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

傲骨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推荐】数学论文(通用8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论文(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论文1

摘要:小学教育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学科,但是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会比较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一问题也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阶段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随着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也明确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出现偏科的现象。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和数学还是最主要的两门学科,相对于数学课程来说,小学语文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性,所以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很多小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很枯燥,除了背加减乘除法的口诀就是背一些数学公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增加了诸多困难。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班级,然而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数都不是因为学生智力的问题。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1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难以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态度,大多数学困生会因为觉得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学习数学时会比较随意,往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有的学生因为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比较落后,从而导致自信心的缺乏,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什么都学不好,面对数学更是产生了畏惧心理[1]。这些都是造成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让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大感头疼。1.2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说到数学教师,很多学生的第一印象都会觉得数学教师大多数都很刻板严肃,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距离感。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很少有感情投入,关注的重点往往只在对知识的讲解上。还有少数教师只喜欢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甚至还有厌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而造成这些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再加之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抵触数学,最终导致学生更加难以学好数学。1.3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来逐步建立和养成。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好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巨大影响。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学习品质都是由他们的.学习习惯所决定的。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意志不强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学生更难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数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都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无法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没有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以及完成解题后没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科学和严谨,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这也是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其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通常都比较好动,容易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2]。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他们回家之后利用废纸张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各一个,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裁剪和粘贴制作纸盒,制作过程中可以参照自己的铅笔盒和家中的收纳盒等。最后要还要在课堂上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及耐心的指正做得不太好的学生。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授课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2.2改进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改进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例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新式的教学模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从而让学困生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接受所学的内容,以此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为学生介绍有关数学的发展史和小故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数学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深入浅出的进行教学,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标准,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且尽量的为其创造条件使其能够重复出现,从而使学生形成习惯。对于那些不良的表现,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否定,使其出现的机会减少。教师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而达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并且经常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进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标制定的初始阶段,不能给学困生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要让他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完成目标时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养成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好习惯。

3结语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数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细致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既要帮助他们改变对数学学科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让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艳芝.探究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7.(01):120-121.

[2]赵广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学习心理分析[J].林区教学,2017.(01):83-84.

数学论文2

一、保证例题教学的针对性

在例题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保证例题选择的针对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具体学习状况都不尽相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地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在例题的准备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例题教学。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相应证明例题进行讲解。通过对题目基础问题要求的解答,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具体特点,并且加深印象。在学生完成题目的证明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一系列问题。对一些思维较快,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通过分层引导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保证例题教学的典型性

对于数学例题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能够囊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突出解题方法,同时例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典型性例题的教学,学生可以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更透彻地分析,简单、明了地完成题目的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例如,在《统计的简单应用》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对例题的选择上要具有代表性。虽然所选择例题具有较多的数据,并且数据类型较多。但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统计规律,并且通过逆向思考,分析不同数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对于此类问题获得良好的解题能力。例题教学中,例题的选择还应具有多变性,教师要对题目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地把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做好对例题的引申和发展。通过对例题的选择,例题典型性和多样性的`保证,并且结合教师的合理加工,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并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保证例题教学的阶段性

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例题的选择上要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在学生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递进式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消化。教师要对例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对例题的本质进行清晰地判断,将例题与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围绕学生的解题水平,给予学生不同的解题技巧。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引导,指导学生不断的学习。例如,在《二次函数》一课教学中,对于例题某果园有200棵苹果树,每一棵树平均结1200个苹果,现准备多种一些苹果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12个苹果。问题1:“利用函数表达式描述苹果的总产量与增种苹果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种多少棵苹果树,可以使果园苹果的总产量最多”。问题三:“增种多少棵苹果树,可以使苹果的总产量在120800个以上?”。通过不同难度的问题的设定,使难度合理的递增,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知识和内容,更加牢固地掌握本节内容。

数学论文3

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这种抽象性体现在高中数学课本的所有数学知识领域中。比如高中数学课本中讨论的立体几何知识,它的抽象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象的抽象性,对象的抽象性是指它讨论的对象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它讨论的正方体,不是指哪一件正方体的事物,而是指一切正方体的事物。问题的抽象性,如它讨论直线与立体的关系,通常不是将具体的现象放到人们面前的,它需要人们自己去想像,在解决几何问题的时候,人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添加辅助线、延长线等。方法的抽象性,方法的抽象性体现在人们要研究一个事物时,有时不会使用具象化的方法讨论,而用抽象性的方式去讨论,如人们讨论角的问题时,有时不再用几何的方法去讨论,而是用函数的方法去讨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高中数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高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就要培养学生用抽象性的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圆与方程》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习题1:如果圆O1与圆O2的半径为1,且O1O2=4,过动点P分别作两圆的切线PM、PN,点M与N均为切线的切点,使PM=槡2 PN,请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用该坐标系说明动点P的轨迹方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题的图像、坐标、方程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学思想讨论数学问题。

