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过:数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就是顺序关系,它是幼儿学数学前的准备阶段。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我将为妈妈串项链作为题材,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观察项链的特征,在比较中感知项链的排列规律,并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比较abc的排序规律,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按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进行ab规律的排序,体验ab的排序模式。
2.能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操作的结果。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重难点:
能按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进行ab规律的排序,体验ab的排序模式。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观看课件,激发兴趣,引入活动。
“过段时间就是鼠妈妈的.生日了,鼠宝宝们想送妈妈一件生日礼物,送什么呢?”
以PPT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观察图片,初步感知ab的排序模式。
出示项链的PPT,引导幼儿观察。
1.第一条项链:观察颜色,感知颜色的ab的排序模式。
(1)你看看这条项链是什么样子的?都有什么颜色?这些颜色的珠子是怎么穿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排序的规律:一个红色一个蓝色)
(2)小结:鼠哥哥的这条项链是按一个红色一个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这样的规律来穿成的。
2.第二条项链:观察形状,感知形状的ab的排序模式。
(1)我们再来看看鼠弟弟的项链是什么样子的?都有什么形状?这些不同的形状是怎么穿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排序的规律: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
(2)小结:这条项链是按一个圆形、一个长条形,一个圆形、一个长条形这样的规律来穿成的。
3.第三条项链:观察大小,感知大小的ab的排序模式。
(1)鼠妹妹会送什么呢?鼠妹妹送的项链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珠子有什么不同?它们是怎么穿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排序的规律: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2)小结:这条项链是按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一个小的规律来穿成的。
4.梳理经验:出示三条项链,依次讲述三条项链的排列规律。
引导幼儿逐步观察、交流,在活动中,尝试从颜色——形状——大小上认识到ab规律的排列模式。
三、给妈妈串项链,理解ab的排序模式。
“鼠宝宝们真能干啊,会做项链了啊。鼠妈妈收到了项链啊,真开心。今天啊,有三位妈妈来到了这里,她们也想要项链,我们一起来帮她们穿一条项链,好吗?”
1.出示三位妈妈的图片,进行集体操作。
2.引导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穿项链(集体与个别操作)
(1)我给你们带来了穿项链的材料,你们想要穿一条什么样的项链啊?(请个别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2)观察操作材料: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同呢?(幼儿讲述)那我先来穿吧,一边穿一边讲。(再请个别幼儿来穿项链)
3.小结:这位妈妈的项链穿好了,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穿的。
通过集体操作,进一步巩固幼儿对ab排序模式的理解
四、集体操作验证,体验ab的排序模式。
“其他两位妈妈和后面的客人老师也想要项链,你们愿不愿意做条项链来送给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呢?”
1.介绍操作材料(想一想你想要按什么规律来穿),并分组操作。
2.教师指导,引导幼儿边说边按照一定的规律穿项链。
3.师幼讲评:请幼儿将完成的作品送给在座的客人老师。
个别操作,在探索中提升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发现生活中的项链。
“老师们,收到小朋友送的项链了吗?你们开心吗?”“小朋友们,老师们都很喜欢我们做的项链,我们在去找找还有哪些材料也能做项链,给妈妈也做一条吧。”
利用一粒珠子,将数学的知识,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再现。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即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1
个、1个……
2.知道班里出了一个我,还有许多个我的好朋友,体验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玩具雪花插片,红篓子、黄篓子各一个。
2.《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学习区分1和“许多”。
(1)提问:红篓子里面有什么?有几个?黄篓子里面有什么?有几个?
(2)引导幼儿说出:一个雪花插片,许多雪花插片。
2.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1)提问:红篓子里只有1个雪花插片,怎样变成许多雪花插片?
引导幼儿想出办法:往篓子里送雪花片,边送边说:“我送了1个雪花插片。”
提问:红篓子里原来只有1个雪花插片,现在有多少个呢?
引导幼儿感知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2)送朋友(用椅子围成圈,幼儿全部站在圈内)。
提问:
圆圈里有几个孩子?圆圈里怎样可以只有1个孩子呢?
引导幼儿依次走出圈里,边走边说:“下次再来玩。”
提问:圆圈里原来有几个孩子,现在有多少个呢?
