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
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怎么写?博物馆记录着过去历史的文明,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无论在城市的建设方面,还是地域文化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精选篇1)
博物馆是按照社会劳动分工形成的文化服务行业,是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人们可以在博物馆与文物对话,没有时空的阻隔去了解历史和增长知识。在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同时,我们也要全面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目前大多数的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在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其中产品的种类、样式单一,缺乏一定的民族内涵,并受市场开发影响造成博物馆文化产业存在结构性的短缺问题。
二、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性
1.博物馆具备的特殊地位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国家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之间的竞争,不同文化和不同理念一直处于竞争状态。近几年来,不同国家对中国的文化入侵不断,从最开始的美国好莱坞形成的“美国梦”到最近的韩国明星和韩国电视剧带来的“韩流”,一直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已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脱节,缺乏相应的引导。博物馆在不断的进行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的同时,也要进行传统文化精髓的弘扬,不断引领社会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博物馆具备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博物馆从简单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机构逐步转变为供人们欣赏、接触、理解和发掘文化背后的内涵,并对人们的现今生活有一定的贡献,即服务于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变革。从不断演变的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可以看出人们的认知变化,如2008年活动主题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力量;2013年活动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2014年活动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融入了社会发展每个角落。
3.博物馆提供的人性化服务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为人们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人们的需求不尽相同,这要求博物馆对服务要存在差别和层次,并在发展的文化产业中体现出来,满足大多数并丰富博物馆服务内容,同时也可以按照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如馆内售卖的食品等要具有当地特色,也要有博物馆特色,参观后的休闲购物场所提供的书籍、资料、纪念礼品等也要体现当地的风俗民情、文物知识,具备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让参观者有物有所值的感觉,送朋友也能让朋友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能一定程度的宣传博物馆。
三、内蒙古博物院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弘扬了北方草原文明,传承着文化遗产。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虽然内蒙古的博物馆行业起步发展较晚,但它具有丰富的文物宝藏和文化资源,保持着飞速发展状态。据资料显示,内蒙古收藏文物的国有单位中,博物馆、纪念馆247个,图书馆219个,美术馆204个,档案馆138个,其他机关事业单位172个。其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的有20座上下,且内蒙古博物院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平均年参观人数在150万左右,其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
内蒙古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大省,更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内蒙古交汇了东西方文明,具有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蕴含厚重的古代文明。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如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明清时期的满族等,且都创造了精彩的草原文化,是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源泉,应该将这些文化信息通过文化产业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背后的内涵,了解内蒙古。
2.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困难
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困难主要是人才的匮乏、产品结构单一、原创性不强、顾客需求满足性不高等。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参与和操作,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更是需要专业人才来开发文化商品。博物馆的员工对文化产业开发积极性不高,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这是一项商业活动,而博物馆是非盈利性机构,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受阻。因此,要尽快转变思想,发挥个人特长,集思广益,也要培养专业人才开发出能够宣传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产品来传递文化信息,也能引导和传播当地的优秀文化。内蒙古博物院已有的文化产业主要是销售一些与学术相关的书籍、工具书、学术报告、与馆藏有关的考古发现、纪念册、明信片等,也有一些纪念品,如文物复制品、各类工艺品和贵重金属宝石制品等。这些商品普遍缺乏特色文化内涵,技术含量不足,种类不够多,设计粗糙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品还存在一定差距,没有显示出内蒙古独有的特色。
四、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1.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紧密联系民族、地域的产品
博物馆是最能体现地域、民族的发展和风俗民情的地方,是地区的精神文化风貌代表,且每个博物馆都具有独特的文物收藏品,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被其他博物馆取代。博物馆弘扬的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会让人们感受到浓重的文化内涵、当地的审美观念等。在开发文化产品时可以考虑本馆收藏的文物、本地域和民族的风俗,赋予产品以一定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顾客在看到产品的时候就能回忆起参观经历和其中的文化。内蒙古主要的文明是草原文明,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游牧民族,在产品开发时可以设计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风俗元素等,也能设计草原常见动物狼到各种产品中,体现文化的独特性。
2.根据顾客的实际需求,发展具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文化产业
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产业设计主要是推销博物馆自身和其代表文物相关的产品,缺乏生活性、实用性,顾客满意度低,其产品种类单一,一般都是艺术品,没有把玩功能,不被大众普遍接受。博物馆发展的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而区别于市场上其他产品,因此,博物馆要利用这种差异在得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文化资源,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产品的设计根据不同购买群体分成不同档次,并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减少重复制作,冲出传统的束缚,善于倾听顾客的心声,合理定位产品开发,一般开发实用、美观且富含文化特色的纪念工艺品和礼品等。近年来,内蒙古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存压力下降,精神文化需求上升,在产品设计时要对博物馆的参观人群进行前期市场调研,设计出符合这些人群需求的文化产品。
3.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内蒙古博物院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优势是可以借鉴其他先进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减少文化产业弯路,并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受众范围。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任何流行工具都可以用来营销宣传,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网店、社会性网络服务、微博、微信等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来让人们了解和购买博物馆的文化产品,进而了解博物馆。
五、结语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趋势,能够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因此,博物馆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之处,运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来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
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精选篇2)
当下,上海拥有162座备案博物馆、98座美术馆,每年举办的文博美术展览超过2000场。前不久刚刚落幕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总观展人数逾42万人次,很多游客拉着行李箱甚至“打飞的”赶来上海博物馆。看美展、观文博,正在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首选,成为人们来上海、爱上海的一大理由。
