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一课教学反思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恐龙》一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1
恐龙是一种虽已灭绝却深受孩子喜爱的神奇动物,因而介绍恐龙的文章也颇受学生欢迎。苏教版第六册的讲读课文《恐龙》生活的年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了恐龙,内容丰富,文字浅显,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丁敏老师在执教这堂课时,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把更多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时,丁老师把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恐龙的形态特点上。教者先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描写雷龙的语句,体会雷龙“重”,“大”的特点,然后适时地点拨,将“打比方”、“作比较”这两种说明的方法渗透给学生,接着再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突出雷龙“重”,“大”的特点,最后小结学习方法:①找特点;②想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完雷龙教者便放手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描写另外六种恐龙的形态特点的语句。由于有方法可循,因此,学生自学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几乎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伙伴热烈地交流,学习的氛围相当浓厚,在自学完毕后的集体汇报交流中,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喜爱的恐龙进行介绍,而不必拘泥于书上的介绍顺序。无须教师多言,学生已能把剑龙、粱龙、三角龙、翼龙、鱼龙、霸王龙等六种恐龙的外形特点和说明方法准确地总结出来,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突出表现各种恐龙在外形上的`独特之处,可见,这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相当显著的。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写到了恐龙的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仍未有确切的说法,科学家们作出了种种猜测。在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的学生课前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掌握了不少相关的信息,因此思维相当活跃,把一个又一个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地猜测介绍给同学们听,让人觉得他真是个恐龙迷。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教者给予了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并鼓励学生从现在起好好学习,将来能揭开谜团,找到恐龙灭绝的真正的原因。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得以增强。这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它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学生一定是受益匪浅的。我想,若干年后,说不定真有一个恐龙专家,从这班学生中脱颖而出呢!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2
《恐龙》这篇课文主要从恐龙的种类、形态及吃食和繁殖等方面介绍其特点,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精炼,教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设计教案,上出了一堂较为精彩的'课。首先,课堂上能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有培养了语文能力。如表格的设计与填写;教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恐龙名称,再逐一细读,了解各自的外形特点,及作用的说明方法,由此,学生既读懂这一篇课文,又掌握了读这一类说明文的方法。其次,课堂上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教者在重点教学有关雷龙的知识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余6种恐龙的有关知识。通过小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相互提醒,相互补充,这样汇报时学生发言大胆踊跃,而且正确率较高,课堂氛围和谐而热烈。再次,教者的教态比以前亲切,自然,舒展了许多,教学语言也精练了不少,尤其是教学层次较清晰,使得这堂课明显比以前的我所听到的她的课都要好,这说明我们这种活动还有很有成效的。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3
《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本课,我在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了这篇课文后。我对科学性说明文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一、说明文的情感朗读。
科学性说明文虽然不像其他文本那样可以深入地体会文本蕴藏的情感,但是同样有不少感情因素在里面。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的第一自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笨重、迟钝、敏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并在朗读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这一情感体验,把科学性的说明文也引出了学生的情感。
二、说明文中的语文训练。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方法讲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教练只讲游泳的知识而不让学泳者下水一样,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说明本领的。我在教学中,在让学生朗读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说话训练,打开学生运用词语的思路,学到运用的方法,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科学性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走出了只说不练、脱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误区。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4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这一课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习性老师能抓住教学重点实施教学。这一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2~5自然段时,教师先引读总起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再让学生围绕这句话展开学习活动:自读课文,在恐龙的名称下划横线,让学生初步了解恐龙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表格,让学生围绕表格内容再次自学2~5自然段。丁敏老师并不是单纯地放手让学生盲目自学,而是通过布置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自学、思考,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培养中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自学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利用模型介绍、演示,直观形象。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即恐龙的`繁殖这一部分内容时,指名学生拿出恐龙蛋的模型,演示小恐龙是如何从蛋里破壳而出的,形象生动。丁老师课前还布置学生收集了许多恐龙的模型,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并请小代表上台介绍,使学生们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恐龙,激发了学生对恐龙的喜爱。
3、善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课文第6自然段写恐龙神秘地消失,此时让学生们大胆地猜测恐龙消失的原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建议: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张大表格,要求学生逐一说出书中介绍的七种恐龙的名称,外形特点和说明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这样做虽然让学生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但是形式却比较单一,课堂中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建议在学生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每组选派代表上台指挂图或出示模型介绍,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加以补充,相机出示有关句子,让学生比较体会,反复朗读,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5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浅显。在课前,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自主收集恐龙的图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资料。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激发兴趣,积累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接着以雷龙为例,让学生找出描写雷龙特点的句子,通过讨论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雷龙身体非常庞大的特点写具体的,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以后,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自学其它恐龙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能准确地总结出说明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让学生做小小解说员,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究,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查资料、交流的方式,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后,让学生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学生踊跃发言,答案丰富多彩,极大地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总之,这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过程还不够紧凑,教学语言还应精练些。