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谈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多教师会感到很疑惑,这些数学教师认为只要是理科知识,都有很强的系统性,为什么单独强调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呢?这是由于其他理科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一个领域中,它的系统性不涉及另一个领域。以物理知识为例,力学知识是物理学一个重要的领域,然而它与电磁学几乎没有关系,虽然它们同是物理,然而它们几乎可以完全分成两个领域来讨论。可是数学知识不同,高中数学的知识分为函数、几何、统计三个部分,这三个数学领域彼此有很强的联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需要从解析几何的角度讨论函数;学生学习统计知识时,又要常常运用到函数知识。如果学生不能以系统性的思路看待数学问题,高中学生将不能学好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高中知识的系统性,高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建立数学知识系统。依然以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圆与方程》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圆以方程的'关系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圆在坐标位置上的方程表达系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张系统表分析圆与方程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且让学生分析方程表达的规律,当学生能够理解到这套数学表达规律之后,学生以后应用该领域相关的数学知识时,就不会犯下数学概念错误,更不会记不住相关的公式。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高中数学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学生只有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学好高中数学知识。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觉得自己学的数学知识没有实际的用处,自己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习数学知识的,那么他们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有积极性。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极具实用性的。比如人们在讨论物理问题、化学问题时,常常要结合数学公式去考虑问题。人们在研究生物等领域,作科学统计的时候,也会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或专业的科学领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了解到以后研究各类领域的知识都要应用到数学知识时,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很多物理问题都需要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比如物理的力学的计算问题会涉及方程的计算;物理的电磁学问题会涉及函数的计算等。当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有很强的应用性,学好数学知识能为学好其他知识打基础时,学生就会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如果引导知识学生把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就会提高。

四、结束语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特点宏观的看待数学知识,学生将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后他们能从数学科学的高度研究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数学论文4

摘要: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教学手段不断受到冲击。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着重的培养。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积极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显著提升自身班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实际数学教学经验,就如何借助微课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逻辑思维;教学效率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夯实都十分重要,这就和建造大厦一般,只有地基夯实建造工作才能够顺利实行,否则一旦刮风下雨,整个大厦就会倒塌。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此阶段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能够得到飞速的增长。

1、借助微课创造生活化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备浓厚的好奇心,在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事物的时候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的学习欲望。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教师需要在教导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场景,借助生活化的场景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有效建立生活化场景的方式就是借助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针对相应的数学知识点,可以在微课中播放相应的生活化视频,让学生走进视频,以主人的角色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学习。由此,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夯实数学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和“分类”相关的内容的时候,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需要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分类法和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微课教学模式,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导入了超市物品摆放的场景。我引导学生进入到摆货员的身份中,现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物品,将之摆放到合适的分类之中。学生借助微课可以通过点击的方式进行物品的归类,由此,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升自身的分类能力,夯实这部分数学基础,并着重培养和提升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2、借助微课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当前社会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借助数学课堂显著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只有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保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显著的增长。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点的思考和学习,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升数学学习技巧,为自身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达到社会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才能够得到保障。例如,我为了有效提升自身班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相关内容为例,在微课中我录制了这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顺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的解答。通过我录制的微课的帮助,学生能够显著提升自身自主探究的效率,并且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数学能力。在微课录制过程中,我始终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体积公式出现的缘由。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挖掘相关知识的逻辑思维,可以深入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自身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微课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库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微课资源相较于传统数学教学存在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可以重复进行利用。教师在录制完微课资源以后可以建立微课资源素材库,将所有的微课资源都整合在一起,供所有的教师进行下载和修改。通过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微课视频资源都能够做到最优,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微课的优势,帮助每一位学习微课视频内容的学生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微课视频的制作,总体微课的制作时间就能够缩短,教师就可以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进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例如我在自身的学校就建立了微课视频资源库,并规定每一位教师就自身制作的微课视频进行维护,我每个月会做总结维护。每一位同行有新的想法都可以在已有的微课资源上进行修改。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的下载微课视频资源。通过此类开放式的微课学习模式,每一位学生的微课学习效率都能够达到最大化,每一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都能够得到保证。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微课教学的优势、劣势以及使用的范围,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数学基础之后,对已有微课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数学论文5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论文6

