出了两道题,第一道概念题,占30分;第二道题是真正的考验,题目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解。”这道题可把全班学生都难住了。你若平时只会死读书不会活运用,根本做不出来。
考试从上午八点半开始,直到中午还没有一个人交卷,中间还晕倒两个学生被抬出去。钱老宣布说:“吃午饭吧,吃完接着考。”直到傍晚也做不出来,大家只好交卷。成绩出来,竟有95%的人不及格。
当然,钱老的考试并不是故意为难学生,在“教训”他们一顿的目的达到后,也得让大部分学生过关呀!于是他想了一个“怪招”:把每个学生的考卷成绩开方再乘以10,算是这次考试的最终成绩。这样一来,你若得了36分,开方等于6,乘以10就是60分。所以凡36分以上的学生都能及格;你若是一个特等优秀生,考试满分100分,100分开方等于10,再乘以10还是100分。所以考100分的人也不吃亏。对他这个怪招的合理性,谁也挑不出毛病,结果是80%的人都及格了,皆大欢喜。
及格归及格,但谁都承认自己的数学基础不够,于是钱老决定,力学系的毕业生延迟半年毕业,专门补习数学,所用教材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工程数学》。在半年时间里,每个学生光数学题就做了3000多道。由于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们在后来的工作中成为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的在“两弹一星”工作中担当重任,出了好几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的故事 篇4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进行“东风—3号”全程试验和其他试验任务,中央军委决定在山西建设新的发射试验基地。该基地从1966年初勘察选点开始,到1968年末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基本完成,随后便投入发射试验任务。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基本发射阵地、技术阵地等验收合格之外,连通信指挥及配套工程都是十分简易的,更不用说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了。
基地刚建成不久,钱学森便赴山西太原发射中心,组织指挥导弹发射任务。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于龙淮等随钱学森一同前往,于龙淮担任这次发射任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和钱学森一同在指挥中心值班。
导弹原定下午5时发射,因准备工作出现问题,发射先是推迟到午夜,而后又推迟至第二天凌晨。一夜没睡,一些年轻人有些撑不住了,大家都劝当时已近60岁的钱学森离开指挥大厅去休息,但钱学森却坚持要留在指挥岗位上。那个指挥厅非常简陋,除了几个桌子板凳,连个沙发椅都没有。钱学森便和大家一样,搬来两个木板凳并在一起,和衣躺下休息。
看着身穿旧军装躺下的钱学森,于龙淮心中的不安和敬意油然而起。他想:这么一位科学家,如果待在美国,其工作、生活条件不知道比回到国内要好上多少倍,但他却毅然决然回来了。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如今和我一起躺在这又冷又硬的板凳上,我是一个年轻人,而他却是一位快60岁的`老人呀!想着想着,于龙淮的眼睛湿润了,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
钱学森的故事 篇5
“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钱学森生于杭州,落地不久便随父母移居上海,3岁时,全家迁居北京。
钱学森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钱学森很小就有自己的作息表:清晨,准时起床,锻炼身体;早饭后,母亲教儿子背诵唐诗;休息时,钱学森自己看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尤其出众,3岁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及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还能心算加、减、乘、除。所以,钱家的聪慧“小神童”打小便名声在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长辈们的喜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旺盛。父亲买的儿童读物已经不能吸引他了,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常常自己抱着厚厚的大书专心致志地看。
有一天,钱学森问父亲:“《水浒》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认真想了想,回答说:“《水浒》是人们编写的故事。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像岳飞、诸葛亮,还有现在的孙中山,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钱学森听罢大受鼓舞,他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钱学森的故事 篇6
“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
读小学时,男孩子们都爱玩飞镖——它用硬纸片折成,有尖尖的头部和一副向后斜掠的翅膀。做得好的飞镖,掷出去能像燕子一样飞行,还会在空中盘旋一番。钱学森很快成了个中高手,他折的飞镖总是飞得又稳又远,小伙伴们谁也赶不上他。有人不服气,拆开了他的飞镖检查,想看看里边是否搞了什么“鬼”。老师就让钱学森把飞镖复原,请他当着大家的面重新折好,再掷一次。结果,他的飞镖还是第一名!
