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的义利观
浅析李渔的义利观
浅析李渔的义利观
——以他的《连城璧》、《十二楼》为例
李璐
摘要:义利观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核心观念,李渔的义利观的研究在他的小说作品《连城璧》、《十二楼》中的儒商形象所展示的义利观就是他本人义利观。李渔虽然注重享乐,热爱财富,但他主张,不义之财不可取,要靠正途取利。在明末清初,社会动乱,市民思想兴盛,追求利益的社会背景下,李渔的义利观受时代的影响,具有时代的特征。李渔的义利观具有现代的思想,研究李渔的义利观,对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李渔 《连城璧》 《十二楼》 儒商 义利观
"义" 指符合某些道德标准的思想和行为,"利"多指物质利益。对于二者间的关系的看法就是义利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居于主导地位,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义。"[①]儒家提倡义,但也不否定利。当义与利不发生冲突时,在儒家看来,就要"义利兼得".中国自汉武帝后,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后期儒家学者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其义利观也与儒学思想密不可分。
一、李渔与《连城璧》、《十二楼》
李渔的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他的《连城璧》与《十二楼》,是他的思想的升华,这两部小说,包含了李渔自己的义利观,研究他的义利观,必须先了解他的作品中的思想,其次,还要了解他生活的背景。
(一)、李渔的生平
李渔(公元1610-1680),初名仙侣,字谪凡,又字笠翁,号天徒,新亭樵客、笠道人、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生于医药商人之家,从小学习儒业,而且聪慧过人。他从小立志于功名,族人也对他充满了期望,但他却科场几次失意,再加上当时时局动荡,他认为功名无望,于是隐居,家道中落后,只能靠"砚田糊口来维持生计"受晚明泰州学派的影响"士人"治生思想和市民务实态度,以及奢侈淫逸的社会颓风等种种因素的诱惑,李渔因此也习惯了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四十岁后携家至杭州,此后便"挟策吴越间,卖赋以糊口"(《玉搔头序》)。五十岁左右迁至南京,经营芥子园书铺,并到处打抽丰,"三分天下几遍其二"(《与都门故人述旧状书》),六十七岁时又移家杭州,三年之后终老西湖。
(二)、《连城璧》、《十二楼》
文学是作者心灵的产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从中表现了作家对人生的态度和评价,也就是作者的观念。从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观念。
李渔主要成就首推戏曲和戏曲理论,他在小说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他把小说当作无声的戏曲,《连城璧》是从《无声戏》中发展而来的,顺治十一年至十四
年间,李渔作《无声戏》,这是他的第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在康熙初年,他又将《无声戏》中没有收入的几篇整合起来,改为《连城璧外编》,全集共有十二回,《外编》有六卷,总共有十八篇短篇故事,就是现在的这本《连城璧》。
《十二楼》是李渔继《连城璧》之后的又一部拟话本小说,本书共收十二个短篇小说,每篇以一座楼名为题叙述一则故事。从本书又名《觉世名言》,可知作者是受了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创作"三言"的影响,以描摹社会人情为主,用委婉巧妙的形式去劝惩世人。《十二楼》传世的本子不少,但比较早的主要有三种:英秀堂本、宝宁堂本和消闲居本。我选取的这本书是以英秀堂本为底本,校以消闲居本,两者泽善而存。
《连城璧》、《十二楼》是李渔的拟话本小说的经典作品,是李渔在戏曲创作后,以戏曲为指导,写出的作品。这些小说,是对对通俗小说的发展,他的小说跟戏曲一样,主要是满足群众的需求,是人们用来娱乐消遣的。
(三)、李渔生活背景
1.社会背景因素
(1)经济状况
晚明时期,商业发展很快,不仅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连小城镇经济也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商业长途贩运兴盛,店铺经营形式转变,商品种类增多,而且私人贸易迅速发展。明清易代时期,社会动荡,手工业商业严重受损。清兵入关,建国稳定后,进行改革措施,手工业、商业渐渐恢复,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海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业重现繁荣景象。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新兴的市民力量进一步发展。
