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傲骨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内容提要 人类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法宝。电脑与网络作为学术界、实验室和市场的“杰作”,不仅彻底改变了传播形态学的面貌,而且全面更新了媒介地理学的版图。随着传统媒介纷纷上网和网民队伍的日益扩大,网络不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媒介高速公路”,成为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而且正在将人的生存竞争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数字竞争、传播竞争和网络生存,并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化生活”和“地球村文化”。作为万物之灵的智者,我们必须在网络还没有全面征服人类之前,抓紧寻找征服网络的种种对策;在未来仍在我们手中之前,抓紧设计和规划新的未来。关键词 媒介;电脑;网络传播;网络未来最近,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几位研究生和一位记者,就当下电脑与网络传播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办公室与我进行了十分有益的讨论与交流,大家相谈甚欢,气氛热烈,事后一位研究生对录音进行了记录整理,经我修改,现发表出来供各位网络传播研究者批评和参考。电脑与网络: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研究生问(以下简称问):传播是人类的特权和标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就是说,人类的突出标志,人类与众不同的特征,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对此,古人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太平经》也说:“人者,以音言语相传,书记文相推移。”因此,人成为万物之灵、世界主宰的特殊本领,归根到底就是传播。这是您在《传播观念断想》1一文中的一段话。面对电脑和网络这一新型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您认为它们在传播功能和传播性质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邵培仁答(以下简称答):人类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法宝。传播,作为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高速公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主宰世界的工具和法宝。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2一书中打比喻说,人类生命历史的进程犹如同一走向的一条河流和沿着这条河流的一条公路。河流里传递的是生物种质,是遗传或动物传递;公路上传递的是语言、交流和教育,是信息传播或社会传递。自然生命渊源于种质传递,它通过交配与抚育的过程完成;社会生命起源于信息传播,它通过体态和语言的交流实现。河流最先出现,是公路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公路出现较晚,是河流的丰富和发展。这表明,人类的自然生命在种质传递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复制性,而人类的社会生命在信息传播中则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或可教育性。电脑和网络的诞生,就像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一样,会再一次成为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推动人类社会生命在沿着河流的高速公路上飞奔。同时,电脑与网络也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一次建构了超越地域限制和意识形态束缚的全球传播网,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人可以在共时状态和同一平台相互交流和沟通,结果不仅对人类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极限提出了挑战,而且人类习以为常的媒介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亦遭到质疑。随着网络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面临的将是地域媒介的消亡和全球媒介的崛起,传统的媒介地理学将被颠覆或改写。新媒介是“新”的,但旧媒介不是“旧”的问: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人们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是关于新媒介。新媒介似乎要改变一切。许多人都在问:什么是新媒介?它与旧媒介的关系是什么?那么,您能不能从媒介发生学和人类传播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答:新媒介是相对于“旧媒介”而言的,新媒介可以说是“新”的媒介,但旧媒介却不能说是“旧”的,这里“旧媒介”是指传统媒介,即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现在又有人将新媒介称之为“第四媒体”,而第四媒体又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体来说的,意思是说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介,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为第三媒体,而以比特为媒介的电脑为第四媒体。当下,这种以电脑为主体、以网络为主干的新型新闻媒体,已与传统的三大新闻媒体即将形成“四足鼎立之势”。新媒介又是相对于各种媒介的演进过程来说的。在人类传播史上,曾经发生了五次传播革命。比如:大约在10万年前(现又有证据证明是15万年前),人类发明了语言,在这次革命当中,由于语言的发现,使人类在与同类生物的进化竞争中处于优势。有了语言,人可以把具体的事物进行描述、概括并升华,可以把一个人的智慧变成众人的智慧,也可以把众人的智慧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同时也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间接经验日益丰富,劳动技能迅速提高。然后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人类发明了文字,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发明了印刷术,在第四次传播革命中发明了广播和电视,在第五次传播革命当中发明了电脑和网络。