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
本节课从复习旧知入手,在引课时提问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思想上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并且会觉得知识点不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成功的`探索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思考与交流的时间比较充足,但展示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并且个别学生没有很好的融入课堂,游离于课本之外。
2.本节课学生小组活动的准备、具体实施、归纳交流、评价等环节设计不够完善。
3.练习不够多样化。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这节课在复习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而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却无法画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萌生了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想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由于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新知的探究就从这里入手。我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我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敬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习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或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练习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些练习顾及到了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
备学提纲:
1、你能用哪些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猜想?至少想出两种。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2、阅读课本P28—29,记下收获和问题。
3、准备三个锐角三角形,三个直角三角形,三个钝角三角形和一张正方形纸。
批阅了孩子们的预习作业,亮点是孩子开始会提问题了,如:
1、什么是内角?
2、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是360°吗?
3、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画出来的时候中间有1竖,1竖两边的直角为什么不算呢?
4、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5、用正方形纸折几次,才有8个三角形呢?
6、既然有内角那有没有外角呢?如果有外角,那外角的度数是和内角的一样吗?
存在的问题:
1、孩子们想到的验证内角和的方法局限在:用计算直角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的和;画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计算。只有季XX提到用折的方法来验证,看来,孩子们还是不会读数学课本,没有看懂课本上图示的折的过程,要加强阅读课本的指导,这是以前忽视阅读文本带来的不良结果,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2、我设计的预习题,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觉得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没有引导他们去理解什么叫内角?这也是孩子们不知如何去验证内角和的一个原因。
今天的课堂,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孩子如何阅读课本,尤其是阅读课本上的图,看着课本上的`图示来操作,所以教学环节不那么紧凑了,印象最深的是:
孙XX和陈XX两个有些内向的女孩子,在课堂上能主动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带着自己的三角形到前面来演示如何用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刘XX今天能主动补充别人的回答。
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着无穷的潜力,他们暂时的落后,是因于学习对象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是因为缺少一个能挖掘潜力的人!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4
体会及反思:
1、在初一旧教材中完成三角形内外角和的教学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对于多边形的情况如何。结合新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所以特意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这样一堂活动课,希望对于新课程标准思想有所体现。
2、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如: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组与组之间交流等形式。虽然想法上有此意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事先没预计到的,也有想体现但没体现完整的。经过课后反思及老教师们的指点,主要表现在:
(1)较多的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及学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的落实。学生练的机会不多,仅有编制习题解答这一部分,且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教师在编题前可先让学生解题,给学生搭好阶梯,使其不至于感到突然。
(2)小组讨论可以说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这也是本堂课露缺陷较多的环节。比如:组员的设置(七、八人一组加上发下的表格较少使得讨论未能有效的开展),以4、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且要分工明确,如谁记录,谁发言等等,避免某些小组成员流离于合作之外。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时间多长;采取何种讨论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角色等。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同时教师有些总结性的话,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肯定不够及时,表扬不够热情,比如当最后一个平常表现较为一般的学生有此创意时,教师就应大加赞扬,从而也能激发课堂气氛。
虽然整堂课下来出现了较多的漏洞,但我想作为一个新教师的一种尝试也未尝不可。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我们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5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这节课在复习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而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却无法画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萌生了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想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由于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新知的探究就从这里入手。我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我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敬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习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或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练习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些练习顾及到了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
(2)九边形内角和( )
(3)十边形内角和( )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 o ,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7
上完这节课,感觉还可以,但由于学生探究的时间有点长,练习的就少,习题没有处理完。本节课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然后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下来问: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类比刚才的探究方法,去探究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同学运用了课本上的方法得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本节课中,有一个意想不到:就是当我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时,竟然有两个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这两个同学属于那种特别调皮、不听话、有时捣乱的学生。让这两个同学到讲台上讲一下他们的方法,没想到他们讲的头头是道,思路很清晰,下面的同学也都能听懂。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这两种方法,就是那些优秀的同学也没有想到。这确实是我意想不到的,下课后我就想:这些孩子应该很聪明,就是不愿学习,怎样让这部分孩子想学习,把玩心收回来放在学习上,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地去思考。
同样一节课,同样的内容,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总的来看,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教高,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会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到转化思想是是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少数同学参与意识淡薄,我也曾激励他们参与,效果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学生推到主动的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8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终于上完了,然而对这一课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正如周梦莉校长所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这一课本身,而是对于这一课的研究给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点启发。
有幸与实验小学赵丽老师同时选中《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课,但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对它进行了解读。20世纪90年代,因为农村小学学生人数的急剧减少,我们学校在课堂上尝试性的进行了分层异步教学,在同一节课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差异,把学生分成A,B两组,在组内又依托知识水平相近原则,把3,4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通常采用合——分——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当A组同学教学时,B组自学,反之亦然,经过与普通班的对比研究,发现复式班学生在学习效果上有着明显的成效。基于这一基础,我采用分层的模式来进行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这一尝试,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如下反思:
1,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及活动经验,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期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目标,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要能吃饱,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在实际教学中,对于A组和B组的学生,除了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区别外,A组教学为主,B组自学为主,我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对AB组并没有显着区分,在以后的.尝试探索中,我应对A组加以更细致的教学指导,对B组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上台说,做,教,减少B组的教学时间。