博物馆与人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及博物馆日益扩增的影响力,正在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有力支撑。目前,上海正以“大博物馆计划”为引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
关键词:数量
一系列数据表明,在上海,与城市互利共生的博物馆,正通过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
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美术馆共接待观众2267.6万人次;2022年,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先后迎来了建馆70周年,更有层出不穷的“现象级”大展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前去打卡。
截至今年5月,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62座。约15万人拥有一座馆,远超全国水平;约39平方公里拥有一座馆,于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131座,国家一、二、三级馆29座。同时,在每百万人口、每平方千米拥有的定级博物馆、一级馆数量上,上海市皆于长三角排名第一。此外,国有博物馆121座(其中文物类馆51家、行业类馆70家),非国有馆41家。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入选中博热搜榜的“十大热搜博物馆”,另有奉贤区博物馆、上海震旦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
文博场馆数量上的优势也为上海的市民、游客带来了更丰富的文博“福利”。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当天,沪上125家博物馆减免费开放。其中,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都免费开放。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观复博物馆半价优惠开放。
关键词:质量
在今天的上海,博物馆既是一本百科全书,“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客厅,“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浦江两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一座座博物馆,正生动演绎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上海历史,也充分展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在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获特别奖,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同时,上海大学博物馆的“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获优胜奖。
在“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中,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上海博物馆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江南生活美学”、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的“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钱学森图书馆的“又见钱学森——钱学森110周年诞辰纪念展”入选。其中,中共一大纪念馆和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两场展览还被列入重点推介项目。
在中博热搜榜的“中国‘十大热搜展览’”中,震旦博物馆的“洛克菲勒艺术基金收藏展”、上海博物馆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奉贤区博物馆的“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江南生活美学展”、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喵趣奇境——白俄罗斯稚拙艺术特展”、上海博物馆的“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闵行区博物馆的“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上海博物馆的“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等先后入选。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将推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书法家王振的“壮游与长歌——莫言/王振 两块砖墨讯特展”。面对山川风物,莫言、王振诗词唱和,诗文与书法同时形成,融为一体。作家莫言说:“这是一种‘文墨共生’的状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原生面貌。”
这一天,文物焕发当代活力。刘海粟美术馆制作了系列节目“一件”,“请出”3位古代大师赵孟頫、米友仁、沈周以及3件重磅文物,每天邀请3组创作嘉宾对文物进行现场再演绎。
“历史的文物和艺术的历史犹如一把万能钥匙,观众可以用这把独特的钥匙尝试打开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能力,去解锁世界的多元文明,去对话人类的伟大心灵。”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说。
关键词:博物馆荣誉市民
今年,上海市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博物馆与百姓、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及博物馆日益扩增的影响力,已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随着博物馆越来越走进市民生活,也涌现了不少上海市“博物馆荣誉市民”。
年过七旬的上海市民胡行方,喜欢称呼自己为博物馆的“编外员工”。2010年,他当上了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世博会结束后,他又连续不断地参加了上海城市志愿服务站、世博会博物馆、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志愿服务工作。
临近退休时,胡行方婉拒了企业的高薪返聘,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从此全年365天无休,成为“全天候志愿者”。十三年来,他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10515小时,相当于1314个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2017年,胡行方成为世博会博物馆的首批志愿者。每个工作服务日,胡行方总是提前到岗,查看工作日志,了解前几天的工作状况,结合当天的情况,预先做好全天的工作安排;下班前必定会将一天的工作情况和后续小组应注意的事项认真详细地记录在工作日志上,检查完工作场所不存安全隐患后,才会最后一个离开工作岗位。
“我虽然已经退休,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会退休。”胡行方说,“我愿意继续发挥余热,传递社会正能量。”
张然、张梓萱母女,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拥趸。从女儿张梓萱读幼儿园开始,母女俩每到假期就会来到上海玻璃博物馆。“玻璃博物馆在我女儿心里埋下了关于美、想象力、人类所创造的美好的种子。在这座博物馆里,孩子们懂得了要为梦想去不断努力、不断创造。”
可以说,玻璃博物馆伴随着女儿的成长,母女俩也见证着该馆不断焕发新生。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原址是一座废弃的工厂 ,如今成为有着璀璨光华的网红博物馆。张然说:“为什么我们喜欢上海玻璃博物馆?理由有很多,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座融入我们生活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张然看来,玻璃博物馆有大量交互性很强的展品,对孩子们非常友好;整个博物馆设施也完备,适合居家出行。“这是一座社区化的博物馆,一座市民们身边的博物馆。”
在上海,市民身边的博物馆越来越多。甚至于,文博展已经办到社区的停车棚里。来自浦东新区东昌小区的社区志愿者老陈,因此成为“博物馆荣誉市民”。
老陈所居住的东昌小区,原本有一个简陋的停车棚。2020年,在陆家嘴社区和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停车棚变身为“星梦停车棚”,甚至成为一座社区博物馆,展示过三星堆博物馆、龙门石窟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专业级展览,而老陈正是该社区博物馆的沪语志愿讲解员。
这个“星梦停车棚”究竟有多受社区居民欢迎?老陈回忆:“记得三星堆博物馆展览开进停车棚时,有居民跟我说,晚上上班回家,停车突然遇见了‘三星堆’,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简直不可思议。”
“不出社区就能看展览,不限时间可随时参观,难怪大家都喜欢。”老陈说,“家门口的社区文化艺术,就是有活力,就是接地气,就该由大家一起参与,这种氛围特别好。”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
从小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博”基因也深深植入许多上海市民的血液中。
这其中,就包括市民庄瑜。庄瑜回忆:“小学1年级,妈妈带我去了人生中第一座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巨大的马门溪龙打开了我的博物馆世界。初中,班主任带大家参观了离学校不远的一大会址。高中,我和小伙伴去上海美术馆,感受东西方油画的魅力。大学,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里的沉浸式展示,让我明白文物的叙事方式可以如此多元。”
长大后的庄瑜,如今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的一名教师。工作以来,她已为近百座博物馆设计了研学任务单,开设近30场公益性博物馆教师工作坊,并为师范生专门设立了博物馆教育主题训练营。“对我而言,博物馆是我从小到大的心系之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越来越觉得上海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能多元化学生的人生、伴随他们成长,也更坚信博物馆可以和学校一同写好立德树人的育人大文章,成为永远鲜活的大思政课堂,我愿意继续为此努力。”
“很多人呼朋唤友,常见或不常见的好友们约聚于上海的文博场馆,一起观展、探讨、交流,博物馆俨然成为非同一般的好友雅集之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君说,“遥想没有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年代,人们往往需要到家藏宏富的达官贵人家中雅聚、品赏书画。比如北宋最有名的西园雅集就发生在驸马王诜的府邸,宅院东边修筑宝绘堂,收藏了大量的古今书画珍品和金石文玩,往来宾朋常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晁补之、圆通大师等。”
配合一些展览主题,上海的文博场馆常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回馈广大市民。“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胡建君曾经参与其中的“文人雅集和江南曲艺”主题讲演,与特邀嘉宾唐力行、评弹演奏家高博文以及主持人江冉一起,完成主题讲演、嘉宾互动与观众互动。“自古以来,文人雅集总是依托于诗文书画的闲适氛围。这样有声有色的雅集让观众们缅怀过往,穿越古今,仿佛历经一场多彩人生。这也是专业的美术馆、博物馆存在和衍生的别样意义。”
而上海的“文博热”,也进一步辐射到周边长三角地区居民以及全国游客。每到假期,看美展、观文博,正越来越成为上海都市旅游首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上海感受独特的人文气息。
