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岱鳌山作文
寻梦岱鳌山作文30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梦岱鳌山作文3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寻梦岱鳌山作文 1
初夏时节,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走近梦中的岱鳌山。汽车驶出县城,很快就进入山区丘陵地带,一路风光无限都匆匆过眼,唯独岱鳌山始终成为途中我们谈论的话题。远山渐近,心已飞去。
常常听人说美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一直以为最美的山水无过于江南。及至真的来到了岱鳌山,才发现风景身边独好,才知道江北的这里为什么一直被习惯地称为“江南”。岱鳌山位于枞、桐、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属于枞阳北部乡镇的麒麟镇。在汉语言文字中,有众多的地域名称饶有趣味、美不胜收,或象形传神,惟妙惟肖,或包含传说故事,耐人寻味。譬如麒麟的地名,就由来于其中的一座麒麟桥,并包含一个“麒麟送子”的民间故事。而岱鳌山的名称除了象形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是东海之稍,后因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小时候,常常听大人提及“岱鳌山发脉”,知道她是本土所有纵横绵延的山脉的起源,讶然而敬。也无数次打岱鳌山麓驱车而过,在同伴的指点下,频频凝望。当知道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圣庵”,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故乡时,更心仪神往起来。
真的到岱鳌山来了。沿着一条新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径直来到被称作长江北岸“九里十八庵”之一的“三圣庵”。这座兴建于唐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庵宇,又名“三贞庵”。相传在明季年间,有张姓三姐妹在此结茅寡居,栖心禅寂,躬蔬自给,名著乡野。邑相国张廷玉曾经撰写的《重修三贞庵记》,依然完好,竖立在前殿的山门一侧。关于张氏三姐妹之所以修居于此,后人多有猜测,是躲避战乱,还是姻缘所困,或者是钟爱这一片灵山秀水。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取信任何一端,重要的是,一个庸常的女流之辈能够放弃红尘潜居于此,该是何等的执著、坚忍与淡定?因为坚“贞”,所以成“圣”吧?拾级登坪,前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株已经枯死腐烂的主干周围生出近十株子树,仿佛群儿绕膝一般。当地百姓将这棵树附丽为来自印度的菩提树,在树下供奉了一尊佛像。树枝上约有百十条大红色的“神帐”纷披夺目,令人想见这一处庵宇的香火之盛。幽静的深山安置了一处净土,也安妥了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山也因之高大而神奇。
顺着庵宇左侧的一道石级登山,一座檐角翘起的亭子建立在山腰上,内设石桌、石凳。亭子没有名字,大概是专供游客旅中临时休歇,或者遮蔽风雨阳光吧。我们在亭子里眺望山景,四周远处的峰峦叠嶂、奇崖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绝叹,此外,更有遍山葳蕤茂密的树木山草,翠绿盈盈,令人神清气爽,间或听见几声悦耳的鸟鸣,恍惚进入了世外桃源。一处高亭,君临河山,了然于胸。此刻此时,我们已经打消了登临峰巅的念头,退而却步,只觉得继续登山便是对山的亵渎,自会毕现出自身的渺小与愚妄。事实上,面前的山路无法觅足,远处的峰峦如深闺的处子,向我们洒来冷冷的一瞥,背影迷离,以不可接近的姿态增添其无限的神秘与美感。与此前城居的情形相比,此刻此时的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曾经走得太远,失去得很多,开始懂得我们真正的需要,以及它在哪里。
