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值得看的人文类经典书籍

值得看的人文类经典书籍

忆离人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5、《医道》

作者 郎景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6-1

《医道》是一位著名医生积近五十年行医生涯的深厚沉淀,集思索反刍、领悟锤炼的精粹结晶,展现其从医之道、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书中侧重医生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的树立,对医学、医疗、病患的认识和态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对同道、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相处等均有深刻的见地和感人的论述。作者系医学家、作家和科普作家三栖于一身,说理道白,文字讲究,不乏箴言妙句,令人耳目一新;善于“解剖”别人,也善于“解剖”自己,耐人寻味沉思。

值得看的人文类经典书籍(精选篇1)

联系实际读书的方法

读书不要书呆子读书,纸上谈兵,而要灵活的读书,将书本与实际结合。“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通游四宇尚已”。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是最核心的读书方法。

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

读书先是粗读,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是复读,重温一下重要的章节叫精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写点读书笔记,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思考下周围的事情。

有系统的读书方法

读书应该有系统,系统的读读好书,阅读力就提高了,如要读懂老子庄子孔子等,先读读张祥龙先生的《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先站在绝高的高度;然后静下心来读。现在的读书,有揠苗助长之嫌,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缺乏系统性的现象。而且现在的读书功利性太强了,忘记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

读书要心静、要能排除干扰

读书必须具备的条件:心要静。怀着愉悦的心情,用欣赏的目光去研读;要能排除干扰。心绪稳定,集中精力,不为其它事务所羁绊,不为其它事情所分神。具备了这两点,就是做好了读书的心理、环境的准备,然后才能研究读书方法的问题。

精读

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 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 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值得看的人文类经典书籍(精选篇2)

没必要逐行逐字的读完全书

很多朋友读书,习惯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包括推荐语、作者介绍,到书的后记,都平均分配精力的读完,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也没必要。

书中的重点部分要认真读、反复读几次,非核心内容看情况可以一带而过。有些案例可能不容易看懂,比如有技术专业词汇或者需要了解背景信息,这样的内容不看也没关系,只要了解这部分的论点就可以。

总之,看似很认真的逐字逐句「傻读」,这样的习惯并不合理。

读书时不要让自己太舒服

朋友圈里描述读书的场景,往往还要听音乐和喝咖啡,还得懒懒的躺在沙发上晒着太阳。我想说,真摆出这样架势的人就不是为了认真看书,只是为了发朋友圈。即使真在看书,也看不了几页就会睡着,或者跑去玩手机。

想要提升读书的效率,就应该像上学时那种状态,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保持一个相对规范的坐姿,千万别摆出容易睡着的姿势,否则很快就闭眼了。

也不要听音乐,或者只听纯音乐,歌词对读书多少是有干扰的。反正我看书时从不听音乐,也把手机扔的远远的。

可以同时读几本书

不用非得死磕一本书直到读完,建议同时读2本或者更多的书。因为不同类型的书,读起来的感觉不同,涉及的领域不同,换着读也就相当于换脑子了。

比如,你可以将《人类简史》和《牛奶可乐经济学》在同一时间段阅读。其实这和你读报纸杂志一样,不存在什么忠诚度的问题,多看几本反而对提升效率是有帮助的。

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

试想一下,「每晚读书半小时」和「什么时候想起来就读一个小时」相比,哪个效率更高?肯定是前者,因为后者太不可靠了。

所以,一定要养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读书。比如我一般在周末会有大块的读书时间,两天内至少会有6-8个小时,这就是我的习惯。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比如地铁里读kindle、早起的晨读等等,都可以,只要养成了习惯,就可以很容易的持续下去,如果那个时间不读书,可能都会觉得难受。

区分精读和略读的书

在读一本书之前,通过主题、作者、榜单、豆瓣评星、社交口碑就可以了解这本书好不好,就好像我们对待电影也是一样的,不用进电影院就知道哪些是大片,哪些是小众电影,哪些是骗钱的。

根据这样的判断,去区分精读和略读的书。我每个月都会略读2-3本书,比如讲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讲团队管理的这类。我判断这样的书会很水,但想了解书里面有什么内容,所以就拿来略读,翻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