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数学新课的导入论文
例谈中学数学新课的导入论文
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听故事,假如开头很出色,你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其实,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准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新课的导入,用心研究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重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从而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惧怕和生疏心理,及时准确地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在讲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先领着学生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生解出后我再给予总结,很自然地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配方法,而且会因自己的成功而沉浸在喜悦之中,对这个新内容掌握得更牢固。
二、设置疑问导入法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实,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其积极思考。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可引进记号“-1”表示“欠1”,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导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导入负数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爱好,又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三、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实际就是直接导入,即教师简洁明快地述说或设问,把新旧知识的突破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力。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这种导入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或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的课。
四、情境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可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多么重要。如果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新课导入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时候,设置了较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根据篮球比赛的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篮球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这样的问题丰富了学生从问题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感受,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五、资料导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导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导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
六、实践结论导入法
素质教育应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得以体现,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45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学生做相应的课前实践活动,用实践活动的结果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统计初步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提前布置如下实践活动:分组调查一个商店一个月的收入情况或调查上一届初三男生的体育中考成绩等。由调查结果,教师可分别给出样本、个体等易混淆的概念,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出统计学其它知识:
①从你所调查的数据能看出什么?
②我们还可以如何分析这一组数据?
有学生的辛苦实践调查结果,又有学生对这些数据的无所适从,相信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导入就是成功的。又如讲授初三几何圆柱、圆锥的表面积时,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生用纸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上课时用剪子沿母线剪开,学生就会惊奇地看到两个体的展开图,就导入了圆柱、圆锥的表面积这一新课,还引导学生找到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展开。这样的新课导入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其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灵活选择,恰当运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自觉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