老师请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它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尾巴沉,它向上飞一会儿还会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翅膀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得到秘诀的小伙伴们照他的话去做,果然折出飞行能力更强的飞镖,大家都很高兴。
最受震动的,还是钱学森的老师。小小飞镖里蕴含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钱学森无师自通,竟然自己悟出来了。这个孩子不简单啊!
一个仰望蓝天的孩子,清澈的目光穿越了无数云层……这个镜头,或许是钱学森追逐蓝天梦想的第一次定格。
20多年后,钱学森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方面卓有成就。“一人能顶五个师”的他,亲手谱写了新中国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一号”的飞天神话,并带领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飞跃太空。
钱学森的故事 篇7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人民科学家。1911年,他出生于上海,这象征着我们中国的航空、火箭、导弹事业将得到改善。毛泽东曾对钱学森说过一句话:“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35年,钱学森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一听到中国成立了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美国移民局发给了钱学森一个通知:不准回国!他被退掉机票。美国海关硬说他是间谍,他们把他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看守人员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半个月后,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斤。
后来,经过美国人的帮助,美国移民局把他释放出来了,但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他的行为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经过五年的迫害与挫折,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他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我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的故事 篇8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
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
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
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钱学森的故事 篇9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早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成绩优异,被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他什么都有了。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回国,为建设新中国、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可是美国却以种种方式阻止他,他的'行为受的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但他仍不屈服于美国,艰苦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被周恩了总理以9名美飞行员的条件救了出来。钱学森来到祖国的第二天,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城楼前,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这是一颗多么热烈的爱国心,多么强烈的爱国心啊!
回国以后,他更加用功读书,研制了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成为中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导弹的人。被誉为“导弹之父”,还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舍弃金钱,舍弃名誉,舍弃地位,只为了一心报国,让祖国日益强大,这不正是与秦桧做了鲜明的对比吗?秦桧是抵挡不住金钱名誉权力的诱惑,反叛了朝廷,害死了一代爱国名将岳飞,秦桧这个名字被遗臭万年。钱学森不怕敌人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祖国,他义无反顾的回国了!
钱学森为国争光,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地感染着我,时时鞭策着我,催我奋进。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学习钱学森热爱祖国,将来报效祖国。那么我们怎么爱国呢?在家里,孝敬父母,就是爱国;在学校好好学习,就是爱国;在社会上,遵守公德,无私奉献就是爱国。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练就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钱学森的故事 篇10
钱学森,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钱学森的故事 篇11
2005年3月29日,钱学森最后一次跟秘书们系统谈话。钱学森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他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钱学森的故事 篇12
钱学森(1911—2009)杭州人,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出国留学,1938开始对火箭进行研究。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后,用他所学的专业和知识为祖国服务。他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年我国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为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于是他向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大声喊道:“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钱学森只不过是要回国,美国人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那么着急呢?因为他知道钱学森是个人才,他的知识和能力要是为中国服务,很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他有一个恶毒的想法就是:我们美国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其他国家得到。于是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不准让钱学森全家离开美国。美国海关果然禁止钱学森回国并扣留了他的所有行李。但后来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如果不是钱学森的老师和校友大力帮助,恐怕他是难以得到自由的。
