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业走出寒冬
离沫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全球银行业走出寒冬
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银行业的表现最为抢眼。美国银行业突出的经营业绩使其继续保持强劲的优势,也是全球银行业迅速复苏的支柱。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有210家美国银行,其中11家是首次入围,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集团继续占据榜首和榜眼的位置,另外还有4家名列前25。上榜的美国银行中有179家的利润是增长的,只有2家出现亏损,税前利润总额为1241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25.8%,平均资本收益率高达23.16%。它们用占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24%资本和16%资产创造了49%的利润。美国银行的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银行核心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特别是不动产抵押和个人金融业务,其骄人业绩背后有利率下降的有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积极的风险管理和业务调整,这为全球银行业如何在不利经济环境下取得较好业绩树立了榜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的银行则处境艰难,仍旧延续下滑的颓势。上榜的114家银行出现高达393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与其2001年501亿美元的亏损相比还是有所改善。日本在前25家大银行中仍保住了4席,但排名都大幅度退后,上一年这些银行都位列前10,最高排名的瑞惠金融集团从第3位滑落到第六位,以日元计算的资产净减少11%,与10年前日本的银行占据前6的辉煌相比更是不堪回首。在这10年当中,日本的银行不断通过合并来勉力捍卫自己的地位,但是往往朝不保夕,节节败退,反映了日本银行业的结构性调整远远滞后于欧美,金融改革还任重道远。欧洲的银行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地位。285家上榜银行的资本占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40%,资产占46%,利润占43%,表现中规中矩。德国银行的糟糕业绩拖累了欧洲银行的整体表现,83家德国银行的利润只有27亿美元,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利润贡献率只有1%,资本收益率也只有6.76%。随着区内市场一体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稳健的欧洲银行业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但一些国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合作银行的产权和治理结构问题,导致了市场分割和低效率,是制约欧洲银行业的重要瓶颈。全球银行业资源进一步集中,垄断程度继续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愈益激烈,市场结构呈现出寡头市场特征,各家银行努力通过规模竞赛,形成全国冠军乃至洲际冠军,以维持已有地位或争取寡头地位。在1000家大银行中,前25家银行的核心资本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占34.3%,达到6770亿美元,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从上一年的36.9%增加到38.1%,资产规模达到16.75万亿美元。美国最大6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在入围的210家美国银行中占56.9%,利润占57.9%。按照资产规模排名的前25家大银行中,日本有5家,英国和德国各4家,美国和法国各3家,中国、瑞士和荷兰各2家。由于并购活动减少,大银行主要靠内部扩张和重组来提高竞争地位,但是苏格兰皇家银行凭借良好业绩支撑和在美国的收购手笔,排名从第13位飙升至第7位,表明争夺寡头地位的规模竞赛还远未结束。1000家大银行中有55家是首次入围,大多数是银行重组的结果,其中俄罗斯首次入围的有4家,这会对一些地区和国家的银行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花旗集团业绩显赫,继续独领风骚,已经连续5年占据榜首位置,进一步巩固了其巨无霸地位。2002年,花旗集团的核心资本达到590亿美元,税前利润228亿美元,资本收益率高达38.8%,是全球业绩最好的银行之一。在这一年,花旗集团的资产增加到1.097万亿美元,取代日本的瑞惠金融集团,首次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的资本化价值也突显其优势地位,高达2340亿美元,比紧随其后的汇丰银行足足高出1000亿美元。花旗集团的成功得益于强强联合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展示了混业经营的巨大潜力,其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也向欧洲传统的综合化银行制度发起了挑战,为全球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02年中国银行业稳步扩张,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但是与国外同行的进步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上一年相比,虽然中国仍有15家银行入围全球1000家大银行,但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前25家大银行中仍然有3家中国银行,但是都没能进入前10,排名有所下滑,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排名中分列第15、16和25位,而上一年分别为第11、10和23位。由于业务相对快速增长,入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招商银行凭借上市募股,成功进入前200家大银行之列。中国银行显示了海外业务和多样化经营的竞争优势,重新回到了亚洲第一的位置。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