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
孤魂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
?一.允文允武,有势有财,有胆有识,有谋有勇刘学询 (1855 - 1935)是广东香山人,祖上经商起家,居住在广州西关的柳波涌与荔枝湾之间的“刘园”。刘学询读书而外,还拜武当名师习武,常常深夜中庭舞剑。传说刘学询12岁的时候,就在家中挂出条幅:“不扫一室”,意思是要“扫天下”。中日战争期间,广州米商囤积居奇,他不顾米商恐吓,筹了巨款,从芜湖运来大米平粜,人心获安。因为于地方有功,清廷以道员即选,赏戴花翎,二品顶戴。他是广州最早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除办理赈务,还独资在黄沙如意坊口创办医院等等,都得到了乡人的感戴。他二十四岁中举,七年后又考中进士。但是,“候补”的“官道”上,并不太如人意。他于是“下海”经营,选择了包办“闱姓”彩票,很快就成为广东巨富。所谓“闱姓”彩票,就是用“闱” 中士子的姓氏搏猜赌彩,其“发行”方式,是“官督民办”,说明在当时是完全合法的。刘上缴的彩票税甚至影响到政府的收支:“其金钱势力以左右士子之成败,及官吏之进退,典试者莫不仰其鼻息。”刘学询允文允武,有财有势,有商业头脑,有政治野心,更有胆识、有作为。他的前半生,致力于政治斗争,意图反清复明自己当皇帝;他和孙中山合作举义,孙甘愿推他为首;下半生退隐西湖,全力建造和维持自己的刘庄。也真是个奇人奇才。刘学询到了暮年,还身体健壮。他以七十九岁的高龄,步履仍健,胃口很好。能跑崎岖不平的山路,能吃大块的肥肉。人家只知道他是个大胖子,喜欢做诗,买古董,游山玩水,栽花种竹,却不知此人在年青时候,着实做过一番事业。刘学询终生爱好着西湖。事实上,他一生真正的功业,也就是一个刘庄。四十年的惨淡经营,显示着他在古典园林方面的识见,更重要得多得,是他的执着。“执着”,粤语说“硬颈”,或者强调得说法:“死牛一边颈”,意思估计是这样的:牛,代表执着,即便牛死了,甚至头也歪到某一个方向。就是至死不误,至死不肯改变。刘学询妻妾儿女成群,其中有两个儿子。长子抗战胜利后不久亡故,幼子名启信,是他75岁时所生。长大以后,适逢解放。他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誓死要与家庭划清界限,作最彻底的决裂。他甚至终生不认自己的生母,一心一意要成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援朝回国后,他挑选的妻子竟也是在孤儿院长大的。他努力争取进步的结果,是在57年被打成右派,最后回到广东原籍终老。就“执着”(“硬颈”)而言,真也大有父风。至于刘学询怎么个“有胆有识,有谋有勇”呢,还得慢慢道来。二.刘学询和孙中山刘学询比孙中山年长11岁,他们都是香山人,家乡相隔也就20多里路。1892年,孙中山26岁,起初原想联合康有为,但康要求对方拜他为师,孙拂袖而去。1895年,孙从海外回国,筹办第一次武装起义,康有为一门不予响应,而刘学询却主动建议孙中山劫取他上上缴“闱姓”彩票的税款以充军饷。这个类似劫取“生辰纲”的举事,虽然因事机不密而失败,却是刘学询和孙中山联手的开始。孙中山认识到,刘学询是真敢干事的人。而在刘学询的心目中,孙中山只是他皇帝梦中的“开国元勋”。 刘学询这么想,客观上也有点道理,因为他是明朝将领的后裔,有财有势有功名,比孙中山年长而且更“胆大妄为”。1898年,刘学询赴日“考察商务”,又和当时在日本的孙中山有过几次会晤。孙中山为他打开了日本政界的大门,通过犬养毅的安排,让刘学询会见了当时的日本首相。这次的会见,也使得刘学询受到李鸿章器重。庚子拳乱,刘学询当时已经是李鸿章门下的“红人”,他竭力游说李鸿章和孙中山联合,趁乱搞“两广独立”, 李鸿章“颌之”。 刘学询告诉了当时在日本的孙中山,邀请他回来商计。孙中山大喜,赶到香港,但还是有点疑惧,不敢到广州。只是派了两名亲信的日本浪人作为使者,而李鸿章为表示“礼贤下士”,竟然派了安澜号炮舰到香港海面迎接孙中山方面的来人,一直接送到刘学询的广州刘园,秘密会谈颌商计。可是,狡猾的李鸿章对此却采取了“拖”的办法,后来,“两广独立”没有搞成。李鸿章终于北上救驾,刘学询没再跟随,他因灰心失望而到了上海。然而孙中山却是百折不挠,继续努力着。他人在台湾,策划了郑士良的惠州起义和史坚如的广州爆炸。惠州起义颇有声势,就是缺少点军备。可惜的是,当时刘学询在上海而孙中山却没有及时告诉他举义之事。第二次武装起义又告失败。孙中山曾经派日本浪人平山周给刘学询带去一封很长的秘密信件,表示愿意奉刘为首:“或称总统,或称帝王,弟决奉足下当之。故称谓由足下裁决”。可是这一次,平山周当了殷洪乔,此信没有“送达”,只是留待数十年后提供编入了《孙中山全集》。否则,还真不能排除中国近代史会有部分改变的可能 ―― 要是当年刘学询及时接到这封信,按照他的野心和实力,看到惠州起义的声势,很有可能会全力以赴的投入支持。可是,刘学询没有接到这封信。他再也没有和孙中山的革命党联系,也没有北上追随李鸿章,从此以后,他自动退出了政治舞台。三. 刘学询和康有为1896年,康有为考中进士,代拟弹章控告其他大臣,牵连到刘学询。刘认为康竟然不顾同乡之谊冤陷自己,便和康结下了不解之仇。1898年维新失败,康梁亡命日本,办了报刊鼓吹“保皇”,大肆攻击太后,被清廷列为“头号反贼。”