3这第五次传播革命就是所谓的“新媒体革命”,同以往的任何一次革命相比,它的重要性和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它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形式,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性质也会因此而产生质的变化。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所以,这一次传播革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新媒介其实是由电话演变而来问:那么,我们在这里是否可以说,新媒介就是由传统的旧媒介派生出来的?答:不!不能这么说。新媒介虽然是相对于旧媒介而言的,第四媒体是相对于三大媒体而言的,它们之间有某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姻缘关系,但并不能就可以说是它们派生出来的。我觉得,新媒介应该是由电话演变而来,它的产生或发明从电话那儿受益匪浅。在1969年9月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群研究生用一根4.6米长的导线将两台电脑成功对接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像电话那样传递信息。同年,出于应对战争的需要,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它是由美国国内四所大学计算机的主机联接而成,这个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进入70年代,一些类似于ARPANET的区域网络开始在世界各地零星出现。但不同的网络之间使用的通信协议是不一样的。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这为互联网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80年代初,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互联网的诞生。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各种各样的网络应运而生,又先后相继并入互联网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互联网成为全世界各种网络的总汇。 互联网在80年代的扩张不仅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互联网的使用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 论文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来自 因此,我们说,早期的新媒介实际上是个人媒介而非大众媒介,新媒介的发明也是出于“通讯”的动机而非出于“传播”的目的,或者说它是为专家个人之间交流信息而造,而不是要用来进行大众传播、与大众共享信息。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金凯德(Lawtence and Kincaid)在1981年提出的“辐合传播模式”,它所描述和揭示的也是网络传播中A和B双方如何向同一点移动或向他人靠近并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同构和理解事件意义的过程状态。4但后来人们研究新媒介时,忽视了电话对网络媒体发明的启迪和助产作用,忽视了网络传播中的电话特性及其传播规律。我认为,我们的传播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网络传播与电话的关系,包括网络传播与手机、寻呼机等通讯工具的关系,相信它会给我们的研究以许多新的启示。网络:媒介高速公路与媒介综合平台问:老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电脑与网络传播呢?它新在哪里?有何特点?优势又是什么?它和传统的媒介形态相比究竟有何不同?答:新媒介和过去的媒介既可以明显的区别开来,又有某种模糊性。比如:我们在发明文字的时候,文字和口语就可以明显的区分开来:口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信息,文字是通过字符;口语主要诉之于人的听觉,文字主要诉之于人的视觉。从功能上看,韩愈说:“化当世莫若口(口语),传来世莫若书(文字)。”魏裔介也认为:“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而印刷术的诞生意味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因为此前一直是小众传播。印刷术使得文字文本可以无限复制,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延伸。广播电视的诞生标志着跨国传播时代的来临。其传播优势就是使声音图像得以留存,并在瞬间跨越千山万水、进入万家亿户,因此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基本上消失了。电脑与网络因其具有交互性、快捷性、隐蔽性、多媒体、多界面、视屏化、人性化等特点,的确能与传统媒介有所区别。但是,网络传播革命既是上一轮传播革命的终点站,又是下一轮传播革命的新起点;既是对人类传播史上的全部媒介进行的一次全面整合和展示,使以往的媒介形式几乎通通可以放在网络上,又是未来人类传播活动中各种新型传播媒介、传播形态的试验平台。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将网络比喻为“信息高速公路”,这是非常贴切和极其形象的。他本来想说的是,由于有了网络,信息在传输上犹如驶上高速公路,速度极快,时效极强,信息量非常大。但是,随着传统媒介纷纷上网,网络不仅成了真正意义上“信息高速公路”,而且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媒介高速公路”,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和一些人际传播媒介则成了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使的各种装满货物的车辆。因此,从网络的整合性、展示性、容纳性的特点来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媒介综合平台或媒介演出舞台,网上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和电话、电函、传真、BBS等人际媒介都不过是“演员”。当下,新媒介和网络的这种模糊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使它正处于变革创新的转折点,对其形象和特点的瞬间定格分析,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在,更无法展示其未来。因为,跨出这一步,它不是变得焕然一新,就是变得面目全非。它正在成为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人正在被迫走一条从主人到奴隶的道路问:在传播活动中,人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的设计者、操纵者,大众传播媒介必须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人类而存在,为人类而服务。但是,根据您的看法,电脑与网络传播的出现和运作似乎要背离这一宗旨。