(2)政治状况
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突出。统治阶级的堕落腐化,纵情淫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风气。明朝士人一方面因政治腐败投报无门,同时受纸醉金迷的风气影响,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由士而商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清初,虽然统治着励精图治,稳定了全国局势,缓和了矛盾。但在文人眼中,清朝属于外族人统治,他们基于传统观点,拒绝外族,除了隐居山林,经商就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3)明末清初的价值观念
明中叶后,人们对商业的态度发生转变,商人地位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于商业高额利润吸引,文人学士也加入商人队伍。文人士子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人的文化素质,使义利道德观念加强,商人地位提高。生于易代之际的李渔,他受社会的影响,成为其中的一个,他的义利观也在此背景下形成。
2.文人自身经历
李渔科考未遂,又身逢动乱,举家迁徙多次。 他习惯了奢侈生活,却生活拮据,所以对财富十分渴望,因此从商。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很消极"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堪憎".[ii]对自己贪慕财富他非常苦恼,这是由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思想与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的矛盾造成的。他虽然追求财富,但不像世人说的那样低下,他只取正当渠道得到的利益财富,不靠为人不齿的手断谋生,隐逸生活。俞为民也在他的《李渔评传》中也说"李渔隐逸市井,觅利谋生,他觅得利是‘应得之利’,谋的是‘有道之生’"[iii].可见李渔自身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与社会风气的影响,看重财富,及时行乐,也坚持道义不取不义之财,形成了自己的义利观。
李渔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自生的生活经历,都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他的义利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二、《连城璧》、《十二楼》中的儒商形象
《连城璧》与《十二楼》是李渔思想的结晶,而其中的儒商形象,就是他思想的升华,儒商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李渔自身的义利观,研究二者的联系,更有助于正确理解李渔的义利观。
(一)、《连城璧》、《十二楼》中儒商的不同类型
明末清初时期的儒商以儒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努力在"义"与"利"之间寻求平衡,但当义利出现矛盾时,儒商会有自己的不同表现。
1.以义为先的儒商
当义利不可兼得之时,孔子提出了"君子以义为上"[iv],要求 "先义后利",
必要时"舍利取义"也是可以的。荀子也说"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v],而明末清初清初的儒商用儒家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才会有重义轻利的儒商形象。
在李渔的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儒商形象。如,《连城璧》第一回中有个叫谭楚玉的文人,在落难时被渔翁所救时说
"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尚且千金相报,你救我两口性命,岂止一饭之恩……若有好日,千金之报不止,岂但十倍而已哉!"[vi]
可见他是个重义之人,而救他的渔翁,在他要他一同享福时说,只要分几两不伤阴德的银子或俸薪即可,可见他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还有第三回有个知书识字的乞儿,原来是世家的子弟,视金钱如粪土,讲究义气,爱伸张正义。后来挥霍尽家产,不愿做朱买臣而做乞儿,在行乞时,以道义为先,每户只讨一次,而且遇到穷人或者乞丐还把自己的钱送与他们,轻财重义之心始终如一。
不受他人之财,以己之财帮助别人,知恩图报都是义,除此之外,更有大义。在《连城璧》第六回中,有个秦世良,因家贫废举业从商,无资本向杨百万借贷,连续借贷都失本而归,在在自己银两被说是别人时,结义兄长,不能分辨银两是自己还是世良的,要求一人一半,他却说
"若是小弟的银子,老兄分毫认不得;若是老兄的银子,小弟分毫取不得。事事都可以仗义,唯有银子仗不得义。老兄若让与小弟,就是独为君子;小弟若仗义让与老兄,就是甘为小人了。"[vii]