当时,刘学询在两广总督李翰章幕(李翰章是李鸿章的哥哥),他自告奋勇要到日本捉拿“反贼”。后来清廷派他赴日“考察商务”,旨在与日本政府谈判引渡康梁。临行前,他携带两把匕首,声称谈判不成,哪怕舍命也要刺杀“反贼“。这个政治秀弄得朝野震动,李翰章竟称赞他是“国士”、“烈士”。1899年李翰章死,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对原来是哥哥手下的刘学询越加倚重。清廷下令要挖康梁的祖坟,李鸿章因为政治上同情康梁,对此只是消极应付。而刘学询则四处查堵“保皇党”,弄得他们购买的武器难以运到广州。刘学询又趁机公报私仇,积极行动,彻底挖了康有为的祖坟。几天后,他本人便遭到“保皇党”刺杀,差点丧命。后来,刘学询由于为孙中山革命筹款,发生债务问题,他的水竹居曾被当道查封,直至民国时期。1916年,浙江督军安排康有为到水竹居避暑,在水竹居住了一个月。政敌康有为入住水竹居,大大刺伤了刘学询。他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不动产,终于赎回水竹居,隐居终老。期间,康有为因为在水竹居越住越过瘾,索性自己买下了北面丁家山及山下大片土地,在刘庄毗邻,建造一个自己的园子 ―― 一天园(康庄)。于是,两个政敌毗邻而居于湖山之中,真是冤家聚头。四.刘学询和李鸿章前文说过,1899年李翰章死,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对刘学询颇为倚重,刘于是成了李手下最红的人物。他不失时机地利用优势,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庚子拳乱,他极力怂恿李鸿章和孙中山联合,趁乱搞“两广独立”。后来经过一番拖宕,李鸿章终于决定北上勤王,重揽大权。刘学询情急之下,打出一张“英国牌”。他编造谎言,通过香港方面的关系,告知香港总督卜力:李鸿章其实很愿意留在广东搞“两广独立”,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就可以不“北上”勤王。正在日本度假的卜力接信大喜,赶回香港布置,要在李鸿章北上的路上把他扣留。孙中山在海外也给卜力去信,还赶到香港海面准备策应,让卜力以为两周内就要有大规模的“反满”起义。当然,卜力的如意算盘是把两广也纳入自己的治下。李鸿章的船刚刚出海,就发现两艘英国军舰尾随在后。他决定到香港停留,受到卜力鸣炮礼迎。会谈中,卜力试探李的打算,李说,如果洋人要选择一个汉人当政,他本人也不会拒绝。会谈开始不久,卜力接到伦敦明确指示:不得扣留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此番北上,要面对的是八国联军。要是英国自行扣留李鸿章,当然要成为众矢之的。李鸿章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红人刘学询差点儿“卖”了他。卜力早就为李鸿章准备好了囚禁室。第二天早上,孙中山还派人到船上找刘学询打听“进展”。 刘只能说,是“全完了”。可是孙中山还不死心,还到处串连活动。刘学询忿忿地说,这次谋事不成,乃是天意。再谋,就要送命了。他跟随李鸿章到了上海,就称病不再北上。从此退出江湖,一意经营湖山去也。五.浅议刘学询刘学询活了80岁,45岁开始退隐,一生正好分为两段。前半生惊涛骇浪,有声有色;后半生兴建名园,常伴湖山,一动一静,雄飞雌伏,反差好大,对比度极高。读完了《刘庄百年》中的“刘学询传”部分,我有点发楞,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先说他的后半生,顷尽全部力量建造水竹居(刘庄)。现不说财力和物力了,但说“造园”,乃是一种艺术,有如一篇锦绣文章,讲究 “立意”和“谋篇”;讲究结构和布局,讲究烘云托月,背面傅粉,草蛇灰线,借景换景。。。;讲究象征和意念。。。。。。而“庄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凳,一石一瓦,都经过他那再四的考虑后才安置上去的。”“水竹居中的每一间房屋,都各有不同的资态,”。。。偌大一个项目,从总设计师到具体实施,所有这些,都是刘学询亲历亲为。说实在,以古典园林艺术作为学科,刘学询怎么也够大师水平,远非当今本专业“博导”所能望其项背也。然而,也许愚下历来有个错觉,这样的艺术,不管识力、能力还是爱好、胸襟,总好像与“中原逐鹿”、行商坐贾并不“兼容”。如今却看到竟然如此和谐地统一在刘学询身上,不免有点惊异。当然,也许是我少见多怪了。谋划“两广独立”失败,刘学询忿忿地说,“这次谋事不成,乃是天意。再谋,就要送命了。”于是嘎然而止,一退而退得如此彻底,应该说,也是一种胸襟气度,不容易的。《刘庄百年》一书的作者评说刘学询是个“枭雄”、“赌徒”,未免有点“成王败寇”,皮相之见了。赌徒,可是这么容易收手的么?“该出手时就出手”,需要决断,不容易;“该收手时就收手”呢?恐怕就更难。这可是对抗惯性定律“做功”啊,一笑。刘学询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无法通过对比,把他纳入某种现成地框架中,所以,还是想不明白,更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