答: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人造物,就像花果山上一块被撒上尿的石头,经过多年的“日晒雨露”早已经有了灵性,并趋于人化,甚至有被神化的可能。媒介崇拜和媒介迷信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新景观。现在,电脑和网络传播又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可以说,原本为主宰世界、万物师长的人,正在沦落为人造物——大众传播媒介消极、被动的作用对象和操纵对象,并正在被迫走一条从主人到奴隶的道路。人类传播史上发生的一次次传播革命,虽不是以牺牲以往传播革命中的成果为前提,但往往是以牺牲人类自身的清静、隐私、尊严和自由为代价。对此,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1984)中曾说过,人类发明了电视,但如何使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5网络传播是对以往诸种传播的一种全新延伸、全面超越和彻底整合,具有强烈的人性化、时尚化、生活化等传播优势和交互性、即时性、多样性等传播特点,可以充分地展示人类的魅力与神奇,最有效地释放其本身的能量与潜力,因而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球。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研究也随之兴起,在许多国际性或全国性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讨会上,讨论电脑与网络传播的论文往往占全部会议论文的一半以上。我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后,许多新闻学、传播学研究者对网络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论文和专著的总字数加起来约有一千多万字,但其中“学术泡沫”甚多,真正原创的东西甚少。当下,网络传播正全面进入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写,而且制约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过去“我想”曾是一个自由的天地,如今“我想”只是“众想”的翻版;在以往探究的时代是“专家”独霸,在如今传播的时代是“杂家”通吃。大众媒介与新媒介犹如一柄双刃剑,有利必有弊,如何正确、合理和科学地使用它,正考验着我们人类的智慧。希望网络传播研究者能提供真正有用的智慧和对策。新的在进步,旧的在改善,“黑色年代”不会出现问:从发达国家的一些状况看,每一次新的传播革命的发生,都没有使以往的传播手段、传播工具完全萎缩以致消失,就是说新媒介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有的媒介形态,那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您会认为随着网络的兴起,“大众媒介会化为乌有、大众传播者会化为泡沫”吗?答:的确,新媒介的出现,它不以取代旧媒介为前提和条件。但是,旧媒介在新媒介出现之后,它必须不断地改造和优化自己,否则就有可能“化为乌有”。比如:报纸在广播电视的竞争面前,就在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过去是一片“字海”,今天是图文并茂。广播在电视和报纸的双重压力之下,也在改变自己,比以往更加亲切、随和、人际化。特别是广播率先引进电话这一人际传播的工具,使得广播媒介一下子变得更加亲切、自然、可爱了。如今广播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它“从不妨碍我们”,我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干事,一边听广播。但我们看报就必须停下手中的其它事,一心去看,看电视也是同样。不过电视也在改变,过去它没有内容提要和字幕,现在有了;过去它不接进电话,现在也引进了电话。面对网络媒介,三大媒体纷纷上网,建立了有关的网站和主页,将网络技术的优势变为自己的优势。在历史的长河里,在人类传播媒介演进的过程中,新的在进步,旧的也总是在改善,因此“大众媒介化为乌有、大众传播者化为泡沫”的“黑色年代”不会出现。关于这一点,我在你刚才提到的《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1996)一文中已有详尽论述。问:既然传统媒介纷纷上网,即意味着它们亦具有了网络媒介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媒介又如何同传统媒介展开竞争呢?难道说反过来再将传统媒介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就可以了吗?答: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竞争需要借鉴和掌握对方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需要在传播形式、传播手段、经营机制、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在发展初期,网络媒介宜采用联合战略,即与传统媒介联合办网站,借助传统媒介的优势增强活力、扩大规模。接下来宜走“特色之路”,即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受众、留住受众,进而建立信誉、确立权威、形成品牌。电脑与网络:学术界、实验室和市场的“杰作”问:刚才,您从媒介发生学的角度描述和说明了电脑与网络发明或产生的来龙去脉和深层原因,那么它又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或背景下获得飞速发展的呢?答:我想,这里有许多环境因素和背景因素,比如电脑与网络的中性或工具性特点,使其可以为不同统治者、政治集团和阶级服务,因此极易受到重视和推广;电脑与网络的快捷性、及时性特点,又深受新闻传播者的亲睐和好感,而媒介向来是新技术的使用者、拥护者和推广者。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但是,我想强调,飞速发展的电脑与网络实际上是学术界、实验室和市场的“杰作”。就是说,电脑和网络主要是在学术界竞争空前激烈、实验室经济空前繁荣、市场需求特别旺盛的背景下诞生的。如果没有学术界、实验室和市场三者的有机互动、密切配合,就不会有今天的网络传播的繁荣昌盛。表面上看,新媒介的发明和创造是出于交流的动机和传播的需要,但实际上是出于商业的需求,是为了满足资本赚钱的欲望。实验室是新媒介的发明者,学术界是新媒介的鼓吹者,市场是新媒介的推销者,互动三者都从中受益匪浅、获利匪浅。学术界与网络界正在谋求话语霸权问:学术界、实验室和市场三者的有机互动、密切配合,难道说只是出于商业的需求和赚钱的欲望吗?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答:有!但也许并非有意。我认为,学术界、知识界和网络界、IT产业从一开始就在联手作业,营造“我们”的传播空间,谋求“我们”的话语霸权,以便与“他们”明显区分开来。在这个传播空间中,“网虫”对于“我们”从来就不是贬义,而是褒义。“网友”也正在成为“传播特区”。“我们”不仅拥有最先进的传播科技和传播手段,而且拥有最时髦的属于“我们”的符号系统、传播网络、“网络黑话”和特殊标志。“我们”的人还会用“我们”的手段,将那些不够档次的闯入者“踢”出对话空间,以保持“我们”队伍的纯洁性。