今年,上海博物馆携手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展3个多月以来,观众观展热情居高不下。“五一”假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中华艺术宫推出《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雷蒙·德巴东在中国的首展——“现代生活”,临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众流归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受赠藏品展》等文博展陈,成为市民游客假日休闲体验新喜好。
就在2022年12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以上海博物馆为平台的“大博物馆计划”应时而生。“大博物馆计划”之“大”,重在建设大场馆、引领大科创、配置大资源、打造大品牌,更好地发挥上海博物馆的引领和平台作用。
与此同时,2022年底,上海市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体制完善的博物馆体系,赋能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具体举措包括:建设文化地标,打造世界级博物馆大集群;强化资源配置,构建博物馆双循环新格局;营造一流环境,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博物馆传播力影响力。
作为“博物馆之都”的上海,未来可期。
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精选篇3)
[关键词]评估 博物馆教育
一、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国际博协(ICOM)对博物馆教育的描述是:“博物馆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其作为教育资源为各阶层人群服务的职能;……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吸引更多来自于各个阶层、不同社区、地区、以及团体的目标观众,并应该为一般社区、特殊人群及团体提供机会,支持其特殊的目标和政策。”[1]2015年2月9日,博物馆行业的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正式对外公布,里面规定了有关博物馆运行、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各项内容,当中明确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在博物馆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博物馆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式各样的展览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活动和参观人数都在逐步攀升。
二、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概念
凯瑟琳?麦克莱恩在《为民众规划博物馆展览》一书中,将评估定义为,仔细评价和研究,以确定对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在博物馆中,评估就是系统收集,科学诠释关于展览或公众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其影响力等信息,以便博物馆扬长避短,科学履行博物馆教育职责。
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类型。内部评估是指由博物馆内部对本馆教育进行的自我评估,多由本馆教育部门或者相关评估人员实施。外部评估是指馆外与博物馆教育工作有关的机构或人群对博物馆教育进行的评估,他们可能是博物馆上级主管部门、相关的专家学者等。根据评估客体的不同,评估可以分为对人的评估和对项目的评估。对人的评估包括对展览的策展人或者教育项目的实施者进行的评估。对项目的评估,包括了各类活动项目或展览。其中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评估,包括对其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估,与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所交叉。因此,本文主要站在博物馆教育部门的角度,侧重探讨内部评估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评估内容等相关问题。
三、国内外教育评估的现状及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策划、宣传和组织展览及教育活动方面。博物馆教育的内部评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博物馆方面往往在举办完活动项目或展览以后,立刻将人力、物力匆匆投入到了下一个展览或者活动当中,忽略对于评估的成本投入。科学的内部评估要求博物馆评估人员具备专业评估知识和技能,许多博物馆员工现有的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评估工作的需求。鉴于博物馆对于评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活动开展紧凑、缺乏人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博物馆并没有形成评估的习惯和氛围。许多博物馆仅在对外参评时才会积极主动应对。科学有效的评估能够加强博物馆对于自身教育活动的认识,促进博物馆推行教育职责,对推进博物馆文化教育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西方许多国家就非常重视评估的重要作用,不仅许多西方博物馆将评估作为自身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且要求博物馆公开评估结果,共享评估经验。伦敦博物馆团体、英国观众协会、英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委员会已于2012年年底联合发起了“分享评估”活动,号召英国博物馆界同行通过博客的形式分享各馆评估、观众调查及相关研究项目中的经验和结论,共同探讨博物馆评估的价值与挑战。[3]
博物馆内部评估为博物馆教育带来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可以协助博物馆分析、总结展览或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规范、引导和推进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为以后开展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以便发挥本馆的教育优势,改善以往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此外,科学的评估还便于博物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有限的博物馆资源中,选择、开展最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指导博物馆创建自己的品牌活动,建立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推进博物馆建设。如果博物馆教育者只是埋头策划展览、活动,或者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甚至机械的复制他人的展览或活动创意,而没有对展览、活动的效果、执行情况进行评诂,则仍算不上履行了博物馆教育的职责。
四、教育评估的标准和内容
每项博物馆教育评估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而拟定评估方案,然而有一些基本内容对于如何进行评估是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指导意义的,针对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活动的区别,进行博物馆教育评估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
针对博物馆展览评估,美国富兰克林学会科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曾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评估标准:第一,通过分析参观展览的观众构成,评测展览的主题策划是否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第二,通过调查观众在展厅内的逗留时间,评测展览内容对观众是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第三,通过观察观众对于互动型展示装置的操作情况,评测这些装置的效果;第四,通过检测观众的学习成果,评测展览是否向观众传达了预期的教育信息,这是评估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第五,评估观众对于展览的满意度,即除了从展览中学到知识外,要评测观众是否喜欢这个展览。[4]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讲解、讲座、沙龙、研讨会、手工活动、艺术创作、野外考察、各类剧场(木偶剧、戏剧)、竞赛等形式。针对教育活动,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教育项目的前期是否准备充分。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项目的前期准备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教育项目方案的策划,活动的前期筹备等。例如:教育项目的教育目标、活动对象、活动场地、活动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教育策划有没有突出本馆的特色,有没有配合本馆的文物、展览资源或者研究成果,是否符合本馆的文化规划,有没有创新和特色;活动流程和工作人员的安排是否合理;所需物资是否准备充分,相关设备有没有提前调试好;有没有备选方案以应对各种突况等等。
(二)活动项目的宣传效果如何。宣传工作是教育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好宣传工作能够让公众了解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项目。项目活动的宣传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划分为前期宣传、活动中期宣传及活动后续宣传三种类型。在评估活动宣传效果时,可以根据活动的宣传周期,活动的宣传途径、辐射的范围,以及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宣传是否起到了吸引目标观众参与活动的作用;能否达到为博物馆培养潜在观众的目的;宣传内容是否清晰、简洁、明了。有的博物馆项目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活动的高雅或标新立异,活动名称或者活动文案过于抽象、文艺,观众阅读后依然不能明白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结果反而没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三)观众的体验如何。观众的体验和满意度是评估博物馆教育工作成效的最重要的标尺,无论展览还是教育活动都十分重视观众的体验效果。例如:教育活动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否吸引观众;是否根据活动对象的经验、知识、能力等特点,策划适合他们参与的活动;活动参与人数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是活动日期安排的问题还是宣传问题或者别的特殊原因;活动结束后,观众是否满意;通过参与该教育活动是否培养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感情,令观众继续关注博物馆,并在今后继续参与更多的博物馆展览或项目中来。此外,还应该评估活动的开展除了满足了活动的目标观众,有没有为其他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带来不便等等。
