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妄臣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一、导入

课件1

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

二、初读

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

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或:看来这一课还真是难住了一些小懒虫,预习的时候动动手,翻翻字典;动动嘴,多读几遍,这些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做小老师,为我们领读这些生词?

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

三、自学

1、课件3,出示金钥匙

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红树林真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

远观

A、涨潮:浸没——神奇

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

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2、3个)

B、潮退——美

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8、9、10+录像 指导朗读(2、3个;齐读)

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

4、繁殖

课件11 “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5、精神

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作业

红树林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下红树林的现状,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篇学习笔记。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5、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进行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3、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

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类型: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尾巴大得像扇子,窜来窜去采果子。夏天树上来乘凉,到了冬天洞里藏。(打一动物)(学生交流,教师评议,出示谜底:松鼠)

展示图片:你喜欢松鼠吗?你知道松鼠的哪些知识?

2、了解松鼠:

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种,我国有26种。其中生活在树林里的松鼠,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各地十分常见,因而又叫普通松鼠。它的身体细长,体毛为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所以也称灰松鼠。

人们上山时,常常可以看到松鼠在松树上窜来窜去,一条又长又蓬松的大尾巴,常常向背脊上反转。有时候,两只前脚捧着一个松果,用锐利的门牙啃着吃,好像寺庙里拜佛的烧香客。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松鼠的毛皮又轻又暖,质量虽然比不上水獭和紫貂的毛皮,但是数量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3、交流导题:

图片中的小松鼠怎么样?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松鼠》。(板书课题:17、松鼠)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他和百科全书派同时,但并不参加启蒙运动。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经他解释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颂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图片和收集的资料,对松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驯良、矫健、歇凉、树杈、苔藓、狭窄、勉强、锥形

(重点指导生字“杈、锥”为翘舌音;“藓、勉”为前鼻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塞(sè sāi sài)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sāi堵,填满空隙,如堵塞漏洞、塞尺、塞规;堵住器物口的东西,如活塞、塞子。

sài边界上险要地方,如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sè用于若干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搪塞、塞责、茅塞顿开。

②读一读:马车上塞(sāi)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这时送给保家卫国的塞(sài)外将士们用的。

(3)学习多音字:缝(fèng fé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féng用针线连缀,如缝纫、缝缀、缝制、缝补、缝连、裁缝。

fèng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如缝子、缝隙、裂缝、见缝插针;缝合的地方,如天衣无缝。

②读一读:我的裤子裂开了一道缝(fèng),经过妈妈的缝(féng)合简直像新的一样。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驯良和顺善良。

橡栗精巧细致。

矫健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玲珑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可食用。

蛰伏强壮有力。

苔藓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警觉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很不高兴的声音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三、学习“会写字”

鼠秀玲珑歇窝滑拾狭勉梳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①“鼠、秀、窝”,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②“玲、珑、滑、拾、狭、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鼠、窝”和左右结构的字“玲、珑”,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松鼠的特点,真切地感受到松鼠的乖巧、驯良等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4、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说说通过学习松鼠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2)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

(3)性格特征:驯良

①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②松鼠的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4)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①智慧:横渡溪流。

②警觉: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③聪明:储备食物过冬。

④轻快: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⑤丰富的感情: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

⑥聪明、勤快:松鼠搭窝的经过。

(5)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4、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5、“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中心句。)

方法指导:找中心句

(1)概念:中心句是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作用:

①在文章开头:总领下文。

②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③在文章末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4)运用:本文第一句话总结概括了松鼠的特点美丽、乖巧、驯良惹人喜爱,是文章的中心句,只要抓住这句话,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松鼠的特点。

三、品读释疑

(一)探究说明方法: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板书:漂亮)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qiào)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板书:驯良)。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把松鼠比作飞鸟,形象地表现了松鼠的行动敏捷。)

方法指导: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课文把松鼠的尾巴比作帽缨;写松鼠活动特点时把松鼠比作飞鸟。这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可以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运用:请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完成填空。

远看长城,像______,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条长龙)

(4)“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这句话中的经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过来也说明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3、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

①举例子: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②举例子: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③作比较: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4)“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作者用那么……那么……写出了松鼠爪子的特点。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吗?

