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曼雁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溶解度》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 题: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提问: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讨论:P35页——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

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讨论: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P37页:资料

讨论: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页表9—1

指导绘图: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是

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1.P38页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猜想)

1、能

2、不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小结)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讨论、总结)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讨论、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提问)

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

(板书)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

(结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耐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

(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2)

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

课后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在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中,我县化学学科确立了“问题导学→探究讨论→归纳整理→拓展提升”的四环递进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问题(或目标)引导、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使用。本节课就是使用这“四环递进”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知道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可用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有的条件、区别方法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3、知道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是从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的常见方法,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4、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不同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能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比较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选用物质结晶的方法等。

三、教学重点: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四、教学难点:

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模式:

四环递进教学模式【即“问题导学→探究讨论→归纳整理→拓展提升”】,体现问题(或目标)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多种学习方式综合使用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1、【考点解读】列表细化本专题在中考中的评价领域评价要点和评价指标

2、【问题导学】用3道选择题和1道填空题导出本节课要探究的核心知识点

3、【探究讨论】

1)以2014年宜昌中考22题为载体,要求学生设计新的问题,展示探究成果;

2)教师出示预设的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技巧。

4)【归纳整理】用列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易混知识点,归纳解题技巧。

5)【拓展提升】校本化作业的实施

七、校本化作业:

(见学案)

八、板书设计:

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

学生活动阅读要点明确目标发现问题分组讨论设计意图通过解读考点要求,明确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和溶解度曲线等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导出本节课所探究的课题,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设计问题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规范表达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水平,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解答溶解度曲线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使用、拓展、迁移、提升的能力。

归纳整理形成方法当堂训练即时反馈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5

一、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

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四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解物质的质量单位要规定好这四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b、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具体方法如何呢?

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c、溶解度曲线。

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数据。

生:分组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上台展示然后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 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溶

解溶质质量。

2、 固体溶解度曲线。

3、 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4、 溶解性

二、气体溶解度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教 师 教 学 设 计

化 学 组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

(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

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板书】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板书】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板书】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

二、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4)固体溶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这样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