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需要的是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如果我们再*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让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因此,充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创造的引导者”,如何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创造的潜能呢?下面就多媒体课《恐龙》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师生协作,认真钻研教材。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以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但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对恐龙有个大概的印象呢?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班队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恐龙的知识。
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所反映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领悟情境,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协同电脑老师一块制作了《恐龙》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体现各种恐龙不同特点的效果,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史前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媒体,营造学习氛围。
(1)录象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各个角落里奔跑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我微笑着念旁白:在6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恐龙就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撩拔起来了。
(2)分类教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借助形象的比喻介绍恐龙是本课的语言特色。由于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设计课件时候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习小组讨论,填写恐龙种类和特点表格,再进行小组归纳,互相补充。
语文课是贯穿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充分做到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并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从一个句子、一段话,从文中的插图、环境描写入手,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教师只在一旁适时点拨。这正是“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例如教“雷龙”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问学生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然后在雷龙的鸣声中,庞大的雷龙形象图出现了,边上再配上大象走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由于课前的大量阅读,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各种恐龙的特点,形态、习性进行了深层次地探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欲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对研究恐龙的兴致愈发浓厚起来。
(3)课尾设疑,留有余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于前面很多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所以当最后一段出现,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时,孩子们表现除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和决心。我便放手让学生谈论研究,通过各种资料的搜集,以你的观点,你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软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各抒已见,让思维有灵活度和自由度。孩子们的各种设想引得周围听课教师哈哈大笑。因为课堂上时间不够,我布置学生课后再去找些资料讨论研究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寻资料的能力,准备来个“恐龙知识竞赛”。这样就能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潜能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媒体的运用能使语文课增色不少,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过程中,怎样做到恰到好处,化难为易,需要今后的不断实践探索及同行们的集思广益。我坚信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就一定能把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7
丁敏老师执教的《恐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执教者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主动觅得真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说明方法是难点。执教者以雷龙为例,通过读与讲相结合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出打比方,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再通过品读句子说出说明方法。接着,执教者由扶到放,逐步学习其他几种恐龙的外形特点。除了始终让学生立于主体地位外,执教者在教学时也注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恐龙的繁殖时,学生对“卵生”这个词不是很理解。执教者让一个学生拿出一个恐龙蛋的模型,通过变形展示了恐龙卵生的大概情况,让学生一目了然,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个词。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执教者提出问题:“恐龙神奇地消失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激发了学生清冽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各抒己见,取得良好的效果。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8
1、《恐龙》一文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作者多出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拉近了恐龙与学生的距离,执教者能抓住要点,帮助学生把握恐龙的外形特点,让学生围绕总起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展开学习,先让学生默读2~5小节,找出这部分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再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雷龙的外形特点,总结出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表格这一形式,学习其余恐龙的外形特点及说明方法。
2、在学习第六自然段写恐龙“神秘消失”时,让学生大胆猜测恐龙消失的原因,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同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整堂课在学生乐学的状态下进行,执教者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展示了各种恐龙的外形特点和活动情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果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能语言再精炼些,就更好了。
《恐龙》一课教学反思9
《恐龙》这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执教者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同学们,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恐龙?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
“你喜欢哪种恐龙?”教者根据学生回答,精心指导学生学习雷龙的特点,感受其是个“庞然大物”,小结出了一系列的学习方法,然后教者发挥出指导作用,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其它恐龙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地感悟恐龙种类的繁多,形态的千奇百怪。
“恐龙是这样有趣,这样神奇,你们还了解恐龙的其它知识吗?”请学生自己上台当一回老师,介绍有关恐龙的其它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消失的吗?”这个“软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这既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呼唤,学习动力系统的激发,更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启迪。恐龙是学生们从电视、电影、书本上熟悉而喜爱的动物,尤其是那一个栩栩如生的恐龙玩具模型,学生们更是爱不释手,让他们心爱的恐龙玩具模型带到课堂上来,这实乃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能更好地运用。再则,在学习恐龙千奇百怪的外形特点时,最好要图文结合,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眼前一亮,把各种恐龙的模样牢记在心中,可惜,这挂图一直被“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