如:天上的星星那么______,那么______。(多明亮)

4、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举例子——准确说明。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二)探究说明顺序: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松鼠搭窝的过程的,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

(1)用了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感受松鼠搭窝的顺序。

②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还有很多,“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等,能换上这组词读读课文吗?(学生自由试读。)

③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

(2)用词准确:

①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松鼠搭窝时的动作的词语。

②出示本段,学生交流,突出显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读。注意读好这些动词。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③一起读一读松鼠搭窝的过程,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小动物作文的方法?

(1)可以先写动物的外形,再写动物的生活习性。(写作顺序)

(2)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从它们的活动、住、吃、游戏、玩耍、睡觉等方面来写。

(3)无论写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重点是用词要准确,把他们的特点写具体。

2、掌握了这些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养的小动物,特别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本单元学习结束后,你就能写一篇非常好的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松鼠》作者从松鼠的外形特点、性格特征、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突出了松鼠的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特点。从说明的角度来看,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本文主要是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特点时采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采用这些说明方法把松鼠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的特点清楚、明白的、形象的介绍清楚了。

(2)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打比方)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打比方)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作比较)

(3)练一练:本文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活动特点时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请你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这句话写具体。

我走在银杏树下,看到它们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______挂在枝头。一阵风吹过,银杏叶慢慢飘落,又像______在空中翩翩起舞。飘落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______ 。有调皮的孩子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有的'在挑选漂亮的叶子,摆各种图案。

(我走在银杏树下,看到它们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枚枚金币挂在枝头。一阵风吹过,银杏叶慢慢飘落,又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飘落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金色的地毯。有调皮的孩子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有的在挑选漂亮的叶子,摆各种图案。)

六、主题延伸。

1、积累运用。

自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

2、我们喜欢的小动物很多,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种最熟悉的小动物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蚂蚁搬家、喜鹊筑巢、小鸡啄米……)

3、推荐阅读。

蜘蛛

(1)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2)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居中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是长寿的蜘蛛。

(3)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当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4)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圆周之间织许多呈现辐射状的半径线。辐射线把圆圈分成等分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约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细的丝从中心开始螺旋地盘成一个区域称为休息处,射线及休息处作好自圆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线,然后自外向里织粘性强的第二螺旋线。织好第二螺旋线后,将第一螺旋线及其部分射线吃掉,并继续自外向里作螺旋线。愈近中心,每圈间的距离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认的地步。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蜘蛛的确不愧为是“数学家”“织网家”。

(5)蜘蛛在国内外常作药物治病。

(6)在光学仪器上,采用很细的蜘蛛丝作义丝之用。

(7)在仿生学上人们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压腿”,并据此研制了一种“步行机”蜘蛛几乎是个“瞎子”,但一旦昆虫触动蛛网,它依靠腿上极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就能立刻扑过去捉住食物。科学工作者将蜘蛛的腿进行解剖,发现腿里没有肌肉。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的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于是人们模仿蜘蛛的“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委机”,以期能为瘫痪病人服务。人们还试图用蜘蛛中血压自动调节的原理,寻找自动调节人体血压的方法,治疗高、低血压病。

思考:

1、上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蜘蛛的?

2、上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七、当堂检测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获得了松鼠的哪些信息?(教材课后题第1题。)

八、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蜘蛛》。

板书设计

漂亮

松鼠驯良

乖巧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的说明性语言。

在导课环节我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有的攀援在树杈上,有的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还有的在吃东西……它们身上毛的色彩也不一样,看到这样逼真的图片,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课文,了解松鼠外形的描写,学生会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我把描写松鼠活动的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品读,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为了把松鼠搭窝这个过程写清楚,作者准去地运用了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和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搬、放、编扎、挤、踏”,由于有了这样的词语,句子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读者读的时候就能清楚地了解了松鼠搭窝的整个过程。

类似的句子还有“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为了把松鼠的活动写得更生动,作者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紧紧抓住了松鼠的动作来进行描写,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使小松鼠更加活泼可爱。

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课文主要是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松鼠的特点,把小松鼠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并且边做动作边读书,感受松鼠的可爱。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语言赏析、说话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少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语文课堂应是听、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如,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变化。首先要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然后进行梳理,列习作提纲;再根据提纲分段叙述,把重点写具体;最后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目标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环境、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2、梳理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仿照例子列习作提纲。(重点)

3、按照提纲,分段叙述,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重点)

4、互相提出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范文。

学生准备:采访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思考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旧对比,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照片,请看——(课件出示二十年前的家乡照片。)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老师二十年前的家乡。那时候,房子是土坯房,路是烂泥路,吃的、穿的都很简单。(课件出示现在的家乡照片。)这是现在的我的家乡,看,变化多大啊!

