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冷兮め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红与黑》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于连--反抗命运的先行者坦白地讲,面对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的《红与黑》,我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但认真读完小说之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常看常新,什么叫历久弥新:之前我并不理解于连为何拥有那么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野心,现在我终于看到了这位英雄,在野心背后的不屈不挠反抗命运的真情。古今中外,人类的历史上从来不乏反抗命运的豪杰。古代有陈胜吴广、斯巴达勇士,近世有闯王李自成。而根据真实人物马掌匠的儿子贝尔德改写的小说主人公于连·索海尔,与他们都不同。他不是因为受到压迫才觉醒,而是自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再加上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认为个人才智能使他改变命运,步入上流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因此,他在那个典型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同样是为理想不畏艰辛不懈奋斗,于连又远比堂吉诃德清醒,他认清了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身份低微的他无法通过身披红色战袍凭军功获得地位,只能穿上黑色教会服,以此向上爬。他学习拉丁文,背诵教会书籍,隐藏自己对拿破仑的崇拜;处处小心行事,察言观色,按别人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形象,以此博得上流社会的欢心和女人们的青睐。年纪轻轻,就对社会的规则便有如此认识,可谓聪颖非常,更难得的是他的坚定志向和隐忍的品质,远胜于虚荣麻木软弱的贵族青年,再加上俊美动人的长相,怎能不让他脱颖而出呢?可是,仅仅因为出身下层,他在飞黄腾达的路上,就要遭受太多的侮辱和阻碍。所以,他必须反抗。相对于事业上的突破,于连的爱情生活同样拥有反抗命运的意义。他的成功和最终的毁灭,都与爱情紧密相连。初到市长家时,还不够20岁的来自乡下的怯弱的于连,对于德·雷纳夫人更像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而于连想要报复市长、锻炼自己的胆量,二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随着夫人长久压抑的爱情意识的逐渐觉醒,爱情在两人心中萌发,只可惜其中掺杂了太多于连的野心,因此缺少了几分诗意和确定。直到最后于连因为雷纳夫人的检举信而失控击伤她、被捕入狱,他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德·雷纳夫人,甚至告诉玛蒂尔德把他们的孩子交给德·雷纳夫人。而于连与玛蒂尔德之间的爱,更像是两个同样心高气傲的人之间决心和意志之间的角力。面临身份地位上的巨大差距,他们互相折磨,不肯让步,因为让步的一方就要忍受背叛和折磨。他们要想长久相处必须有所保留,不能表达自己的爱意,否则会让对方动摇和轻视。女孩子拥有地位财富和美貌,只缺一个能让她神魂颠倒彻底折服的人,来满足她的虚荣和幻想。同时她又不是只会养尊处优毫无头脑的花瓶,她才思敏捷不甘平庸度日,渴望轰轰烈烈的传奇经历。于连的自尊和才华吸引了她,于连的拒绝和反复无常也激起了她的好胜心。于连呢,在追求美貌的千金小姐和她背后所代表的名利地位中的刺激,和自己高傲自尊性格的矛盾中忍受着煎熬,最终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我对他们的时冰时火走极端的爱情很感兴趣,独特而合理的'游戏规则至今仍然十分适用。对事业和爱情的执着塑造了于连的性格,改变了于连的命运。他身上兼有积极入世的热情和不被理解的高傲。在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社会背景下,他是个孤独的斗士,这也是于连很值得敬佩的一点。处于很高社会地位的贵族青年心里麻木,缺少奋斗的动力是正常的,而身处底层的于连却拥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同样阶层的人们的不理解和上层人物的蔑视,能一直坚持学习和完善自己,这需要极大的胆识和毅力。虽然每次在他快要获得成功的时候,统治阶级和教会人物都会反对,采用阴谋的手段踩灭他的希望之火,但是于连总是不放弃,仍然沿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努力,拼命抗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于连值得我们学习。作家在作品的结尾让于连入狱,这一点尤其引人深思。入狱之后,于连的心理转变意味深长。他对自己之前坚持的奋斗目标有所怀疑,更加清醒德认识到了社会的伪善和肮脏。他拒绝了一切辩护一心求死,是抗争后的失败吗?不,我认为那是一种更深远意义上的成功。经典名著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现实,还在于它能对当今社会有所启迪。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也存在着 、特权阶层。如同于连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地位的人也不再少数。纵观历史进程,这种反抗命运、不甘卑微的精神,也是推动社会改革与革命、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虽然时代在变,但于连的精神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重读《红与黑》,我的感触很深。从我自己的读书体会来说,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历史,就是用冷静的视角审视现在,以超前的目光触摸未来。要多读名著,才能更读懂社会,读懂自己。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