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和比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这节复习课,总体感觉还可以,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设计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等,而且由于比和比例是这学期的重点内容,在期中考试之前也是系统复习过的,所以本节课我出的练习题在难度上是有,特别是合作探究的两道题。
1、学校要铺地板,18平方米的.房间需用方砖360块,用同样大小的方砖铺地,30平方米的房间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
2、面粉厂5天磨出面粉400吨,照这样计算,又生产了25天,一共生产了多少吨?(用比例解)
第一道题,很多学生顺着我设下的陷阱跳了进去,把它写成了反比例,这点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在分析题意上有很大的足,急于下笔,缺乏思考,不能认真分析。第二题由于在以前的复习中也是重点强调的所以出错率还是比较低的。
其次就是概念部分,在找出比、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时。,很多学生竟不知道分数值这一个概念,有很多揣测的词都出来了,什么分值、数值等,这说明学生在基本概念的掌握上还是缺乏准确性的。
最后就是拓展延伸,一座房屋的地面铺方砖,用边长为5分米的方砖需要20xx块,若改成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这个学生在合作探究见过这个类型的题了,还是能正确的判断是成反比例的,但是依然有程度较好的饿学生依然没有跨过陷阱,用边长去乘块数了。
以上集中类型的题,是常见易错题,每次讲后学生都能掌握,但是只要隔几天,就忘记了,我想学生还是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根据复习的策略和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反复强调,这样才能做到熟练掌握。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小数乘法教学反思雷雨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国旗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国旗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国旗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国旗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国旗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国旗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国旗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国旗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4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复习,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跟学生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习课中,练习设计要根据平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习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有代表性的练习,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5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思维的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教材中安排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进行计算后引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按这样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我们很难找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帮助,也就很难“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从目前情况看,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灌输、填鸭、教师讲学生听的初级阶段,教学效果较差。
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比例解应用题,同学们回顾一下: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生1:第一步判断题中的量成什么比例;
生2:第二步设X
生3:第三步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
生4:第四步解答并检验。
师:很好。同学们把解答比例应用题的步骤归纳得很好,确实我们在用比例解应用题时要先判断题中的量成什么比例,再按比例的方法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和检验。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几道题。(出示准备的练习题)
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6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一、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区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转化的观念,让学生从实质上联系比与分数、除法的异同点,从而彻底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二、以新颖的练习设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课堂练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机。我从让学生把一组算式进行分类开始,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学生容易混沙发生错误的地方,教学中我把求比值和化简比制作成一表格让学生同桌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对比使学生弄清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一般方法和结果,再通过"做一做"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出示一组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进行练习让学生对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缺憾。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有贯彻新课标中新理念的想法和作法,将学习的自主权、探究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但放得不够开,部分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够活跃。学生反应不够强烈。这都是我在本节课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7
这次是本学期的第三次公开课,进入了总复习阶段,讲授的是整理与复习的内容,“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就本节课所学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1、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课属于复习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习与再现。在教学设计上,课前让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的概念做以梳理,课上对照知识点进行一一回顾与交流,比如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说出它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与除法、分数联系与区别,之后再来练习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有效地促使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比和比例的复习,通过比和比例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比与除法、分数及比例联系与区别。最后安排适当拓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到层层反馈,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
从整体教学上来看,本节课课容量比较大,复习的概念、知识点较多也较细致,既关注了学生课前整理,又关注了学生课上的学习效果和积极主动性。不足之处,教学方法方面不够创新,循规蹈矩的,练习的密度稍显不足,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总之,我会在今后的复习课中大胆地改变以往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力求教法多样化,力求以学生乐学为目标,争取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8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这节课我谈谈个人的观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积累了一些常用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反比例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正好是规律探究的知识,因此高老师尝试用整体进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的图像,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高老师第一课时并没有进行图像教学。而是对教材大胆地进行重组,第一课时进行正、反比例意义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正反比例图像的教学。从意义和图像两方面进行对比,用结构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这节课高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现出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在两次“分类”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学生学的比较愉快。
探讨的地方有:
1.在出现表格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不是相关联的量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等。这样对比更明显,让学生知道不相关联的两个量要归类在不能成比例一类,
2.可以让学生把一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来进行对比,教师也可以板书这样学生更能直观的发现他们的比值一样的.或乘积是一样的,以便发现规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够,规律可以让多个学生尝试归纳,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得出规范性的数学语言.