2、过渡:你的家乡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采访活动谈谈自己家乡的变化。

3、导入: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也在变,瞧,我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了,现在的楼房也越来越高了。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未普及呢,而现在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二十年的变化可真大啊!(课件出示问题。)再过二十年呢?我们的家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习作。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将二十年来家乡的变化资料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角色,同时逐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心路,大胆想象。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引导学生审题,从题目中的“二十年后”,知道这次要写的是一篇想象作文。

2、过渡:同学们,《二十年后的家乡》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呢?(板书:写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习作要求。

3、学生自读,梳理这篇习作可以写些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家乡的变化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

设计意图:小学生写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实际。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选材,并且使学生明白要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编乱造。

三、举例指导,启发想象

1、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可以写些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街道公园、住宅广场、科技交通……

2、教师以“街道”的变化为例,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1)现在的街道给你什么感觉?怎么形容?

(2)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通过街道的样子、街道的栏杆、街道边的植物、街道边的建筑、街道的夜景等方面说。

3、继续启发,拓宽学生思维:还有哪些变化呢?

(1)小组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变化。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通过“追问”“补充”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情节说具体,使自己的想象更丰满。(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具体”的想象。)

设计意图: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环节着重从此入手,通过举例引导,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四、列出提纲,理清思路

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提纲,引导学生读一读,并仔细观察,交流思考:列习作提纲有什么好处?

2、讨论交流:如何列好提纲。

3、交流总结,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仿照编写提纲。

4、集体交流,适当修改,教师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之前列提纲具有重要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提纲,就好比盖房子有了一个框架,墙怎么砌都不会歪倒了。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以便能写出好的文章。

五、动笔写作,完成初稿

1、根据编写的提纲,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

2、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做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教师的巡视就是要对遇到困难的同学进行启发指导,帮助他们遣词用句,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

六、展示作文,交流评点

1、自查自改: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

2、邻座交流:与同桌或邻座交流作文,提出建议。

3、小组评议: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看看谁的习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谁的习作富有个性,推荐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

4、全班点评:小组评议,每组都评出优秀习作。展示佳作,共同评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聆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通过交流,提修改建议,思考如何写作,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另外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写作能力。

范文引路

二十年后的家乡

有一天,我开着太阳能时空车,穿越到了我一直想去看看的二十年后的家乡。

①我的太阳能时空车非常先进,因为它只需吸收阳光就有动能,输入目的地后就能自动驾驶,直接把人送到想要去的地方。我还以为只有我拥有这样神奇的汽车,结果发现,在未来的家乡,这种智能汽车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人们都在使用它。

②我开车来到中山路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过去这里又窄又脏,可是现在,这里的街道却变宽了,宽度足足是过去的三倍。

③路两旁的绿化带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一棵棵茂密的大树,像撑开的阳伞一样挺立在那里。打开车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④街道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但均遵守交通规则,井然有序。啊!街道的变化可真大呀!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我家附近的那条环城河。过去的环城河,废水染脏了她的脸庞,污泥抹黑了她的肌肤,垃圾熏臭了她的身躯,简直是“死气沉沉”的世界。我驱车来到环城河,下车一看,呀!小河变了,变得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小河波光粼粼,就像一条晶莹透亮的水晶腰带。河堤上,也是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小鸟、蝴蝶、蜻蜓来来往往,男女老少沿着河堤散步,有说有笑,这里不再死气沉沉。

⑤未来的家乡变美了!我爱我的家乡!