2,勇于放手,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在一开始设计B组的学习单时,即使B组同学学习能力较强,但出于对学生的担忧,担心学生想不到用分一分的方法,在学习单上,我引导学生,多边形能够分成几个三角形,内角和怎么算。而周校长建议我,是否能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把“小问题”变为“大问题”,直接提问学生,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各种方法,而不仅局限于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大问题”的提问方式,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比我预想的出色许多。
3,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对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有所裨益,对课堂教
效果的影响更是尤为明显。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中,为避免AB组互相间的干扰,必须在课堂上对每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课前乃至平时都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老师对课堂全局的把握更加深刻,才能够让数学课堂井然有序,数学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数学分层教学不光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不断感悟体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9
《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转化的思想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知道研究一个新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已知入手,能够用多种方法探究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且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尝试并使用网络教学。在我最初的设计过程中,按照常规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用分割的方法得到四边形内角和,再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但是网络教学教学就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改为不做任何方法的指导,采用完全开放的'探究,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我很担心,但事实说明,这种探究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尝试,去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总之我对探究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引入,我认为比较精彩。
利用诸葛八卦村作为情景引入,通过介绍他的三奇,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这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第三个环节:分层练习。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分层。
其次,在探究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处理的很不到位。
即:当一个学生提出分割方法时,这时没有及时把握住这个时机,让更多的学生去尝试这种方法,而是让他自己把所得到的结论直接告诉大家,因此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去体验转化的思想,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此。课下我反复的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对学生估计的不足造成的。我总认为,在教师不指导的情况下,不会有学生想到分割这种方法,当课堂上学生出现这种方法时,我就有点激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而忽视了大多数。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更为细致的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上课时才能应对自如。
总之,这节课我不是很满意,细分析,偶然当中也包含着必然。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教师通过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新求变。用“新”和“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宽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领导才能,能够驾御整个课堂。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自己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我的每一位学生在我的每一节课上都能够有新的收获。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0
“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上课开始,我通过提问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以及每块三角板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初步让学生感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质疑:,这仅仅是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而且也是直角三角形,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的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去就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接着就让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二是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有选择的用度量的方法或者用折一折的方法或者拼一拼的方法等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印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是进行总结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科学验证了结果,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些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总结。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
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第二环节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为此,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等,我没有限定了具体的操作环节,但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分组活动,感觉更利于我的目标落实。但在分组活动中,我更注意解决学生活动中遇到了问题的解决,比如说画,老师走入学生中指导要领,因此学生交上来画的作品也非常的漂亮。学生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再比如说折,有的学生就是折不好,因为那第一折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要顶点和边的重合,其实还要折痕和边的平行,这个认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教师也要走上前去点拨一下。再比如撕,如果事先没有标好具体的角,撕后就找不到要拼的角了……所以在限定的`操作活动中,既体现了老师的“扶”又体现了老师的“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我还制作了动画课件,更直观的展示了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活动的特点,这对他认受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此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
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我除了设计了一些基本的已知三角形二个内角求第三个角的练习题外,还设计了几道习题,第一道是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二个锐角,你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明白,任意三角形都有二个锐角,因此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而锐角三角形则必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的定义的理解。第二道题是一个三角形最大角是60°,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对此题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判断是什么三角形主要看最大角的大小,如果最大角是锐角,也可以判断是锐角三角形。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第三题我拓展延伸到三角形外角,第四题我设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1
1、在初一旧教材中完成三角形内外角和的教学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对于多边形的情况如何。结合新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所以特意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这样一堂活动课,希望对于新课程标准思想有所体现。
2、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如: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组与组之间交流等形式。虽然想法上有此意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事先没预计到的,也有想体现但没体现完整的。经过课后反思及老教师们的指点,主要表现在:
(1)较多的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及学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的落实。学生练的机会不多,仅有编制习题解答这一部分,且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教师在编题前可先让学生解题,给学生搭好阶梯,使其不至于感到突然。
(2)小组讨论可以说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这也是本堂课露缺陷较多的环节。比如:组员的设置(七、八人一组加上发下的表格较少使得讨论未能有效的开展),以4、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且要分工明确,如谁记录,谁发言等等,避免某些小组成员流离于合作之外。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时间多长;采取何种讨论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角色等。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同时教师有些总结性的.话,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肯定不够及时,表扬不够热情,比如当最后一个平常表现较为一般的学生有此创意时,教师就应大加赞扬,从而也能激发课堂气氛。
虽然整堂课下来出现了较多的漏洞,但我想作为一个新教师的一种尝试也未尝不可。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我们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2
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求两个我们已经熟悉的直角三角尺的内角和入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他们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测,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在这节课中我貌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拼接到一起,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折到一起……
