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绿野仙踪》读后感

《绿野仙踪》读后感

浅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绿野仙踪》读后感【推荐】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野仙踪》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绿野仙踪》读后感——力行近乎仁

美国童话《绿野仙踪》中,多萝茜的三个小伙伴各有特点,他们分别是追求智慧的稻草人、寻找仁爱之心的铁皮樵夫和渴望勇敢的狮子。智慧、仁爱和勇武,这三种美好品质正好对应了古人所说的“三达德”。

上篇文章,我们一起认识了追求智慧的稻草人,今天我们走进探求仁爱之心的铁皮樵夫。

一、什么是仁?仁者不忧

多萝茜从竹竿上救下了稻草人,他们一起向翡翠城走去。一天,他们在树林里听到低低的呻吟声,在被砍了半截的大树旁边,站着一个用铁皮做成的人,双手高举着一把斧头。他的脑袋、手、脚都连接在他身上,但是他站在那儿纹丝不动,好像是个木头人一样。

原来铁皮樵夫全身都是铁,他的铁关节都锈住了,所以铁皮樵夫一动不动的卡住了。多萝茜帮忙在铁皮樵夫身上各个关节部位都滴一点油,铁皮人终于能够放下举了一年多的斧头,轻松地吐出一口长气。

铁皮人原来是一个樵夫,爱上了漂亮孟奇金的姑娘。邪恶的女巫阻止他们相爱,砍掉了樵夫的左腿。白铁工匠帮助他做了铁皮左腿,之后陆续给他换了铁皮四肢和铁皮躯体,邪恶女巫再也无法伤害樵夫了,可惜铁皮樵夫失去了心,再也无法感受爱和幸福。

听说多萝茜和稻草人要去翡翠城找伟大的魔术师奥芝,他也加入旅途,希望奥芝给他一颗心。

路上,铁皮人和稻草人讨论心和脑子哪个更重要。稻草人认为脑子重要,“我还是希望能得到脑子,因为一个蠢货即使有心也不知道怎么用。”铁皮樵夫说“我只想要一颗心,能思考的脑子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仁爱的心是世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那么,铁皮樵夫追求的仁爱之心到底是什么呢?《论语·子罕》说“仁者不忧”。(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

仁者的最高级表现形式是“不忧”,仁人内心坦荡、关爱他人、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一个人之所以会忧虑,是因为他有“私欲”,想要得到。

比如,生活中的忧虑大多起源于“求而不得”,考试想要当第一名、想要更多的金钱、想要更亲密的关系。有了私欲,也就有了忧愁。

同时,一个人能真的爱别人,若是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他真是很难有什么忧!儒家的“仁者不忧”,不否定君子去追求理想,但得不到也不过分遗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对于生活中的“私欲”,要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为了目标努力拼搏,实在没有得到,就复盘总结得失,争取下一次实现目标。没有对事物的执念,也就没有了忧虑,也就接近于“仁”。

(知识延伸:稻草人求智,铁皮樵夫求仁,两人的讨论智和仁哪个更重要?正好对应《周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仁在哪里?我欲仁,斯仁至也

多萝茜的三个小伙伴里,稻草人求智、铁皮樵夫求仁、胆小狮子求勇。相对来说,智和勇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表现的也更外在。比如评价一个人有胆有识,会说他“智勇双全、智谋过人、勇冠三军”等等。

而仁爱之心更内敛,不容易觉察。所以,铁皮樵夫会认为仁爱之心比聪明的脑袋更重要。铁皮樵夫原来有心,他全心全意地爱着美丽的孟奇金女孩儿,后来他全身换成了铁皮,他对孟奇金女孩儿没有了爱,他以为自己的心丢了,所以毅然踏上寻心之旅。

铁皮樵夫跟着多萝茜去翡翠城寻找仁爱之心,而儒家认为仁就在身边。

《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孔子认为“仁爱之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仁是内在的品德,外在的情感表现为关爱他人,只要我们向内追求仁爱之心,仁爱之心就来了。

铁皮樵夫自认为没有心,同时它也是最有礼貌、最有感恩之心的伙伴。多萝茜和稻草人给铁皮人的脚关节也上了些油,直到他能在地上轻快地走来走去。

铁皮人太高兴了,他反复地对他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救了他的命。他很善良,而且有礼貌,似乎知道受了别人的恩惠,就必须谢谢别人。

铁皮人止不住的表示感谢,他说“如果没有遇到你们,我大概就得在这儿站一辈子,直到全身的铁都上锈烂光了。”他说,“真是非常感谢你们,是你们救了我”。

旅途上,多萝茜的面包不够吃了,狮子建议去去树林里捕杀一头鹿,善良的铁皮樵夫第一个反对。“不,千万别这样!”铁皮樵夫请求道,“假如一头可怜的小鹿被你杀了,我肯定会难过得要命,而且伤心地流泪,这样我的嘴巴肯定又要锈住了。”

铁皮樵夫以真心待人、关心他人,他也就拥有了真心和关心。我们向内追求仁爱之心,仁爱之心就在这。

三、如何求仁?力行近乎仁

铁皮樵夫追求仁爱之心,他认为有了仁,才能感受到幸福。那么,普通人如何求仁呢?《中庸》给了我们答案——“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就接近仁了),突出了努力向善的重要性,一个人内心有了目标,身体力行去实践,就会接近仁。

现代社会的信息十分发达,想要了解什么,只要手机上一点,就能获得海量数据。获得的信息太多,也带来了一个弊端,即选择太多,难以抉择,导致我们经常会“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在选择对比中浪费了大量精力,却迟迟不愿行动。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说: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脚尖远望,却不如登高时而能看的远)

荀子认为,与其反复思考选择,不如亲自去实践。想要看看远方的风景,原地点起脚尖是不够的,不如行动起来去爬山,爬到山顶,自然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了。

读过《绿野仙踪》,你会觉得铁皮樵夫与《西游记》里的唐僧特别像,总是默默地做事,很少去纠结事情的意义。

路上杂草丛生,铁皮人就去砍杂草开路。遇到河流挡路,稻草人出主意砍树做小船,铁皮人就去伐木做船。

铁皮人安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内心坚定,身体力行做好分内的事情,不操心分外的事儿。他自认为因为缺乏仁爱之心,恐怕他的冷漠会伤害同伴,所以小心谨慎、默默奉献去爱人,彰显了他的温情、善良和仁爱;

铁皮人求仁的方法是努力去爱别人,在实践中,他也就得到了仁爱之心。在故事的最后,铁皮樵夫成为了一个胸怀善心、有情有义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