行文写法赏析

1、开头直接交代来到二十年后的家乡,自然引出下文。

2、内容设置巧妙,用小作者的“出乎意料”从侧面说明了未来家乡的发展。

3、对比写法的运用,突显未来家乡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4、描写“切身感受”,增添了习作内容的真实感。

5、细节描写让人充分感受到未来家乡环境的美好。

总评:

1、习作语言描述生动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将想象中家乡的景物写得很美。

2、通过将二十年后的家乡与过去进行对比,充分、有力地展现出家乡变化的巨大,构思巧妙。

3、想象大胆合理,既引人阅读,又巧妙地突出了家乡的变化。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习作是想象作文,而且时间跨度大——二十年后。对于学生来说,入境想象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课堂导入不仅要直奔课堂的主题,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设计了课前准备活动——采访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思考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对写好作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不足之处:

学生赏评的方法较为单一,而我没能及时地洞察到这一点,及时地教给学生多角度赏评的方法,学生只是主观地评赏,需要反思和改进。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

【内容简析】

《我是猫》是一篇精读课文。它选自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课文中,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笔触,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描写了一只猫偷吃年糕并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课文分四部分,先写“我”决定偷吃年糕并发现第一条真理,再写“我”的牙齿被年糕粘住,不能动时发现了第二条真理,接着写“我”为摆脱年糕使出种种伎俩,又发现第三条真理,最后写“我”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奈而愤恨地演完一场丑剧。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主人一家正在嘲笑那只猫,每个人表情不一:男主人一脸凶气,女主人指手画脚,女佣人惊讶不已,孩子们哈哈大笑。而那只猫正无奈地在地上转圈,旁边还放着粘有年糕的碗。这个画面生动再现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它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起到辅助作用。

文章生动而幽默,深受读者的喜爱。不论是惟妙惟肖地描述猫行为举止的地方,还是猫发现的真理的地方,都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联想与思考。文章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值得学生感悟与体会。

【设计理念】

倡导自读自悟,实现多边对话与个性化阅读。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交流的环境,使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质疑、理解、感知、体验,从中感受猫的.有趣与辛酸,感受语言的生动与幽默。让学生在笑声中思索与顿悟,同时揣摩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猫吃年糕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猫的有趣可爱,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猫的动作、心理去感知猫的有趣及“真理”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起阅读期待。

1.你们一定亲眼见过各式各样的猫或看到过不少写猫的文章,对猫有一定的了解。谁愿意把你见过不同寻常的、十分新奇的猫请向大家介绍?

2.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猫。

3.你们说的这些猫,的确不是常见的猫。可是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只猫,你们通过比较或许认为它不同一般。这是一只神通广大,才高识广,公正锐敏,能发现真理的神猫、奇猫、圣猫。但又是一只自作聪明,假冒圣贤,误事吃苦的俗猫、蠢猫。这只猫就在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里面。《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我是猫》选自这篇小说。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只神奇的猫吧!

二、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掌握的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给生字组词。注意“徘徊”“遗憾”的读音。

(2)出示新词,检查认读。

(3)了解新词的意思。

3.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4.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见《教参》)

三、熟读课文,理清段落。

学生按课后提示理清思路,有两种方法。

1.猫吃年糕的经过与猫的感受。见年糕——吃年糕——拔年糕——被嘲笑。

2.猫在吃年糕过程中发现的真理。发现第一条真理、发现第二条真理、发现第三条真理、发现人的冷漠。

四、书写生字。

1.引导读帖。

注意字的笔画形状与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匀称、端正、美观、灵动、有变化。

“糕”有九个点,点的位置、大小、方向、形状很重要,注意摆放。

“谗”“瞧”“撼”“枉”“钳”“掀”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它们左右两边的高低、宽窄不同,起笔、运笔时要注意。

“毽”字左边的“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包住“建”字。

2.个人书写练习。

3.全班展示、评议、欣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优美词语。

3.收集有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交流、介绍收集的有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资料。

2.说说这篇课文读后给你的感受或疑问。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这几种感受:文章很精彩,很喜欢读;猫可笑有趣;不可思议,猫不可能发现真理;猫发现的是不是真理;文章语言幽默,写法很独特;猫拔年糕的描写很具体形象;不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只猫;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猫……

3.带着自己的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探究猫发现的真理。

1.速读课文,找出猫发现的真理。

2.探究第一条真理。

(1)出示

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机缘”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难得的机缘指什么?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启发与等待学生在课文中不断的发现,最终理解到:“难得的机缘”指遇到年糕,这年糕早晨见过,还没吃过,是一年才遇一次的、又恰巧是主人没吃完、而被猫无意中发现的。此时又没有人来。这好机会与缘分,是难得的。

②“所有的动物”包括谁?