(四)活动的教育目的有没有实现。虽然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古板、高高在上的地方了。只是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不是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也不能为娱乐而娱乐。即便观众的体验非常愉快,得到了休闲与娱乐,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教育上面来。在活动结束后,应该评估当初设定的教育目标是否达成。
此外,还可以根据活动的举行是否流畅,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对于与馆外其他机构进行合作时,与合作单位的合作是否愉快,沟通是否及时、畅通、高效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估。
五、教育评估的方法
进行评估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抽样调查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高效的获得大量的数据信息,便于定量分析,并且因为保护填写人的隐私,能够得到较为真实的内心感受。局限在于,受到填问卷者所处的环境,当时的状态,以及对于问卷内容的理解度等因素的影响,对问卷设计及投放有严格的要求。二、观察法。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众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观察者用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了解观众的行为。[5]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在极少干预观众的情况下,观察到观众最真实的反应,但耗时较长,且有时候也会存在误读。在对项目的评估中,观察法不仅可以观察观众,还可以观察展览或者教育活动现场的场地、设施、实施状况等。三、访问法。访问法是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观众了解情况的方法。访问法的优点在于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沟通,可以调查的更为深入,且可以根据被访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角度有针对性的调查。访问者也有机会尽可能详细的阐述问题,被访者也能尽可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这种形式人与人直接接触的形式相比匿名问卷调查相对更公开,对被访者会产生一点的内心顾虑,有存在“美化”调查结果的可能。进行评估的手段各式各样,且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与局限,博物馆应根据具体的展览或教育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案,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结语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于教育评估的进展较为缓慢,然而博物馆教育评估对于博物馆总结自身经验,整合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效能最大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仅以此文希望促进博物馆对教育评估的关注,提高博物馆的评估意识,强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评估能力,形成博物馆教育评估文化,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1990,ICOM Statutes: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26.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2015:P361;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P363;
[4]孔利宁,彭文.对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思考.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精选篇4)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职能;儿童教育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收藏、研究、教育与传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物资料或自然标本,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机构。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博物馆必须发挥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它经过漫长的过程,由最初的保藏文物标本的单一职能,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社会职能。我国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保存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珍贵的自然标本,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我国旅游事业、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
一、我国博物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呈现出如日东升的活力和蓬勃发展的生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博物馆数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1年,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所,仅文物系统的就从1978年的349所发展到今天的2473所,其它行业国有博物馆581所,民办博物馆535所。第二,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综合型、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名人、自然、地矿、产业、民族民俗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第三,办馆主体多元化。文物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等管理的国有博物馆仍占主流,集体、个人等民间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方兴未艾,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四,博物馆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过去博物馆基础薄弱的西部12省、区,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的博物馆近500所,改变了以往博物馆过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第五,上海博物馆等10多个大型博物馆基建工程的相继立项或开工建设,使得我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的差距逐步缩短。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方面,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创新发展观念,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加强藏品收集保护。其次,要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之中,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创新陈展内容,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博物馆水平的重要窗口。新颖的展示方式、传播手段,是博物馆增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重要方面,是博物馆实现宣传教育职能和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途径。最后,要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不断充实研究型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项职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与“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业界已形成了“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基石”的基本共识。事实证明,博物馆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终身性的施教特点,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实现全面对接。在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职能地位愈加显著的同时,儿童也成为博物馆的特殊参观群体之一。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来进行,它也需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应积极关注儿童成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提升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承担起博物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博物馆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完善、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近几十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学和神经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0~14岁人口2.22459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儿童受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群体素质、劳动效率、国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儿童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战略的中心所在。