世良离开后,世芳追去送他,而他拒不接受。到后来世芳发迹,回家后方知银子不是自己的,要所获得本利一起还给世良,世良不受说
"不义取财,如以身为沟壑,小弟若受了这些东西,只当把身子做了茅坑,凡世间不洁之物,都可以丢来了,这是断然不要的。"[viii]
而世芳也不愿做贪财负义的小人,宁愿烧尽财物,也断不接受。之后还是杨百万替他们分平。这二人,当面对财物时不动心,以义为先,大义凌然,令人钦佩。
除了这些文人商者的大义,其他从商之人也如此。《连城璧》第十一回,就有个重义之仆,是商人单龙溪的义男,帮忙打理生意,别人都劝他聚些银子,赎身自作人家,他却说
"我前世欠人之债,所以今世为人之奴,拼的替他劳碌一生,偿还债……我家主仆,犹如父子一般,他不曾以仇寇待我,我怎忍以土芥视他?"[ix]
可见他的忠义。之后主人子孙争夺家产,不顾龙溪病危,回家取财,义男千里奔丧,龙溪立字据将剩余财产交于百顺,百顺在他死后不受财物,执意将财物归还,岂料那二人却因财而死,百顺把三人合葬,后因主人不安,三人仇恨难解,替他们迁坟,以继男身份供奉家主,百顺的义非常人所比。《十二楼》的生我楼中,有个叫姚继的生意人,在路上看人卖身为父,竟然花十两银子买回家中为父,对其孝顺之极,之后战乱,逃难途中仍不曾丢弃,反怕家父熬饿。后与父离散,路上欲赎红颜,却得老妇,不但不弃,反要为母。他重道义,行义事,道德品质高尚,也是他平时读书所得。
2.利后思义的儒商
"酒色红人面,财帛动人心",当面对利益之时,又有多少人能不动心。当义利不可兼得时,选择利也不是不可以的,韩非就比较注重功利,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首要厉害关系。只是,在选择利之后不要忘记义,完全成为只知聚敛财富的人。利后思义,也是有意义的。
《十二楼》的萃雅楼中,金仲雨,刘敏叔,二人本是读书人,后来杂技分心,之后从事贸易之事。虽然要经商,也要选择文雅的来,与另一少年,就开了书铺、香铺、花铺,做生意虽为钱财,却存着雅道,因为诚义经商,生意极好。在货物不能得到钱财后,又担心开店不成,权衡利义,要那龙阳少年以身饲虎。当面临危险时,迟疑不定,但还是选择接受。利益之后,还是会明白义的。
而归正楼中所述的一个拐子,叫贝去戎,抛弃祖传勾当(偷摸),选择明取民财,光明正大弄财物,就做了个拐子。他自从拐之后,手段高明,骗进财物。他知道是不义之财,不能久聚,就将财物散去,送与妓女。在之后,用财物救一女子,为其赎身归为正道。后因买园安置女子,"归止楼"变为"归正楼",他感悟,神明指引他回归正途,遂与女子一佛一道修行。后为修庙,需千金,重以旧业取得,富商行善,捐金建庙,虽是为财,却是有义。
《连城璧》全集外编卷六,一个盐商灶户,叫施达卿,利心极重,利上盘利,成为一方财主。只因他贪心过重,刻薄穷民,虽然二十年虔心求佛,始终没有子嗣,后梦中梦见神仙,神仙要他散尽家财,造福乡里,才可得子。他便开始散财施舍,修桥、铺路、建宇等,而且查核真是穷人给予帮助。在散尽一半时失信,儿子变女,之后继续施舍为善,终得儿子。若非他在得利后行义事,岂有儿子。
3.见利忘义的儒商
经商的目的就是发财致富,商人主要把获取利益作为自己从商的目的。义利不能兼得,更在乎利,继而出现见利忘义之人,行不义之事。李渔在两本小说中就曾写过见利忘义之人。
《连城璧》第四回中,一个姓陆的人家,在许亲之家败落之后,悔亲,将女许配他人。《十二楼》的三与楼中,有个生员唐玉川,后转为财主,得了钱财买田置地,性吝啬,心极贪,虽总是以唐尧后人自称,却不行义事,见利忘义,实则为小人。拂云楼里的裴翁,与《连城璧》中的陆家一样,与儿子许亲韦家,却因封家给的妆奁较多,定于封家,可见他贪财好利,不重情义。
(二)、人物的命运分析
李渔在小说中塑造了这三种形象的儒商,但人物命运,因自己对利义的不同选择而不同。
在第一类人,先义后利的人,如,楚玉不忘恩情,坚守道义,不取不义之财,后弃官归隐,活到九十多岁。穷不怕,轻财重义,在危机时刻重义保护恩人,最终成为国舅,帮皇上了解民间利弊。成家立业,生了三子皆为显贵,自己活到八十八岁。结拜兄弟秦世良、秦世芳二人不贪财,重情义,不义之财不取,终得财富,二者一起经商,成为财主,后来富了三代。还有义利之仆,单百顺,不贪家主之财,极尽奴仆本分,在家主蒙难后,前往奔丧,家主所赠财物不取,为主尽孝。后来家业兴隆,子孙繁衍,衣冠累世不绝,这是他行义事的善报。姚继,花重金买父,视若亲父,买红颜得老妇欲为亲母,最终,姚继因自己的善行,终于找到亲身父母,得到家财,尹家也因行善事,子孙不觉,富贵绵延。这些重义轻利的人,最终义利兼得,得到善缘。
在第二类先利后义的人,金仲雨、刘敏叔,在义利面前,为利迷惑,险些失去道义,后来选择义,不至于财物尽失,丢去性命。贝去戎,舍弃财物,追求道义,回归正途,最终修行得到。还有就是《连城璧》全集的外编中的施达卿,舍弃财物,救济贫苦,修桥铺路,广积善缘,最终得到儿子不至于绝后,儿子后来致仕,他的家资也仍以百计。这是他多积善福德福报。
第三类见利忘义的人,三与楼的唐玉川,贪财终致丧命,别人的房产楼宇也归还本人,儿子还遭牢狱之苦。拂云楼的裴翁,贪财退婚,致使儿子娶丑妻,二婚再去退婚之女波折多。姓陆人家嫌贫爱富,女儿配丑男,得到报应。可见,利心不可太重,否则必招厄运。
(三)、儒商形象的义利观与李渔的义利观