对此,“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们”兴奋,甚至已经有点兴奋过度;“我们”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而良机不可多得;“我们”为拥有这方天地和这种霸权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我们”让别人无法接近,正显示“我们”是社会的特殊阶层。最后,学术界、知识界也许会与网络界、IT产业发生矛盾,因为后者可能为了商业利益会极力讨好和迎合“他们”,而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人类的生存已演化为数字化生存与网络化生存问:那么是否可以说,“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正在演化成一种数字竞争、传播竞争和网络生存,而谋求话语霸权只是表面现象?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的!所谓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存,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不局限于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还表现在传播技术和传播能力上。传播技术的差异或数字差异必然导致信息差异和知识差异,而信息差异和知识差异必然导致生产差异和创造差异,生产差异和创造差异又必然导致收入差异和生存差异。当下,信息和知识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核能,正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内容。可以预测,21世纪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传播技术的高低和传播能力的大小,肯定会与他的经济状况的好坏、社会地位高低基本成正比。人类的生存,的确正在演化为数字化生存与网络化生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1999年11月底的一次讲演中提醒人们,要当心“数字差别”,即当心社会越来越多地分裂成一部分人能富有成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另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拒之门外,并越来越多地充当成功者的辅助工。因此,如果说过去人们曾将不识字的人叫作文盲,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今后人们也许又要将那些不会操作电脑、不会网络传播的人叫作“文盲”了。电脑与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状态和竞争方式。也许不用多久,电脑与网络技术就会依据人的生存状态将人分成两类:“数字”中的富人与穷人。未来“数字差别”也许比“文化差别”会更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差别”、“家庭差别”,进而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实力。其实,这种影响和差别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在中国也不是会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何时出现的问题。网络不只是新技术,还是新生活、新文化问:您曾说,网络传播已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全新的时代。那么,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答:首先,我想说网络不只是新技术,它还将催生一种新的生活。不知你看过鲁强《虚拟:2002年,我如此生活》6的文章没有?在未来几年内,人类将生活在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社会中,人们不仅象今天一样在网上玩游戏、看大片、聊QQ、谈情说爱、处理公务、交流信息,而且通过网络控制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电饭堡、电冰箱、电视机和家庭浴室、“家庭保姆”、家庭保安系统,等等。这种“后现代生活”或“网络化生活”,甜腻、温馨而空洞,酷似许多房地产商手里摆弄着的道具。其次,网络也将催生一种新文化。如果说纸与笔、阅读与说写是人类社会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文化传播模式,那么,我们今天正迎来一种集声光电于一身、聚音字像于一体、汇采传受于一线的第二种模式,即光与电、电脑与网络的新型文化传播模式。这一传播模式将改变人类文化学的原有版图和格局,推动东西方文化由对抗走向共融、由竞争走向竞合,进而可能会产生一种接纳和融合了各种文化的“地球村文化”,其中精英文化、文人文化、白领文化将成为地球村中包容文化、整合文化的引领文化。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最终,随着电脑的微型化和网络的无线化,电脑与网络也许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身边文化融为一体,使人无法辨别出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已经与我们的衣服、物件、家具等东西结合在一起,成了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而生活和文化本身也数字化和智能化了。在人类被网络征服之前,抓紧征服网络问:电脑与网络实际上组成了一个高级的“人机系统”,它不仅大大延伸和扩展了人的思维器官,增强了人的信息搜集、存贮、加工、传播的能力,而且大大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身体器官,提高了人的身体能量和控制能力。那么,电脑与网络由此带来的新能力、新生活和新文化,人们都是欢迎和拥护的吗?为什么?人类的选择和对策又是什么?答:同任何重大变革一样,传播革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昔者仓颉作书(创造文字),而天雨(下)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人类传播史反复证明:人类在传播活动中每项惊天动地的重大发明都会使人们同时产生欣喜和恐慌心理。今天,电脑与网络的发明犹如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也正在引起人们产生新一轮的欣喜和恐慌心理。电脑在操作上的难度让许多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网上信息垃圾、信息病毒、信息雪崩、信息盆地和信息污染、信息侵略等更是让人心惊肉跳、惊恐万状。因此,尽管电脑与网络有着巨大的魅力和能量,它也无法吸引每一个人都去同它拥抱和亲吻。但是,在网络席卷全球和蔓延世界的背景下,历史的车轮将不会因一些人的好恶而停滞不前。事实上,不仅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文化将会改变,我们外观和内心都将被重塑。我们已经没有选择,我们每一个人唯一能够选择就是:从现在就开始就用电脑与网络传播方面的知识来修炼和武装自己;在网络还没有全面征服人类之前,抓紧寻找征服网络的种种对策;在未来仍在我们手中之前,抓紧设计和规划新的未来。载于《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