一、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常见的解题障碍

迂回眩惑干扰。这是指在分数应用题中,很多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是采用倒叙,或者是顺叙的方式,甚至是更加迂回的方式来给出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叙述数量关系,就会使学生在解题时造成思路上的困惑和不解,从而造成解题上的错误。如果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数量之间的关系太过于复杂,那么学生在理解起来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也就无法很好的理清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解题思路上的错误出现。

二、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探析

1.认真审题,找准标准量和对比量

审题认真是做好相关应用题的基础,如果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模糊不清,那么即便是有了解题思路,在计算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失误,因此,认真审题是关键。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找好标准量和对比量,了解清楚题意,进而掌握解题要领。比如说这样一道例题,“小明一共买了60颗软糖,其中有1/4是水果味软糖,其余的都是牛奶味道的软糖,请问牛奶软糖共有多少颗?”在这道题中,标准量是60颗的`软糖总量,1/4的水果硬糖是对比量,掌握好这两个基本的概念,就可以很简单的得出解题思路和结论,最终的结果是“60×(1-1/4)=45(颗)”。

2.加强指导,重视线段图的训练

小学分数应用题中有很多都涉及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小学生很多都会对这些关系感到混乱,无法很好的理清各个关系之间的具体联系。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教导学生运用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线段图来予以辅导,帮助学生了解清楚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尽快的找出解题的关键点,为快速正确的解决相关问题做出基础性的帮助。比如说有一道例题是这样的,“已知有甲乙两数的和是64,甲的3/7与乙的3/9相当,请问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在解答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线段图的教学模式来解题。分别画出甲乙两段线段,把甲的平均分为7份,乙的平均分为9份,而且甲的3/7与乙的3/9相当,就可以得出甲:乙=7:9,从而可以得出,甲=64×7/16=28,乙=64×9/16=36。

3.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正是想象力和思维活动高度发散的时期,因此,要重视学生思维发散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课堂互动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一直是课堂上的主体,随着教育部的改革,一些教师开始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很多,无法体现所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人数的增多,许多教学活动都无法顺利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比较少,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知识,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没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不愿意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从而降低了课堂主体性。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充满生趣。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运用习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让学生做好分数运用题。小学分数应用题是非常普遍的,掌握好相关知识,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小学数学分数运用题的解题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指引着学生更好的破除解题障碍,掌握解题要领。

数学论文7

一、科学合理进行教学目标分层

任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拥有着一个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也是这样。实行分层教学法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具体操作可以依据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特点,结合所要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分层制定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层目标的制定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最终使得后进组能够学到数学基础知识,中等组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之外,还能获得一定的提高,优秀组学会并掌握更加综合、复杂的数学知识和相关应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从提出到运用,每个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坚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之外,还应该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对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有效优化,以促进分层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1.教学内容分层

上述我们提到,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客观地将学生分成优秀组、中等组以及后进组。进行学生分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地展开教学,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组的学生,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也应当有所区别,应当根据学生组的学习基础、能力和水平,教之与其情况相符合的知识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作者的分层课堂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为:后进组学生以识记和模拟为主,中等组学生在识记基础上加入一些提高性内容,优秀组学生则更多的以多知识点和综合性强的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的分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接受、吸收并将知识内化,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支持,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时,要把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这一原则。努力实现教学方法运用上的灵活多变、别具创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习题布置、教学评价等环节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习数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预定目标。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课堂收获。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现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数学论文8

摘要: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学生主动深思理由,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发现理由,分析理由,并且解决理由,让他们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如何引导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呢?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 ,但大部分人求知欲不够强烈,经不起挫折的考验。如果一个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并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学习,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使他成为一个失败的学生呢?鉴于此,我们教师所应该作的,就是激发求知欲,并引导学生保持和加强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学科,但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轨更加明显。因此,情境教学,不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可以给予学生较好的认知形象。小学生爱玩,抽象的道理无法理解,但形象的实体却能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 。

2.肯定深思,给予表扬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肯定的 ,小学生尤其如此,尤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个小学生心底的愿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任何同学的理由,哪怕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只要他们自己动脑筋深思了,我都会给予肯定,给予表扬。

二、合理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第一作用就是传道。何谓“道”?“道”,是策略,是认识理由,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方式策略。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传道。

1.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在课堂之上,要让爱动,爱玩的学生集中精神,积极深思,就必须在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主要就是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理由;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会想,首先要肯想;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推动学生多想。

2.培养独立解决理由的意识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知识,学会多少知识,都是自己的财富,跟同学,家长无关。面对理由,不爱动脑,稍有困难就求助老师同学,是没有作用的。要想有所得,必须要经过自己的.深思。虽然,有些同学现在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人师者,必须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理由得意识。

三、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三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标签: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