(这里包括猫在内的动物以及人。)

③“并非情愿”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思考猫是否不情愿?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出这是怎样的猫?请你用一个词形容猫。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说的有道理即可。如:猫有点虚伪,它对年糕虎视眈眈、认为没人看见是机缘、心里催促自己快吃等词语都表示它想吃,可又说自己并非情愿偷吃,所以说有点虚伪。)

④读第二自然段,还可以加上动作演示,想象猫见到年糕时的动作,体会猫的心情。

⑤归纳这句话的意思。

所有的动物都会在难得的机缘面前,大胆去尝试,去实践。

(3)读描写猫的心理的句子,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条真理的?

(4)对猫犹豫不决。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喜欢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吱呀一声,门轻轻地开了。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 [句导读:“不声不响”“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表现出东东心事重重。][①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

段导读:写东东没精打采地回到家。

奶奶挽着袖子,从厨房里走出来,一看他蔫(niān)头耷脑的,有点儿吃惊。 平时他放学回来,总是高高兴兴的,不是拿着腔调儿朗诵(sòn)“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喊“奶奶,我饿了”,从来没有这样的老实劲儿。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该不是病了吧?[③从本句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奶奶担心地抚摸一下他的额头,凉丝丝的,一点儿也不热。[④“一点儿也不热”说明了什么?]他是怎么啦? [⑤在这里提出疑问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奶奶怀疑东东是因为病了才没精打采的。

“东东,告诉奶奶,出了什么事儿?”

段导读:奶奶的疑问,也是读者想知道的。

“奶奶,语文老师读课文,我给她挑了一个错儿,她会不会生气?”他仰着脸问。[⑥概括一下东东没精打采的原因是什么。]

段导读:写东东的反问,也是东东心里想不通的地方。

奶奶一听是这么一件小事,毫不在意地笑了。不过,照例又数[shǔ]落了他几句:“你这个孩子,总好 多嘴多舌,大家尊敬老师,你给老师挑毛病,老师会不生气?”

他轻轻地“啊”了一声,心里还有些想不通。 [⑦“想不通”说明了什么?]说他不尊敬老师,实在委屈,尤其对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 [⑧文中的哪个词能进一步说明东东“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的原因?]她刚从师范学校毕业, 给学生的印象一直很好。她个子不高,身体单薄,脸色有些苍白,扎着刷把辫儿,像个高中生,一点儿老师的架子也没有。 [⑨对老师的外貌描写表现了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dié),就是同女生跳橡(xiàn)皮筋。她的课讲得也好,清楚明白。她特别善于朗读课文,那柔和悦耳的声音,那么富有感染力,仿佛能把人带入诗的境界。 [⑩对老师的这几句描写,意在说明什么?]东东喜爱听她朗读,时常模仿她的腔调和姿态,练习朗读。[句导读: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东东十分喜欢、佩服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表现了东东是个学习十分认真的孩子。][ 从本句可以看出东东对这位老师的态度是什么?]

段导读:写老师留给东东的印象。

今天语文课学习朱自清的《春》。老师朗读课文时,教室里静静的,一点儿杂音也没有,只有她那充满青春气息的声音在回荡。 [ 说说这句话与上文之间的关系。]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他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一种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段导读:写老师朗读课文《春》,东东被老师的朗读打动了。

老师读得越来越起劲,脸上焕(huàn)发着怡(yí)然自得的神情。[ 本句是如何说明老师朗读课文非常用心的?] 当她读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yùn)酿”时,他忽然听出她把“酿”字念成“yàng”,不觉感到有些惋(wǎn)惜。 [ “惋惜”二字说明了什么?]要是别的老师读错一个字,他也许不会这么注意。[ 为什么别的老师如果读了错字,东东会不在意?] 这个老师却是他敬佩的有水平的老师。他感到应当立即向老师提出来,禁不住大声说:“老师,您把‘酿’字读错了!”[句导读:这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东东在课堂上指出老师错误的原因:他是真诚地想帮助老师纠正错误,而不是“瞎挑刺儿”,更不是“不尊重老师”。][ 东东的发言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段导读:本段写老师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读错了字,而东东当堂指出了老师的错误。

