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傲骨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爱莲说》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教案1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出示对周敦颐的介绍,指名朗读: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蔓(màn)亵(xia)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⒈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⒉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⒊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写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一)、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2、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3、作者喜爱的君子----“莲”具有怎样的品格?

4、文章仅仅是赞美 莲花吗?(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

托物言志

(二)1、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几种花? 明确:菊花、牡丹

2、这两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3、这两种花的象征意义?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

4、作者对这两种花各持什么态度?写这两种花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七、能力训练。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1、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说:我喜爱------,因为它是---------------,-------------。

2、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八、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要点

九、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课下检测(附答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二、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爱莲说》教案2

一、导入新课1、2、解题、强调作者及字的写法

谜语:一个小姑娘,作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幽香。

3、学生展示素材积累:与莲有关的诗句。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回答学习古文应掌握的内容,并把它确定为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1、知道文学常识,掌握作者、出处等相关情况。

2、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名句。

3、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

4、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5、理解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道县),生于公元1017年创办了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筑一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蕃()

淤()濯()蔓()

亵()

新鲜()

鲜有闻()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染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鲜有闻

予谓菊

宜乎众矣

问题1:文中写了哪三种花?爱它们的人分别是谁? 学生回答后齐读这部分文字。

问题

2、你知道陶渊明为什么喜欢菊花?世人为什么喜欢牡丹么?

生回答后明确: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在百花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放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唐初,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赏莲之美,品莲之韵

问题

1、作者喜欢莲的原因是什么?(原文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角度有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整体姿态、观赏者的角度 品质有:洁身自好、高洁、正直、芳名远播、清高 问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喜欢莲的原因 莲既有美的外形,更有高尚的品质。

知识拓展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你联想到哪两句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关键在什么?莲的这种品性对你有什么启示?写作手法探究

思考1:作者仅仅在写莲花么?文章运用了哪钟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回答后明确:作者在借花喻人,齐读相关语句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

思考2: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衬托莲的.高洁,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回顾目标完成情况

六、巩固练习

读郑智化的《小草》的部分歌词 回答:歌中歌颂了小草怎样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小的草迎风在摇,狂风暴雨之中挺直了腰,别笑我小,别笑我孬,风吹雨打之后依然不倒,动荡的大地之中落地生根,苦难的时代之中不屈不挠,小小的草,志气不小,风雨之中任我招摇

选取你喜欢的事物,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喜欢——————因为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搜集有关莲的知识。

3、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