4.教学中增加对比练习
5.增加拓展练习,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9
从整堂课来看,把握住了整个流程,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孩子们的反馈可以看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掌握都很好,并能运用它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习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孩子们热爱数学并能学好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时间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复习导入部分用时过多,加上练习题偏多、偏难,以至于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前松后紧。
其次,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并且在整堂课中的语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在分数比例里应该读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学读成了分数形式,而没有给予纠正。在练习题中孩子们耗时较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在最后思考题的摄入中给孩子们的启发较少,没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我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0
第一节的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出示例的表格后,学生从中发现了多个规律,学生说出若干规律后,我追问学生:这些规律中,我们最常用的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生:是用路程去除以时间得到的速度是相同的)路程除以时间还可以怎样说?(引生说:还可以说成是路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相同的——师:也就说比值是一定的。)由此,引到正比例的意义中去……
成正比例的关系的两个量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相关联,二是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教材中例子除了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相关联,但是不成正比例外,告知的两个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量,反例很少,结果,让人感受不到“关联”的联系程度,感觉就是比值一定,两个量就成正比例,许多学生拿到数据就直接看比值了,忽略了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补充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判断,特别夹杂一些不成正比例的例子,比如:
红花的朵数和鸡蛋的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像上面的两个例子,有时很难判断。
给(1)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一个人的体重和岁数不能一直保持正比例的关系,比如他老了可能都不增体重了。
给(2)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红花的朵数和鸡蛋的个数不太相关联。
但是上面的两例在特殊情况下又都像是成正比例的。
给(1)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小磊在8岁前都是这样的一年增重4千克地成长着,但是8岁时夭折了。这8年(一生)的岁数与体重,你能说不成正比例吗?
给(2)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这个表格记录的是两个商贩正在进行商品的交换的过程(用红玫瑰去交换鸡蛋),你又能说这儿的花的朵数与蛋的个数不成正比例吗?
此外,对于那些两量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关联,学生叙述成正比例的理由时,我都只要求说出是哪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行了。
第二节课的正比例的图像,例2的教学,我先给学生一个空的数轴图,让学生试着,在图中表示出表数的各组数据来,再让学生说说各点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这些点看上去有什么规律(在同一条和直线上),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通过找对应量(在学生找到后,我还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了验证,计算还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归一法,一是解比例法),感受正比例图像直线特点。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很有价值的,对日后中学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下午第二节课的“实际测量”我大体是按照教材的思路组织学生在操场进行活动的,在第一个环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点之间绝对直线式测量,在长距离的中间中正确添加标杆的方法,我特意让学生测量操场的斜对角,以免学生测量直跑道时,直接贴着跑道的路沿进行测量,感受不到教材提及的方法,又由于没有找到正宗的标杆,只得利用班里的四个拖把代替了标杆,进行测量时,大家都感到拖把比标杆更好用,因为操场都是水泥地的,用标杆是插不下去的,而拖把自己就可以站立在操场上,调好位置后,扶的人都可以走开去,更利于别的同学观察。下面的步测和目测效果都很好,只是目测学生不能有很好的感受,感觉作用不大,实际应用起来比较困难,只得提示学生今后有机会多练就会有感觉了!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1
比和比例这部分里容,概念多,有比较抽象,很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诸如“比”和“比例”,“求比值”和“化简比”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在应用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时盲目乱猜的现象极为常见。因此,在总复习时要把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
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2
在本节授课过程中,教学环节展开是顺畅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说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并通过类比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按照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通过观察所画出的反比例函数图象,得出该图象的“特征”和函数的“性质”。
但因为学生刚接触反比例函数图象,图象外在形式(双曲线)与一次函数图象(直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还缺乏对反比例函数图象“整体形象”的把握。一方面,当反比例系数的绝对值较大时,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不能完整地反映其图象“渐近”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应用反比例函数(增或减)的性质,比较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函数值大小时,学生不能有意识地从“自变量的正负”来考虑问题,这导致学生课后“目标检测”时,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出现偏差。
此外,展开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类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极力引导学生“类比一次函数学习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合情推理”因素,以确保学习知识的“正迁移”效应,实际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学生往往对属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共性”的结论印象比较深刻,而对于反比例函数“个性”的结论,理解上反而会受到一些干扰。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3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平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4
1、关于知识点的勾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在复习课中,练习设计要根据平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习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总的来看,我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设计上有些地方还不够完美,如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可安排在下节复习课中,这样教学效果就好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着力改进。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5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