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上课之初,就告诉孩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并且告诉孩子我的验证方法,即便告诉的方法再多,再详细,他们学到的也只是我的有限的方法,而且是老师的方法,不是自己发现的方法。
不过在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有些小组没有抓到很好的要领,而我也没给予及时的指导;或者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的指导没有很好的说清楚,导致个别小组动手的时候不是很清楚。
对于活动性课程,我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在活动中出现的小问题,有的时候我经常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怎样及时解决,这个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3
在课间我有意问了一下学生你们知不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发现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插入了一个猜角游戏中,请量出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我能猜出第3个角的`度数,让生说我猜,要求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操作。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跟着我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当时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学生很开心。
在接下来的实验验证环节中,那些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就猜度数,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验证,反倒是刚学到的学生真正做到用实验去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中180°”。因此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能设计一些新的方式让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也能真正参与到实验验证的环节中来。于是让学生请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是180°。然后让学生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把它们拼在一起和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使它们正好折在一起,都能拼成一个平角,最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我个人认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样使他们大胆地想,学生课上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学生在还没有拼的时候先看了书,就猜拼出来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经过提醒“内角”的含义,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不管这个三角形是大还是小。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4
“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上课开始,我通过提问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以及每块三角板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初步让学生感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质疑:,这仅仅是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而且也是直角三角形,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的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去就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接着就让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二是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有选择的用度量的方法或者用折一折的方法或者拼一拼的.方法等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印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是进行总结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科学验证了结果,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些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总结。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
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第二环节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为此,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等,我没有限定了具体的操作环节,但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分组活动,感觉更利于我的目标落实。但在分组活动中,我更注意解决学生活动中遇到了问题的解决,比如说画,老师走入学生中指导要领,因此学生交上来画的作品也非常的漂亮。学生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再比如说折,有的学生就是折不好,因为那第一折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要顶点和边的重合,其实还要折痕和边的平行,这个认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教师也要走上前去点拨一下。再比如撕,如果事先没有标好具体的角,撕后就找不到要拼的角了……所以在限定的操作活动中,既体现了老师的“扶”又体现了老师的“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我还制作了动画课件,更直观的展示了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活动的特点,这对他认受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此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
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我除了设计了一些基本的已知三角形二个内角求第三个角的练习题外,还设计了几道习题,第一道是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二个锐角,你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明白,任意三角形都有二个锐角,因此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而锐角三角形则必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的定义的理解。第二道题是一个三角形最大角是60°,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对此题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判断是什么三角形主要看最大角的大小,如果最大角是锐角,也可以判断是锐角三角形。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第三题我拓展延伸到三角形外角,第四题我设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5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不难,但我认为本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开拓思维、提升能力。基于以上里面,本节课,我也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谈话激疑,引导探究;组织讨论,适时启发帮助。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对于三角形了解的内容还不够多,所以我才用了直接导入的形式来进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探讨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来揭示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学生明确了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同学猜测是100度、90度、200度,但猜测不等于结论,在这里我追问大家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并没有说出来,于是我引导大家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同学们想到了测量每个内角是多少,然后再求和。我又追问: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内角是多少呢?于是同学们想到了量一量,这时让同学们动手进行测量记录数据,但由于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没有对操作步骤进行要求,导致同学们在测量时分不清测量的是哪一个角,我及时引导大家把每个内角都标上序号,在进行测量,分别把他们测量的数据填写的报告单当中,因为这样导致了同学们测量的速度较慢,最终由于时间关系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操作完成,在展示成果时没有进行展示,同学们只得到了钝锐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接近180度的。如果我能再给学生一点点时间,学生就可以完成了,以后教学中还是应该多多放手,给学生留有先足的动手空间和时间。
我认为数学课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点拔,使数学思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头脑中。由于在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中,学生初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接近180度的,于是引导学生由180度想到平角,让学生探讨交流:怎样才能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平角。撕拼这一环节过程主要向学生展示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教学目标。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在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使学生对转换策略形成清晰的认识。操作之初,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操作目的,把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拼在了一起,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后,让学生再次谈操作要求,明确操作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三个角从三角形分离出来,从而部分学生想到了撕拼法,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折拼法,于是我请撕拼法的你同学上台展示后,再让用折拼法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方法,并给予肯定和评价,至此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明确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结论,我设计了一变二,和二变一的图形展示,使学生明确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形状大小无关,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想让学生探一下,增加和减少的度数源于哪里。
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已达到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但由于时间只有了30分钟,这一部分没有来得急提供给学生,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遗憾之一。
总之,本节课力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教育资源,课堂的生成大于课前的预设,如何有效的利用生成、有效的进行评价,是我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今后课堂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