博物馆在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的同时,还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双重职能,并兼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多种需求,而儿童教育正日益发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任务。在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推动大学、中学、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具有美育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等特点,应当成为广大青少年提升思想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未成年人参观人次也由2005年的0.4亿人次增至目前的1.35亿人次,增长率高达238%。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博物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日益提高,博物馆事业也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动向,为博物馆教育指明了新的拓展方向,也为我们如何做好未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海洋馆看海豚表演,到科技馆看航模飞天,在地质馆参观恐龙化石。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在博物馆这个历史文明的殿堂中徜徉,尽情探索,快乐成长,将来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内在要素的结构与表现方式,它依托博物馆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儿童群体的教育需求,通过各项主题鲜明的活动达到感悟、启迪的施教目的。我国当代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行网络、多媒体互动
儿童教育是各项教育活动的中心。当儿童走进博物馆,其实并不是要让他们马上学会什么,可能仅仅是为了熏陶一种习惯。就博物馆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对于儿童观众的研究还很不足,理论指导相对匮乏,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仍滞留在“施教”、“说教”的层面。实践证明,教育效果由受教育者吸收程度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儿童观众的需求有充分的调查与认知。由于儿童群体的年龄跨度大,必须划定年龄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总体介绍、互动活动、教学体验等多形式的教育方法强化、巩固教育成效,进而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良性发展。
当前,博物馆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借助展厅内的多媒体设备,专门针对儿童群体制作开发动画、游戏及网络互动产品已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博物馆的网站还设立了儿童版或儿童专区,在利用新技术活动信息、吸引儿童参与的同时,还提供了课件、视频、文物等资源的下载链接,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培养和引入专业人员,建立长效机制
博物馆专业教育人才的匮乏,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一大阻碍。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才的因素。长期以来,博物馆业内人士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这样的误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就是讲解员。然而,博物馆进行讲解员招聘主要集中在外语、新闻、播音、文史等专业,而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让这样的讲解员群体从事具体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显然不合时宜。上述情况的存在有博物馆现有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上的客观原因,但通过一些举措仍可改变这样尴尬的现状。比如,一方面从讲解员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儿童教育活动,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实现从讲解员到教育员的深层转变,这要比单纯的招聘教育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主动与教育专家、学校、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借助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丰富教育经验的人员和单位,共同组织、策划适合儿童群体、具有博物馆教育特色的活动项目,从而建立起与社会教育优势互补的儿童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让他们在博物馆中耳闻目睹历史文明,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将成为本能。这样一批“在博物馆中长大”的孩子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善于动脑、知识丰富、内心强大的人。随着博物馆的公益性不断增强,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宣讲队,走入社区、走入工厂、走入学校,将博物馆内的知识无限地延伸到社会大众之中。
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博物馆应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参观工作,可以及时帮助解答一些问题。首先,这些专业人员应该熟悉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具备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他(她)们可以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其身心健康和进行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完全可以建立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好家长联系工作,向家长宣传博物馆教育知识,争取家长的协助和配合。
(三)创办儿童博物馆,打造假期教育品牌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儿童教育支出越来越多,各类儿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要求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博物馆投身儿童教育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博物馆单纯的儿童教育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儿童群体的需要。创办儿童博物馆,是发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必经之路。“儿童博物馆”是指把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作为观众对象,将馆内设施及物品依照儿童心智与能力来设置,并设有活动教室、游戏时间等供儿童互动、动手的时间和空间的博物馆。从这一定义上看,儿童博物馆主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是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
儿童群体有相对固定的假期,如寒暑假、各类节假日等。选择在儿童假期里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的形式受到了各个博物馆的重视,深受学校、家庭和儿童的青睐。坚持一年一度的假期儿童系列教育活动,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快乐参与的机会,使“假期教育”这一品牌变成儿童流连忘返的欢乐海洋。
(四)陈列展览,开展亲子教育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展开各类教育推广活动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最能体现本馆优势和特色的大型展览过程中,针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在文化定位、内容和展示手段上,应结合本馆优势与当地历史特点,充分考虑中、小学历史教学对照与体验的需求。此外,为调动中、小学生参观兴趣,适度设计一批辅助未成年观众理解陈展的多媒体及相关知识查询系统,较好地体现“三贴近”的精神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办展要求,使得儿童教育的陈列展览内涵和外延得到无限拓展。
博物馆在其固有的特点之中,应增加其亲子教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适当增加儿童展线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成人参观的需求,还满足了展览中亲子的互动和学习教育,同时也体现了对孩子作为参观主体的尊重和重视。有些展览不妨做些亲子教育宣传品,增加一些儿童参观博物馆的礼仪以及一些参观的提示信息。
(五)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配备儿童指南和读物
互动参与是一种双向教育,更能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博物馆而言,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需要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在调动儿童参与兴趣的同时,还需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历史典故,相对于枯燥的书面文字和冷冰冰的文物展品而言,体验类教育活动为儿童留存的将是一份难忘的博物馆记忆。目前,博物馆开展的互动参与活动大多结合文物或民俗知识,以儿童与藏品或复制品零距离接触、制作各类文物模型、临摹描绘文物等为主。
博物馆内应当为儿童准备专门的展品介绍,包括与展品背景相关的图片、图书、海报、绘画等出版物,这些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辅助物,需要配备齐全。从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指南或阅读物上看,在突出博物馆文化特点的同时,图版卡通化、内容故事化、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博物馆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博物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创新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是博物馆应尽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儿童教育服务不仅仅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时展、社会进步、教育变革的共同需要。
据统计,在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在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探索自然奥妙。相比较而言,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创办儿童博物馆的优秀管理和活动策划经验,以期为我国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开辟更专业、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综上所述,儿童教育对我国博物馆界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能够让儿童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儿童成长生涯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新时期博物馆人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刘庆平,彭建.当代中国博物馆向何去[J].中国博物馆,2008,(3).