是的,美在于发现。而岱鳌的美无处不在,即便在田园阡陌之间。在前往朱家老屋的途中,一条沙石小路简直就是串连美景的彩带。道路两旁,灌木夹道,乔木参天,竹叶沙沙,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甜,几许湿润。庄稼地里,禾苗、菜蔬生机勃勃,翠绿如锦。偶或现出一池水塘,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数只家鸭在水中悠游嬉戏,自由自在……大美无言,列数不尽。
来到朱家老屋,只为寻访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先生已经不在,故居已经不在,迎接我们的是先生的堂侄孙——一个热情、健谈、矍铄的长者。从长者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代美学家励志求学的生涯,敦厚善良的美德,学贯中西的学识,与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在故居旧址上,一株株松树修长笔立,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摇曳作声,与远处的侧身俯瞰的双狮子峰相望相诉。这是一幅至美的图画,蕴涵着大美的玄机。多少至美就在偏僻冷静之处,在常人的不经意之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此刻,我确信领悟到先生所以成为一代美学宗师的理由,欣然而释然。
在岱鳌山的峰壑间,在朱光潜先生故居的旧址前,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美”,是一方灵异的水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卓然不群的英才。但我也油然想到了坚守的历练。不是吗?因为坚守,曾有过沉沦的岱鳌山在此后不断蕴积,才有了随后的崛起;因为坚守,今天的岱鳌山才保持和呈现出隔世脱俗的本真状态。再比如,张氏三姐妹坚守着僻幽的山野,才守住了人性的至“贞”;朱光潜先生坚守着清冷的书斋,才守出了艺术的大“美”。而文学、人生及至每一个寻梦者,同样需要坚守,同样可以坚守,在坚守中有所屏弃,在坚守中如岱鳌特立、纯粹,或留住至“贞”和大“美”。惟有坚守之心,才有抵达之梦。
岱鳌归来,梦在远方。
寻梦岱鳌山作文 2
据说远古时期,岱鳌山是东海之艄,秦始皇暴政,奴役百姓建造万里长城,怜惜万民,暗地里给每人一根红丝带,使百姓干起活来倍感轻松。秦王起疑,拷问百姓其中缘由,并逼迫交出红丝带,编成“神鞭”来赶山填海,所到之处无山不摧。
东海龙王知晓后,遂与鸿钧老祖商议,派遣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了一条山脉(即岱鳌山),阻挡秦王填海。岱鳌山因神仙点化而成,任凭秦始皇如何驱赶,总是岿然不动。秦王大怒,猛抽三鞭,山脉被打开了三个凹口,分成四截,形如出土竹笋,绵延而立。其最高峰宛如巨鳌之头,翘首向上,吞云吐雾,名为龙王顶。峰之巅,矗立着一座寺庙,叫龙王庙。庙周云系聚集即预示将要变天,为山下农耕的百姓及时播报天气变化。从龙王顶之巅,俯视环山,看四周云层,犹如东海波涛翻滚,蜃楼烟树,特别神奇,仿佛进入蓬莱仙境。峰之左侧是簸箕山谷,谷侧峭立三座石壁,谷深百丈,中间石壁上,滋生出一块人头样巨石。山之南有三座小峰,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寨”,明末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安营扎寨,至今寨迹尚存。
据说有一次,起义军被朝廷军队围困数月,只剩下最后一碗米饭,不够队伍分食,就喂食了寨子里的一条狗。因狗长期受饿,肚皮变薄,吃得过猛而撑破了肚皮。士兵们将胀死的狗扔下了寨子,朝廷军队捡到了狗,剖其腹发现是胀死的,惊叹寨中粮食如此充裕。在备战粮草所剩不多的情况下,朝廷军队见围寨取胜渺茫,就先行撤兵了。