霎(shà)时,教室里肃穆(mù)的气氛被破坏了。 老师吃了一惊,微微皱了一下眉,黑亮的眼睛闪着冰冷的光,注视着他。[ “吃了一惊”“冰冷”分别说明了什么?]同学们也扭过头,投来抱怨的目光――好像剧场里的观众发现了一个捣(dǎo)乱分子。[句导读: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写出了东东出其不意的话语打破了教室里肃穆的气氛,受到了大家无声的指责。][ “抱怨”一词说明了什么?]他意识到自己太冒失,想申辩,但缺乏(fá)勇气,便懊恼地低下头,满脸通红。[ 东东为什么“低下头”,且“满脸通红”?]

段导读:写在东东指出老师的错误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应。

老师迟疑片刻,什么也没说,又接着朗读了下去。[ 老师“什么也没说”,说明了什么?]然而,她读得不那么流畅了,声音呆板,并且又念错几个字。下课的铃声一响,她就收起教案走了,显得很不开心。 [ “呆板”“又念错”“收起”等行为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老师在东东指出错误后,没有什么表示,却非常尴尬。

这时,班里就像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句导读:总起句,它不仅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而且也是下文东东为同学不理解自己而感到苦恼的原因之一。]有的说,老师根本没念错,他瞎(xiā)挑刺儿;有的说,老师即使念错了,也不奇怪,不应该当场就提,不尊重老师,影响了课堂教学。 [ 同学们如何看待东东对老师的批评?]他被说得晕头转向,担心老师记他的仇。 [ 文章在这里说出了东东的担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写同学们的议论。

“奶奶,老师会记我的仇吗?”他走进厨房,又问。[ “又问”说明什么?]

“吃一堑(qiàn),长一智,明天上学向老师认个错吧!”

段导读:写奶奶的回答,说明奶奶非常明事理。

怎么向老师认错呢?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在上语文课时,东东直言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班里同学们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自己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句导读:这句写出了东东紧张的心情,担心老师会批评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chè)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 [ “清澈”一词说明了什么?与上文中的哪个词形成了对比?]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也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与上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六十八页。”等大家翻开书之后,老师郑重地说,“昨天,我把‘酝酿’的‘酿’字念错了。 [ “郑重”说明了什么?]当时刘东东同学给我指出来了,我还不相信,因为我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教我读‘yàng’。我回去向几位老师一请教,才知道念‘yàng’是吉林地方音,标准音要读‘niàng’,请大家注意。多亏刘东东同学及时给我纠正了, 不然我就要一错再错了。所以,我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我改正错误。”[句导读:表现出老师的坦率,可以看出这位语文老师是个工作认真、平易近人的好老师。]

段导读:老师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并表扬了刘东东。

东东一听老师不但没有生他的气,而且还表扬了他,就激动得站起来说: “老师,我昨天没举手就在下面说话,影响了上课,请您原谅。”[ 东东也向老师道歉,其原因是什么?]

段导读:东东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老师道歉。

老师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亲切的微笑,点了点头。[句导读:老师眼中的“微笑”是对东东敢于指正的赞许,“点了点头”是对东东此番话的理解。这些细节是对师生间诚心诚意的情感交流的具体描绘。]

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从文中可以看出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段导读:写在老师承认错误后,东东内心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们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

一 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niàng)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酝酿、酿造)

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要读得正确、流利。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2)重点指导。

氛:不要误读为fèn。

乏:不要误读为fā。

皱:不要误读为zòu。

(3)分类记忆生字。

左右结构:酿 朗 诵 例 橡 练 焕 穆 皱 捣 瞎

上下结构:耷 半包围结构:氛 独体结构:肃 乏

(4)解释词语。

不声不响:不说话,也不出声。

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jìn)头。采,精神。

蔫头耷脑:耷拉着脑袋。形容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样子。

数落:责备。多用于口语。

多嘴多舌:形容爱插嘴说话。

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状,描述。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次见识。比喻从失败中、挫折中吸取教训。

三 理清文章结构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可分为几部分。

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3.全班交流。

课文记叙了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一件事。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在上语文课时,东东直言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自己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们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 熟读课文,拓展思维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围绕着“酿”字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默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重点句投影。