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精选篇5)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博物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社会课堂。它的作用发挥是潜移默化的,多层面的。博物馆所面临收藏、研究、宣传教育的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却有着先前再后、承前启后的顺序。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等等,它的宣传教育大多是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为主题内容的。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博物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职能?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1加强讲解员素质建设,提升宣传教育水平
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职能,讲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宣传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而讲解员则是向观众传播知识进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加强博物馆讲解员素质建设,对于宣教水平的整体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观众结构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更加广泛、复杂的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观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精心设计不同版本的讲解词,“因人施讲”,以适应不同观众群的口味。讲解员要把专业展览与文化素养结合起来,使观众在学习性、观赏性、知识性上获得更高享受,真正达到提升宣教的目的。上海市淞沪抗战纪念馆在免费开放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宣教人员要应对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深入的学术研究是很难胜任岗位要求的。我们知道,免费开放后,不再是单一的讲解员,他既是宣教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员、讲解员、策划员和宣传员。面对不同的参观观众,他们的知识架构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我们馆领导倡导岗位成才,边学习、边实践,边工作、边研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在提高中升华。每年,我馆举办业务培训班,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学习文博、写作、礼仪等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淞沪魂》、《四个月的战争?1937》、《淞沪抗战遗迹大观》、《口述淞沪抗战》(一)(二)(三)、《川军与淞沪抗战》、《湘军与淞沪抗战》等专著,还举办了全国抗战类博物馆、纪念馆首届“宝山论坛”,加强馆际交流,共架友谊天桥,共谋发展方略,共商发展大计。
2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社会效果、拓展宣传教育内涵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真正目的是要培养公众走进博物馆的习惯和兴趣,同时也对博物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社会效果、拓展宣传教育内涵上博物馆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受众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
(一)打造活动品牌、塑造活动亮点。我馆在2003年1月28日率先实行免费开放以来,不断的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如14岁生日、18岁成人仪式、入团、入党仪式、小红领巾换戴大红领巾等。举办征文、诗歌、朗诵、演讲、抗战故事等比赛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感悟人生,传承抗战精神。我们还设计制作流动展览,免费为社区居民、部队、学生观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今都成为我馆的品牌活动,受到未成年人广泛欢迎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二)传递人文关怀,提高服务品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水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博物馆也有一份责任,观众满意程度是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基本体现。因此,博物馆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将“耐心服务、细心服务、贴心服务、热心服务、专心服务”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以达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功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多媒体高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信息化应运而生。信息化建设注入了陈列展览的发展,为陈列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整合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更好地了解博物馆里展品所展示的历史文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化服务的功能。
3加强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拓宽宣传教育服务功能
志愿者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拓宽博物馆宣传教育领域的重要桥梁,他们已经成为博物馆取之不绝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免费开放后,观众量的增加给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博物馆正面临着讲解员、管理人员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时期,积极发展志愿者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极好办法。如今,我馆的志愿者们统一着装,在每个双休日、节假日无私的为观众服务,观众总能看到她们充满活力的身影,听到她们满腔热情的讲解,这也是我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专职讲解员与志愿者的配合下,我馆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为基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志愿者是博物馆服务队伍的补充和延伸,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随着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也应该发展一些外国志愿者。因此,中国博物馆界应致力于打造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者队伍,为博物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不竭的动力。
总之,博物馆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宣教职能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免费开放下,只有搞清了观众的社会需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物馆协会,宁波博物馆编.21世纪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精选篇6)
[关键词]地方博物馆;白银市博物馆;窗口服务
[中图分类号]G26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61-03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发展历程的人文记录和文化地标,具有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三项基本功能。作为地方文物保管机构,博物馆不仅要突出文物收藏功能,还要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窗口服务水平。__提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__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文化窗口之一的博物馆,必须依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引领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利用人类历史知识和凝结人类智慧的文物,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驱动下,怎样提升博物馆窗口服务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地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博物馆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下文以甘肃省白银市博物馆为例,就博物馆如何提升窗口服务略作探讨。
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自身地域特色
白银市下辖白银、平川两区和会宁、靖远、景泰三县,位于陇中腹地、黄河上游中段,地处东西交通孔道要冲,大漠与高原交汇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孕育了久远的人类文明和奇特的自然景观,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丝绸之路贯穿白银境内,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留下了古渡驿站、长城烽燧遗址、佛教石窟、马家窑彩陶、古罗马馏金银盘、归义羌王金印等大量历史遗存、遗迹。同时,白银自古以来为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边塞文化遗存丰富。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工业文化灿烂辉煌,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由此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白银特色文化。
地域生活习俗的不同,重大历史的变迁,造就了各地文化的差异性,为博物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地方博物馆以地方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形成各自独特的办馆风格。追根溯源,地方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根植于地方乡土人文环境,再以此发展演变,但无论怎样发展变化,它总会打上时代烙印,流淌历史的血液,当每一个白银人走近它的时候,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之产生感触,心潮澎湃,倍感鼓舞。因此,地方博物馆应充分有效地利用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创建全面反映白银地区社会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以及发展成就的陈列,展现白银地区鲜活的地方特色和文明形象,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白银历史和现在、传播精神文明的平台。让广大白银民众走近历史、触摸历史、了解历史,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激发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动力,以此提高为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诸如靖远、会宁等县从古到今人才辈出,有范振绪、王进宝、刘庆笃、杨思等地方精英。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军会师”时,李先念、陈浩、聂荣臻等红军领导齐聚会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文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武装斗争,如“靖远兵暴”、“水泉起义”等,留下了我党早期的革命斗争史料。因此,要充分挖掘古代文物、近代文物及现代文物,特别重视革命文物整理和利用,使之发挥教育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功能。把市县区博物馆办成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基地,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推动白银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二、适时找准位置,体现博物馆的文化效应
博物馆文化借助于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生活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在博物馆精神的统率下,增强博物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事业心等素质,将博物馆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博物馆又提高员工素质的大服务思想体系中。
博物馆自身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办馆质量和水平,博物馆的品质、精神、底蕴成就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灵魂。所以,博物馆必须明确自己的方向――将要去何方;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如何才能达成目标。
