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经验交流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经验交流论文
【内容摘要】:童话故事神奇曲折,内容浅显生动,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带领小学儿童挖掘字里行间背后的含义,引导儿童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与此同时,逐步养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生活的习惯。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读、析、悟、演、编这五个方面入手,来揭开童话教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爱读乐读童话,教师易教乐教童话。
【关键字】:童话 童话教学
【正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常用拟人化的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的心理必然还保留某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首先,他们的感知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少受目的控制,较多的受兴趣控制;其次,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再次,他们想象力丰富,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想象展开联想。然而,童话中神奇的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插图,与小学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童话文体与小学儿童的学习存在以下几种对应的关联:
1.童话中对自然物的描写常常用拟人化的方法,而小学生的注意常被有趣的、新颖的、活动的事物吸引。因此,童话的写作方法正好适应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阅读童话的兴趣。
2.童话的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浅显,而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童话简单的文字可以帮助小朋友读懂句子,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这就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想象力,由文字展开联想。低年级的小学生感性思维强烈,因此十分适合阅读童话,在阅读童话中细细回味,训练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童话故事的特点,为了使小学生不仅能读懂童话,感受童话,更要理解童话,领悟童话,演绎童话,我做了如下探讨:
一、读——体会童话的语言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他们还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能读到童话的表层含义,那么他们怎样才能读出经典的童话中内含的丰富的寓意呢?
首先,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读,读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到童话的语言美。通过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语调,《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
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析——剖析童话的文字美
童话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特征明显。童话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童话教学的核心。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寓意,读懂、读通童话是关键。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分析: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经验交流
①.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就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就又冷又饿。教学时可以通过整个故事的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②.从分析关键词语中揭示寓意
《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中通过“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蜗牛得奖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导致最后由天上的飞行冠军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通过分析这些关键性词语来揭示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进则退这个激励人心的'道理。
三、悟——感受童话的情感美
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正是要通过“悟”的过程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个体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时,我通过语言描述导入:同学们,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青蛙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形象的媒体再现等形式,诱导学生进入故事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直观的感受文字,使其获得更加立体的语言信息。
教完课文后,可以设置复述课文这一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复述课文,再引导他们配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说,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语言与动作上生动地再现出来,使教学达到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的目的。
四、演——体验童话的形象美
如果前面的读,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话,那么,“演童话” 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故事所创造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在童话教学中,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试着把童话演出来,揣测表演技巧和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交能力和创造力,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在积极尝试中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中,蚂蚁和蝈蝈是无声的,没有动作神情的,而我在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分角色去演蚂蚁和蝈蝈,使学生沉浸在角色读的游戏中。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打通了一个通道,一个人与蚂蚁,人与蝈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这个童话的世界里,在真实的背景下,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获得了情感的飞跃。
《蚂蚁和蝈蝈》教学片断:(师提供蚂蚁和蝈蝈的头饰)
生1:(满头大汗)嘿咻嘿咻搬食物
师:你是谁?
生1:我是蚂蚁。
师:你是蚂蚁,那么课文中的“蚂蚁”就应改变成——“我”(学生回答),你把课文变成了你的话,这是你的创造,再请你再来读读。
师:这时候,几只蝈蝈看到了——
生2:哈哈哈,你真是傻瓜……
分角色读,情思交融。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读,把学生引入童话的角色中
去,体验童话中的形象,通过语言、情感、思想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五、编——发掘童话的弦外音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可以根椐低年级儿童爱想象的特点,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有的对文本的主人公打抱不平,也有的对其行为有疑议,还有的对故事的发展所“期待”,所以学生往往会有这种改变结局或续编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可因文本而异抓住这种教学机会,让学生改编故事的结尾或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还可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情节美,也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中结尾是这样的:小松树听了,惭愧地底下了头。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结局,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何不让学生深省一下,想象一下,小松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胆的想象编排,从更高角度去领悟故事所要带给学生的启示。很多童话的结尾是言尽而意不尽的,让学生编写故事结尾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了写话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低年级童话教学模式的一些初探。
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要答案,而是要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智能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能,而不是储存记忆;是培养出智能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之才”因此,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童话教学亦是如此,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世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况,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是啊,孩子们简直是极富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在他们眼中的各种事物都是童话故事中的主角。教师就更应该利用这一点,从童话出发,打开他们梦幻般的精神世界,从经典童话中获取营养,从而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