一 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引导质疑

1.指名读描写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也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东东的心理由担心到紧张,最后到高兴。)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种变化。

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三 深入体悟,感知课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下列句子。

1.出示句子: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她的课讲得也好,清楚明白。她特别善于朗读课文,那柔和悦耳的声音,那么富有感染力,仿佛能把人带入诗的境界。

(1)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这几句话是写老师留给大家的印象,她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表明这位老师在学生的印象中非常和蔼可亲,讲课很好,知识丰富,擅长朗读。这与后文老师读错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的句式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几句话。

2.出示句子:

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他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一种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东东被老师的声音打动了,进一步说明老师的声音很动听。)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联想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填空练习)

听着老师的朗读,东东仿佛看到了 ,看到了 ,听到了 ,听到了 ,他真想 。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句子:

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这是老师承认错误后,东东内心的感受,也表明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

(2)听了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

4.你喜欢这位老师吗?为什么?

(喜欢。她知错就改,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是一位好老师。)

四 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请你对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1.本文语言浅显,所叙述的事情也很常见,易于被学生理解。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2.在指导朗读课文的时候要读出课文中人物心理的变化,特别是东东的心理变化。在读东东向老师承认错误前心里的苦闷时,可以用低沉的语气。在老师承认错误后,要读出东东心里的激动,可以用轻松、舒缓的语气。

1.看拼音,写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照例―( ) 焕发―( )

惋惜―( )缺乏―( )

3.照样子,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老师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2)老师不但没有生他的气,而且还表扬了他。

4.在加点的字正确读音下面画“√”。

5.东东今天为什么蔫头耷脑的?

6.放学后,东东一路小跑回到家,他有一肚子的话要对奶奶说。他会说些什么,怎么说?请你写下来。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都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挑战权威、质疑老师。有人说,不会提出个人见解的学生多半不是好学生。可是老师毕竟是长者,即便他们在某一个环节上犯了错误,作为学生也要尊重他们,选择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向他们提出。

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作为学生,应当尊重老师。然而,对老师毕恭毕敬、唯唯诺诺未必就是尊师,向老师直抒己见、表达不同的观点未必就是不尊师。关键是怎样给老师提意见。

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都表示可以接受学生给自己提意见,但希望提意见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应该注意给老师留些面子。一位老师的话具有一定代表性:“学生应该允许老师犯错误,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老师有观点不正确或是误解了某个同学时,学生应用正确、恰当的方式给老师提出来,这样更有助于老师的自我反省。但是,作为学生也应该在老师偶尔犯错的时候保持一份理解和宽容。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起来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由于时机不对而有可能激化矛盾。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学生应该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验诗歌中蕴含的美感。

3、体会风的特点,扩展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仿编诗歌。

教学重点:

学习并理解作品《风》及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风的特点,扩展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仿编诗歌,锻炼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记(关于风的词语或古诗)

二、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风”的诗歌。(屏幕出示)

三、学习诗歌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们喜欢这首诗吗?那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用心读读吧?读不少于三次,希望你读出风的.调皮、可爱、稳重。

2、再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么多次,你有什么发现?

四、拓展想象

1、展开你丰富的想象,“风”还会像什么?它还会做些什么?

2、生想象说话。

五、仿写诗歌

1、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如果把你说的写下来就是一一节很美的诗,请同学们学着这首诗的写法,你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

2、出示写话要求:

当回小诗人吧!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用比喻、拟人的方法,以《风》为题仿写一首小诗。有难度的同学可以在原文上续写一两节诗。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4、展示学生作品。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和首都。

2.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3.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国旗、国徽,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国徽,怎样尊敬国旗、国徽。

教学过程:

一、认识祖国

1.老师讲授“祖国”的概念,用学生已有的“母亲”概念入手去理解祖国的概念。

2.祖国在哪里:用地球仪让学生知道祖国的大体位置。

二、读熟并记住三句话

1.教师教读三句话。

我是中国人。

我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2.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体读、比赛读、比赛背诵等形式,让学生熟记这三句话。

3.播放祖国__、长城、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图片,让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与美丽。

三、认识国旗、国徽

(一)认识国旗

1.出示国旗图片。

2.从色彩、形状、图形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并说一说。

3.讲解国旗的红色和五颗五角星所代表的意义。

4.画一画国旗。

5.欣赏图片,说说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国旗,你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国旗。