我们知道,博物馆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对社会奉献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为主要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机构。因此,博物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打造精品,及时推出适合人们心理特征的精品陈列,来满足各层次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博物馆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因此,博物馆的布展应因地制宜地审视和判断,要结合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民俗等因素进行陈列,这样才更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窗口服务水平。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一是青少年群体。博物馆被誉为青少年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特点,对博物馆陈列的实物往往充满了强烈的兴趣,积极组织办展览,服务于学校青少年,是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二是广大民众。这是博物馆服务的重要对象,博物馆可以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通过警示教育、模范人物成长史、企业发展史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差异性、特色化、精细化的服务,这样本身就是提升博物馆窗口服务水平的举措。
与此同时,博物馆要利用各种途径从社会搜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载体之一,也是体现博物馆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标志之一,所有社会教育和服务、陈列、研究都离不开藏品。博物馆拥有藏品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利用充分与否都将影响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此不但博物馆建立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藏品,博物馆建成后也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藏品,这样才能保证博物馆业务的开展和提高,如果征集工作中断,博物馆也就成了一潭无源的死水。因而博物馆应把藏品搜集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要做好面向群众的文化事业,就必须以群众的需要为指向,走群众路线。地方博物馆始终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创新思维,牢牢抓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主题,把握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树立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指向的办馆理念。应当发挥各馆特色和优势,顺势而为,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围绕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适时举办青少年科普展、中老年人健康知识展、书法艺术展、民俗文化精品展等展览;结合文物优势,让人们走进博物馆,更多地了解博物馆内涵的丰富性。同时,要走出去,到群众中去,把流动博物馆送到他们身边,组织一些群众愿意参与的互动活动,吸引他们,引导他们了解白银的历史,激发他们热爱白银的情感,提高他们主动保护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极性。如白银市博物馆尝试在全市十所社区建立了社区观众流动服务站,制作以文博知识、馆藏精品、文物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定期上架的《中国文物报》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栏,定期更新文博知识内容。当然更主要的是发挥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和宣传教育的功能。要充分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文物宣传周”、“国际博物馆日”,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文物咨询等活动;利用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和知名度;开展“博物馆之友”、博物馆协会的组建和扩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等活动。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尽量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和知名度,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热爱博物馆,关心博物馆,进而提升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博物馆不仅拥有展览场地的优势资源,而且内容也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它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具有丰富知识内容、形态各异的展览项目,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白银市博物馆由于起步晚,文物收藏偏少,展览内容单一,在运作方式上多为孤军作战。所以,要适时转变观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博物馆事业,通过纵横联合的方式,积极与兄弟博物馆和县区博物馆建立广泛的业务协作关系,在共同办展中宣传历史文化,传播科学知识,不失为一条有效渠道。
同时,白银市博物馆联合县区博物馆创建社区观众流动服务站、牵手民办博物馆、与全市中小学校建立“德育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区公众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陈列讲解、辅导教学、开展幻灯电化教育、合作办展、专题讲座、征文大赛、编印辅导材料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自己的事业空间,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老百姓愿意去、愿意看的,集宣传教育、展示、收藏、科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阵地。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以及其他地州市博物馆合作,实行展览互动,以弥补自身业务力量单薄的现状,并为县区博物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博物馆应拓宽视野,创新服务,与时俱进,才能谋求自身的快速发展。
四、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首先,实现准确定位。正确地对博物馆进行定位是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先决条件。从自身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自然、人文和社会特点对博物馆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以加强宏观调整为手段,着力完善现有博物馆功能,重点发挥地方区域特色,积极探索利用行业、部门资源办展览,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展览的效益。所以,只有坚持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和文化服务性,才能合理定位,才更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窗口服务水平。
其次,明确服务对象。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观众、熟悉观众、争取观众、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博物馆开展各种活动,应自觉为观众着想,树立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对待观众,要像客人来到家中一样热情亲切,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成为博物馆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忠实宣传者。
再次,突出执行力教育。在科学准确定位和重视服务对象的同时,以执行力作为保障。在博物馆全方位的工作中,决策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实干苦干。因此,科学的规划需要突出的执行力保障落实,否则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良好愿望。而要突出执行力,需要博物馆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公平的奖惩为后盾,公正的考核为依托,落实目标责任制,将目标统筹细化,为实现新目标而艰苦努力。
在服务中,既要正确认识博物馆的优势,也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从静态看,博物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信息库,蕴藏着人类历史积累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纪录的信息。从动态看,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一个动态过程,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质量,才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体现。因此,博物馆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积极探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意识。
五、展望未来,以改革促发展
白银市博物馆事业虽然才刚起步,但成长还是令社会满意的。在信息化时代,作为文化窗口之一的博物馆,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时代变革、科学发展向博物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21世纪初,白银市博物馆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展望未来,寄希望于新时期更大的发展飞跃。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一,在全方位的服务中,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博物馆的现代化离不开人员的现代化,新世纪博物馆将走向信息服务时代。因此,干部队伍的建设乃是当务之急,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和服务精神;二是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总之,要办好一个博物馆,保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博物馆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不断获取新知识、拥有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才能与新世纪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相同步,才能适应免费开放、服务人民的需要。
第二,适时转变观念,树立共享思想。通过宣传教育,博物馆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在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研究教育和展览过程要努力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因此,文物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共有,为全体公民所共享。对此,必须更新理念,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立足大局和长远,这是地方博物馆发展的趋势。我们要克服传统的重藏轻用思想,变一馆之藏为全地区之藏,变封闭型服务为开放型服务,走内向型服务与外向型服务相结合的路子。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全社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提升博物馆窗口服务的水平。
第三,加强科学管理,强化内部机制。无论市级博物馆还是县区博物馆,都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在行政和业务管理上,都要有目标、规划、计划、总结、会议和检查评估制度,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建立健全工作业务制度,设专人负责。在人员管理方面,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要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未来白银市博物馆任务将更艰巨、更繁重。我们相信,全体员工一定能够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为发展和谐、繁荣的文博事业做出贡献。不久的将来,白银市博物馆将会以它丰富的文物,先进的设备,良好的职工素质,优良的服务,优雅的环境等良好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殷景文,吴美华.它山之石与苏州博物馆新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2]张艺红.浅谈县级博物馆的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6).
[3]赵秀琴.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5).
