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被立意写作的现状及成因分析论文
中学生被立意写作的现状及成因分析论文
中学生“被立意”写作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 要】写作本是一种自发的由内而外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应该让学生自主拟题,但是在目前教育体制下,教师命题不可避免。教师命题本应该是命“论题”,然而很多老师由于体制、观念、命题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命题时往往“命意”,强制规定、提供了命题的立意(观点或主题),使得学生写作“被立意”。
【关键词】被立意;写作;现状;成因分析
写作本是一种自发的由内而外的活动,即有感而发。而当下教师给学生出题则是常态。当然,教师命题自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为了体现考试公平性原则和实现选拔性的功能,只能教师或专家组命题。所以只要有考试一天,就有教师命题的一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还是将出题作为自己的专利,让学生写这,让学生写那。可以说教师命题将贯穿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的始终。
目前,中学教学中由教师“授意”,学生“受意”写作的“命意式”命题比比皆是,学生“被立意”写作的现状甚为严重。从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作文题分析来看,中学生“被立意”写作的“命意式”作文命题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根据其呈现的命题形式可分为三种,命意式标题作文、命意式话题作文、命意式材料作文。有人认为材料作文是命意作文,话题作文是命域作文。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称法,是认为标题作文规定了作文标题,也就规定了主题,而命意作文只规定主题,自由度比标题作文高,命域作文只规定主题范围,更有开放性。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梁小莉在其论文中就表示了类似的看法,她说命题作文“有些甚至是思想内容或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了限制。因此学生作文的创造性只能在题目许可的范围内发挥,否则就会离题、偏题、不合题目要求。当命题脱离学生实际时,学生作文没有倾吐的情境,不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她认为供料作文之于命题作文“立意有所放宽,解决了部分学生写作材料不足或不对路的问题。但供料作文也有其不足,阅读并解解所提供的材料是作文的前提,只有把材料‘吃透’了,文章才能写得准确,这无疑加大了审题的难度。”而话题作文“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范围,即‘话题’,围绕话题’,由学生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有些文体被限制了,如诗歌、戏剧)的命题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挥余地,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我不敢苟同,其实他们混淆了作文命题内涵与作文命题形式的关系,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我们之前说过作文命题命的应是论题,而不是主题、观点。也就是说论题采取何种形式呈现不是太关键,如果命题者把文章的主题规定了、暗示了,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也是种“伪开放”。这种材料、话题作文还不如一些没立意导向的标题作文呢?如以“北京符号”为标题的命题作文未必不如以“诚信”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其实立意式作文命题的“立意”暗示往往是通过题目,或材料,或话题来呈现的,附着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2001年全国卷作文题以表现“诚信”的寓言故事为作文的话题,但题目已经寓意年轻人丢弃诚信是不对的,也就是必须认定要保留诚信而不是丢弃诚信,这就是一道命意式话题作文命题(确切说是材料类话题作文命题)。
(二)根据所命之意的多少,可分为单一观点命意式作文命题、多观点(两个或两个以上)命意式作文命题。单一观点命意式作文命题:命题者只供一个“意”,学生别无选择。2000年全国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作文的话题,此话题已经规定了作文主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6年乌鸦学鹰抓羊的寓言故事(略),如果从乌鸦被牧羊人讥讽的角度来审视,可选择“未能正确对待自己”、“盲目模仿”两个主题;倘若从乌鸦被牧羊人孩子称赞的角度来探究,包含了“勤奋好学”这个主题,学生就只能做“选择题”,而不能自主立意,这是多观点命意式作文命题。
(三)根据所命之意的显隐与否,可分为显型命意式作文命题、隐型命意式作文命题。显型命意式作文命题直接显示观点、主旨,考生可一望而知。2000年全国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的作文命题,已经将主题明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规定出来,是显型命意式作文命题。隐型命意式作文命题:命题者将意隐藏于材料、话题中让考生揣摩,潘新和教授称之为“间接命意”。如2006全国名校高考模拟卷一命题:
俗话讲:“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要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一则说人多力量大,一则却说人多不好办事。表面是材料作文,两则材料一正一反,构成了相反型关系,仔细研究题目隐含着单一“团结协作”的主题。
这种命意式作文命题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只能“被立意”写作,究其原因有三:
(一)教师本位观的影响。现在我们的教育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文训练针对的是学生,命题首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潘新和教授“生本化”命题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现实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叶圣陶先生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也写道:“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可见,大多学者都认为命题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设身处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做的题目给学生做。可很多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背道而驰,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想立什么样的意,就想要学生“立”他所想的“意”,所以一厢情愿地给学生“命意”“奉意”,让学生只能“受意”。
(二)政治教育体制的束缚。中国以选士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废除了,但是科举考试文化影响至今。现行的教育仍沿袭着科举选士意识,重正统思想道德的考量。林富明老师就指出了“命意作文”大量存在的体制原因:“初、中等教育是‘人’的教育,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其教育成品并非真正意义的人才”、“选拔的是‘革命接班人’、‘ 又红又专的人才’,当然要从思想道德命题,当然要考查世界观、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总目标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的语文教材也都是选择爱国、奉献、孝敬等思想意义的课文。把语文当做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的做法,贯穿着我们语文教育始终。命题者也奉行“文以传道”和“文以载道”的任务,命的都是些节俭、廉政、律己、立志、爱国、奉献、诚实、谦虚、宽容、勤学、自信、守法等思想政治道德伦理题。而这些政治道德伦理千百年来已成共识,人当然要爱国守法,当然要廉政律己,当然要诚实守信。所以,这些道德方向的题目,形式上是立意自定,实际上学生没有真正的立意自主权。如“诚信”这个话题,中国自古强调 “诚信不可弃”,那个学生敢说“诚信亦可抛”啊!《感受坚强》这题目就倾向坚强,战胜脆弱了,谁还敢不坚强呢?可以说作文命题牵涉到一个道德伦理标尺,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孙绍振老师就一针见血指出:“正是由于话题作文在思想上不堪道德的负重,因而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越来越变得徒有其表了。”这里孙老师说的是虽是话题作文为何越来越窄,其实对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所有的作文命题都一样,只要没有摆脱“文以传道”和“文以载道”的藩篱,就没法真正开放化,没法真正多元化,“立意自定”只会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只能是论为“命意式”作文命题。
(三)教师命题素养不高。如清人郑板桥所说的“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命题是需要技巧和要领的,可大多数命题者未能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理念,未能转换写作命题观念,缺乏必要的命题知识,自行命题能力严重不足。潘新和老师说:“‘观点’入题,当是作文命题之大忌。”可是很多命题者却观念先行。很多命题者“教师命题”概念一知半解,不知道命题命的是论题,结果把“观点”、“主题”、“论点”也给限定了。他们没有“生本化”的命题理念,更没有对学生言语生命呵护、培养的意识,所以命题只会给学生心灵捆绑,而不是给“学生心灵松绑”。
教师“命意”,学生无题可拟,无意可立,只能顺着题拟,照着意说。这种“被立意”写作导致学生写作自由的缺位、个性的缺席;内需的缺失、兴趣的丧失;想象力的退化 创造力的落化;情思的失真,人格的失诚,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言语生命”,迷失了自我。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弊害,树立正确的命题观,提高命题水平,对“被立意”写作加以避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