引导幼儿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3.操作练习:完成《幼儿画册》(第三册P4)的练习,巩固对1和许多的`认识。
建议: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时的各种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例如分餐具,发点心等),让幼儿反复感知1和许多(元素和集合)的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在活动中有趣和快乐。
2、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凉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请幼儿初步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幼儿分散收拾。
评析: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活动。在这环节中,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些外型特别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确配对,而对一些颜色相近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错了。
二、幼儿讨论
1、你是怎么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评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游戏:对对乐。
1、幼儿每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评析: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中,连平时常拿错鞋子的几个小朋友也配对成功。
四、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1、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进行分组)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评析:这一环节与第一环节首尾呼应,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通过师生共同检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平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按照物体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并摆放在相应颜色或形状的标记图内。
2、能较准确地描述物体同时所拥有的颜色和形状,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3、乐于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够按照物体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并摆放在相应颜色或形状的标记图内。
活动难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物体同时所拥有的颜色和形状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正方形饼干、圆形饼干、三角形饼干(红、黄、蓝每种颜色各一块)若干、红黄蓝三种形状大饼干各一块、熊妈妈手偶一个及人手一个操作盘。
2、经验准备:知道红黄蓝三种颜色,以及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熊妈妈给咱们班小朋友带来了一堆饼干,但是在吃饼干之前,熊妈妈说要先考考你们,只有通过了熊妈妈的考验,你们才能吃这些饼干。
2、引导幼儿从一堆饼干中把同一种颜色的饼干挑出来并归为一类,引导幼儿按饼干按颜色进行分类。
①熊妈妈请小朋友把所有红色的饼干挑出来并放在红色的饼干盒里;
②熊妈妈请小朋友把所有黄色的饼干挑出来并放在黄色的饼干盒里;
③熊妈妈请小朋友把所有蓝色的.饼干挑出来并放在蓝色的饼干盒里。
3、引导幼儿从一堆饼干中把同一种形状的饼干挑出来并归为一类。
师:小朋友们已经成功通过了熊妈妈的第一个考验,接下来熊妈妈的第二个考验是:要把这堆糖果按照不同的形状进行分类。
①熊妈妈请小朋友把所有的正方形的饼干挑出来并放在三角形框里;
②熊妈妈请小朋友把所有的圆形的饼干挑出来并放在圆形框里;
③熊妈妈请小朋友把所有的三角形的饼干挑出来并放正方形框里。
4、引导幼儿幼儿说出同一块饼干的颜色和形状
师:熊妈妈将随意拿一块饼干,请小朋友说出这块饼干的颜色和形状,说对了就请你们吃。
①熊妈妈拿出一块红色的三角形饼干;
②熊妈妈拿出一块黄色的圆形饼干;
③熊妈妈拿出一块蓝色的正方形饼干。
5、活动自然结束
小朋友们真棒,成功完成了考验,得到了一堆饼干,请你数一数自己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小动物生活特性进行分类,感知初步的交集概念。
2。体验数学活动中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学具:大的动物卡片一套,集合、交集底板一份(教师用)
小动物卡片、交集、集合底版人手一份(幼儿用)
2。浆糊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动物的卡片
1。认识动物
师:今天,有很多小动物要和我们交朋友,请你看看说说它们是谁?(集体回答)
2。提问:你知道它们住在哪里的吗?(请2—3个幼儿回答)
3。师总结:有的小动物是住在水里的,还有些小动物是住在陆地上的。
二。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师:这些小动物想请小朋友帮个忙,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
1。 出示集合操作卡
师讲解操作卡:红色的长方形是住在水里的动物的家,绿色的长方形是谁的家呢?猜猜看,真聪明,是住在陆地上的动物家里。
2。 操作要求
A。 将小动物送到自己的家中去。
B。 不搬椅子,轻轻的走到桌子旁边,操作好后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做好。
3。幼儿操作,师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4。讲评(需灵活运用)
重点:(1)集体验证,看看是否有幼儿摆放错误。
(2)展示不同摆放的结果。
A。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结果。
方法一:有不同摆放的结果
a。提问: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将青蛙送到水里的家,有的小朋友将青蛙送到陆地上的家。(请幼儿说说摆放的理由。)
方法二:没有不同摆放的结果
a。师拿出自己的`操作结果,提问:我的操作结果和它的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小青蛙即可以住在水里也可以住在陆地上的。
B。小结:瞧,小青蛙最特别,它有两个家,和其他动物有些不同,它既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那么,把它放在哪里最合适呢?
