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教材调整及其教改尝试
暗香浮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教材调整及其教改尝试
教改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列在第一章第三节,而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列在第六章第五节。这样编排的优点是:学生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及有关反应,就给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打下了基矗通过氧族元素、碱金属元素、氮族元素的学习以及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再学习方程式的配平,就很自然,分散了难点。但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困难,一是教学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学要求低;三是缺乏系统练习。鉴于上述情况,对教材可作如下调整,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教学移至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之后、第三章氧族元素之前进行。调整后优点是重点突出,难点逐步突破。当然,调整后起点高、难点集中,一部分学生“吃不消”。为此,我同时又对教学做了三个阶段进行的改革试验。第一阶段:知识准备1.在进行高一化学教学之前,先对初三化学进行复习。使学生对原子、分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2.在进行氯气化学性质教学时,根据原子结构,分析反应中得失电子、化合价的升降等,使学生既掌握了氯气的性质,又能判断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数目。第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及方程式的配平教学1.基础教学:起点和要求稍高一些,使学生理解和明确以下两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中的作用;(2)在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或偏移的总数目应相等。2.练习教学:(1)训练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2)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确定电子得失及数目。3.过渡教学:(1)进行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得失总数目的练习教学;(2)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分析探索既然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数目必须相等,而每摩还原剂或氧化剂所提供或接受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那么要使得失电子的数目相等,就必须使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这个比例关系便是化合价升降数目的公倍数。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实质上就明确了配平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4.配平教学:以练习为主,使学生熟练掌握用双线桥表示法分析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第三阶段:巩固、强化练习教学1.强化训练:(1)在后面各章节的教学中,凡是遇到氧化还原反应,都引导学生分析并配平。(2)增大练习量。2.跟踪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普查或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坚持辅导: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个别辅导和课堂辅导相结合。4.逐步提高要求:在学生普遍掌握简单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后,可进行复杂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缺项配平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练习。显而易见,调整改革后的教学最大特点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这一重点和难点贯穿、渗透到了高一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就保证给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学生经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和思考、探索和总结,配平技能就会逐步提高,这一难点在高一教学中是完全可以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