但那以后,钱学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不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为了回国钱学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啊!然而,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强烈了。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回国的要求。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巧妙的在香烟纸上写了一封信,并顺利的转到了周总理的手里。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大使按照周总理的要求,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孩子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众所周知,钱学森在导弹方面的研究举世瞩目,但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敬爱的'钱爷爷更加关心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成长问题。比如说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他就谈到了如何更好的办好科技展览。他说,展览是一种行业、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不是随随便便就办得好的。如何办好展览?钱爷爷强调了展览的设计问题。他说,展览的设计很重要,展览好比是一场演出,演出需要导演,而我们的展览也需要总设计师,他的工作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次的展览是做什么的,是关于什么样的展览。如果主题和目的不明确或者离开主题和目的去搞一些花样,参观后留不下什么印象,成了过眼烟云,那展览的效果就不好。我们现在设计展览,心中要有一个总的主题,总的目的,那就是宣传四个现代化,鼓舞全国人民为此而奋斗。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导弹发射的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当时的天气很坏,到底能发不能发,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不同。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报告上面必须有三个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请示聂荣臻元帅的批准。可是当时司令员和参谋长都说不能发,而钱学森却非常有信心的说能发射,这样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就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这发导弹发射成功没?结果是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功了。
钱学森的故事 篇13
读了《钱学森的故事》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钱学森那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
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深造,他心向祖国,放弃享有的优厚待遇,顶住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尽艰险,毅然回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因他的卓越贡献,被尊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从新中国成立起,正是有像钱学森这样无数先辈和一代代建设者们,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甘于奉献,才使我们国家日新月异,欣欣向荣。李四光迎酷暑,斗严寒,历经勘探,科学论证,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粮食难题;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攻关,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天,太空行走,圆满回归,成就中国又一壮举。
我更加懂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更要有过硬的本领。我要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长大后,像钱学森那样?报效祖国!
钱学森的故事 篇14
通过观看《钱学森的故事》,我对他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他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回到祖国,为建设中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手续,买了机票回国,他把行李交给了航空公司。然而,美国移民局说钱学森是间谍,把钱学森关进了拘留所,受到无休的折磨,半个月竟C了十几公斤。
美国科学界募捐了15000美元,把钱学森保释出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停止对钱学森的迫害。虽然如此,但钱学森仍不断提出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
钱学森坚持斗争了5年。他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周恩来总理也在会晤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回国的问题。1955年,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登上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水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明白了一个“孩子”离开“妈妈”后的痛苦。只有祖国是最亲切的,我们要爱自己的“妈妈”。
钱学森的故事 篇15