“一碗米击退围军”的佳话从此一直流传在民间。
借穷人嫁衣的十小姐
龙王顶西侧有一山峰,其岭上有一排奇异的石笋,最前如轿子形状,中间如陪嫁的箱子,后面如人形,酷似旧时大家闺秀出嫁的浩荡队列。侍女怪石前呼后拥,衣箱床柜,各样俱全。
据说东海龙王的十小姐因恨龙王将自己钟爱的凡人石巴,变成了石块,便领着随从嫁到人间。十小姐心地十分善良,她身旁的箱子里装的全是嫁衣。穷人家嫁女娶媳,置办不起嫁衣,向她借衣,她都是有求必应。借衣的穷人十分讲信用,都是每借每还。
据说有一位财主见了十小姐的嫁衣十分眼红,准备找小姐借嫁衣并据为己有。正当他动手开箱取衣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道闪电,霹雳一声,箱盖口被封死,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借到十小姐的嫁衣了。
坚守贞洁的张氏三圣女
向西越过一道山梁,便见一峡谷,谷内有一片旷地,周围高山环抱,四季如春,修篁敝日,古木参天,泉水叮咚,涓涓溪流,常年不断,百鸟欢鸣,不绝于耳。传说清康熙年间,张氏三姊妹游岱鳌山,见此地山清水秀,便结茅建立“小围净土庵”,吃斋修行,弘扬佛法,广施善行。
一天,三姊妹逢十二强盗惊扰而节贞不屈,圆寂后葬于庵边。百姓为感其恩,将三人修成佛像,世代供奉。她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清朝宰相张英听说后,命人查谱,得知此三圣女原为其三世祖姑。
后来,张氏三姊妹的十世孙,三朝大学士张廷玉为其立碑建祠,将“小围净土庵”扩建并改名为“三圣庵”,又名“三贞庵”。近些年来,佛家弟子不断扩建,庙宇气势宏大,声名卓著,常年游人不断,庵内香火不绝。
戳破天的狮子峰
“三圣庵”西,有两座形如狮子的山峰,一座叫姚家狮子山峰,一座叫尹家狮子峰,一雌一雄,相互依偎。东西南北,远观近看,两座狮峰的形象都十分逼真。狮子峰上,怪石嶙峋,形真名切,诱人辗转而流连忘返。
据说,母狮子峰上的石头长速很快,当地百姓担心其高耸入云戳破天庭,惊动玉皇大帝,遂在山顶的石头上钉下了一颗“天钉”,从此该山就停止了生长。
在姚家狮子峰一侧,有一筲箕型谷地,人称“龙王殿”。箕谷的三壁为奇岩怪石构成,后壁上的人形巨石,雄壮威武,酷似坐在龙椅上的海龙王。谷底正中有座墓冢,墓前立着一块巨碑,刻有“明中书舍人翠林姚公府君老大人之墓”,据说是“桐城派”大散文家姚鼐的始祖,也有传说葬此坟的`是清朝皇妃姚香姑,故又被称作“香姑坟”。
美哉,美学家的故乡
狮子峰之下即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故居,其故居后有一水库,名“凤凰池”,据说朱光潜先生当年在此晨读、把钩垂钓。
凤凰池水由山上诸多泉水溪流汇集而成,冬暖夏凉,清澈见底,群山倒映,鱼虾漫游,龟鳖戏水,宛如世外桃源。此水煮粥甘甜,煮饭清香,就是遇上百年不遇的干旱,也未从干枯过。更奇特的是,凤凰池还有别于临近的其他池塘,“下雨水不浊、起风水无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岱鳌山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宛如画卷,方圆数十里怪石嶙峋,石洞石窟,石柱石笋,层出不穷,或卧或立、或起或伏,有如人形,有如鸟状,各类动物,应有尽有。
有叫得上名字的仙女岩、石婆岭、石小姐、大猴石、小猴石、蛤蟆石、海龟石、牛头石、油盐石,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奇峰异石,各俱异样,巧夺天工,演绎着神话般的传奇,流传在民间,令人向往。除此之外,岱鳌山还是人文荟萃之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民主人士光升、法学家周新民均出生于此。解放前,岱鳌山曾是新四军、游击队战斗生活过的老区,也是刘邓大军战斗和革命活动基地,革命烈士朱锦铭、李景堂在此牺牲并葬在岱鳌山上。马哲聪、张亮侯、黄大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也在此生活过。此方乡土记录着许多名人轶事,流传着说不尽的人文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