C。引导幼儿大胆讨论各种方法。
三。认识交集,感知交集。
1。出示交集。
师:蒋老师老师也有个好办法,看这个集合图和刚才那个集合图有什么不一样?(有合在一起)
师小结:原来中间的这个小图形也有两个家,即住在红色长方形里,又住在绿色长方形里。我们将这个小图形叫做交集。
2。引导幼儿理解图中交集的意思。
师:猜猜看这个交集里会是谁的家,为什么?(重点:有俩个家的只有小青蛙。)
3。 幼儿再次操作 :( 师交代要求,反面的集合图。)
4。 讲评、小结
你们帮这些小动物都找到了家,谢谢你们。本 文来源 资源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长短的概念,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2、能用一端对齐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并按照物体的长短特征进行分类。
3、很快融入游戏氛围参与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篮子。里面放有彩色纸条两根(一样长),吸管两根(有长短),彩带三条(红长、绿短、黄最短)。
2、彩色纸一张,透明敞口塑料袋两个(袋上分别标有数字1、2)。
3、音乐《红绸舞》。
4、场地布置:红绿黄三个圈作舞池。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激起兴趣、感知长短。
(一)老师变魔术。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魔术,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仔细喽。
把两根相同的纸条变成一长一短。
2、幼儿观察有何不同,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宝宝真棒,用眼睛就能看出两根纸条不一样,一根长一根短。
3、告诉幼儿“变”的秘密。
(二)幼儿变魔术。
1、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根纸条学做小小魔术师。
2、说一说,哪根长哪根短。
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理解。
(一)两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1、请幼儿从自己的小篮子里拿出两根吸管进行比较。
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哪根长哪根短。
2、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怎样做呢?
引导幼儿用一端对齐法进行比较。(可横着也可竖着斜着比)
3、送吸管回家。将长的送进1号袋,短的送进2号袋。
4、检验。
师将一个袋子里的吸管拿出用一端对齐法检查是否一样长。另一个袋子里的请有意愿的幼儿进行检查。
(二)尝试用一端对齐法对三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幼儿从篮子里取出三根彩带。
1、选一条自己喜欢的彩带。
2、尝试比一比、说一说自己拿的是长的、短的还是最短的。
3、长的请到红舞池、短的请到绿舞池、最短的请到黄舞池。
三、游戏:彩带飘起来。
播放《红绸舞》,和幼儿共同跳起来,把彩带舞起来。
课堂实录:
一、小魔术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魔术,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仔细喽。
师:(出示彩色纸)这是一张黄色(幼儿说)的纸。
我要把它变成四根一样的纸条。(取两根)
师:看好了,我要变了……
师:现在它们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哪儿不一样?
幼:这个小了。(手指着短的一根)
幼:变短了。
师:真棒!是啊,有一根变短了。这一根呢?
幼:没有变。
幼:变长了。
师:其实啊,这一根没有变,跟它比起来长一些。我们就叫它长纸条,短的这个呢,就叫短纸条。跟老师一起说——
师幼:长纸条、短纸条,长纸条、短纸条。
师:想知道这个魔术怎么变的吗?
幼:想。
师:看仔细了!这个手指悄悄地把上面的纸往下一压,再赶紧捏住就行了。你们也来变变吧!
师:轻轻地从篮子里拿出两根纸条。带着一起变,再指导个别孩子。
师:你们都成了小小魔术师喽!把纸条举起来说说哪根长哪根短。
幼儿看着自己的.纸条口中念念有词——这个长,这个短。
师:把纸条放回篮子,来活动活动我们的手指。
教师边带幼儿活动手指边说:我们的手指也有长短,捏捏最长的……
二、操作活动
(一)两根吸管比。
师:请你们从自己的小篮子里拿出两根吸管,看谁最快!