结论:国旗代表国家,我们要尊敬国旗。

(二)认识国徽

1.欣赏国徽图片,从形状、图案、色彩等方面说说国徽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__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国徽也是国家的标志,我们要尊敬国徽。

3.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国徽?(图片展示、学生议论)

四、学唱国歌

1.教师介绍国歌。

2.教师教读国歌歌词。

3.播放国庆节升国旗唱国歌、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唱国歌、奥运会体育健儿夺冠唱国歌等视频,让学生跟着学唱。

4.课堂展示唱国歌。

五、参加升国旗仪式

1.为什么要举行升旗仪式。

2.观看视频:__升旗仪式。

3.阅读并讨论课文16页,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军人行军礼、一般人行注目礼。

4.教师示范立正、行注目礼,学生互相学习、规范行为。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内容,歌唱国歌。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 整体感知

1. 解题

⑴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⑵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 检查预习

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 枇杷pī pa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lǐ酪lào

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 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 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

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5.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 小结课文。

三. 拓展训练

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 (略)

果实:朵、核、壳、膜 (详) 由外到内

保鲜: (详)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茬”等三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⑶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最后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使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难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珍惜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

2.教师质疑:体们知道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非常宝贵,但时间与金子的宝贵并不相同,人们可以用时间去赚得宝贵的金子,却无法用金子买回过去的时间。)

3.教师导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深深了解了时间的宝贵性,时间一去不复返,最值得珍惜,那我们便不应该浪费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看看小主人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教师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佩佳如何度过天”、“佩佳知道人们在他失去的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后,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⑶读课文,体会佩佳的心情,把自己的感悟标注在课文语句的旁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茬、砖”的的读音。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讲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

第二段(2~4):讲佩佳浪费了一天的.时间,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第三段(5~13):讲妈妈领佩佳去观看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佩佳这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⑶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指名反馈。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

教师质疑:对于十岁的佩佳而言,这两项任务有难度吗?(这两项任务并不困难,只要他抓紧时间就能完成任务。)那么佩佳是怎么做的?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妈妈走后,佩佳又睡了一会儿;佩佳坐在桑树息;跑到果园里,吃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

(3)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当他再次用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儿。可他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佩佳坐在一棵高大的绿阴如盖的桑树下,心想:“我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儿吧。”

3.教师:佩佳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既没有种下一棵树,也没有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就这样他失去了一天。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说说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和佩佳的一样?(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放假的时候,天天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父母交代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被父母批评……)

5.教师:你们真诚实;都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看来,佩佳的想法和做法具有代表性。

四、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教师导读:那么,当佩佳的妈妈回来后,知道他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会用什么办法教育他呢?

2.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佩佳的妈妈是如何教育他的?

3.指名反馈。

(妈妈把佩佳带到刚犁过的田地上、用砖砌成的墙跟前、面包房、鹫书馆,让他看看人们在一天里劳动的成果。)

4.教师:人们在佩佳失去的一天里,做了这么多的事,他们的时间没有浪费。他们在这天里过得很充实。

5.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当时的心情。

⑴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

6.指名反馈。

⑴因为佩佳什么事也没做,没有完成母亲清晨布置的任务,所以感到羞愧,怕母亲责备,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⑵当他看到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时,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意识到自己游荡成性,不好劳动,他在浪费时间,他很后悔。

⑶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羞愧、后悔的情感)

7.教师引读: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那么,你们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吗?说说你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无法用任何东西交换来的。你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一分一秒地从你身边溜走,叫你无可奈何,一事无成,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珍惜时间重于一切,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力量,时间就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一个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能总是无所事事、不在乎身边悄悄溜走的时间而虚度一生。)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就要珍惜每一天。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看看人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3.教师:你们搜集得很好,你们及时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已经珍惜了这一天的时间。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课文。

2.教师总结: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也说得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2.看拼音,写词语。

xī xì xiū kuì yán sù shèn zhì lǜ yīn rú ɡài yóu shǒu hào xián

()()()()()()

3.把句子写具体。

⑴妈妈批评了佩佳。

⑵公园里鲜花盛开。

⑶湖面飘着落叶。

标签:上册教案