博物馆文化特色发展主题论文(精选篇7)
辛儒认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建立双重馆藏标准;依托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特性规划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结构[6]。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是什么?其总体上仍然还是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类。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中心,通过文物的收藏、管理、保护与展示,博物馆以文物表达文化,记录历史,传承记忆。《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共展出馆藏木偶、皮影文物精品1583件,其基础性的条件就在于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多年来所征集到的1万余件木偶与20余万件皮影文物。丰富、精美的馆藏木偶、皮影文物,是本次展览得到各方一致好评的根本原因。但是,丰富与精美却不能代替全面。虽然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的木偶、皮影文物征集地域已经涵盖了我国几乎所有有这两类艺术形式的省区,但是,木偶、皮影相关实物、资料的征集却相对滞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其相关的文物、资料种类都特别多。对于木偶、皮影的展览来说,除了木偶皮影文物之外,相关的剧本、乐器、制作工具等对于展览有特别的补充意义。除此之外,各种表演视频、照片,以及艺人相关的资料等,都对于全方位了解木偶、皮影及其背后的文化,有特别作用。
二在全球文化交往和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览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提出,更加拓展和强化了这一趋势[7]。传播、交往与审美,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较多是在物质性基础上,以非物质性的关照为重心。非物质性关照则重点需要表达传播、交往,物质性则牵涉审美。从新博物馆理念出发,不仅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于对于所有文化、艺术类的博物馆展览,都是物质与非物质性的互动。《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作为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的重要配套活动,由于木偶联会大会及国际木偶节本身的戏剧艺术性,其天然就在于强调木偶、皮影的艺术性与非遗性。因此,展览本身就是博物馆对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合展现,交织着物质与非物质的互动。展览序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开台四将》的青、白、红、黑四个提线木偶作为中心展品,配合入口处运动着的木偶、皮影光幕动画,在观众跨入展厅伊始,就以一种艺术、灵动的表现方式,以木偶、皮影本身的艺术之美震撼着观众。同时,在序厅还有对中国木偶戏与皮影戏的艺术发展史所作的一个简单勾勒。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闻名遐迩,集造型、服饰、雕刻、绘画、戏曲艺术于一身,传承至今,风采依然。《偶?戏》部分从历史源流、制作工艺、木偶珍品与木偶表演等四个维度,力图在总体上对于中国木偶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展示。《偶?戏》部分中心展品以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三种形态分类展开,兼顾地域流派,使参观者在对我国木偶戏的历史源流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之后,能够粗略了解中国木偶戏的分类及地域流派。整个木偶展厅主要采用裸展方式,通过大量的木偶藏品的堆放式集中展示,凸显木偶之势;对于特别精致木偶艺术珍品,我们也采用中心展柜式展览方式,聚焦观众视线,表达木偶之美。
中国皮影戏的形成与民间的影子嬉戏、方士的“弄影还魂术”及佛教的“变文俗讲”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经历过汉代的简陋,表达在两宋的瓦肆,繁盛于近代的舞台,皮影艺韵悠长,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影?戏》部分以中国皮影为展示对象,着眼于中国皮影戏所包含的文化、艺术价值挖掘与展示,从而加强观众对于我国传统皮影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影?戏》以皮影戏的物质载体(“皮影”)的艺术展示为主线,以“七大影系”地域流派分组展开;以侧重于非物质方面的皮影制作、表演、剧目、声腔、音乐及其相关的民俗活动、演出情境等作为辅线,主辅互动,力图全方位展示中国皮影戏。皮影展厅以非物质关注为根本,以皮影造型艺术为表现载体,特别关注于皮影的“灵动性”,大量运用了视频、音频等方式,结合互动表演与现场演出,实现“展”与“演”的初步汇合。手影互动结合旋转的走马灯,深刻地向观众传递着皮影与木偶、剪纸、手影、走马灯、电影等姊妹艺术关系的文化信息;“影戏空间”以立置于墙壁上的皮影观演场景,展示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场景;皮影剧本结合不同地域民间皮影演出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传统皮影戏的剧目与演出;以老腔、碗碗腔、影调、花鼓、汉剧、川剧为代表的皮影声腔,结合皮影乐器,从声音系统的角度表现传统皮影的最根本的“戏剧性”特征。展览尾厅以影戏互动与当代木偶皮影现场制作展示为主,辅以专题卖场,在时间的维度上把观众从传统引向现代,配合木偶、皮影两个展厅关于木偶、皮影现状的相关内容,提领观众思考我国木偶、皮影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唤起观众对于以木偶、皮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总体上,这种展览设计的构思兼顾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个方面,形式上比较符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主流趋向。但是,在具体的展览实施过程中,由于场地条件、展览时间,以及经费预算等具体状况的制约,这个展览给予观众的感觉仍偏重于物质性,其非遗性的部分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主要表现在展览的亲和性欠佳,展览互动不够等方面。而其主要的表现则在于展演结合不够,展演结合显得较为生硬与传统。
三王伯男认为,“在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是传统戏剧最好的归宿。但博物馆以往的功能仅仅是守护,是保存”,但是这种被动的收藏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因此,也许博物馆这种方式可能只会起到延缓传统戏剧衰亡的过程[8]。然而,博物馆参与传统戏剧文化弘扬却不可避免的仍然是最有前景的新途径之一。为了克服传统博物馆的那种被动性与静态性,展示与弘扬传统戏剧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其必然的方式就是将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与灵活的原态演示结合起来。结合《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的初步尝试,对于传统戏剧的展演,大致需要重点考虑如下问题: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博物馆场域中传统戏剧的展示,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一种方式,其价值追寻与普通的旅游开发有根本区别。在这里,传统戏剧展演是以保护与传承为最终旨归,从文化经济价值的方向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因此,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区分博物馆中的传统戏剧展演与一般的旅游演出,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意识。以展为纲,以演为辅,展演结合。博物馆通过展览的方式使观众在特定场域中感受文化,接受文化熏陶,实现文化意义的默化;演出以舞台为情景,表达思想,传递艺术,品味文化。博物馆展演即以展览为主体,以演出为根本表现方式,实现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整合静态与动态的表现方式。博物馆的传统戏剧演出应该服从于展览主题,以演出补充表达展览思想。在本次木偶、皮影展览中,尾厅的影戏互动与山东皮影“一人一台戏”演出,聚集了大量的观众,甚至可谓是人潮涌动,就很好的实现了与展览主体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