从上面三种儒商形象,以及他们命运分析,李渔对于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人,都给了他们一个好的结局,或者财利兼得,或者福寿双全,或者子孙满堂。总之,重义得善果。儒商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拥有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李渔自身就是一个儒商,他在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他平生的心酸遭遇。《连城璧》、《十二楼》中的儒商形象都是李渔按照自身以及生活中人所塑造的,其中人物形象的义利观都包含着李渔自己的义利观。文中的儒商,就是李渔对自己在文中的体现。在《萃雅楼》中,金仲雨放弃举业,出门做生意,在做生意也要做雅业,开了书铺。就跟李渔自己的遭遇一样,李渔和他都要追求财富,但都不取不义之财,存着儒者气度。对于文人形象塑造的结局,李渔也是按照自己的义利观进行塑造‘若是面对义利取舍得当的,都得到了财富,美好人生,贪财忘义之人,最终害己,人财两空。可见,这两本小说的人物义利观,也就是李渔自己的义利观。
三、李渔的义利观
宋明理学是在儒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讲究义利之辨。可是失去了物质条件的支撑,市民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虽然李渔受传统儒学的影响,受到统治思想的制约,具有儒者的思想气质,但他同时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义利观。他的义利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商人性,和现代性的特点。
明末清初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这种与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成分,腐蚀封建制度,在经济上和思想上,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冲击。而且当时经商利益大,许多文人弃儒从商。李渔也是其中之一,他具有文人与商人两种身份,他的生活群体既有士大夫,也有普通群众。所以他的思想是士大夫意识与市民意识的合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他的义利观是他的思想的一部分,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李渔的义利观大体上符合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思想,但同时,又带有他对名利的追求。这与他生活环境大有关系,晚明"异端"思潮兴起,社会尚风靡,而且这时明清易代,社会动荡不安,这都对李渔及时行乐的人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李渔对义利的认识具有了商人的意识特点。
李渔的义利观具有现代的意识特点,在现在看来,买与卖是平等的关系,但在封建社会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占主导地位,商人地位低贱,儒家传统的以义为重的理念使商人处于低贱地位。李渔以经营书铺,卖文为生,而且他的作品大都为了迎合市井小民,与传统的主流文学相悖,在当时,不为传统的文人所接受。但是他的著作迎合大众的思想,为人民所服务,是现代文化思想的要求,因此,具有现代的意识特点。
李渔主张取应得之利,这就是他的义利观。这既不同于宋明理学的以义为先,舍利取义,也不同于商人的财富论,而他以符合人民的创作又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符,所以他的义利观与当时主要文人的义利观,以及商人的义利观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特点鲜明。
李渔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传统儒学"义利合一"观点的影响,同时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提倡及时行乐,最后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主张取应得之利。他的义利观点是超前的,是符合现代意识的,研究他的观点有一定的意义。
注 释:
[①]《朱熹集》(宋)朱熹著,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381页
[ii] 李渔,耐歌词·多丽·过子陵钓台,李渔全集卷二1992
[iii] 俞为民,李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iv]《论语·阳货》,见《十三经今注今释》,夏剑钦编,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4月,第1931页
[v]《荀子。荣辱》,见《荀子简注》,章诗同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28页
[vi]《连城璧》,第一回 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 第19页
[vii]《连城璧》,第六回 遭风遇盗致奇赢 让本还利成巨富 第123页
[viii]《连城璧》,第六回 遭风遇盗致奇赢 让本还利成巨富第127页