今天,我读了《钱学森的故事》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写了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于是去美国深造,拜冯卡门为师,并在他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了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并在此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他在生活上享有非常丰厚的待遇,但是他依然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可是,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希望没有实现,战争爆发了,他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无理阻拦。钱学森历尽艰险,不懈努力,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报效祖国。
他此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防能力,钱学森终于在1960年10月成功完成了对第一颗国产导弹的研制!钱学森为我们建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不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 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等这样无数先烈和前辈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强大和富强。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长大后报效祖国!
钱学森的故事 篇16
冯·卡门6岁时的天晚上,大哥不经意地问他:15×15是多少?
冯·卡门边玩边答:225。二哥接着问:924×826是多少?冯·卡门头也没抬一下说:763,224。全家人都发出了惊叹声,但冯·卡门的父亲莫里斯·卡门教授却不以为然地说:你们是串通好了在演戏吧?小宝贝,难道你还能心算出来18876×18876是多少吗?冯·卡门只思索了会儿就说出了正确答案:356,303,376。大家欢呼着把冯·卡门抱了起来。
莫里斯·卡门教授决心将儿子培养成材,他找来许多名家的作品让冯·卡门研读。从此,冯·卡门在父亲规划好的道路上走得一帆风顺,1902年获得硕士学位,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
1908年的一天,冯·卡门亲眼目睹了法国航空先驱法尔芒又一次打破纪录的飞行。飞行结束后,冯·卡门从人群中挤过去,与法尔芒之间有过段精彩的对话。
冯·卡门问法尔芒:我是研究科学的。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他的定律证明了比空气重的东西是绝对飞不起来的,你能解释一下,飞机为什么会飞起来吗?法尔芒幽默地回答:是那个研究苹果落地的人吗?幸好我没有读过他的书,不然,今天就不会得到这次飞行的奖金了。我以前只是个卡车司机,现在又成了飞行员。至于飞机为什么会飞起来,不关我的事,您作为教授,应该研究它。祝您成功,再见。
法尔芒的话令冯·卡门大吃了一惊,他对陪他一起来的一位记者说:现在我终于知道我今后的一生该研究什么了。我要不惜一切努力去研究风以及在风中飞行的全部奥秘,总有一天我会向法尔芒讲清楚他的飞机为什么能上天的道理的。
正是这次参观把冯·卡门引上了毕生从事航空航天气动力学研究的道路。冯·卡门在经过艰苦的研究后,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声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
冯·卡门一生还带过很多弟子。他跟自己的弟子们说:我的老师并不是那些世界级的权威专家,而是一位卡车司机,他的名字叫法尔芒,虽然他从不读书,可是他却教会了我一个令我为之付出一生的人生真理,那就是千万不能盲目相信权威,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
钱学森的故事 篇17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维院士是钱学森的“三同”:同窗、同行、同志。
张维的夫人陆士嘉则是钱学森的“师姑”。陆士嘉是德国哥廷根大学普朗特教授的关门弟子,也是普朗特唯一的女弟子,唯一的东方人。因为钱学森在美国时的导师冯·卡门也是普朗特的学生,所以陆士嘉自然成为了钱学森的“师姑”。
更巧的是,从1918年起她和钱学森还是师大一附小的.同班同学。陆士嘉曾回忆说:“同班的小男孩钱学森个子小,坐在第一排,不仅聪明学习好,而且很顽皮。有位老师爱拖堂,总是占用同学的课间时间。同学们敢怒不敢言,钱学森就从家里带来闹钟,上好弦、放在讲台上老师的帽子下面。下课铃一响,闹钟也铃声大作,老师只好匆匆下课”。
现在知道陆士嘉的人不多了,但她的外孙音乐人高晓松却成了新闻人物,前不久因为喝酒开车被关了半年。
钱学森的故事 篇18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学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技术抓总的重任,而且经常身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在进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期间,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万无一失,他竭尽心力。导弹上的元器件成千上万,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详细到晶体管、电位器、电容器、开关插座、螺钉螺帽等。这对需要思考诸多大事的技术统帅来说,是何其可贵。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些猪肉,交待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批评工作人员道: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又把自己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他说,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忠诚。
钱学森的故事 篇19
当我们学习完《钱学森》这一课,你们一定对他背后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吧,那如果你想了解呢,就快来读一读我写的作文吧,一定会让你对钱学森刮目相看的!
先让我介绍一下他吧。他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的回国路那是十分砍坷,他知道祖国遇难后,准备回中国,而这个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文件”通知他,不准他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重要机密,诬蔑钱学森是“间谍”。其实,这些书籍和笔记本,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记录。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为钱学森感到不公平,但噩梦并没有结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之后,钱学森突然被逮捕,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看守人员每天晚上隔10分钟进室内开一次电灯,使他根本无法入睡。后来还好有周恩来总理,钱学森才回到了祖国 。
后来钱学森潜心研究导弹技术,终于使中国的导弹技术直线升高。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对钱学森的了解是不是多一些了呢,如果还想在了解不妨上网看一看哦!
