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我们的脑出血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出现高油、高盐、高糖和辛辣食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精选篇1
超声雾化吸入法目的:
(1)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
(2)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以消除炎症,减轻水肿。
(3)解除支气管痉挛。
(4)治疗肺癌。
氧气雾化吸入法操作方法:
连接氧气装置与雾化器,氧气湿化瓶内不放水,调节氧流量达6~8L/min。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指导病人手持雾化器,口含嘴放入口中,嘱病人紧闭口唇深吸气,呼气用鼻,使药液充分到达支气管及肺部,更好地发挥药效。如此反复至药液吸完。
雾化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1)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庆大霉素)。
(2)解除支气管痉挛(氨茶碱、沙丁胺醇)。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α-糜蛋白酶)。
(4)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地塞米松)。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精选篇2
1、密切观察并及时记录生命征、意识状况、瞳孔变化等,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脑疝早期表现。
2、发病24小时内或有意识障碍、恶心呕吐不止者,应暂禁食,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24小时后生命征稳定、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严重消化道出血时,可鼻饲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热量(每日8368kJ)、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液体及电解质的摄入,以保证营养、保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预防便秘;不能鼻饲者改为胃肠外营养,静脉输液控制在每日1500ml左右。
3、加强用药护理,执行降压治疗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防止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使用呋塞米要注意血清电解质变化,应用硫酸镁时要注意观察呼吸、循环情况及昏迷程度;甘露醇不能与电解质溶液等混用,以免发生沉淀,因低温出现结晶时,需加温溶解后再用;硫酸镁不可漏出血管外,以免发生组织坏死,静脉推注不能过快,以免导致一过性头晕、头痛和视物模糊等;用6-氨基乙酸(EACA)进行止血治疗时,应观察有无消化道反应、体位性低血压等。
4、病室保持安静和光线柔和,病人绝对卧床休息(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限制探视,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和牵动头部,防止再出血;取侧卧位、以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抬高15°~ 30°,以利颅内静脉血回流、减轻脑水肿,面瘫病人取面瘫侧朝上侧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引流。
5、保护感觉障碍的肢体,防止烫伤、冻伤、刺伤、碰伤或摔伤,安置瘫痪肢体于功能位,进行肌肉按摩和被动活动肢体,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精选篇3
注射给药
(1)皮内注射法(ID):
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与皮肤呈5°角。
①用于药物过敏试验:取前臂掌侧下段。
②预防接种:常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
(2)皮下注射法(H):
注入皮下组织,与皮肤呈30°~40°角。
(3)肌内注射法(IM/im):
注入肌肉组织。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角。如: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①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画一水平线,再从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即为注射部位。
(4)静脉注射法(IV/iv):
穿刺部位的上方约6cm处扎紧止血带,与皮肤呈15°~30°角。
高频考点:
静脉注射失败常见原因:
(1)针头未完全刺入静脉,抽吸有回血,药液溢出,局部皮肤隆起,痛感。
(2)针头刺入较深,穿破对侧静脉壁,抽吸有回血,药液溢出,痛感,局部不一定隆起。
(3)针头刺入过深,针尖穿透对侧静脉壁,抽吸无回血。
(4)针头刺入过浅,抽吸无回血。
记忆诀窍:
皮下、肌内注射不能见回血,静脉注射必须见回血;刺激性强药液选粗长针头,且进针要深;注射多种药物,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