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初一上册月考生物知识点

初一上册月考生物知识点

痴货i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其实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想得越多,领悟得就越多,就像滴水一样,一滴水或许很快就会被太阳蒸发,但如果滴水不停的滴,就会变成一个水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一上册月考生物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一上册月考生物知识点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

①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②结构特点: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植物:

①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②结构特点: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③作用: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

①生活环境: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

②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③繁殖: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④作用: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表面有一层种皮,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①菜豆种子(P81图3-10):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②玉米种子(P81图3-10):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2、种子植物:能结种子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_子植物:油松、侧柏、苏铁的种子是_露着的,这样的植物称为_子植物。

②被子植物:豌豆、荔枝、木瓜必须拨开果实才能看到种子,像这样,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家族。

3、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4、记住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P.85)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转运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发育成茎和叶

3、抽样检测: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以样本的检测结果来反映总体情况的方法。

二、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增生)、伸长区(伸长最快)、成熟区(外有根毛,内有导管)

2、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3、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的芽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4、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有机物。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

2、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里有花粉,花粉中有精子,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

3、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方式一般有两种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4、受精: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水分的吸收: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2、水分的运输:水分在茎内运输的结构是导管,除茎以外,根和叶脉中也有导管,这些导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

3、导管的作用:导管既能运输水也能运输无机盐。

4、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5、叶片的结构:叶片由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与叶脉三部分组成

6、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

7、蒸腾作用的意义:①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②能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P.117)

2、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4、植物体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主要是有机物。有机物为植物细胞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植物体。

5、绿色植物既给其他生物提供了构建自身的材料,也给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的能量。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①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过程: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①农田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及时排水可以使植物的根得到充分的氧气,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②储藏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延长食物保存时间。

4、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呼吸作用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5、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了重要的作用。

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人类的进化过程】

现代类人猿

一、森林古猿

下地生活 直立行走 人类

二、类人猿与人类在哪些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三、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 起源森林古猿

1、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2、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3、脑发育程度不同:人类产生语言

胚泡胚胎(子宫中)婴儿

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呈现人的形态。

分娩:怀孕40周,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内排除的过程。

营养:胎儿生活中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第三节 青春期

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性器官迅速发育第二性征的发育。并伴随一些生理现象。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4、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

患肝炎的人脂肪→脂肪微粒的消化过程会受影响。

胶囊药物的糖衣的作用是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或被胃所消化分解。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 按时进餐,早中晚餐的能量比例30%、40%、30%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3、不吃有毒的食物(馊饭菜、发芽的马铃薯);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

1、常见的大气污染源:工业生产的排放、车辆船舶的尾气、秸秆焚烧、地面扬尘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2、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五点取样法)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有四个腔:(上房下室,左右相反)

2、心脏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心室比心房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厚

3、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

左心房---肺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4、心脏内有两种瓣膜---房室瓣和动脉瓣

功能:防止血液倒流

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朝心室开, 血液从心房→心室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朝动脉开,血液从心室→动脉血液流向:只能从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5、体循环与肺循环: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示意图如下所示:

小结: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2)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6两者的区别是含氧量的多少

7)“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这句话是错误的。

除肺动脉流静脉血以外,所有动脉流动脉血 除肺静脉流动脉血以外,所有静脉流静脉血“左动右静”:“左动”指左心房左心室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都流动脉血“右静”指右心房右心室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都流静脉血第四节 输血与血量

1、 血型的发现:1900年,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 ;

2、血量:占体重的7%~8%

3、血型:A型、B型、AB型、O型; 4、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我国实行无偿鲜血,提倡1855岁健康公民自愿鲜血。健康成人每次失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不超过400毫升,丧失的血浆和血细胞,可在短期内得到补充和恢复。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1、概念: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汗水、尿液以及呼出的二氧化碳。

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形成尿的场所;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暂时贮存尿;尿道:排尿的通道3、肾由100万个肾单位组成,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 肾小管组成

4、尿的形成

血液 (水、无机盐、尿素、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肾小管重吸收 (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形成尿液 (水、无机盐、尿素)

5、排尿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还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由重要作用。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1、人粪尿的价值:作为农家肥,特点是: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和成本低。

2、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方法: 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作用:杀死各种病菌、虫卵,分解有机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六章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 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双凸镜,折射光线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2、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一定区域 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二、 耳的结构和功能:

1、耳的结构与功能

外耳:耳廓: 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鼻咽部有炎症时,如不及时治疗,病菌易由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炎。

内耳:半规管,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

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一定区域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脑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干: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的组 成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2、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结构: 细胞体、突起

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多条神经纤维结节成束,外面包有膜,组成神经(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果传入神经受损,无感觉无运动;如果传出神经受损,有感觉无运动

3、反射的类型

简单的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一般不会消失,反射中枢在脊髓)复杂的反射(后天经学习获得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反射中枢在大脑)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的反射,也是人累所特有的反射。

第四节 激素调节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称: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胸腺

2、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

3、a.垂体分泌 生长激素(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 b.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分泌不足---呆小症 分泌过多---甲亢 缺碘(甲状腺激素过少)---地方性甲状腺肿c.胰岛分泌胰岛素 (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分泌不足糖尿病,分泌过多低血糖 治疗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第七章 人类活动队生物圈的影响

5、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滥伐树木、滥捕野生动物、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全球大气污染问题:酸雨(二氧化硫)、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层破坏(氟利昂和含氮废气)

七年级生物学复习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

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学习习惯和生物学技能都有待进一步培养。再加上各班同学的基础很不一样,这又是他们面临的第一次大型考试,所以组织好这次复习非常重要。通过这次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复习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交流,探索适应本校校情、学情又具有本校特色的生物教学新模式。

2、复习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一课一练一结”。及时总结教改教研成果。

3、认真学习先进教育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来提高生物教学水平,做教育改革的先锋。

4、以教材为本,参考探究之旅上练习题,努力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精选、精编复习资料。

5、讲:串讲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拔升能力

6、练:精选精练,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7、评:针对性的评讲,“打蛇要在七寸,用钢要在刀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得分点,同时由个到类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8、结:没有总结,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遇到新材料,新情景的题就会不知所措,因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很重要。

9、复习中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从学生掌握的角度出发,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加以归类、梳理,形成网络,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四、复习安排

1、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2课时

2、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2课时

3、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3课时

4、习题训练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