钱学森的故事 篇20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两弹一星,于1911年出生,2009年逝世。
他在出国以前读过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然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最后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学生。
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当新中国诞生以后,钱学森便和妻子商量提前回国,他们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将其扣留,当时的`美国官员次长丹尼.金布尓称道: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顶的上五个师的兵力。他不仅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还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当中国知道了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迫害,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这种处境十分关心,周总理对此事则更加着急。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钱学森在报纸上看到了父亲的好友陈叔通,陈叔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陈叔通写信求救。陈叔通收到信后,就以这封信作为证据,证明钱学森想回国。
中国代表秘书王炳南于1954年6月5日与美国代表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谈判。美国向中方提供了一份被中国拘留一些美方军事人员名单,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中方也释放了美国4名飞行员,但美国还是无理拒绝,因为中方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所以在1955年的时候,经过周恩来与美国谈判的不懈努力后,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允许回国的通知,他回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带着自己的妻子蒋英和一儿一女,登上了“克里夫总统号”轮船,离开了美国,踏上了回国的路。
钱学森的故事 篇21
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实验数据,他们就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没有科技人才。他们就自己培养,总而言之,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搞建设,团结一致创辉煌。
在导弹的研究建设当中,不仅钱学森,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张工农。军人出身的张工农,勤奋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张工农作为工农阶级的代表,象征着为了祖国的腾飞,无数人都在积极向上的努力着。有这样的干劲,让人对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的腾飞,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钱学森,留美博士,在美国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在美国有着很高的名气和优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国建设的召唤面前,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些优越的待遇,并且通过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险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的故事 篇22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感动中国栏目的颁奖词,说的正是钱伟长先生。
钱伟长的事迹
1、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
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特别是历史卷中的那道关于二十四史的题,我听说只有你一人得了满分;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却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对你来说,学中文更合适,为什么一定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说:"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试期间,我看到外国人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无非就是靠着他们的枪炮比我们好,我觉得文学救不了现在的中国,现在国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两位教授。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仍然回中 文系。同时吴教授还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物理系功课负担很重,没有强壮的身体,难以应付。钱伟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2、成绩出众的求学生涯
那时候,清华大学理科的许多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师们讲课也用英语。第一学期对钱伟长来说是非常艰苦的,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还要自己补习英语和中学的一些理科知识。他夜以继日地苦读,首先攻下了英语这一关,同时理科成绩也逐步提高,凭着刻苦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年终考试,钱伟长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
4年后,22岁的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接着又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从事X光衍射研究。1939年7月,中英文教基金会招考第七届公费留学生,钱伟长从3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第二年1月,22名青年满怀雄心壮志,告别了家乡亲人,乘船赴加拿大留学。
钱伟长进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跟随系主任、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仅仅过了50天的时间,钱伟长就与导师合作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纪念冯·卡门教授60寿辰的纪念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集上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如爱因斯坦、铁木申柯等,钱伟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竟跻身于国际科学大师之列,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
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上的一组方程式被国际科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辛格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推荐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系主任冯·卡门教授。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对曾在自己祝寿文集上发表过论文的钱伟长表示热烈欢迎。钱伟长跟随冯·卡门教授作博士后,回来又在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研究工作。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导弹的空气动力设计。他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到德国火箭的威胁,英国首相邱吉尔向美国求助,这件事交到了冯·卡门教授的研究所。钱伟长等人议论,德国火箭是从欧洲西海岸向伦敦发射的,多数火箭落在了伦敦东区,这证明德国火箭采用了最大射程。根据他们的研究理论,钱伟长指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造成已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蒙蔽德国,让他们的导弹仍按原定射程攻击,伦敦市中心就可避免火箭造成的巨大实质性破坏。英国按这个建议去做,果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邱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激地称赞:"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没有想到,当年使伦敦减轻灾难的是中国青年。
