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小瓶盖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1

教师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学交流: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2、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3、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合作交流: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

3、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二)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三)集体交流:

1、一生说,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2、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3、出示句子:

(1)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2)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1、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2、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3、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五、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六、检测: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并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3.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史官们秉笔直书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

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太史季说的话。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大意。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以及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自读课文,会读会写8个生字,会读8个二类字。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

1.“秉笔直书”的“秉”是拿着、握;“书”是书写。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认识角色。

崔杼——齐国的相国。

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四位都是史官,负责在史书上记录本朝史实。

5.理清思路,了解事件。

原因:崔杼谋杀了国王齐庄公,独揽大权,有企图掩盖事实。

经过:崔杼要求史官记录“先君是病死的”,但四位史官宁死也要秉笔直书。

结果:崔杼只好作罢。

四、拓展训练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2.说说“秉笔直书、独揽大权、颠倒是非、贪生怕死”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复习导入:课文中都有谁秉笔直书?

2.出示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史官的职责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面对崔杼蛮横无理的要求,太史伯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用“——”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继太史伯之后又有那几位史官被杀害?他们都是怎样做的?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4)找一找: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这句话是谁说的?你怎样理解?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2.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3.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4.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高尚的精神。)

5.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四、拓展训练

1.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3.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

板书设计:

忠于职守

秉笔直书太史

刚正不阿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秉笔直书

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

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交流,以读促思:

(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

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

(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

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串讲板书,引导归纳。

3、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不怕死的太史》的故事。

2、写摘录笔记。

四、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能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二、自设问题阅读课文。

帮助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可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怎样”“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心:

1、理解几个句子:

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

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

2、体会理解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3、小组交流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1)理解几句话,再回过头来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

(2)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4、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1)借助投影或者图片讨论:

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

(2)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

5、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内容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我的摘录笔记”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

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二、复习课文内容:

1、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2、引导: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3、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崔杼伯仲叔季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言

五、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六、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3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释词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发生在战国时,齐国的小故事――(板书:《秉笔直书》)。

1、解词:“秉”是什么意思?(掌、握);“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写史书的人正直,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2、《秉笔直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仲、叔和季宁死也要按照事实写历史。(相机板书:“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3、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让我们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2、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独揽大权、捏造事实、残暴的人)

师: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所以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生:先君是害病死的。)

同学们,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有按照他的话去做吗?(生:没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3、太史们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太史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宁死不屈、不贪生怕死、以死维护了太史本分。)

4、几位太史临死前说了什么话?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太史伯说的话。

a、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相机理解“颠倒是非”

b、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2)太史仲说的话。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相机理解:面不改色、冷笑、忠实

(3)太史季说的话。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相机理解:贪生怕死、本分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学习本文时,我根据编写意图和安排

意图,确立了“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的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学生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己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思考一下文章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学生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学生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现得真是充分,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按照事实写历史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简析:

《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第二部分(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格。

2、抓住几位史官说的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3、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练笔: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学趣

1、问题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史官都有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过渡:他们是如何面对手握大权的崔杼?让我们来细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悟新知

1、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的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面对蛮横的崔杼,史官们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在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合作学习解疑难

任务一,默读课文,自己完成。

任务二,小组合作交流。

任务三,聚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3)展示

过渡:崔杼要求史官们怎么做?史官们是怎样做的?

太史伯: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是呀,在权势大于法并压倒真理的`中国古代,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一支笔,竟敢和自己作对,非常生气,他又是怎么说的?

生:(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再读

师:太史伯怎么回答的?

生:(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好一个宁死不屈的史官!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能丢了史官的本分)

再指名读,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刚正不阿

太史仲: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好一位大义凛然的史官!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宁死不屈

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他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

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太史季:崔杼连杀了3位史官都没有用,自己也泄了气,心虚恐慌。太史季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板书:忠于职守

南史氏:指名回答。

师小结:是呀,在史官们心中,真话、事实比个人生命更重要,两者取其一,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说假话、隐瞒事实,这不仅仅是史官职责所在,更是他们人格精神的写照!可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分角色来读读课文。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师引导:崔杼高高在上却气急败坏,凶相毕露,史官虽然站在下面但面不改色,一身正气。作者正是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几位史官公宁死不屈的精神。带着神态和语气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小练笔

孩子们,通过神态和语言能把人物写活,请大家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语言有很多的词语:谎言谣言忠言金玉良言畅所欲言肺腑之言仗义执言

赞美别人的话叫()诚恳劝告的话叫()

发自内心的话叫()不诚实的话叫()

尽情地说叫()无事实根据的话叫()

为了正义说出的话叫()可贵而有价值的话叫()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宁死不屈

刚正不阿

忠于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