[ix]《连城璧》,第十一回 重义奔丧奴仆好 贪财殒命子孙愚 第247页
参考文献:
基本史料:
[1]李渔。连城璧。[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2]李渔。十二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李渔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著作:
[1]崔子恩。李渔小说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俞为民。李渔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 黄强。李渔研究[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
[5]李彩标。李渔思想文化研究。 [M]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论文:
[1]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博士论文。2013,4,1
[2]张屿。论李渔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D].硕士论文。2013,5,1
[3]陈小贵。李渔拟话本小说研究。[D].硕士论文。2012,5,1
[4]高旭。李渔戏曲表演理论研究。[D]. 硕士论文。2014,5,1
[5]王淑芬。李渔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D]. 硕士论文。2006,6,1
[6]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硕士论文。2010,5,24
期刊:
[1]羽离子。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J].四川大学报。2001,3
[2]邓溪燕。三言二拍对李渔拟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报。2007,6
[3]杜淑瀛。李渔的价值----我写《李渔传》。[J].艺术百家。2014,3
[4]冈晴夫。 日本。 剧作家李笠翁。 [J].艺文研究 第42期1981年出版
[5]刘琴。李渔小说研究现状梳理。[J].阴山学刊。2008,2,20
[6]钟明奇。"自为一家":李渔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J].文学评论2009(4)
参考文献:
基本史料:
[1]李渔。连城璧。[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2]李渔。十二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李渔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著作:
[1]崔子恩。李渔小说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俞为民。李渔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 黄强。李渔研究[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
[5]李彩标。李渔思想文化研究。 [M]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论文:
[1]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博士论文。2013,4,1
[2]张屿。论李渔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D].硕士论文。2013,5,1
[3]陈小贵。李渔拟话本小说研究。[D].硕士论文。2012,5,1
[4]高旭。李渔戏曲表演理论研究。[D]. 硕士论文。2014,5,1
[5]王淑芬。李渔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D]. 硕士论文。2006,6,1
[6]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硕士论文。2010,5,24
期刊:
[1]羽离子。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J].四川大学报。2001,3
[2]邓溪燕。三言二拍对李渔拟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报。2007,6
[3]杜淑瀛。李渔的价值----我写《李渔传》。[J].艺术百家。2014,3
[4]冈晴夫。 日本。 剧作家李笠翁。 [J].艺文研究 第42期1981年出版
[5]刘琴。李渔小说研究现状梳理。[J].阴山学刊。2008,2,20
[6]钟明奇。"自为一家":李渔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J].文学评论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