3、精诚报国的拳拳之心
尽管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钱伟长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当获悉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立即向冯·卡门教授提出了回国请求。可是教授怎么也舍不得放这位精明强干的学生走。最后,钱伟长提出要回国探望阔别6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的6岁的孩子。冯·卡门教授无奈,只得放行,他再三叮嘱钱伟长:"早点回来!"1946年5月6日,钱伟长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为了不引人注意,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些书籍。
钱伟长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清华园,立即投入了艰苦紧张的复校工作。开学了,工作繁忙,教学任务很重,生活却非常艰苦,他不得不在好几所大学兼课。这时,美国的研究所托人来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可以全家迁去定居,但要在一个表格上签字,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说,当初从美国出来,就没有想到要再回去。他毫不犹豫地在那张表格上写下了"NO"。
4、功勋卓著的科教成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钱伟长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同时并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钱伟长在谈及高校教学改革时说,教师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学生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种教"不懂"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钱伟长教授在科研中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他擅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等。现已出版有《圆薄板大扰度问题》、《弹性力学》、《变元法和有限元》、《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应用数学》等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主要学术贡献是板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板壳大扰度问题的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钱码)等。他早期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钱伟长法"。有关圆薄板大扰度问题的工作,在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国家科学奖二等奖,广义变分原理方面的工作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北京市、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最近,钱伟长教授关于非克希霍夫-拉夫假设板壳理论的工作,是对固体力学基础理论的新贡献。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钱伟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学技术人员作出重要贡献。自1946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1954年起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1956年起被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1983年起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1984年创建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任所长。1985-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积极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为了表彰钱伟长教授的杰出贡献,日前,由雕塑家、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创作的钱伟长塑像赠送仪式在南京大学举行。塑像高0。5米,为青铜所铸,尽显钱先生从容豁达、睿智的长者风范。
钱伟长教授虽已88岁高龄,仍战斗在繁重的教科研和领导岗位上,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钱伟长和钱学森
钱学森与钱伟长都是中国的大力学家,年纪也差不多,都享高寿,去世的时间也很接近,但他们的命运不甚相同。钱学森一直很红,钱伟长却沉默了20多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出来,最后选择了在上海大学当校长。命运的不同与性格有关,钱伟长性格率直,锋芒毕露,有什么就说什么,在1957年当了右派。学生白天在大会上批判他,晚上跑到他家里向他请教学问。有一个人在批判钱伟长的时候拿钱伟长和钱学森进行比较,说钱学森和钱伟长在道德上进行比较,是10:1,但我们并不知道道德是怎样进行量化的。
钱学森的故事 篇23
1935年9月,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毕业后的实习期间,钱学森充分地感觉到作为弱国国民的辛酸。当时的中 国,在历经了百余年的贫弱之后,中国人在国外留学,被欧美列强国家的人 极端的轻蔑,中国人饱受美国人的歧视。
1936年10月,钱学森进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成为美国籍匈牙利人科学家冯·卡门的得意弟子。师生二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和科研研究中, 彼此磨合,留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的冯?卡门先生是刚刚兴起的航空科学 中的顶尖科学家,是动力学上的教授。初次和钱学森见面的冯卡门对这位仪表庄重的年轻人倍加赞许。他提出了很多问题,不过都被才思敏捷的钱学 森回答出来。之后的几年中,钱学森先后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航空工程硕 士学位、航空博士等学位,并成为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主要 成员之一。
40年代初,钱学森和另一个航空科学家马林纳合力发表了重要的'研究 报告《远程火箭评论与初步分析》,这一论文成为美国研制对地导弹和探空 火箭的理论基础。此外,钱学森还参加了美国核武器研制的"哈拉曼工程"。
1945年到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停息后,国内解放战争也在节 节胜利,钱学森先生意识到民族解放、复兴在即,他决定要回国投身到祖国 的建设中,但是归国路途确实是想象不到的坎坷和艰难。
1950年,因为怀疑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美国取消了他参加机密研 究机构的资格。钱学森以此为契机,用回国探亲这个理由准备回到阔别许久 的祖国。正当他要动身的时候,却被美国移民当局扣押,幸好被同事以一万五千元美金保释出来。但此后,美国屡次阻扰他回国,钱学森遭到了美国长达五年的扣留和迫害。
据钱学森晚年时候的讲述,在美国羁绊的五年中,他时刻不忘回国,每 一天都在准备着行李。由于美国政府的刻意压制,家中的生活条件很差,还 要经常搬家。好在妻子蒋英贤良淑德,抚慰了他那寂寥无助的心。妻子蒋英 毅然辞退家中所有的女佣,一个人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
在这五年当中,钱学森先生并没有放弃回国的打算,他在美国加州学院 任副教授,在教书之余,不忘继续研究自己的学术,并在1953年发表了《从 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一文,1954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论》更是引起了行业 领域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