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

忘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7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3.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的段落。

4.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写一段

5.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学情分析:

张抗抗这篇文章笔锋敏锐,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的“多胞胎”现象比较容易,但是将“多胞胎”现象与城市的表示“树”建立起联系,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学生体会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千城一面的现象是为了唤起大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突出主题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方法:

讨论,读中感悟

教学理念:

遵循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的启发结合的原则。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创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平台,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读中悟写法,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教学准备:

1. 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2.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将课文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一、直接导入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2.自由读书,能回答的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记下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除生字外其他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

2.查预习效果:

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婀娜、熙攘、多胞胎、 遒劲、浓荫、 干涸、馈赠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

三、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说明理由。

3.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

四、布置作业:

1.根据生字表写出5组形近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一、导入课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二、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一)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多胞胎图,连体人相关句子,体会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

(4)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4.有感情地读2—6自然段思考:这样的雷同的城市,给你怎样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给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二)理解树成为城市的标志

1.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2.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树)

3.默读课文的7一一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

城市

作为城市标志的树

树的特点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5.读7—14自然段,思考:在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只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1.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

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

(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

(4)师引读,积累背诵。

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1.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1一一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

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将2-6自然段和7一一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志一一树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

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的段落。

3、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说一段排比句。

4、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书面填写表格。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愿望。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题入手,什么是“标志”作者把什么作为了城市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我们已很难从建筑、街道、车辆、行人以及垃圾上区分你身在哪个城市了,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看作者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标志。

二、自读第三部分,填写课后表格。

1、说说城市的树和特点

2、填写表格

3、订正

看课件,加深理解

读一读

谈体会

城市

特点

杭州

香樟树

王者风度

南京或上海

法国梧桐

高大浪漫

福州或广州

榕树

像一片完整的森林

海口

椰树

婀娜苗条

长春

油松

挺拔苍劲

喀什

圆冠榆

绿色的圆球

北京

国槐

秀气而坚韧

4、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情感

(1)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杆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茂的树页,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2)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5、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

三、如今哪个城市都是高楼林立,熙熙攘攘,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代表着那个城市,

最后只剩下了树代表这个城市。

(1)出示并读一读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的 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枝叶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2)排比有什么特点?

(3)自选内容,说一说

四、谈谈怎样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主要谈谈你去怎样做。

全班交流

五、为什么作者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这一现象?

(唤起思考突出主题)

六、作业:

1、体会排比,试着写一些。

2、朗读并背诵12、15自然段。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志

标志→树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红领巾佩带的很整齐,那么你们知道红领巾的标识是什么吗?咱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大楼、公园、树……)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指出“识”是多音字,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 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掳掠 霓虹灯 遒劲蔚为壮观婀娜

挺拔苍劲 坚韧忠心耿耿芸芸众生

3、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 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 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4、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识

三、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句子: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4、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 “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 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香樟树 杭州

法国梧桐南京上海

榕树 福州 广州

椰树海口

油松 长春

圆冠榆新疆喀

国槐 北京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体会文章最后三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2)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自然界还给予我们一些花作为城市的标识咱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出示花的图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标识

保护大自然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题示标: 3分钟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回忆一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作者主要写了我们的城市与城市越来越像多胞胎,只有树是城市中唯一的标志,呼吁大家爱护城市的树。)

2、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自主学习。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7---17自然段,思考“文中写了哪些城市的哪些树?这些树各有什么特点?”用笔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有感情地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可以从文中找关键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8分钟

三、交流释疑。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4个组) 5分钟

两个组第一个(每组2人), 两个组第二个(每组1人)。 其他同学认真看,也可以补充完善。

2、集体评价。 问题1: 6分钟 (1)

杭州 香樟树 遒劲而伸展 香气 葱郁

南京 上海 法国梧桐 高大粗壮 宽大茂密

福州 广州 榕树 流苏样密密的枝条

海口 椰树 婀娜苗条

长春 油松 挺拔苍劲

新疆喀什 圆冠榆 玲珑精致

北京 国槐 秀气坚韧

看着这些树,你有什么感受?(美,各有特点,千姿百态)

(2)你们喜欢哪种树?请用朗读展示出来。(3个小组展示朗读)

问题2: 6分钟 交流: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小黑板上的成果,评价。) 老师相机板书:标识、灵魂、馈赠、个性

a.树有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随便移种,是这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树种,不同的树可以代表不同的城市,所以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点拨:作者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识,想表达什么?提醒我们……?

小结:千城一面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的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在张抗抗看来, 接读:最后只剩下了树…… 最后只剩下了树…… 最后只剩下了树……

也许有一天…… 因此,作者大声疾呼:齐读最后一段。

四、学习第一部分。 5分钟

1、作者在文中除了写树是城市的标识,还写了什么?(城市的雷同)

请大家快速浏览1----6自然段课文,找出城市间雷同的事物。

“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2、作者把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比作什么?(多胞胎、克隆弟兄、连体人)

这样的城市让人茫然失措,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城市的标志是树,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写城市的雷同现象?(铺垫,衬托。)

3、在作者眼中树是城市的标识,那么丁丁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呢?3分钟

五、总结写法。

1、学完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正反面描写相结合、铺垫、运用修辞方法)

2、总结: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真实的内心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的标志,号召人们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珍惜大自然中的一切。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