师:看看它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里不同呢?
幼:有个长、有个短。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它们一个长一个短的呀?
幼儿茫然。
师:是用……(暗示幼儿说用眼睛看的)
一幼儿:我是用眼睛看的。
师:是啊,我们的小眼睛真能干。
师: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怎样做呢?
幼:我这样比的。(他把两根吸管靠在一起)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
师介绍一端对齐法。
师:你们也试试。
幼儿操作。师提示幼儿说说长吸管、短吸管。
师:现在请你们帮忙把送吸管回家。将长吸管送进1号袋,短吸管送进2号袋。
师:送得很快啊,表扬一下。
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师拿1号袋检查。
师:谁来检查2号袋?
另一个袋子里的请有意愿的幼儿进行检查。
(二)三根彩带比
师:篮子里还有什么呀?
幼:是彩带。
师:选出一条你喜欢的。
师:用刚才的方法来比一比看看拿的是长的、短的还是最短的。
幼儿操作。
师:每个人手上只有一条,把其它两个放进篮子。
师:把长的举起来。
幼儿都举对了。
师:很棒。长的放下,举最短的。
几个幼儿看到别人举起黄的,也跟着举了起来。
师:想想哦。最短的放下,举——短的。
师:接下来请长的站到红圈里。短的站到绿圈里。最短的站到黄圈里。
三、彩带舞
音乐:红绸舞。
师:我们一起来跳个彩带舞吧!
师带幼儿随乐翩翩起舞。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已经能比较清晰的判断“1”和“许多”的数量,但对于构成与分化过程还比较模糊,在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有必要让幼儿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目标:
1.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2.能在操作中感知“1”和“许多”。
3.初步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即:许多个“1”合起来就是许多,许多是由许多个“1”组成的。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软件、教学挂图、《课堂活动册》。
活动重难点:
掌握“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创设情境,平安夜要吃苹果。出示课件,挂满苹果的苹果树,带领幼儿唱歌曲《苹果歌》:“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边唱边摘苹果,课件中的`苹果一个一个的摘下来。提问幼儿:“苹果是怎样摘下来的?”
2.将摘下来的苹果分别放到两个袋子中,认识“1”和“许多”。
3.简单总结,许多的苹果,可以一个一个的摘下来。摘下来的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了许多苹果。
二、游戏论证
1.请小动物吃苹果
创设情境,来了许多小动物吃苹果,很据小动物的数量,点选出“1”和“许多”。先请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再请幼儿亲自操作。
2.和小雪人过圣诞节
吃完苹果,一起庆祝圣诞节。点击小雪人和圣诞树,看雪花飘落的数量,请幼儿回答出是“1”片雪花还是“许多”片雪花。重复游戏,用动作表现出不同数量的雪花。
三、练习反馈
出示教学挂图,讲述熊妈妈分蜂蜜的故事,请幼儿分辨出“1”罐蜂蜜和“许多”罐蜂蜜。提示幼儿,仔细观察,是一罐一罐的蜂蜜组成了许多蜂蜜。
四、故事总结
欣赏动画片《开心农场》前半部分,根据动画片提问:“小高斯是吃了一袋零食还是许多袋零食?”根据幼儿回答,进行总结,小高斯吃了一袋又一袋零食,加起来就是吃了许多袋零食。并提醒幼儿少吃零食。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出教室中的“1”和“许多”,并能说出:“一个一个的‘……’组成了许多个‘……’。”结束本次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根据颜色、点数对应等特征进行插花。
2、感受春天的美,体验参与计算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花干及花瓶(上面标有数字或圆点),小花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春天到了,花儿也开了,可是我们娃娃家里还没有花呢,今天我们就来插花,打扮娃娃家,好不好?
二.粘花干。
1.经验的`分享。
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花,花干)
花干上藏着小秘密,找到了小秘密才能插花的。(幼儿观察花干)
花干上藏着什么小秘密啊?(数字宝宝,圆点宝宝)
有数字宝宝的花干,怎么插花啊?那有圆点宝宝的呢?
2.幼儿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间可相互交流)
3.集体纠错。
幼儿和教师一起查看插好的花,找出错误的花加以纠正,并说明纠正的理由。
三.插花瓶。
1.讨论插花瓶的规则。
我们把花插到花瓶里吧!咦,这么多花瓶,应该插到哪个花瓶呢?(引导幼儿从颜色、点数两种特征进行插花瓶。)
2.幼儿操作。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集体纠错。
我们一起看看我们插的花,好看不好看。
四.延伸活动:打扮娃娃家。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小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大小特征
2培养幼儿比较的意识与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
1母鸡教具一个,有大有小的鸡蛋纸做教具若干
2大、小、比较大的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比较的意识与能力
请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将手伸进摸箱里,摸一摸,感觉一下里面都有什么?一样不一样,哪个大、哪个小,并能按老师的要求正确取出大球或小球。
儿歌:摸摸看,摸摸看,摸出个大(小)球看一看
出示动物形象,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咯咯咯咯哒!是谁在叫呀?”(老母鸡)
“你们看看,老母鸡要干什么呢?”(生鸡蛋)
通过操作比较,感知物体的大小特征
教师:“咯咯咯咯哒,老母鸡生了几个鸡蛋?(三个)
“鸡蛋像什么”?(幼儿自由说说)
“鸡妈妈生的三个鸡蛋一样吗”?(一个大一个比较大一个最小)
教师:“你们看,老母鸡又下了很多的鸡蛋(出示大小不同的鸡蛋),我们帮它把鸡蛋装进小筐里吧”(发给每人几个大小不同的鸡蛋,比较后,放进前面的'小筐里,要求按大小放进不同的筐里)
二、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请幼儿翻开书第13页,提问:“树上有什么?看到了什么”
请幼儿比较图中每组事物的大小,讨论哪件衣服与那件短裤是可以配在一起的。
请幼儿自己在书上为短裤涂上与之大小相配的衣服的颜色。
小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对数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学会准确地说出“3添上1就是4”的短句,能认读数字4并理解4的实际意义。
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4的形成与认读。
难点: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实物,理解4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教具:课件、红、绿、蓝大圆点卡片各一张。
心理准备: 幼儿熟悉3的点数,以及会认读数字3、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利用小熊请客的情节复习3的点数。
指导语:“今天天气真好,小熊请小猫来家里做客。先来了3只小猫。”(请幼儿拿出3张小猫的图片在桌子上从左向右摆成一横排,再请幼儿用右手食指指点着图片从左向右手口一致地进行点数)
二、展开
指导语:“小熊拿出鱼来招待朋友。”
1、学习4的形成。
(1)幼儿操作:现在有几条鱼?怎样让3条鱼变成4条鱼?(幼儿边操作变说出几条鱼)
(2)练习4的'点数。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数数现在有几条鱼。”(点数方法同上,说出“3添上1就是4”的短句)
2、幼儿用圆点卡片复习4的形成。
提问:“请小朋友摆出3个圆点,想一想怎样变成4个圆点?你是怎么做的?”(完整地说出“3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4个圆点”)
3、幼儿用数字卡片表示4的形成,形成数的概念。
指导语:“4个圆点用数字几表示?1个圆点、3个圆点呢?”(引导幼儿说出数字1、3、4。)
4、认读数字4、
(1)教师出示标有数字4的卡片,形象记忆。
提问:“数字4长得像什么?”(像小旗)
(2)认读数字4,让幼儿正确发音。
5、理解4里面有4个1。
(1)教师出示4个不同的颜色的圆点(红、绿、黄、蓝个1个),请幼儿说说都有什么颜色,并点数总数。
(2)提问:“一个红色的圆点用数字几表示?”(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贴在红圆点的下面,同样标出其他圆点及数字,数数4个里面有几个1)
小结:4里面有4个1。
6、理解4 的实际意义。
看看我们的周围,还有什么物品也可以用4来表示呢?(幼儿实地观察,寻找可以用4表示的物品,理解4 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
1、教师评价:总结本节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态度、动手操作、知识掌握的情况。
2、活动延伸:利用幼儿教材,复习、巩固数字4的形成及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